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研究以泰州市为例_第1页
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研究以泰州市为例_第2页
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研究以泰州市为例_第3页
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研究以泰州市为例_第4页
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研究以泰州市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研究以泰州市为例 社会学专业学生 朱启戎 指导老师 姚兆余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农 村老人在失地后的生存状态 相较于失地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主 要从失地老人的经济收入、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 进行了分析:失去了土地这一基本的生产资 料老人们就失去了最直接的经济收入来源,尽管通 过其他方式仍旧能 获得收入,但整体而言,老人生 活入不敷出。老人在生活照料方面,也降低了对子女的依靠程度,身体健康状况不如以前。由于居住 环境的改变,失地老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失地老人 生活改变的因素,并提出了能改善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的切 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失地老人;生存状态 Survival Condition of Elder Farmers without Lands Taking City Taizhou as a Case 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ZHU Qi-rong Tutor YAO Zhao-yu Abstract:Through a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elder people in rural area after losing lands has changed a lot. It is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omes, cares and mental condition of those elder people. Losing the land, the basic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elder lost the most direct way of income. Although they can get income from other ways, the elder cannot make both ends meet as a whole. In health care, they also reduce the degree of dependence on their children, and their physical health status become worse than before. Due to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 the mental living way of the elder changed greatl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which can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elder. Key words:Countryside;Elder farmers without lands;Survival condition 引言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 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 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据国土资源部 统计,当前中国失地农民的总数至少在 4000 万人左右,而且每年还以 200 多万人的速 度递增。另据专家估计,如果考虑违规占用耕地,目前失地或部分失地农民的数量可 能高达五千万,到 2020 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 1 亿人。 2 随着征地浪潮的推进,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失地老人是失地农民的 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在“以土地换保障”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补偿,但由于年 龄和身体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更多的需要。因此,失地老 人的生存状态,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失地老人目前各方面的生存状态如何?失 地给老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该如何提高失地老人的生活水平?本文尝试从经济收入、 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维度探讨失地老人的生存状态,根据与老人失地前生存状态 的对比,提出改善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失地老人的生存问题也开展了很多研究。如 Zhang 论述了房屋对农村 老人的重要性,认为房屋不仅保障了农村老人的基本居住需要,而且成为其收入来源 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地一样起到生活保障和就业保障的作用。 1Richard 认为土地征 用补偿标准应根据土地被征用时的市场价格为基准,加上土地可预期的未来价值,并 充分考虑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而加以补偿,以此来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他们的生 活。 2 (二)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们围绕农村老人生存状态和养老保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 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农村老人的生存状态的研究。 关于农村老人的生存状态,学者们主要从物质供给、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栗志强等从对比苏南苏北的老人物质生活状况的分析得出,苏南农村老人收入状况好 于苏北,生活状况也好于苏北。 3胡央娣在调查后发现有接近 70%的老人对现在的生活 很满意,和下一代的关系融洽,却缺少和子女和外界的沟通。老人有一定的娱乐生活, 对其有追求,但却有些贫乏。 4 也有学者关注失地老人的生存状态。如王慧娟、施国庆等以南京市某村为例,对 征地拆迁前后老年人的生产、生活状态的变化的分析,剖析因征地拆迁导致房屋置换、 土地置换和角色置换给农村失地老人带来的利益得失。提出有关失地老人住房保障、 养老保险、权益保障等方面政策建议。 5林乐芬等主要从失地农民的住房情况来了解他 们的生存状况,并且进行了苏南三地的比较。 6李晋从精神的角度立足于农民对土地的 特殊感情,因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失去,势必会导致失地老人内心的失衡与困惑。 7 第二,影响农村老人生存状态的因素。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品和社会事业发展对该地区老人的养老保障和 医疗保障等有决定性作用,因而这对老人的生存状态起着最根本的影响,决定老人的 生活质量。 8贺寨平从社会支持网络的角度研究,老人和一定范围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影 响到老人的精神生活状态。良好的社会支持网被认为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老 人们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反之亦然。 9 第三,改善农村老人生存状态的措施。 李玉玲认为,加强社会养老功能,应把有条件的敬老院建成综合性、多功能、面 向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并完善社会救济和五保户的供养制度,倡导村民互 助。这就能解决渐渐弱化的家庭养老带来的问题。 10杨松认为,而从长远看,随着独 生子女的长大成人,一对夫妻照顾四个老人的情况会非常普遍,如果不发展农村老年 社会养老保险,将有许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发 展过程中,在重视社会救助的同时,要把社会养老保险作为重心来抓。 11 二、研究 设计 3 (一)核心概念 失地农民: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指的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因土地 被征用,没有得到就业安置,也没有进入城市保障体系的农民。 失地老人:是指居住在农村、具有农村户籍的 60 岁以上的失地农民。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泰州市作为调查点,于 2010 年 3 月采用多阶段抽样的调查方法 进行调查。第一阶段在该市失地村中随机抽取 4 个村;第二阶段,每个村中抽取 50 名 老人,每人发放 1 份问卷,总共发放 200 份。问卷内容既包括老年人的年龄、性别、 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基本情况,也包括老人在失地前后的经济收入、生活照料、精 神慰藉等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实际发放问卷 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97 份,有效率为 98.5%。调查结果采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 (三)样本特征 1、性别特征:在被调查的 200 人中,男性有 96 人,占样本总体的 48.7%;女性有 101 人,占样本总体的 51.3%,缺失 3 人。 2、年龄结构:6069 年龄段的老年人有 97 人,其次分别是 7079 年龄段的有 64 人,8089 年龄段的有 34 人,90 以上年龄段的仅 2 人。调查中各年龄段的男女比 例基本持平。我们发现,81.7%的农村老年人集中在 6079 年龄段, 90 岁以上的 老年人仅占 1.0%。如果按照 75 岁及以上为高龄老人的观点来看,则本次调查中低龄 老人占有 70.1%的比重。可见,在未来的 10 至 20 年间,江苏省人口死亡率将逐年上 升,高老年抚养比将使政府面临巨额社会福利支出的严重挑战。 3、文化程度:调查数据显示,文盲或识字很少的有 124 人(62.9%) ,小学有 49 人 (24.9% ) ,初中有 16 人(8.1%) ,高中有 5 人(2.5%) ,大专、技校或职业学校有 3 人 (1.5% ) 。可见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及以下,整体情况较低。大量 文盲、半文盲的存在成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4、政治面貌:调查对象中,15.7%(31 人)为党员。从性别上来看,被调查者中 有 25 名男党员,男性对政治的信仰高于女性,占了总体的 80.6%。 5、婚姻状况:现有配偶的老年人有 167 人,占样本总体的 84.8%;有 1 人未婚, 占 0.5%;丧偶的老年人有 29 人,占 14.7%,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婚姻状况稳定。其中女 性丧偶老年人较多于男性丧偶老年人。 三、 结果分析 研究主要从失地老人的经济收入情况、生活照料情况和精神慰藉情况三个方面进行 了分析: (一)老人失地前后经济收入情况 1.收入来源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是作为农民的生产资料而存在,更是农民生存与发展的重 要基础。失去土地对农民而言意味着失去一笔家庭财富、最基本的就业岗位和生活保 障,他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土 地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紧缺性,土地的基本资产功能已经凸现。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 权的稳定性、自主性和排他性,赋予了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所以,土地是农民最主 要的收入来源,当政府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征去农民的土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的 来源、结构、水平等都会发生改变。尤其对于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村老人而言,他们的 收入主要来源发生转变。 在失地前,有高达 92.9%的老人收入都来源于个人劳动所得,也就是说几乎所有 的老人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经济收入。个人劳动所得包括老人们的种地收入和做 4 各项小型加工所得的收入,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直接的农作物种植收入。由于很 少有老人在乡镇企业工作,所以只有 5 位老人收入来源于乡镇企业的养老补贴。收入 来源于养老金、退休金等的也很少,可以看出老人的收入来源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所 以一旦他们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他们的收入来源一定会有重大转移。 表1 失地前老人收入来源 人数(N) 比例(% ) 个人劳动所得 184 93.4 政府或村里的补助 16 6.6 乡镇企业养老补贴 0 0.0 养老金 0 0.0 退休金 12 6.1 子女提供的赡养费 13 6.6 表2 失地后老人收入来源 人数(N) 比例(% ) 个人劳动所得 72 36.5 政府或村里的补助 61 31 乡镇企业养老补贴 0 0.0 养老金 36 18.3 退休金 25 12.7 子女提供的赡养费 25 12.7 失地后,依靠个人劳动所得的收入比例降至36.5%,而且他们的劳动所得并不是依 靠土地,而是手工业。社区帮失地农民安排了一些户业加工的工作,老人们就是靠手 工加工来获得直接的经济收入。而更大部分的老人是闲赋在家,没有收入来源,仅靠 自己以前的积蓄来生活。这时,农村养儿防老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有75.1%的老人每 个月靠儿女给的生活费来生活,不过这无疑加重了子女的负担。当然也有一部分老人 可以获得政府或村里的补助。 2.收入水平 通过农村老人失地前后的收入水平比较,可以看出,老人在失地后个人年收入明 显有所提高。原先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56.3%的人,2000-5000元有25.4%的老人, 5000元以上的所占比重最低,只有18.3%。而现在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老人所占比重最 高,达到37.1%,2000元以下的老人降到32%。可以看出,失地后老人的收入确实有了 明显地增加。据了解,凡年满60周岁的失地老人政府每月有90元的生活补贴,每年有 20-25元的医疗补贴,对于永久性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次性每人给予18000元的安置费。 失地前只有不到20%的人觉得收入太少,生活很拮据,大多数人都觉得可以正常 维持生活开支,而失地后有近一半的人认为收入太少,生活很拮据。这种感受似乎与 失地老人的真实收入不成正比。进一步了解得知:失地后农村的中青年人都外出打工 了,而老人由于年龄等多方面的限制留守在家中。政府为解决这些老人的经济问题, 安排社区为老人寻找了一些简单的手工加工的户业,所以失去土地对于农村老人而言 收入是增加的。失地前老人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地所得,虽然由于老人体力有限,种植 数量少,直接的经济收入也低,但其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因而没有太大的花销。而现 在老人的直接收入虽然比以前多了,但是相应的支出更多。所以在收支相抵后,老人 们反而会觉得现在钱不够花,很难有积蓄。 (二)老人失地前后生活照料情况 1.赡养情况 5 政府大量征地后,农民不得不离开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很多青壮年农民选 择外出务工,留下老人独守家中,这就带来了失地老人的赡养问题。 从老人失地前后的居住状况来看,在失地前有四分之三的老人与子女一起住,失 地后只有一半的老人还和子女同住了,说明失地对老人的居住状况还是带来了一定影 响。调查所涉及的四个村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收回农民的所有土地,农民 转移居住到政府在城市郊区专门为失地农民建造的房子里,这部分农民彻底失去了原 有的土地。另一种是国家以固定期限的方式征用农民的土地,农民仍住在原有住房里, 他们部分或全部失去土地。泰州对于失地农民实行的住房政策是一对一的,即失地农 民以原有住房面积等面积换取新房的面积。一般农民的居住房面积都很大,但城郊区 的统一住宅小区很少能有和原住房面积相等的。所以失地农民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 是原有的一套住房换取两三套住房,这样老人就必然要与子女分开居住;另一种是换 取一套相对较大的住房,剩下的面积按每平方米600-700元的价格和政府换取,这种情 况下子女就和父母仍然居住在一起。第一种情况下的老人和子女现今大多分开住,而 另一种情况下的老人多和子女住一起。 据调查,有55.8%的老人更愿意与子女分开住,这其中大部分是老伴儿健在的老人。 这一结果比预测的要高一些,老人们认为分开居住子女轻松,他们自己也自在,说明 当地的农村老人的传统思想已经开始渐渐转变。只有44.2%的老人仍想要和子女住在一 起,这部分多是些高龄老人,自己料理生活不方便,或是老人落单的,一个人居住就 太孤单了。85.8%的老人觉得子女是非常孝顺或比较孝顺的,尤其在失地后很多老人没 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就靠子女给的钱生活。所以不论老人是否和子女居住在一起, 大多数都是由子女承担起经济上的赡养,而生活上的照料多半是老伴负责。 2.健康医疗状况 表3 失地前老人身体健康状况 很好 比较好 一般 比较差 很差 总计 人数(N) 74 48 60 4 11 197 比例(% ) 37.6 24.4 30.5 2.0 5.6 100.0 表4 失地后老人身体健康状况 很好 比较好 一般 比较差 很差 总计 人数(N) 37 73 48 26 13 197 比例(% ) 18.8 37.1 24.4 13.2 6.6 100.0 失地前有61.9%的老人觉得自己身体很好或比较好,只有7.6%的老人认为自己身体 差。绝大多数老人感觉自己健康状况良好,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活到老干到老” 是 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适量的劳作起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由于要去 田地里劳作,老人们的生活规律、睡眠时间充足。而失地后只有55.8%的老人觉得身体 很好或比较好,却有19.8%的老人感觉身体很差或比较差。老人们总体感觉身体大不如 以前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失去土地老人们没有了每天可以劳作的地方,每天固定 的身体锻炼也就没有了,整日闲赋在家没有适量的运动,原来的正常的生活习惯也发 生了改变;从心理的角度,也是更重要的,他们失去了一辈子赖以生存的土地,心理 缺乏依靠,少了安全感,身体由于受心境的影响就会感觉不好了。 失地前,老人看病76.6%是由自己支付,18.8%由子女支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通 6 过公费报销等方式支付。虽然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参加了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但由于现阶段制度保障的低水平性和高限制性,合作医疗制度并未给予农村老年人应 有的支持。失地后这一问题也没有很好的解决,仍有88.8%的老人需要自己支付医疗费 用,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仍然没起到很大的作用。老人每年20-25元的医疗补贴也根本没 有作用,一旦生病连药都买不起。 (三)老人失地前后的精神慰藉 失地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主要体现在闲暇时间和周围的人的互动中,而农村老人 由于社会生活主要依赖当地社区中由近亲构成的家庭纽带,经常是与一个成年子女共 同居住或居住场所与子女的家庭相距较近,这样的社会支持网规模一般比较小,同质 性较强,社区介入程度比较低。 在失地前,有42.6%的老人在空暇时间料理家务,所占比例最高,还有一部分老人 选择看电视听收音机,阅读书刊报纸。这是农村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整天忙于劳作 的农村老人在少有的空闲时间仍然闲不下来,勤劳的本性促使他们不停歇地忙碌,再 加之白天在田间习作,家事每人料理,仅有的空下时间就被用来料理家务了。在接下 来剩余的时间里老人会选择待在家里休息,边休息边看电视等。失地后在空暇时间仍 然是料理家务的老人最多,占43.1%,其次是串门聊天的人有了大幅度提升,占 37.6%。尤其是在全部失地的老人中所占比例更高,这其实很好理解:失地后老人不需 要劳作多了很多闲暇时间,而且政府把他们统一安排到为失地农民建造的小区内,和 以前住在一个又一个的散落的庭院里相比老人们居住的集中了很多,给他们的交流制 造的良好的空间环境。 但是,对于老人而言,夫妻关系、代际关系是否融洽,情感互动的程度才是衡量 老人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失地前农村三代同堂的现象很普遍,亲人间也许没有 太多的情感交流,但生活中的互动式很多的,农村老人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而在失地后,一部分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在日常生活中和子女的互动必然就减少了 很多。没和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有一部分也因为失去土地子女转换了职业外出务工, 而和他们的互动变少了。 四、影响因素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泰州市农村老年人在失地前后的经济收入、生活照料 和精神慰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收入方面,他们从依靠土地这一固定资产而 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变为基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虽然短时间内的直接收入是增加 了,但除去支出后,老人的实际收入是减少的,甚至入不敷出。在生活照料方面,有 一部分老人在失地后和子女分开住了,虽然经济上大多还是子女负担,但基本都是配 偶担当生活照料者。有些老人还在失地后感觉自己健康状况不如失地前。在精神慰藉 方面,失去土地后老人和周围邻里的交流变多了,充实了他们的闲暇时光,但和子女 的互动减少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农村失地老人生活状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 个方面。 首先,政府的补偿原则不统一,补偿水平较低。政府一次性给予永久失地农民不 到两万元,这对于老人实际上是买断了他们的收入来源,这一次性的收入并不能保障 老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对农民的住房补偿政策不一样,有些农民能够分配到一套面积 较大的房子,而有些只能分到两套小面积的房子,对于这部分农民而言,老人和子女 就必须分开居住,这必然就带来了老人生活照料的承担者以及代际交流的变化。老人 的生活由彼此互相照顾,他们和子女的交流也大大降低。 其次,包括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给失地老人带来了 7 后顾之忧。老人失去土地,没有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保障,也没有纳入城市居民的社 会保障体系中,以此在社会保障上失地老人的身份很尴尬。从物质上,他们确实失去 了经济上的保障,老人一旦生病根本没有钱治病,只能依靠多年积蓄和子女的经济支 持。在精神上,由于失去土地,老人们心里感觉没有了保障,不踏实。没有完善的社 会保障体系就无法给失地老人物质精神上的双重保障。 再次,失地老人整体的心理素质不高,思想很传统保守,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 优势和长项。老人们对土地的眷恋情结很深,在失去土地后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 更无法进入城市老人的生活状态。老人宁愿枯燥无聊地生活,也不愿走出家门,走进 社区和公园参加老年人的活动项目。他们宁愿一直在抱怨发牢骚,也不愿转变思想, 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生活。老人的传统思想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现在的生活状态。 五、结论和思考 为了改善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该统一补偿原则,提高补偿水平,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申晓梅认 为在对农民进行失地补偿时,要充分考虑到土地对于农民的多重保障功能。除按现行 市场价对土地进行评估外,还要考虑土地潜在收益的损失等。 12改变补偿方式,同时, 改变一次性货币补偿的形式,将土地补偿金转化为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 其次,应将重心定位在完善保障体系要素的确定,养老风险的防范与保障上,更 多地涉及医疗和失业风险的保障与管理问题。潘峰、蒋励认为要建立失地老人的养老 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账户,为了使其做到资金的收支平衡,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缴费应该和未来获得的养老待遇的现值基本相等。 13这样做既考 虑到了我国城市养老保险体系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以及难以承担新的巨大的财务负 担,也是考虑到城市化过程中的征地行为对征地方和被征地农民来讲应该是一个互惠 互利的行为,应该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合理补偿失地农民。 再次,应该加强失地老人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失地老人树立正确的老年价值观, 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14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建立新社区的老年人组织,鼓励低龄 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融入公共领域生活来实现这一目标。 致谢 本文是在姚兆余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文章的选题、写作到修改、定稿, 本文是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导师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之道、渊博的学 识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将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在这里,我向导师表示深深的 谢意和敬意!感谢泰州市四个乡镇的相关人员在资料收集和调查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 持和积极配合!感谢社会学系各位老师四年来对我的教诲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Zhang L, Zhao S X B,Tian J P. Self-help inHousing and Cheng-zhongcun in Chinas Urban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3, 27 (4): 912-938. 2 Richard A.Levys.Collective bargaining by farmers:Time for a fresh lookJ.Fund,Farm and Resource Issues.2001(4):34. 3 栗志强,李蓓达,姚兆余.农村老人生存状态和养老模式的构建基于苏南苏北地区的比较 分 析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5-27. 4 胡央娣.对农村老人现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统计,2005(11):32-33. 8 5 王慧娟,施国庆.征地拆迁对城市郊区老年农民生活影响研究以南京市 QQ 村为例J.中国 软科学,2009(5):46-53. 6 林乐芬.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3):65-70. 7 李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心理不适的分析和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6):65- 66. 8 姚兆余,张莉.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的基本状况和社会动因以安徽省绩溪县宅坦村为 例 J.中国农史,2006(4):105-111. 9 贺寨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络与老年人身心状况J.中国社会科学,2002(3):136- 147. 10 李玉玲.我国老年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救助对策分析J.西北人口, 2007(2):24-28. 11 杨松.论改革养老制度的必要性和实行社会统筹的可行性J.理论观察, 1990(6):20-23. 12 申晓梅.四川失地农民就业与保障问题的调查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5(4):126-129. 13 潘峰,蒋励.浙江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126- 128. 14 张传华,邓凌等.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心理特点探析J. 农村经济,2005(9):116-118. 9 附录 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 : 调 查 员 :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研究 大爷大妈: 您好!我是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为了全面了解失地老人的生存状态,及时向有关部 门反映失地老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我们组织了这次调查。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 和协助。为了保护您的隐私,本次调查不需填写姓名,您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问题所 给出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或多个合适的答案,我们的调查员将代您填写。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 祝您老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负责人:朱启戎 联系方式填答说明:请在每题所选答案前的序号上打“”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均为单项选择。 或者直接在“_”中填写答案。 一、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男 女 2、您的年龄: (周岁) 3、您的文化程度: 文盲或识字很少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技校或职业学校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4、您的政治面貌: 党员 非党员 5、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