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_第1页
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_第2页
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_第3页
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_第4页
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与就业形势 国家信息网目前公布指出:我国正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进入 21 世纪 80 年代以后,国有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的能力明显下降。第二,我国面临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艰巨。第三,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力就业 模式将由数量型向效率型转变,还将出现更多的过剩劳动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伴随 而来的是严峻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较高的经济 增长率与较多的失业人口的产生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体现在产 业政策中,继续扩大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现象出 现,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加 大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需 要假以时日。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 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 业的承接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 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 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同时,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应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 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绝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再以就业吸纳能力为基准。 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 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 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 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 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 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 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以 2011 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 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 1.46 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 660 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 150 万人,总共超过 800 万人; 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 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 1600 万人;假 设 8000 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 4000 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 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 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可见,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 短缺现象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 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政府需 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面对各个就业人群制定更有 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战略和扶助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从 以下方面考虑政策优先顺序和关注点。 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 年的 25 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 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国内生 产总值每增加 1,平均可以增加 200 万个就业机会;进入 90 年代,经济每增长 1,却仅 能提供约 80 万个就业机会。 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 20 年内维持在 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 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 的就业供给数量。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 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 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 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 所以我们要做好对 2012 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 )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影响 区域结构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局部难、片面难。我国的国情就是东西部、沿海地区 与偏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而导致就业环境差异也很大,使 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领域受到限制,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 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只是局部难和片面难。 供求结构矛盾,造成专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不平衡。首先,专业需求不平衡,造成专业结构 矛盾,部分高校不结合市场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开设专业课程,造成专业结构不合理、 专业需求不平衡,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自由择业。其次,市场供大于求,造成市场结构矛盾。 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生产力发展,机械化程度高,致使需求下降,造成国际市场供求矛盾。 (二 )大学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教育教学活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教材滞后、教学环节欠合理、教学模式与市场 不对接、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高校的发展定位、 办学思路、办学方向与办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控和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向。 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致使大学培养质 量下降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高校制度建设与评估体系不完善、不配套。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有效地监控与科学的评估 制度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三 )大学生落后的择业观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观因素 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就业观的盲目性与被动性。据国家有关 统计 资料显示,选择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较少,只有 4%左右; 二是自主创业的人数少,虽 然国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鼓励和优惠政策,但由于大学生害怕失败,普遍缺乏市场 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第三,选择到私营企业和民营企 业的大学生比例相对较少,而选择考取国家各类公务员的却不乏其人。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既有社会体制问题,也有教育体制问题, 、 第 3 页 同时还有大学生自身制约因素。对于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值得引起我 们的理性思考。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问题分析 (一)就业岗位“争夺白热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招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庞大的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城镇失业人数和下岗人员的不断增多,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 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我国经济处于农业与工业化并存的阶段,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我国 产业结构吸收高学历人才的有限性;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依然严重,大学生作为一名 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来参与求职的竞争,在一定层面上使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二)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化”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才流向的集中性,都直接表现就业的地区差异化。 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需要掌握分析国家总体的经济形势,利用好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正确 定位好就业目标。不同地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变化发展的,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 整体发展形势、行业发展形势、地方的政策力度等。地区经济发展变化,一定程度预示着就 业环境的冷暖变化. (三)就业政策“落实失衡化” 总体来说,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就业政策执行和措施落实情况是好的,但一些地区还 存在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状况,如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有些地方只管让学 生去了,并承诺三年后回城安排工作,可是期限一到,领导换的换走的走,都不管了。地方 性政策障碍仍然制约着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政策不匹配,有些政策优惠力度不足:如 为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自主创业学生可以享受减免税优惠等政策 在许多地方尚未落实。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流动的过程中,人事、户口等方面接转渠道不通畅,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就业选择空间,淡化了政策实施的直接效能。 (四 )就业市场 “招聘异常化” 现有的就业市场出现混乱的状况,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各类市场缺乏规范的管 理和制约机制,不少招聘会的组织者为了获得特殊的利益,夸大宣传,没有很好控制招聘会 规模; 出现了很多的非法职业中介,在招聘过程中伴随着各类欺诈行为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 引起轩然大波,种种的表现方式其实质是就业市场异常化。如何提高招聘行为的理性化程度, 使就业市场回归常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教育体制“市场需求化” 大学教育体制出现市场化倾向不是偶然的,正确疏导大学发展方向,需要我们克制 过强的教育实用主义,重视发展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深对大学本位的思考。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UNESCO) 1995 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立“ 前瞻性大学”的新理念,并提出了“必 要的乌托邦”这一重大哲学命题,“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大学必须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 神,保留其对于超越实利的、非功利价值的追求。在现有的大学教育体制基础之上,大学教 育应该和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必须全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既要服 务又要有一种引导社会前进的精神。 (六)典论媒体“导向误区化” 对待大学生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为吸引眼球,制造轰动性效果,少数媒体却将公 正公平抛诸脑后,不惜以牺牲大学生的前途为代价,片面夸大就业难度,以偏概全,贬低大 学生的公众印象。不断营造的求职紧张气氛,加剧了大学生求职的心理压力和心态不稳定。 2005 年就有报道宣称大学生形象跌到 20 年最低点,少数媒体在遇到涉及大学生素质的问题 时大发评论,丑化大学生形势、素质,使社会评判标准失衡。社会舆论在导向上给社会以错 误信息,此时非但没有为大学生就业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反而为其就业添压加阻。造成社会 各方用非正常的眼光来审视大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对待其就业要求。 四、当前经济形势的特征与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当前经济形势特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判断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生 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影响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也将对中国的大学生就 业市场带来机遇与挑战。 第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催生新的就业类型。在 “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政府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调整,新兴 制造业不断优化,企业技术加强创新能力,服务业将大力发展,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 展必然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创新,而中国的就业进入一个通过技术革命寻找新增长点与低碳经 济发展阶段。第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波动震荡可能催生新一轮的周期性失业现象。食品 短缺与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动的工资上涨将是这个阶段经济的突出特点。而这一阶段的经 济波动震荡和周期性失业特征成为也必然成为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第三、后 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逐渐由出口- 投资驱动型向内需消费- 投资驱动型发展 方式转变。这就意味着知识型和服务型的就业岗位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优势。第四、结构 化矛盾存在和失业集群现象仍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的突出的特征。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 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五、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 )经济发展促使大学生就业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就业者,所以说经济发展将影响大 学生的就业规模。从 1991 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每年的 GDP 增长率都保持在 8%10% 之间,经济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也要超常规的快速发展,1999 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2003 年 第一批扩招大学生毕业的人数为 212 万人,此后每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生人数飞速增长, 2003-2012 年的大学毕业生分别为 212、280、338、413、495、559、611、631、660、680 万 人,就业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目前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二) 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有更高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可以使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参与经济建设。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就业者 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我国经济增长方 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要求高校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生产、管理、服务人才。科学技术 这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完全是由人力资源来掌握的,人力资源掌握科学技术的水平越 高,人数越多,科技创新的速度越快、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这些掌握现代科技的人力 资源从哪里来? 最主要的来源还是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才最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 发展迫切需要的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大学生就业流向 经济收入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目标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人才都有一个基本愿望,就是希 望物有所值,他们大多数人首先是希望实现自己的市场价值,然后才是社会价值。按照人力资 本理论,受教育的程度与获得收益应该是正相关的。需要指出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大 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发达地区尤其大城市,而在我国农村和落后地区,还存在很多职位空 、 第 5 页 缺。在很多企业和工厂,还有很多技术型岗位缺少合适的人才。因此,经济收入状况不可避 免地成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由于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增长 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有大量的工作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这些地区经济活跃、 市场发育相对成熟,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大舞台。因此,许多大学毕业 生将前往这些地区就业作为首要选择。 (四 )经济发展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范围 首先,经济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当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或为人们生 活服务时,必然与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技术、新的经营管理相联系,新的职业类型也随之 出现。经济发展导致不同职业类型人才需求量的变化。经济发展往往容易导致社会职业对人 才需求量的巨大变化,一些新的职业由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大,造成人 才奇缺,形成了所谓的热门职业,而一些传统职业由于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而慢 慢萎缩,甚至于消失。而热门职业由于其人才的紧缺性,往往会有较好的经济待遇,因此,它们大 多会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目标。 六、大学生就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大学生就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大学毕业生这一人力资源是社会劳动力中的特殊群体,是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最具创 新活力的人力,一旦他们投入经济活动之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普通劳动力无法比拟的。 大学生就业可以使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参与经济建设。高素质劳动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就没有经济效率的提高,也没有经济发展质 的飞跃。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付出和努力,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 技术力量和创新。 (二 )大学生就业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大学生就业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就没有经济发 展和进步。要顺利推进我国的经济转型,就必须具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显然大学生就业 可以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原因是大学生 就业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人们由于社会不公平而带来的怨恨和埋怨,而这些怨恨往往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