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_第1页
医学课件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_第2页
医学课件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_第3页
医学课件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_第4页
医学课件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1 2 血管痉挛血管痉挛 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抗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纤溶系统 抗凝抗凝 凝血凝血 纤溶纤溶 止血的过程止血的过程 凝血系统凝血系统 3 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抗凝系统功能异常 纤溶系统功能异常 血管、血细胞的异常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原因 4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类型 血栓形成 止、凝血功能障碍 血液凝固性 /抗凝功能 血液凝固性 /抗凝功能 出血倾向 5 第一节第一节 凝血系统功能异常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Disorder of coagulation system 6 一、凝血系统组成 主要由凝血因子组成 除 为 Ca2+外,其他均为糖蛋白 多数在肝脏合成 多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除 外,其他均在血浆中 7 凝血酶原复合物 二、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8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 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 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TF 9 10 三、凝血因子的异常 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 凝血因子基因改变致活性 病理因素致凝血因子浓度 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 Vit K缺乏 / 严重肝病导致凝血因子合成 与血栓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11 第二节第二节 抗凝系统功能异常抗凝系统功能异常 Disorder of anticoagulation system 12 一、抗凝血系统组成 细胞抗凝系统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类 2.蛋白 C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 体液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13 二、抗凝系统的异常 AT- 减少或缺乏与血栓形成倾向 PC和 PS缺乏与血栓形成倾向 14 第三节第三节 纤溶系统功能异常纤溶系统功能异常 Disorder of fibrinolytic system 15 若纤溶系统活动亢进,可因止血栓的 提前溶解而有重新出血的倾向 若纤溶系统活动低下,则不利于血管的 再通,加重血栓栓塞 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保证血流通畅 参与组织的修复和血管的再生等 纤溶系统 16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抑制物 一、纤溶系统的组成 17 纤溶酶的激活 二、纤溶的基本过程 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内源性激活途径:可由活化的凝血因子激活 外源性激活途径:由组织细胞产生的 激活物 激活 t-PA: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具有丝氨酸水解酶活性 水解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及 其他多种凝血因子 18 三、纤溶因子的异常 纤溶功能亢进引起的出血倾向 纤溶功能降低与血栓形成倾向 19 第四节第四节 血管、血细胞的异常血管、血细胞的异常 Abnormality of vessel and blood cells 20 一、血管内皮细胞 (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 产生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调节凝血与抗凝功能 调节纤溶系统功能 调节血管紧张度 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 维持微循环的功能 21 22 血管的异常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管壁结构的损伤 获得性血管损伤 先天性血管壁异常 型、 型超敏反应导致血管损伤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单纯性紫癜 23 二、血细胞的异常 红细胞异常 血小板异常 白细胞异常 24 最能典型地反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过程 DIC 25 第五节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2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凝血因子 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引起血 管内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 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出 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贫血、休克的病理 过程。其主要特点为止、凝血功能失常。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27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is a pathological process caused by disturbance of the kinetic balance between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systems (including fibrinolytic system). Etiologic factors activate extensiv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secondary fibrinolysi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DIC are bleeding, shock, organ dysfunction and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28 一、 DIC常见原因 1.感染 2.肿瘤 3.妇产科疾病 4.组织损伤: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等 6.其他: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病、毒物 29 二、 DIC的发病机制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血管内皮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 促凝物质入血 30 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三、影响 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2.肝功能严重障碍肝功能严重障碍 3.微循环障碍 4.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 31 四、 DIC的分期和分型 32 DIC分期 1.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期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高凝、微血栓 消耗、低凝、出血 纤亢、出血 33 DIC分型 1.按病情进展速度 2.按代偿情况 急性型 慢性型 亚急性型 失代偿型:消耗 代偿 代偿型:消耗代偿 过度代偿型:消耗 代偿 34 五、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典型 的 DIC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主要发生在 急性、失代偿型 DIC: 出血 多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5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 Fibrinolysis is initiated by fibrin clot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DIC. Plasmin can degrade fibrin to form a series of protein fragments, called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 FDP may act as antithrombin to inhibit coagulation process. 36 3P test 3P test is a test for detecting fragment of FDP. Normal serum contains no detectable level of FDP. In patient with DIC, the activated fibrinolysis can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fragment of FDP which usually combines with fibrinmonomer to form soluble fibrinmonomer complex. Fragment may dissociate from the soluble complex and then fibrinmonomers are polymerized to form gelatinous fibrin precipitate in the presence of protamine. The positive result of 3P test indicates the activation of fibrinolysis and the presence of DIC. 37 五、 DIC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