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治通鉴,心得体会篇一: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资治通鉴 ,在中国历史书的地位是非常凡响的,是一本誉满全球的世界名著。它是一部古代帝王资于治道、鉴于往事、阅览和资政的御用史书,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通读了十七遍的历史巨著,被后人誉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 我喜欢那白话文将中国历史一一详细的描述出来,而每一个历史的记实,就如一个动听的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了解了中华民族那伟大的五千年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令我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优良的民族。作为一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史籍精华, 资治通鉴主要从“兴国安邦之略,统帅全局之法” 、 “处世达人之径,实现自我之途” 、 “修身齐家之方,养性慎独之术” 、 “运筹帷幄之谋,决胜千里之策”四个方面来解读历史、诠释人生。 我就说说我对“修身齐家之方,养性慎独之术”这方面的理解吧!人生往往会处于一些无可奈何的矛盾之中,可是有的人悲观失望,有的人痛苦挣扎,有的人沮丧彷徨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为外物所累,她又怎能得以有安闲的心境呢?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拥有一颗坦荡而又充实的心灵,学会修身齐家,养性慎独,又何愁不能长笑于天地、畅游于人世,获得完美的人生呢? 这本书中的故事真的很感人,我就举其中的两个例子吧!大家都听说过吕蒙开卷有益 ,从前,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可不能不学习呀!”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见了吕蒙之后,就有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人和人虽然是平等的,但也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于你后天是否努力的学习。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叔叔,他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每次大家聚在一起,他总会让我们说说自己的生活,时时告诫我们要继续学习,他说我的年纪总比你们大吧,我都在学习呢,你们也要学习,叔叔真的不简单。记得他上大学那年,因为那时家里条件困难,夏天蚊子多,叔叔把两只脚放在坛子里,熬夜看书;那时家里舍不得用电,叔叔用手电筒照着看书,这是我们村上的一段佳话,后来大家都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我直到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当年叔叔学习的情景,体会到叔叔的辛苦哦!正是这样,叔叔考取了大学,那是三十年前,真的不易啊,可是叔叔现在事业有成,都已是专家了,可他还在学习,还不忘提醒我们好好学习!我来幼儿园十多年了,也是一直在学习,但都是工作的需要,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学习,本科学习也是听了叔叔的话才报的名,我开始懂得,真的要充实自己,该主动学习学习了,因为今天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知识生产率”已经成为社会上一个越来越流行的名词。知识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贫困的时候不会离开你,患难的时候能够帮助你,意志消沉的时候能够鞭策你。让学习来充实我们的生活,让学习来成就我们的事业吧! 还有一个例子窦德玄能不强对 。说的是有一次,唐高宗来到濮阳,窦德玄和其他大臣骑马跟随在后。高宗问:“濮阳又叫帝丘,是怎么回事呢?”窦德玄诚实地说答不出来,另一个大臣许敬宗从后面策马上来,回答说:“从前古帝王瑞顼在这里住过,所以叫帝丘。 ”高宗称赞答得好。许敬宗退下后对别人说:“大 臣不可以没有学问,窦德玄回答不出,我实在为他害臊。 ”窦德玄听了这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到和做不到的事,我不勉强回答自己不知道的事,这才是我能够做到的。 ”这个许敬钟有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而窦德玄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做他自己能够做到的事,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认识自我” ,这是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的碑铭,它犹如一把千年不息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崇高的人生思考。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也不存在白璧无瑕的完人。因此,人只有正视自我,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获得人生的飞跃。这本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有赞扬勤政敬业的,有歌颂廉洁奉公的,有推崇一诺干金的,有称许知人善用的,有描述随机应变的,有反对贪婪浮夸的,有反映历练人生的,有赞美宠辱不惊的。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希望大家都来看看这本书,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给你的事业带来成功,给你的人生带来丰盈。 篇二:资治通鉴读书体会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在大学时,有一次听舍友侃:话说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和蒋介石人生中第一次相遇,在黄浦军校。当时,两大历史人物擦肩而过,相互间匆匆一瞥,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两人手中都拿着一本资治通鉴当然,这是子虚乌有的杜撰,大家也权当笑话。不过据说,这部 300 多万字的书毛泽东读了 17 遍,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阅读的印迹,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我想我虽然成不了毛泽东,但可以向伟人学习不是。咱不求三天学习赶得上刘少奇,但可以天天向上不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读完了这本书。 翻开厚重的历史,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在眼前。 资治通鉴着重政治、军事对经济、文化其他方面也略有涉及。全书以年代为经国家为纬,依次叙述中国古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运用追叙、插叙等多种笔法,交待人物的身世经历,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清晰的印象。全文行文流畅、体制严谨、浑然一体。从公元前 403 年写起,一直到公元 959 年征淮南,计跨 16 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 1362 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的宗旨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借古鉴今。观后第一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严谨和认真,此书从发凡起 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就像比如三国志之与三国演义 、水浒传之与荡寇志除了文学上所必需的夸张,也给我们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而本书中,对争议的史料作者旁征博引,对史实进行验证推理,让人不禁感叹作者治学的严谨,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从资治通鉴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简练,通俗易懂、脉络分明。描写各种场景,尤其是战争方面的题材的文章,司马迁总是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让读者能够了然于心,并且每篇文章的结尾处通常都会给出自己的点评,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上去给统治者隐喻的劝谏,这也许是仕途失意后的司马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真实写照。此外,作者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不仅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也算是人类向科学和文明发展的觉醒者。他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全书耗时 19 年,成书不到 2 年,他便积劳而逝。 历史不会重复,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当你认真地、充满兴趣地去学习历史,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会与众不同,看问题会比别人透彻、清楚,这就是历史给你的智慧。(来自: 小 龙 文档网:资治通鉴,心得体会)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向导;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今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我国的“一国两制”国策就是邓小平同志借鉴 南北朝时期辽采取的蕃汉分制政策还有我们的“亲民总理”温家宝,他就是喜爱历史,熟读史书的典范,总理的案头经常摆放着沉思录 , 史记等史书。每年的两会上他都要答记者问,他回答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古今中外的诗词古赋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温总理那极具个性的语言,不仅是“坦诚睿智,情动云天”的典范,也体现了温总理知识的渊博,文辞的精美和立意的深刻。这无不得益于他喜读史书,以史为鉴的好习惯,由此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他心忧天下的政治情怀,感受到了一位亲民总理的所思所忧。近期,我又重温了资治通鉴 。细细研读,让对自己的公务员生涯也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是树立了群众思想。这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不谋而合。国以民为本,人民群众不仅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加强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群众的满意为最高奋斗目标。还要通过示范引导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要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响群众、示范群众、教育群众。 其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 现代社会对公务员的能力与道德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因为现代政府已从过去的官府、衙门,转变为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由过去的管理者到服务者转变。我们的形象不仅代表个人行为更是一个政府形 象,所以对内要严以修身,俭以养德;对外要居安思危、常怀虑己之心。从前秦执法不避权贵的王猛、 “执法一心,不敢惜死”时隋文帝时的赵绰、北宋的包拯,他们身上看到闪闪发光的优点,也要从历史的反面人物中汲取教训以自警。培根曾说过“读史可使人明智” ,无论是“修身” 、“齐家” ,还是“治国” 、 “平天下”;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我们都必须以史为鉴。读史不但可以增长知识、吸取教训,从中继承前人的智慧和阅历,还能使人眼光高远、视野开阔、明智通达,实乃善莫大焉。我想这就是一本好书的精妙之处吧,不仅给人客观地展现一段故事,细细品鉴,还会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所以我也比较推崇这本资治通鉴 。 置身于纵横交错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让人品位历史更迭的兴衰成败,更是有立于风云际会之颠的感觉。闲暇之余,静心品读,大有“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淡然 曹 骥 伟 XX 年 4 月 26 日 篇三:读资治通鉴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 。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 通鉴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公元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并按照朝代分为十六纪,如周纪 、 秦纪 、 汉纪 、 魏纪等。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 。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 ,再进一步删成为“广本” 。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可见为编写这一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劳动。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太宗时期,就有蜀中主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 ,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以上这些问题,即社会上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要从各朝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习俗风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 ,表明他是着重在“君”和“臣”的有关活动。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 。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帐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 (即左传 ) ,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 ,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 ,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著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 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 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资治通鉴本身的编纂,具有很多特点或优点。首先是它取材广博和编写精审,所记叙的历史是幅员超过万里,人口超过千万,时间长达一千多年,而全书不到三百卷,组织精密,条理清楚,详略得宜,言简事明,有深入浅出之妙,这是一般史书不能与之相比的。其次,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所用史料都经过仔细选择,并将选用的过程和选定的理由,一一记载下来,编成“考异” ,成为通鉴一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后世流传中,人们才把它分开了,这项治学方法,因此称为“考异法” 。这都是在组织形式方面比较突出的优点。 曾巩是宋代一位著名的文史学家,与司马光同时而年稍长,曾校定南北朝各史书,在校定南齐书后写的进书表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这四项条件是当时人对于史书作者的共同要求。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通鉴的内容不仅着重在历代的政治军事活动,对于礼乐制度和政策理论等,不论正面的或反面的,都兼收并蓄,作了适当的编置安排,对照曾巩所提的四项条件,司马光编写的这部大书是大致符合的。所以从内容方面说,这部书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发挥维护封建统治的“道” ,即求所以“适天下之用” ,是司马光的主要目的所在,可是实际上以这方面的评价为最低,不仅从现代观点看多是些糟粕,就是古人也指出了其中的偏失。原来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个保守分子,当时主政的宋神宗和王安石都主张变法自强,司马光反对无效,于是退出政府,住在西京洛阳,以在野的身分编著史书,所以常常有不满的情绪流露在书中。如宋神宗时对西夏用兵,原有巩固边防的作用,不是宋统治者无故生事。司马光在写到唐朝和吐蕃争夺维州的事件时,便批评了当时的主战派李德裕等,以暗斥宋朝的主战派。又如写到智伯灭亡之事,乘机发表了一篇有名的“才德论” ,认为有才无德者必致败事,暗示宋代主张变法者都是有才无德的人。这些主张已失于偏激,胡三省在通鉴音注序中便说:“其忠愤感慨不能自已于言者,则智伯才德之论,樊英名实之说,唐太宗君臣之议乐,李德裕、牛僧孺争夺维州之类是也。 ”这在通鉴中所占的篇幅虽不多,而为司马光着意重视之处,故不能不特予指出。同时也应注意到,在糟粕的成分之外,有时也有可取的部分。如关于封建时代学者反复争论的正统问题,他说:“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其善恶得失。 ”(魏纪一黄初二年)这个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 在史实叙述方面,司马光自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说话,起义军照例被称为“贼” ,但说到农民发动起义时,常常详细列举其被迫发动的原因,这就接触到实际的社会政治问题。如叙述唐末王仙芝、黄巢发动起义时,先历述僖宗即位前后的天灾人祸,而后用概括的写法:“上(僖宗)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盾。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州县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习战,每与盗遇,官军多败。 ”下面才说:“是岁,濮州人王仙芝始聚众数千,起于长垣。 ”(唐纪六八乾符元年)唐末农民起义似为一时突然暴发,伏因则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 通鉴既历举其事,在叙述到起义发动时,又作概括的说明,使读者可以得到完整的概念。又如蜀中韩秀昇参加了起义,后为高仁厚所擒,仁厚亲自审讯,问:“何故反?”秀昇曰:“自大中皇帝(唐宣宗)晏驾,天下无复公道,纽解纲绝,今日反者,岂惟秀昇?成是败非,机上之肉,惟所烹醢耳!”仁厚愀然(唐纪七一中和三年) 。虽然 用了一些美化统治者的话,而当时阶级斗争的高涨,已经跃然纸上。迷信思想,在统治者可谓根深蒂固,司马光常常依据事实揭破其底细。如记武则天之事:“太后好祥瑞。有献白石赤文者,执政诘其异,对曰:以其赤心 。 (李)昭德怒曰:此石赤心,它石尽反耶!左右皆笑。 ”又:“太后习猫,使与鹦鹉共处,出示百官。传观未遍,猫饥,搏鹦鹉食之。太后甚惭。 ”(并见唐纪二一长寿元年)事虽细微,意义则甚为重大。又如镇压黄巢起义的高骈,据有扬州,为霸一方,而听信玩弄神仙之术的吕用之,终至于城破身死。 通鉴详记其事,不掩饰,亦不夸大,读者自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唐纪七至七三) 。此类记载不仅表明司马光的见解正确,同时也表明其文学手法高妙。关于几次大战役的描写,如昆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淮西之战等,都极简练而生动,称为古代叙述战争的典型之作。 通鉴在取材和记述方面,虽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要求,而由于时代的局限,谬误亦所难免。如史记错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年代,因而将齐宣王伐燕记为湣王之事,与孟子 、 国策诸书的记载均不合,现在根据竹书纪年已经纠正了这个错误。 竹书纪年是魏国的史书,因与儒家经典记载多不一致,在宋代不受人重视,以致后来逐渐失传,现在看到的是辑录本。司马光虽然看到过原本的竹书纪年 ,而不知利用,于是硬将齐宣王的年代比史记拉后十年,避免了与孟子等书的矛盾,其实毫无根据,不能作为史实看待。又如著作后汉书的范哗,在朝臣争权中被杀,而诬加以叛逆的罪名,编造了很详细的情节, 宋书全收于范哗传中,司马光未作分辨,也照样采用了(宋纪六) ,到清朝,王鸣盛才辨明了当时的史实(参看十七史商榷卷六一) 。又如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当权,陶侃为一代名臣而出身于寒门,世家出身的当权者对他多加诬蔑, 晋书不辨真伪都收录下来。 通鉴已多予删汰,但亦有删汰不尽者,如云侃“以不豫顾命为恨” (晋纪一六) 。陶侃为地方长官,与晋明帝也无特殊关系,自然无必要参豫顾命,清王懋竑为陶侃作了正确的辨白(参看白田草堂存稿卷四) 。这都是北宋时人认识不到的。千虑而有一失,虽智者不能免,我们自然不能因小瑕而掩其大瑜。 资治通鉴是一部分量比较大的书,同时也是值得通读的一部书。如何通读这样一部大书?是我们需要适当解决的一个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看古人关于读这一部书有什么问题或意见。司马光自己说过:“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伸欠思睡。 ”(胡三省通鉴音注序 )司马光的话含有牢骚的成分,但对于一部大书望而生畏,是古人已经首开此例。胡三省为这部书作了详细的音注,他在注中顺便说了一句:“读通鉴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唐纪二八开元十二年)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要读者对于通鉴的内容全盘接受,这个态度当然也是错误的。所以读此书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2做个小导游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下册冀人版
- 202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 七 加与减(二)第3课时 搭积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2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六课 师生之间 第一框 走近老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3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4 Family Again,Please教学设计 冀教版(三起)
- 2024六年级英语上册 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课时5 Read and write教学设计 人教PEP
- 自己在家安全教育
- Unit 3 Section B 2a~2c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 《卢沟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人教版(2012)音乐
- 浙江省温州市地图矢量PPT模板(图文)
- 重庆邮电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模板-2020版
-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
- 结业证书模版(共1页)
- 生产线直通率统计表
- 过程审核检查表(根据大众FORMEL-Q要求)
- 常用有缝钢管的规格及有关参数
- 大肠杆菌及大肠菌群计数方法
- 圆盘剪切机结构设计说明
- 好盈电调中文使用说明书
- 山西朔州煤矿一览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