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郊区“郑各庄现象”实证分析.docx_第1页
xx郊区“郑各庄现象”实证分析.docx_第2页
xx郊区“郑各庄现象”实证分析.docx_第3页
xx郊区“郑各庄现象”实证分析.docx_第4页
xx郊区“郑各庄现象”实证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郊区“郑各庄现象”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郑各庄村是华北平原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隶属于 XX 市昌平区北七家镇,距 XX 市中心约 35 公里。全村共有 413 户农户,人口 1350 人,其中,农业人口 1083 人,村域 面积 4332 亩,耕地 1600 亩。到 1988 年为止,全村经济仍 然依靠传统的种植业,人均纯收入不足 3000 元。但是,5 年后的 XX 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 16500 元,超过全国平 均数的 5 倍多,一跃成为 XX 近郊经济十强村之一。XX 年, 全村共创造新就业岗位 5000 多个,农民目前已逐步形成了 “工资收入土地股权收人社会保障收入”多元化的稳 定的收入结构。短短几年内,全村 98的村民由昔日的平 房迁入整洁的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80 平方米以上,旧 村改造基本完成。 郑各庄村用 5 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乡 村 10 年走完的路,完成了发达国家农村最快也要 20 年才 能完成的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过程。这其中蕴涵的 制度经济学问题引人注目。为了诠释这个华北乡村的突变, 笔者姑且称之为“郑各庄现象”。 二、“郑各庄现象”的特点 1.时间短、变化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出现了 许多城镇化的成功典范,例如华西村、南山村、韩村河等。 这些成功的乡村典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其变迁可以归结为: 脱离土地就业结构变化收入增加生活跃迁村落变 容,即表现为经济社会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但是,在中 国农村现行条件下,要完成这一过程,即便一切条件具备, 至少也要 10 年的时间。然而,郑各庄村只用短短 5 年时间, 便完成了古典经济理论中“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可逾越的 鸿沟,创造了一个村落发展的奇迹,其原因在于郑各庄村 的变化,不是上述过程简单的递进,其变化可以概括为: 脱离土地就业结构变化收入增加生活跃迁村落巨 变,即这些在其他成功的乡村中见到的阶段性变化,在 “郑各庄现象”中是叠加起来、浓缩在一起完成的。这就 是“郑各庄现象”创造出时间奇迹的秘密之所在。 2.以农民“上楼”为主线。郑各庄村的变化,是从改 变农民住房状况入手的。众所周知,中国农民的一个传统 消费观念是有了钱就盖房,如果说土地是农民不得不依附 的生存条件,建造住房就是农民世世代代难以摆脱的生活 压力。用郑各庄村民的话来说,好容易积累的一点钱,最 后都用到盖房上去了。为了解决村民无休止的住房投资和 攀比现象,从 1998 年开始,该村首先对村民的宅基地进行 统一规划,在村委会的组织协助下,集资 500 多万元,盖 了 4 栋楼,根据自愿“上楼”和旧房估价折抵楼房的原则, 第一批 144 户首先搬进了楼房,开始了农民“上楼”的过 程。通过这种平房置换楼房的方式,从 1998 年到 XX 年, 全村共建设村民住宅 23 幢,完成住宅面积 33176 平方米。 全村村民分四批实现了村民居住方式的转变。目前,郑各 庄村整体的农民“上楼”率已经超过 98,人均居住面积 达到 80 平方米以上。通过农民“上楼”,共置换宅基地 1050 亩,为下一步的产业开发和招商引资提供了宝贵的土 地资源。 3.以收入结构多元化为核心。农民“上楼”后,生活 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不能把“上楼”的农民变成居 民,即使“上了楼”,他们也没法长居久安。因此,在实 现“上楼”的同时,确保农民收入、就业、社会福利,就 成了关键问题。由此,郑各庄村采取了土地经营集中化、 个人收入工资化、社会保障集体化的方式,将村民原来单 一的土地经营收入转变为“土地股权收益工资社会保 障收入”,确保了村民“上楼”与收入增加同步实现。土 地股权收入是指在全体村民同意的基础上,把“上楼”农 民的宅基地的使用权委托给村委会,村委会再以土地入股 的方式将原宅基地的使用权交给本村经济实体宏福集团公 司,公司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 前提下,通过统一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各类经济效益好、 能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农民不参与这部分土地的经 营,但每年都享受土地收益分红。工资收入是指农民全部 进入村内企业就业。全村现有企业 40 家,XX 年,人均工资 达到 1100 元。社会保障收入是指全村“上楼”农民在生活 用水、燃气、取暖、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享受村里统一 补贴,XX 年,全村福利支出为 297 万元,人均达到 2200 元。 就这样,农民“上楼”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 必要条件,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的改变,又保障了农民收 入的稳定,使农民“上楼”成为可能,进而创造出一种崭 新的“郑各庄模式”。 三、郑各庄村民的收入结构 1.土地股权收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郑各庄村以保 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搞土地转让,全部采取土地 租赁形式。村委会与企业建立土地租用关系,不论是自办 企业还是引进企业,其用地一律实行有偿使用。至于收取 租金的标准,已不再用粮食产量的价值去换算,而是通过 对企业效益的评估来确定。村集体向企业收取每年每亩 500010000 元的土地租金。企业的盈亏不影响农民的收益, 不让村民承担经营风险。其分配方式为先按全村耕地总面 积和本村现有的农业人口计算出人均耕地面积,即为每人 拥有的耕地“股份”。每年收益分配前,根据人口变化情 况进行一次调整。对每户而言,增人必增股,减人必减股。 股份分红形式为将土地经营利润的 60作为集体股红利, 用于来年的生产发展基金;40作为个人股红利;再从集 体股和个人股的红利中分别提取 10作为以丰补歉的储备 基金,专款专用;剩余 90的个人股份红利作为当年的股 金分红,每年 1 月上旬向全村村民以现金的形式兑现。 1999XX 年,参照土地的种植收益情况进行股份分配,平 均每人每年分红 50 元左右。 2.企业股份收入。1999 年 11 月,该村最大的经济实体 宏福集团公司完成了由原来村办集体所有制企业向村 办集体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转换。该公司股份结构为:公 司持法人股,占 66.67;村委会持集体股,占 16.66强; 村民持个人股,占 16.66强。 在企业转制中,郑各庄村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突出 维护集体利益。为防止集体资产因转制而流失,该村把企 业总股本的 66.67作为企业法人控股,法人股的红利直接 用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同时,把村委会列为企业的 第二大股东,其目的,一方面是对公司的决策和管理实施 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将所得红利投入公益设施的建设 方面,以保证集体公益事业得到巩固和加强。二是让村民 得实惠。为了让村民得到实惠,个人股一律面向村民发售; 对个人股份的量化,既不派股又不配股,完全是以现金的 方式由个人自愿认购。尽管企业的创业者过去在创业过程 中付出了许多,如今为了企业的发展又做出了利益上的牺 牲和奉献,但是,他们对此毫无怨言。村民说得好:“如 果按贡献配股,企业中 80的股份非这些创业者莫属。” 村民对这种股份配置方式十分满意。企业在 1999 年和 XX 年分别投放的个人股,都在一周之内被村民认购一空。目 前,全村共有 189 户村民成为企业股东,占全村总户数的 46,其中,股份最高的近百万元,最少的 XX 元。他们每 年都从企业中得到相当于股本 15的红利回报。企业改制 后,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了投资者“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调动了管理者和经营者两个积极 性,尤其是职工参股入股,实现了职工与企业利益的高度 融合,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走出了一条村办集 体股份制企业的发展道路。 3.社会保障收入。郑各庄村之所以能实现上述土地和 企业产权的股份化操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村级集体经济 的强大力量和影响,即通过村委会对经济实体宏福集 团公司的土地和股权参与,保证了宏福集团公司的经营活 动与村庄发展利益的一致性,从而确保了其经营利润对改 善村民福利的供给机制。例如,目前实行的村民就业制度、 补贴制度和保障制度等就是这一机制的突出表现。村委会 就业安置办公室规定,凡是自愿在本村工作的村民,只要 到“安置办”登记报名,就能得到妥善的就业安置。XX 年, 全村共有劳动力 697 人,在本村企业就业的有 570 人,从 事个体或在外务工的有 110 人,就业率达到 97.6。补贴 制度包括:用水补贴,即每人每月 5 立方米以内的水全 额报销;取暖补贴,即每立方米补贴 1 元;燃气补贴, 即每人每月 2 立方米全额报销;等等。上述补贴数额合计 相当于人均 800 元/年。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教育补贴, 即幼儿、小学、初中学费全额报销,对中专、高中生一次 性补贴 6000 元,对大学专科生一次性补贴 17000 元;低 保补贴,即 500 元/月,而 XX 市最低标准为 495 元/月; 村民退休金制度,即男性年满 55 岁以上、女性年满 50 岁 以上的村民享受 300 元/月,另外附加 100 元/月的医疗补 助,而 XX 市现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为 290 元/ 月。 四、对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模式的思考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 在。如果土地的利用和流转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仅农民 不会答应,流转也不可能成功,甚至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 题。“郑各庄模式”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农民用自己的智 慧,对中国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做了一种理性的调整尝试, 其主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了土地经营机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土地 股权制度是指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股份投资入股,土地 经营主体定期分配给农民股利的一种新的土地经营机制, 也称为土地使用权制度。从产权界定来看,土地使用权入 股,使产权的界定和调整由价值形态转化为实物形态,不 仅降低了产权界定的技术难度,而且使操作更为简单;价 值形态上分散的独立产权可以在实物形态上合并起来,实 现统一规划和规模经营,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从土地管理来看,土地使用权入股,也使得管理费用 大为节约:第一,单个农户的经营决策转化为村委会和宏 福集团公司董事会的集体决策,决策成本降低。第二,土 地使用权入股减少了农户在土地利用方面的摩擦,降低了 均包制条件下分户转包所发生的交易费用。第三,集体由 对众多分散农户的组织管理转为对受托人宏福集团公司的 监督管理,降低了管理运作费用。另外,土地使用权制度 的创新是与农民城市化进程同步进行的。农民对于土地的 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耕地成本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农 民进城务工;另一方面,在经济不景气时,农民还可以依 靠土地获得基本的衣食保障。在土地使用权入股之后农民 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收益,不受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正 是在这一基本的前提下,农民才有可能放弃承包地和宅基 地的使用权,“折抵上楼”。而村民“上楼”是从真正意 义上实现了农民身份的转变,彻底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 来,引导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2.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形成合理的土地委托代理 机制。郑各庄村对入股后的土地采用的是“村企合一”的 经营方式。农民、村委会与宏福集团公司之间存在着双层 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第一,宏福集团 公司作为企业实体行使土地出租过程中的经营权和决策权, 与村委会相比较而言利益主体更为单一,更具有信息、人 才和技术优势,在挑选项目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更有 远见,从而降低了经营和决策风险,为土地的有效利用提 供了组织保障。第二,宏福集团公司与宏福创业园内的企 业基本上都建有控股、参股的合作关系,这种风险共担的 方式能激励宏福集团公司更好地行使招商时的决策权和招 商后的监督权,从而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第三,由企业 实体行使经营决策权更有利于体现土地的市场价值。例如,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宏福创业集团,以土地优势和资 金优势招商引资,土地全部实行租赁制,租金收取标准为: 对本村办的第二、第三产业,每亩 500 元/年;对引进的合 作项目,则参照市场价格协商确定,最高为每亩 1.2 万元/ 年。基于上述背景,郑各庄村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条 “土地集中使用权流转委托企业经营”的道路。 3.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民 “上楼”后,新型居住小区的建成方便了村民的生活,提 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和美化了周边的生活环境,从 根本上克服了昔日农村“屋内像宫殿,屋外像猪圈”的现 象。调查发现,入住新居的农民开始用袋盛装垃圾,并定 点投放,改变了过去“只要屋内清洁,不管室外环境好环” 的习惯。另外,新的聚居方式凸现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 问题,这有利于强化农民的竞争意识,培养农民积极上进 的观念,逐步消除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 采取居住小区统一选点、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的方式,并 在规划和档次上适度超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低质 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减少了财力、人力、物力的大量 浪费。在郑各庄村的居民小区中,实行新的管理方式 物业管理,这既可减少村民委员会机构的工作人员,又可 为城市化后小区的管理奠定基础,提供组织准备。 4.有利于加速城乡文明交融,实现农村就地城市化。 城市化是城乡交流日益加剧、经济社会日渐发展的必然趋 势。所谓城市化,从人口来看,一方面是居住在城市中的 人口增加,另一方面是享有城市生活方式的人口增加;从 空间来看,一方面是原有城市的扩展,另一方面是乡村的 就地城市化。郑各庄村农民“上楼”的模式首先为越来越 多的农民享有城市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条件,同时,它也是 乡村就地城市化的一种形式。城市绝对容积的扩张需要一 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城市文明 向农村地区扩张,而不注重农村地区自身向城市演变或靠 拢,那必将造成许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以及城市化进程 迟缓。郑各庄村的这种规模较大的居住小区为农民提供了 一个集居住、生活、休闲、娱乐、教育和经营于一体的居 住实体,并通过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 展,增强了新居住区的聚集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加大了城乡交融的力度。农民“上楼”正是在城乡融合地 带通过农民居住方式的改变,促进更多的农民享受城市生 活方式,进而推动当地农民实现群体性非农化和群体性城 市化,这无疑是一个有利于城乡发展的新思路。 五、问题与启示 当然,农民“上楼”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着诸多瓶颈,对于“郑各庄模式”而言,关键在于 目前土地政策的不明确带来的对全村农业用地下一步调整 方向的影响。因为以村庄为单位进行旧村改造,必然会涉 及部分公共用地和农业用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在现行法律 框架下,按照“村民建房和宅基地管理办法”,村委会作 为基层组织具有在全村范围内包括宅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