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时事精彩评论选编_第1页
2016年时事精彩评论选编_第2页
2016年时事精彩评论选编_第3页
2016年时事精彩评论选编_第4页
2016年时事精彩评论选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围殴老师,这样的教育太失败 作者:王石川 4 月 15 日晚上,安徽蒙城县范集中学英语老师马某某给九(1)班寄宿学生 上辅导课时,因收发试卷不当与学生戴某某发生冲突,进而该班马某某等其他 4 名同学参与殴打马老师,马老师也还手打了学生。据了解,双方已达成谅解。 当地教育、公安部门对涉事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责令其监护人加强教育管 理;责令马老师写出深刻检查,由教育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处理。 从处理结果看,当地监管部门各打五十大板,急于平息事态的心态一目了 然。双方握手言和,达成谅解,意味着这起事件暂告一段落。然而,但凡看过 视频的人,恐怕不会认为此事应到此为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师生原 本有着共同的目标,但从视频可以看出,群殴老师的学生个个不计后果,甚至 有人拿起凳子砸向老师。老师也有失范之处,如果收卷时态度温和些,没有情 急之下的抓衣领动作,或许就没有后来的激烈冲突。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 学生,这是最让人痛惜之处。 师生龃龉貌似由卷子引起,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时师生关系恐怕也 不融洽,否则就无法解释一系列怪状,比如马老师与小戴学生起争执,为何多 达 4 名学生参与围殴,而不是劝架?再比如,群殴发生后,班里其他学生为何 无一制止?如果马老师平时有起码的权威,如果学生有起码的敬畏,懂得尊师 之道,再或者,如果师生之间情谊尚存,都不至于如此对抗。 进而言之,透过这起群殴事件,该校的班风、校风、学风都让人担忧。还 有,冲突发生于马老师给寄宿学生上辅导课时,由此也该想想,这些寄宿学生 是否存在家教缺失、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的情况。 蔡元培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学生围殴老师,不正说明人格 教育的失败吗?那些围殴老师的学生正读初三,快是成年人了仍无规则意识, 不懂得尊师,也反衬出当前的教育出了问题。 当年,颜回是这样评价老师孔子及其学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 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不 是所有的老师都有孔子那样的高度,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像颜回那么好学。但 是,孔子与其弟子所构筑的融洽、平等和和谐关系却值得借鉴。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老师,这是 底线,即便不能相亲相爱,也不能互相为敌,否则还如何求真? 一个教师的一天日记 早上,我刚拿起电话,打算通知这次期中考试得 6 分和 4 分的学生家长来 校。听到同事议论安徽学生群殴老师的消息。我默默地放下了话筒。叫来这两 名学生,温和地说:“你看,这次期中考试你们得了个位数字,下周的月考绝不 能这样了一一天热了,心也就躁了,很正常,不会写就算了,交白卷吧。“ 第二节课,发现一名学生低头鬼鬼祟祟。走过去一看,他在读小说。正欲 发作。殴师二字眼前一闪。我赶紧帮他把书从桌兜掏出,摊在桌子上,和颜悦 色地说:“同学,想看就放心看吧,低头太久,对颈椎和眼睛不好。“ 下午上课时,忽然教室传来异响,满堂哄然。我扶了扶 500 度的近视镜, 定睛细视,原来是一学生用手机看电视,不小心放出了声音。我急忙走下讲台, 轻声安慰有点窘迫的学生:“没关系,小孩子嘛,追剧很正常,下次戴好耳机吧, 不然老师会吵到你的“。 晚自习,教室角落传来一阵鼾声,我大怒,走过去正要拍醒,硬生生收回 手,拿出纸巾为他擦去嘴角口水,再脱下自己的外衣为他披上,轻手轻脚走回 讲台。晚上,忙毕,洗漱罢,看到镜中完好无损的自己,我长吁一口气,无比 欣慰地笑了。我又完好无损地过了一天! 学或不学 致安徽被学生群殴的老师 你学,或者不学 我就在讲台 不悲 不喜 你听,或者不听 我还在讲解 声音不高 不低 你交,或者不交试卷 我还在批改 不快 不慢 你,心里没了师长 我,手里没了教鞭 和谐教室 彼此相安 这是我们最无奈的事情了 谁给老师一方晴空? 负起责任,反而丢了颜面,失了尊严 夹缝里生存的老师,我们要坚强 (摘自网络) “隐形补助”对贫困生是一种人性关怀 2016 年 03 月 26 日 08:18 新京报 我有话说(15 人参与) 收藏本文 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偷偷”将补贴款打到学生饭卡,既体现了精准扶贫,也是 对学生尊严的一种保护。 最近,媒体报道,南京理工大学对全校在校本科生的饭卡刷卡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其 中,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 60 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 420 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贫 困生不用申请和公示就可以“偷偷”拿到补贴款。 对南京理工大学来说,采用这样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补贴是一种人文关怀。相比传统 的助学金发放方式,实行此“暖心工程”可以直接将补贴款打到学生 饭卡,不用填表和审 核,能够照顾学生自尊心,将物质资助同情感体谅相结合,更加“贴心”。而且,这种方 法利用大数据分析圈定受助学生,然后分消费情况给予 数量不等的补贴款,实现了真正意 义上的精准扶贫。 事实上,南京理工大学此项举措绝非孤例。早在 2005 年,就有媒体报道,中科大 “隐形”发放补贴 66 万,并且效果很好:由于救助措施到位,十年来没有一个学生因贫 辍学。郑州大学在 2010 年也推行了这项举措。 这种补助方式之所以受到学生与舆论的欢迎,并不断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其原 因就在于补贴方式的人性化、科学性,既实现了精准扶贫,又照顾了 学生的自尊心。相比 之下,一些学校的助学金发放却往往并不顾及学生的尊严,有的甚至还要拍照写成新闻稿 进行公示。像洛阳某中学曾经在当地媒体上公布过贫困 生预录名单,不仅公示了名单,还 “晒”出了 50 名预录学生的家庭详细地址、困难情况。而今年 1 月,湖北大悟县某中学 更让 100 多名贫困生举着助学金拍 照 这些助学方式简单、粗暴,虽然透明,却无视了学生个人的自尊。很多人可能意识不 到,贫穷其实也是一种隐私,特别对于处于青少年敏感期的学生来 说,贫困不光荣,也不 是一种荣誉,它像隐藏在衣服里面的一道伤疤,不愿轻易示人。而有些学校的扶贫,偏偏 展现为对贫穷的“公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伤害。 当然,“偷偷”给学生卡上打钱,这种方式也并不完美:以往人数确定,每个人的金 额分等级统一,而现在受助人数不确定,补贴款不统一,在缺乏有效 监督的情况下,容易 滋生问题;而且有的学生为了多拿补贴款可能会刷数据,甚至将一餐分为两餐买。这需要 学校在大数据指引下,尽快出台配套的监督措施,让这 项补贴政策,既温暖人心又公正公 平。 韩中锋(大学生) 偷偷给贫困生充饭卡,好事还需做好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6-03-27 08:46:00 来源:东方网 作者:梁江涛 3 月 21 日,南京理工大学有 301 名同学的饭卡上“莫名”多出了钱来。有的多了十几块,有的多出 了三百多块。以后,他们每个月还将收到同样金额的补助,直到毕业。据悉,这是该校最新启动的“暖心 饭卡”项目,旨在解决贫困生的吃饭问题。(3 月 26 日信息时报) 树有皮,人有脸,不少家境贫困的学生因为爱面子,不愿意申请贫困生奖助学金。一 些公开的评审和公示,往往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真正的贫困生得不到及时的接济, 引发是否公平的争议,使一些高校在助学金分配问题上遭致诟病。 南理工采取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的方式,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甚至 在收到补贴前,没有任何学生知情。这个被称为“暖心饭卡”的行动,确实是个创新之举, 体现了关注人、尊重人,关注的以人为本理念,免除学生“自证贫穷”之扰。说明再难的 事,只要用心,就能得到妥善的化解。 南理工教育基金会先是对在校学生的饭卡刷卡记录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餐饮消费较 低的学生,然后再交由辅导员核实,最后确定受资助的对象。这种筛选方式具有一定的科 学性,而且为了不让调查样本失真,项目前期分析工作完全保密。但保密性有了,问题就 来了。偷偷给贫困生充饭卡,岂不成“暗箱操作”? 不管是公共财政拨付的贫困生助学金,还是高校多方筹集或募捐而来的其他资金,在 使用上都应该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否则,所有流程都在幕后操作,不仅可能使有限的资 金用不到刀刃上,还有可能滋生腐败。个别高校虚报冒领、适用私分,甚至是贪污助学金 的事件,都曾发生过。因此,将好事做好,补上公开这一课,很有必要。 高校可通过电子平台公开每一期资助资金的总额,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分配到每一个资 助对象的名下,还要对不同档次的资助金作出说明。所谓“不记名”是指隐去真实姓名, 采用排他性的号码,比如手机尾号、身份证尾号、学生证尾号等等。这样便于受资助者核 对。这还不够,除了高校本身的监督机制及时介入外,还应不定期组织学生代表进行抽查 核对,防止经办人员雁过拔毛、挪用冒领的现象。 不管怎么说,偷偷给贫困生充饭卡,是大数据时代的小感动。联想到低保对象、保障 房对象的确定等难题,不妨借鉴“暖心饭卡”这一做法,既做到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个人 体面,又能确保公平公开,防范各种厚亲肥友的暗箱操作,好事就愁做好。 大学帮困必须重视学生的隐私与心理问题 2016 年 03 月 28 日 09:18 南方都市报 我有话说(6 人参与) 收藏本文 熊丙奇专栏 南京理工大学近日启动“暖心饭卡”项目,该校教育基金会通过数据分析,每个月在 食堂吃饭超过 60 顿、一个月总消费 不足 420 元的学生,被列为受资助对象。该校采取直 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的方式,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甚至在收到补贴前,没 有任何学生知情。这 引起舆论关注。北京青年报昨日刊发文章,针对一些舆论对此项 目的点赞指出,大学生享受了贫困生助学金或其他补助,也应当承担公开个人基本信息的 义务。 贫困生让院系或班级的其他同学知道自己获得了资助补助,非但不是什么丢脸之事, 自己反而应当变得更加坚强努力、奋发有为。 这是有待 商榷的观点。事实上,近年来我国高校帮助贫困生接连引发争议,就因不少 高校的管理人员也有这样的想法,给贫困学生补助,就要公开贫困学生信息,否则,怎么 避免其中的虚报冒领、弄虚作假?另外,贫困学生如果连自己贫困、需要接受补助的事实 也不能承受,怎么能面对今后人生更大的困难,因此,大家所见的是,大多 高校采取评议 的方式确定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名单,还有的学校采取“竞选”方式投票选出最需要补助的 贫困生。然而,这是站在“强者”角度来思考帮困问题,而没 有去关注作为“弱者”的贫 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顾及贫困学生隐私和人格尊严的公开、透明帮困,只是在物质帮困, 却没有精神帮困、心理帮困,这样的帮困,缺 乏大学应该有的人文情怀。 早在 10 多年前,中国科技大学就已经采取这种方式帮助贫困学生学校网络中 心会跟踪学生“一卡通”消 费情况,然后对一直在学校就餐,但消费额却很低的学生提供 补助,这种“低调温馨”的帮困方式,让贫困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更多的关爱在过 去 10 年中, 很多学校早就有“一卡通”、大数据,可是,利用这些大数据来帮困的学校 却很少。 贫困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环境,虽然被教育要“人穷志不 短”,但相对来说,贫困生心 理自卑、孤僻、压抑的比例更高,对外部的人和事更加敏感。调查发现,有的贫困生甚至 为担心别人知道自己贫困,而不愿意去申请补 助,这是大学采取通过饭卡数据给学生打款 的缘由。在大学帮困中,不公平的不是真正的贫困生获得补助没有透明公开,而是有的家 庭并不贫困的学生去“骗补”。 那 么,在帮困中公开学生信息,显然是为了防止“骗补”这种情况,而与此同时,贫 困生的隐私也就大曝光了。不妨来分析其中的利弊,公开当然可以一定程度防止 “骗补”, 但显而易见,大学生骗补的比例并不高(除非对所有大学生都失去信任),而且,发现某 个大学生骗补,对其的伤害并不大(骗补的学生本身就有欺骗的 主观意愿),但对贫困学 生呢?几乎所有家庭贫困的学生,都因为接受补助而把自己的家庭情况曝光在同学面前, 而这很可能对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产生心理的伤 害。站在“强者”角度,当然可以对贫困 学生说,要努力直面现实、奋发有为,但心理的问题不是靠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就可以解 决的。 对 贫困学生进行人文的帮困,这是帮困的大势所趋,以前高校为彰显帮困,在大学新 生入学时,会设立专门的绿色通道,现在很多学校开始取消,而设立“无形”的绿 色通道, 学校老师只要看到学生出具的家庭情况介绍,就让其走绿色通道直接报到。舆论对此会担 心,这会不会影响公平,对此,只要完善监督程序,在学校内部实 行民主管理,根本不是 什么问题。 首先,对接受帮困的贫困学生,学校不是发放物质和金钱就了事,还有完善的调查、 跟踪机制,包括和学 生家乡所在地政府、原来中学取得联系,调查学生的情况,这一是核 查信息的真实性,二是让对学生的帮助更全面、具体。上海纽约大学在大学新生开学时, 如果学 生提出家庭有经济困难,学校会让学生立即报到,给予帮助,而之后学校才进一步 去核查。这有利于建立信任机制,如果学生被查出说谎,失信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在“大 数据时代”,做到深入核查学生的信息并不难。 其次,学校用于帮助贫困学生的资金开支,会在校内一定范围公开,接受师生监督, 不是就由具体负责部门说了算。目前,高校在推进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在学校里发挥校务 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作用,并在校务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中增设学生委 员,这就是在建 立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也就是说,大学应该基于保障、维护所有学生的权利,进行管理 改革,而不是由于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管理疏漏,而采取简 单、粗暴,不顾及学生隐私、人 格的方式。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 “卖面自救”为何温暖了一座城 作者:堂吉伟德 今年 3 月底,患乳腺癌的三门峡市民高亚慧需要化疗。此时,她的小面馆 才刚开业不到一月,欠了一屁股账。痛哭后,夫妻俩是长久的沉默。好在,这 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少爱!高亚慧拒绝捐款,众多三门峡市民争相去她的面馆吃 面。有的吃一碗面,留下 100 元、200 元就走。“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活动, 在这座城市正燃烧起来 “排队吃面”于公众并不新鲜,2013 年,郑州“那碗感动全城的面”早已 让人闻到了爱心的味道,其他如“全城行动”的例子也不时见诸媒体。然而即 便如此,三门峡“排队吃面”的民间自发行为,依然让人生发出无限感慨,内 心依然有着莫名的感动。推己及人,感动源于对偏见的矫正,也源于对恐惧的 消解。同时,无论是基于对现实的评判,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每个人在细微的 触动之后,有了更为自信而乐观的展望。 见多了网络式的众筹和求救,自然对“余款不退”的现象也见怪不怪。小 众化的“善款安全门”事件,对于大众化的爱心带来了伤害。然而,底层之善 依旧存在,并形成了交互式的传导与感染。一方面,处于困境中的患癌者,并 没有“以苦相求同情”,将患癌的苦难作为向别人索取的资源,而是拒绝捐款 靠自食其力,这样的个人品质足以获得点赞。诚然,每个处于困境中的人,都 有向外界求助的权利,不过这种权利也不应被滥用,否则就会形成透支性的伤 害。 因而,寻找一个台阶或者载体,让这种求助不再变得赤裸裸,也没有“道 德胁迫”的影子,是个体应有的基本考量,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帮助。求助并不是示弱,甚至没有底线和规则意识, 虑及公众的感受,同样是处于困境中的人应当保有的基本操守。当然,仅有 “卖面自救”的表达,若没有“排队吃面”的外界回应,那么“温暖一座城” 的佳话就不会成立,民间爱心也不会得到传递。有召唤,有呼应,才能形成良 性互动。 一碗面的爱心,既虑及了当事人的体面,又让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参与,没 有捆绑式的软强制,一切都如此的和谐与自然,这样的画面想想都让人有些陶 醉。在把向别人求助视为天经地义,而对其不加限制消费的大背景下,面馆的 主人依然固守着防线,而不轻易去动用自己的求助权,这何尝不是对社会道德 的呵护,何尝不是一种最本真品质的彰显?不让别人的捐助成为难以摆脱的心 理负担,也不让施以援手者有某种不适,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其实是当下 社会,从个体到公益组织,再到民间都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索取与表达, 都需要一个更高级的平台,一个更舒适的台阶,一个更合理的载体,一种更和 谐的方式。 也正是基于此,才使得“排队吃面”依然有值得称道的可贵之处,依然有 值得效仿和复制的价值内涵。我们不反对个人求助,也鼓励民间爱心的良性发 展,但更希望这种表达与实现,是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可持续性,是可以互相 感染和传递的形式升华,而不是基于权利与义务的强调,一种纯道德式的说教。 若非如此,就必然会不断透支社会道德的基础,让其变得越来越空洞与贫乏。 让爱心更有品质地表达,其实是社会道德构建中的新课题。很显然,“排队吃 面”的温情互动,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我们应该感谢“天价鱼事件” 作者:乔杉 “天价鱼”由北游向了南。据媒体报道,游客王女士近日在桂林一家啤酒 鱼餐馆用餐。店员在未告知鱼价、未称重量的情况下,直接将鱼摔死。事后王 女士才得知,这种鱼是娃娃鱼,总价 5000 元。后经警方调解,王女士结账 1500 元后离店。最新消息称,当地已组织物价、工商等相关部门以及所属辖区 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这起涉嫌价格违法行为迅速展开调查。 一条固执的鱼,“逆着洋流独自游到底”,从北方游到了南方。如同哈尔 滨“天价鱼”事件一样,这起发生在桂林的“天价鱼”事件,同样引起了舆论 的关注。因为事件的高度雷同,甚至有人生出了一种恐惧感,似乎“地无分南 北”,宰客都没商量。其实换个角度看,我们应该感谢“天价鱼”,包括感谢 其他的“天价事件”。 一段时间以来,爆发的“天价事件”已然不少。试举几例,青岛的“天价 虾”事件,常州的“天价粥”事件,南京消协秘书长曝光的“天价马”事件, 上海的“天价茶”事件,再加上这两起“天价鱼”事件,简直有一种“你方唱 罢我登场”的缭乱感。即使这样,也得承认,还有大量甚至海量的宰客事件, “沉默地沉没在深海里”。而且这些事件,固然都以悲剧开场,但最后的结局, 往往都是大快人心,是人们希望看到的。 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