政治文化内质演变与功能循环的政治体系分析_第1页
政治文化内质演变与功能循环的政治体系分析_第2页
政治文化内质演变与功能循环的政治体系分析_第3页
政治文化内质演变与功能循环的政治体系分析_第4页
政治文化内质演变与功能循环的政治体系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政治文化内质演变与功能循环的政 治体系分析 摘要: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虽分 属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两个不同范 畴,但二者之间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政治体系在孕育与之相匹配的政治文化 时就塑造了政治文化的内质,政治体系 自身的嬗变又决定了政治文化内质的演 变规律,而政治文化内质的演变引发了 其对政治体系支持与反对的功能循环, 在此过程中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都朝着 政治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可见,政治体 系在政治文化的内质确立、内质演变及 功能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 于政治体系的视角深入探讨政治文化建 设之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中国论文网 /4/view-12900540.htm 关键词:政治体系;政治文化; 内质;演变;功能 基金项目:2013 年度西北师范大 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网 络政治文化与网络政治参与互动机制研 究”(SKQNGG13010) ;2015 年度甘肃 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重点项目“网 络舆论侵蚀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四位 一体协同应激体制研究” (XCSXZ201503) 中图分类号:G0;D0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 01-0133-06 政治文化作为 20 世纪政治学理 论发展最为突出的成果之一,不仅拓宽 了政治学的研究范畴,打破了政治学、 社会学、心理学及传播学之间的学科壁 垒,而且将研究的深度推进到社会微观 层面,开辟了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在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过程中,政治文 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对政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治文化与政治体系之间的关系也多有涉 及。然而,对政治体系在政治文化形成 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政治体系嬗变 引发的政治文化的内质演变,以及由此 导致的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的功能变化, 都有待进一步细致、深入地研究。为此, 本文将依托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耦合 性关系模式,阐述政治文化内质的形成 和演变规律及其功能的对应性变化,并 立足于政治体系本身探讨政治文化的调 适策略。 一、政治体系孕育政治文化及其 内质属性 政治体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一种客观存在,而政治文化则是这种 客观存在的意识化产品,即政治体系是 “实景”,政治文化是“影像”。政治体系 的存在是孕育政治文化的前提,也是政 治文化内质取向的根本决定因素,即政 治体系决定政治文化的产生及其内质属 性。政治文化的戎适侵冈诿褡濉 赜 颉炅洹员稹诮獭史、社会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层身份及现行政治体系等多重因素的影 响下,特定政治文化所具有的性质、类 型及功能等内在属性。虽然政治文化的 产生及其内质属性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 影响,但政治体系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体 系的“物质存在 ”是政治文化产生的先决 条件。政治体系作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孕育而生的相对独立部分,反过来又发 挥着对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政治体系 与大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边界,并形成 了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随着政治体系 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独立 出来,其内部的组成部分包括政治制度、 政治过程、政策、政治符号、政治承担 者、政治知识及政治价值等也渐渐得以 明晰,尤其是政治理念、政治思想及政 治价值等逐渐系统化、理论化和知识化, 这些政治体系的要素就成为社会主体孕 育政治文化的认知对象。加之每一个政 治体系对政治文化维护其自身存在的功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能深信不疑,因而会极力把政治体系的 要素,尤其是其主张的政治价值、政治 思想和政治理论等加以社会化、大众化, 这即成为孕育政治文化的动力之一。政 治文化产生的另一动力,来源于政治体 系对社会发展主导性作用的凸显和与社 会各个领域关系的密切。作为社会性存 在的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 。在从一个 生物学意义的存在成长为具有社会属性 的“政治人”的过程中,人会主动或者被 动地通过各种政治社会化的渠道,习得 政治体系相关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会通 过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逐步加深对政 治体系的认知,逐渐增强政治参与的能 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与此同 时,社会个体也会在政治实践过程中, 依据自身已有的政治价值标准对政治体 系、政治过程、政治承担者及政策等方 面展开政治评价,在此基础上产生政治 意见和政治态度。随着某种性质的政治 意识的不断积淀和强化,会进而形成稳 定的政治思维惯性,即主导政治行为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一种主观无意识。这种政治意识惯性经 过个体向社会群体的横向聚合之后,逐 步形成社会普遍持有的总体态度倾向, 经过长期的积淀最终形成稳定的政治情 感,即政治文化。可见,政治体系的存 在是政治文化产生的前提,政治体系和 人的政治化的双重需要是政治文化产生 的动力,而社会个体主观世界演绎的 “政治评价 政治态度政治情感 ”则是 政治文化产生的微观心理过程。 政治体系不仅是政治文化产生的 前提条件,而且还决定着后者的性质。 每一个政治体系都试图通过政治社会化 的方式竭力建构与其相匹配的政治文化, 以解决其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在前 现代社会,政治体系建构政治文化的能 力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欧洲中世纪 神权政治体系下孕育的宗教政治文化, 还是资产阶级革命之前世俗王权政治体 系建构的贵族政治文化,亦或是我国封 建专制政治体系培育的以伦理道德为核 心的臣民型政治文化,都充分体现了政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治体系对政治文化的强大塑造力量,印 证了政治文化取决于政治体系的立论。 然而,随着现代化、后现代化进程的加 快,尤其是建立在现代交通和通信基础 上的全球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社会 组织、社会团体及意见领袖等对政治文 化的影响力逐步增强,政治体系单向度 地、决定性地塑造政治文化的功能被严 重削弱,致使对政治文化性质的塑造超 越了政治体系建构的能力范围。政治文 化的发育向度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向,即 由社会公众政治心理被政治体系被动地 塑造,转向社会公众积极主动地建构政 治意识。政治文化内部的生态格局更是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破了政治体系孕 育“唯一”政治文化的一元化政治文化生 态,形成了政治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从 政治体系的效能、宗旨等方面审视,一 个功能健全、绩效突出、结构合理,遵 循公平正义平等政治价值,并服务于社 会多数人的政治体系,必然会产生积极 的支持型政治文化;而一个运行不畅、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功能缺失、效率低下,服务于极少数人 的政治体系,即使在意识形态领域将虚 假的理论设计得非常巧妙,即使垄断全 部的政治社会化渠道和资源,也难以掩 盖其与社会“ 异化” 的本质,更难以遏制 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最后导致否定性 政治文化的产生。所以,无论是政治体 系自主建构的政治文化,还是社会自发 形成的政治文化,都是政治体系有意或 无意地塑造的结果。 政治文化 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体系的运 行,而政治文化的类型则取决于政治体 系的属性。原始蒙昧的以血缘为纽带的 家族、氏族政治体系与低下的生产力水 平共同催生了村落型政治文化;中世纪 神权政治体系下产生的只能是宗教神秘 主义的政治文化,而启蒙运动、宗教改 革,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与资产阶级 革命之后,世俗政治文化才得以产生, 由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体系造就了等级 森严的臣民型政治文化;而现代共和制 政治体系则培育了理性参与型政治文化。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对此,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这一政 治文化奠基性专著中进行了详尽论述。 尽管政治文化的性质与类型深受传 统政治思想、外来政治思潮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但政治体系才是其产生的“母 本”,决定着产生或者不产生,以及产 生何种类型、何种性质的政治文化。 二、政治体系决定着政治文化内 质演变的规律 文化不是自变量。 政治体系 不仅建构了政治文化,决定着它的性质 与类型,而且还影响着它的内质演变。 虽然每一种政治文化都具有超强的稳定 性,但从人类历史的跨度来审视,政治 文化的兴衰与存废却是客观政治存在的 写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先前政治 文化的衰竭,又是什么力量催生了新的 政治文化?在政治文化的历史演变中, 是否存在特定的规律性呢?为此,本文 基于政治体系的角度,加以进一步的分 析。 政治体系的确立必然会塑造一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伴随着政治体 系的更迭,社会结构与政治文化也会发 生相应的变化。随着现政治体系弊端的 积累与凸显,社会大系统内的结构分层 愈加明显,处于底层的阶层便会滋生对 现政治体系的不满。如果政治体系不加 以及时的调适以缓和社会矛盾,当这种 不满积累到临界点时,便会以突发事件 为导火索爆发出来,形成非正常的政治 参与,甚至采用起义或革命的方式推翻 旧政治体系而建立新的政治体系。在这 一过程中,发起政治变革的力量为了唤 醒、动员压迫下的广大社会群体和团结、 凝聚变革的力量,必然会诋毁、瓦解现 政治体系倡导的政治价值与政治理念, 从而解构社会民众在该政治体系下形成 的政治态度与情感,从观念层面上发起 对现政治体系的攻击。与此同时,该社 会群体还会积极宣扬一套迎合社会需要 的新政治r 值,将应然的、符合社会 需求的政治价值推而广之,在解构现存 政治文化的同时重构与未来新政治体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吻合的政治文化。当然,新政治文化的 最终形成还依赖于新政治体系的确立, 后者是必要的制度保障。 在新的政治体系建立过程中以及 在建立之后的一段时期内,该政治体系 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与社会之间的 融合程度,借助多种渠道将主导该政治 体系的社会阶层在早期宣扬的政治价值 观念继续加以社会化,并尽力满足社会 民众在前政治体系下难以实现的物质需 求,使得积极的政治文化得以建立。但 是新政治体系运行暴露的问题及由社会 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所导致的绩效不佳 等原因,又会导致早期建构的政治文化 开始出现异质性发展趋向。首先,新政 治体系完全建立之后由于外部威胁的消 亡而变得日趋保守与封闭,主导该体 系的社会阶层将会排斥其他阶层,以维 护本群体的利益,从而导致其他群体不 满。其次,政治体系会通过法律、法规 等强制手段与社会逐利,使得该政治体 系与社会的边界再一次明晰,并不断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化对社会的管理甚至侵蚀私人领域,从 而引发社会的不满与质疑。再次,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得新政治体系难以 摆脱前政治体系的困境,一方面是政治 体系运行成本的增加与社会财富增长缓 慢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有限财富在社会 与政治体系之间分配的失衡。经济发展 缓慢和财富分配不均的扩大,降低了政 治体系的合法性与公信力。最后,社会 民众对新政治体系过高的期望与需求的 马斯洛增长效应,致使他们逐渐发现该 政治体系早期倡导的政治价值与现实相 去甚远。上述多重原因致使社会对该政 治体系主导的政治价值产生质疑,从内 心深处动摇对该政治体系的认可与支持。 随着政治体系与社会之间边界的 明晰与张力的拉大,政治文化的内质取 向愈加偏离早期的特质,与政治体系之 间的鸿沟也愈加明显。于是,政治体系 便会从意识形态入手,通过国民教育、 传媒资讯等渠道加强对政治文化的调适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与塑造,甚至不惜采用政治强制手段。 物质决定意识,然而政治体系却本末倒 置,习惯采用意识对意识的塑造,以该 体系主导的意识来调适社会民众的政治 文化,而对政治体系这一社会存在却调 整不足,致使难以扭转政治文化的反向 发展态势。 肯定性向否定性政治文化的转变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转化过 程中,政治体系还是会不遗余力地采取 各种措施强化早期在社会中建立的政治 文化,正是在其强力干预下出现了冷漠 型政治文化。政治体系缺陷的凸显与其 强力意识灌输的干预,使得社会难以向 该体系内部输入,堵塞了内外沟通的渠 道。普通社会成员在实际的政治经济社 会生活中发现难以影响该体系,加之出 于安身立命、自我保全的考虑,多会理 性地处理与该体系的关系,但主动性极 大地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消极的应付性 心态。长此以往,社会民众会产生见怪 不怪、漠不关心的心理,进而产生冷漠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型政治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冷漠型 政治文化的产生说明社会与政治体系还 存在一定的利益重合,政治体系没有完 全异化成独立于社会并与社会对立的存 在。而政治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 因其内部结构的碎片化而导致各类性质 的政治亚文化可能同时共存,致使在不 同时期该体系之中都可能存在与政治体 系呈正相关、反相关及介于二者之间的 亚文化。并且,在常态社会中,政治文 化与政治体系之间极正、极反两种关系 都不大可能,往往以二者兼有为主,这 就造就了介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政治文 化。 否定性政治文化一般产生在一个 政治体系的后期。其原因主要有:其一, 政治体系自身建设的滞后与运行中暴露 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出现恶化 的趋势;其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与 政治体系对需求的满足之间的差距长期 存在,甚至出现逐步拉大的迹象;其三, 社会与政治体系之间的沟通不畅,表达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渠道、沟通机制缺失等。这些原因,共 同催生了否定性的政治文化。如果否定 性的政治文化长期得不到调适,将可能 导致下一轮的政治体系更迭与政治文化 演变。可见,政治体系是导致政治文化 性质改变的主要推手。 政治文 化不是永恒的, “它是政治系统借以适应 其环境的一个柔性系统,如果政治系统 发生了改变政治文化终究要变。 ” 政治文化的演变经历了酝酿 (Gestation) 、确立( Establish)到解构 (Deconstruction)再到重塑 (Restructure)的四段式循环过程(即 G-E-D-R 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 文化的性质、功能都相应地发生着对应 性演变,并且呈现出规律性、循环性和 周期性等特征。政治文化的演变不仅很 大程度受到政治体系的影响,而且反过 来也对应性地影响着政治体系。 三、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功能循 环的基本图景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 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政治体 系决定着政治文化的产生、性质及类型, 反过来政治文化也对政治体系的建立、 运行、稳定及消亡等阶段发挥着潜在的 深层次的影响。每一个政治体系得以建 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存在与之相适应 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建立 与保持常态运行的内在支撑力。正如德 国制度论者柏伊姆和 D 斯特恩贝格所 认为的, “政治文化是 活的规章制度 , 它 的功能与有形的规章制度一样有 效”,都能对政治体系产生重要的影 响。然而,政治文化的这一功能又取决 于其自身的类型和性质,即政治文化的 类型与政治体系匹配与否,决定着政治 文化的支持与反对等功能;而政治文化 的积极、消极和否定等性质,则分别会 产生支持、质疑和反对等功能。相比之 下,由政治文化性质产生的对政治体系 的功能更加具有规律性。 在政治体系建立的初期,该体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建构的政治文化对其具有积极的支持与 维护功能。新政治体系得以建立, “就要 有一种建立于对该系统更为普遍的依恋 基础之上的政治信仰而成功的政治 文化恰恰具备这种稳定的信仰。 ” 这 一政治文化基础不是天然存在的,是该 体系在上升过程中针对前政治体系的缺 陷和本政治体系的政治追求而建构的, 既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的普遍心理需求 又彰显了变革现行政治体系力量的政治 追求。在显性的政治体系的嬗变过程中 首先发生变化的是隐性的政治文化的内 容、性质和功能,前政治体系主导的政 治文化性质由肯定到否定的变迁,引发 了其支持功能的削弱和反对作用的上升; 而后政治体系所提倡的政治利益和政治 价值则逐步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随 之孕育了对其肯定、支持的政治文化功 能。所以,这一时期社会承认新政治体 系的合法性,对该体系的结构、过程、 政策及构成人员持高度的认同,表现出 对该体系支持、赞成的态度和忠诚、依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8 赖的情感,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之间呈 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对政治体系而 言,这种政治文化既是其获得权威与合 法性的基础,也是保持稳定、高效运行 及持久存在的保证。可见, “政治文化有 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政治效率。 ” 然而,在政治体系运行的中期阶 段,政治文化内质的演变将会对其产生 消极的作用。相较于前政治体系,新政 治体系建立之后所能提供的资源不会发 生实质性改变,而社会急切的需求又刻 不容缓,二者之间的矛盾会诱发社会对 该体系的质疑。加之政治体系扩容、政 治成本增加、政治效能不佳及政治体系 僵化等原因,共同导致了政治文化内质 的演变,而这一变化的直接发力对象是 现行的政治体系。在该阶段,现行政治 体系缔造的政治文化的肯定性质、支持 功能逐渐开始动摇,怀疑的成分不断增 加,与政治体系高度吻合的政治文化开 始出现松动,致使政治体系输出的产品 难以被社会接受,体系的运行出现阻滞,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9 成本增加、权威下降。如果政治体系未 能及时洞察到这种社会政治心理,消除 自身状况和其它因素对政治文化的这种 影响,那么政治文化的内质将会进一步 恶化,扩大与政治体系之间的张力,其 自身的消极作用也将与日俱增。在此过 程中,政治文化渐渐与政治体系背离, 而背离了的政治文化又施压于政治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后者的问题更加突出。 如此反复,政治体系将会陷入自身恶 化政治文化异化自身恶化加剧政 治文化严重背离的恶性循环之中,最终 导致二者的对立。 在政治体系的后期,完全异化了 的政治文化将对政治体系的运行与存在 发挥抗拒与颠覆的作用。亨廷顿认为: “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之间的和谐关系 受到侵蚀或瓦解时,就会出现政治变革。 ”11 在一个政治体系接近崩溃边缘的后 期,长期积累的问题与矛盾已经达到积 重难返的地步,社会公众对该政治体系 已经失去信心,渴望通过建立新的政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0 体系以解决现行政治体系难以化解的问 题。实质上,完全异化了的政治文化已 经不再是现行政治体系的文化基础,而 是与即将确立的新政治体系相匹配的新 政治文化的“ 前身” 。一旦新政治文化成 为社会大众的共识,要求变革的社会阶 层就会利用异化了的政治文化,在攻击 现行政治体系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建构 新的政治文化,使现行政治文化与政治 体系完全对立,为实现政治体系的彻底 变革打牢社会心理基础。 政治体系从确立到消亡再到另一 个政治体系的建立,与之对应的政治文 化的功能经历了支持、反对到再支持的 基本轨迹,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功能循环。 但是,政治文化功能的这种循环,不是 周而复始、原地踏步的演变轨迹,而是 上升的路径图景。因为,政治文化“支 持反对再支持再反对”的轨 迹确实是功能的循环,但却掩盖了政治 体系更迭、政治文化更新和政治不断发 展的事实。在政治文化功能循环的过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1 中,政治制度化的倾向日益明显,政治 民主化的道路逐渐明晰,政治文明化的 程度逐步提高,政治价值追求社会化的 取向更加明确,使得人类政治生活逐步 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可见, “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特征 必然会影响该社会的政治发展进程。 ”12 政治文化的功能在其性质演变的过程中, 相应地经历了对政治体系的“支持质 疑反对再支持” 的循环功能,这种 循环推进了政治体系的民主化进程,促 进了公民政治文化的发育,实现了政治 的发展。对此,通过人类历史不同时期 政权更迭、朝代兴亡的客观事实都能够 加以验证。那么,政治体系能否跳出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历史怪圈, 将是政治文化能否摆脱内质演变与功能 循环的关键,也是每一个政治体系不断 加强自身建设的初衷和目的所在。 四、政治体系建设是政治文化调适的根 本 政治体系从建立到完善,从问题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2 的凸显到完全异化,再到打破与重建, 在社会心理层面上导致了政治文化的性 质的“肯定 冷漠否定 再肯定” 演变, 进而引发了政治文化功能的“支持质 疑反对再支持” 的循环。可以说, 政治体系既是诱发政治文化内质演变的 直接动因,同时又是后者直接发力的对 象;而政治文化不仅是政治体系运行状 况的“晴雨表 ”,而且还是政治体系能否 得以实现长期稳定的潜在影响因素。一 个政治体系要想超脱兴亡存废的循环定 律,就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的政治文化生 态,消除诱发对政治体系质疑、否定的 政治因素,及时引导、调适社会公众的 政治心理发展方向。但是,若要实现对 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把控,就必须立足 于政治体系本身,加强政治体系自身的 建设,提高政治体系的功效,不断推进 政治理论的创新,这才是赢得民众认可 与支持的根本所在。 首先,加强政治体系自身建设是 塑造积极型政治文化的根本。对此,应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3 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政治结构的合理化 建构。政治结构决定着政治功能,合理 的政治结构不仅是权力配置的优化组合, 而且还是保证权力良性运行的制度性架 构。科学的政治结构,既能约束政治体 系内部的运行,提高政治效能,还能创 设政治体系的内外沟通机制,以期缩减 张力、消除隔阂。二是政治过程的民主 化建设。政治过程的民主化建设是政治 体系良性运行的保障,社会与政治体系 不应该是彼此分离、相互对立的二元结 构,而应是职责范围明确、良性互动的 相融态势。因此,政治体系应该提供社 会民众政治生活的制度性安排,营造民 主政治生活的鲇蛴牖肪常 这样才能 吸纳社会的广泛参与,接受社会的监督, 消除误解与猜疑。三是政策的优化设计。 政策的公平正义是所有现代政治体系都 应秉承的基本政治价值,也是赢得社会 认同的关键。政策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 息相关,优良的政策无疑会得到社会的 承认与遵守,而侵害社会利益的政策则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4 会被社会诟病,并会消损整个政治体系 的权威。四是政治承担者综合素质的提 升。提高政治体系成员的综合素质,强 化队伍建设,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等政治 承担者的违法犯罪活动,不仅有利于政 治体系自身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将直 接影响政治文化的性质。从系统论的角 度对政治体系内部各子系统的优化建设, 形成“组合优势 ”,将为建设积极型政治 文化夯实物质性基础。 其次,提高政治体系效能是建设 积极型政治文化的关键。现代政治合法 性的来源,一是决定政治体系产生的民 主选举政治制度,二是政治体系对社会 高效服务职能的发挥。随着现代化、后 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而导致的社会生活 的变化与繁杂,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 和新领域要求政治体系担负相应的职能, 这就不仅要求政治体系的结构能够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其功能的适时 性、高效能等要求更是迫切。然而,政 治体系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会不断设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5 新的职能机构和部门,招募更多的行政 人员和投入更多的财力与物力,而那些 失去社会需要的机构与部门却不会随着 新职能部门的成立而被迅速撤除,致使 现代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政治机构臃肿、 运行成本高昂等问题。政府为了解决财 政紧张的问题,便会增加社会税收,从 而引发民众的不满。另外,在政治体系 社会治理的效能与质量方面,高成本高 产出、低成本低产出的成本与效益模式, 很少引发社会的不满情绪,但是高投入 低产出,行政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佳 等,则极易触发社会对政治体系的质疑。 因此,优化政治机构的设置、降低政治 运行的成本、提高政治效能和服务水平, 将会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支持。 最后,政治理论创新是积极型政 治文化建设的保障。社会存在决定着社 会意识,社会意识一经产生也便是一种 “社会存在”,所以,社会意识体系内部 的不同社会意识也具有彼此影响的功能。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内部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6 同政治亚文化之间也存在相互碰撞、相 互吸引等互动作用。事实上,政治体系 和政治文化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 中,这就要求政治体系输出的政治价值、 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 以及时解释变化了的政治客观存在,引 导社会大众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政治 体系虽是政治文化性质与功能演变的根 本原因,但该体系如果理论创新不足, 输出的政治观念与社会大众的政治期许 之间存在差距,就无法打消社会对现行 政治理论、政治价值的疑虑,就会导致 公众失去对政治体系的信任。虽然政治 体系秉承前期的政治价值理念并无可非 议,但一成不变、缺乏创新的政治理论 终究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导致政治体 系输出的政治价值与观念与社会政治文 化之间的错位。从政治文化内质演变的 过程来看,也正是政治体系的理论创新 缺位,才导致社会政治文化的自发性变 化而偏离政治体系的需要。因此,应秉 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坚持科学政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7 治理论的基础上关注社会客观存在,不 断推动理论的创新,以引导政治文化的 发展方向。 可见,政治体系是诱发政治文化 内质演变和功能循环的重要外在动因之 一,因此建构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就 必须立足于政治体系本身。只有不断优 化政治体系的结构以保证该体系向社会 输出价值的最大化,推进政治过程的民 主化以使社会民众逐步熟悉、积极参与 政治生活,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科学 化以满足社会的期许,提升政治承担者 的综合素养以维护政治体系的价值追求, 提高政治体系的效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