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唐诗宋词中意境的体会_第1页
谈唐诗宋词中意境的体会_第2页
谈唐诗宋词中意境的体会_第3页
谈唐诗宋词中意境的体会_第4页
谈唐诗宋词中意境的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唐诗宋词中意境的体会篇一:浅谈如何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浅谈如何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我国古代诗歌主动地体现了意境的美学特征。课标又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何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1 音乐渲染,营造美 古诗是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再现,古代韵律诗讲究平仄押韵,诗文中跳动着美的节奏,回荡着美的旋律。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可以把学生带人诗歌的意境中去,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里,诗人杨万里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教学时,可以先播放一段轻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到一个优美的世界,边听边想眼前能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他们基本上都能从音乐中感受到环境的幽静美丽。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并与课文插图对照,初步读懂诗的大意。之后再次让学生看图,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吟诵诗文。学生便很容易体会到作者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蜒等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锡、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2 借助图画,想象美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短短二十来个字便把诗人所见、所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透着诗人的浓浓情意,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读罢一首诗,眼前便浮现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看罢一幅画,便能吟出一首诗。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读古诗,要引导他们体会古 篇二:结合读过的诗词谈谈意境的特征结合读过的诗词谈谈意境的特征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一种境界和情调。 文学意境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作为表现特征的情景交融。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抒情与写景在同一作品中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可谓“情景并茂式” ,即情景交融。具体说来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如:唐末诗人韩偓的已凉 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诗作如摄影一般,镜头由室外逐渐向室内推移:栏杆、门帘、画屏,终于聚焦于“八尺龙须方锦褥” 。闺阁陈设布置得如此精美华丽,却唯独不见女主人公,似乎诗作要展示的只是夏秋之交的闺房。末句“已凉天气未寒时”, 看似只是简单交代时令的变化,但是配上前文床席、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的情怀,也就隐约可见。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 ,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 ,读来去人令人如见佳人隐隐于闺阁一隅,意态盈盈如在眼前。可谓通首布景,并不露情思,而情愈深远。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如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中虽不见景物描写,但是联想陆游到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的背景。我们便能深切地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和真挚。透过诗作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临终前坚定自信的神情。我们仿佛也和诗人一起看到了南宋军队打败金兵收复失地的场景。 第三是情景并茂,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出了深夜不眠的旅人愁绪。暗夜之中,月落乌啼,飞霜满天,唯默默江枫、点点渔火与旅人相对,其愁境已自不堪。而城外寺钟穿林度水,声声叩击旅人心扉,可谓愁绝伤绝。诗中情景并茂,自然天成,引人入怀。 二是作为结构特征的虚实相生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 空间。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已经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作首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紧接着写实境,即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 ,诗作至此向我们勾画出一幅夜雨思乡图。三四句忽然转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想象着已经回到家中与思念之人一起挑灯夜谈,追忆此时巴山夜雨的情景。即虚境。整首诗虚实相生,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三是作为审美特征的韵味无穷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意境的审美韵味是无穷的。 如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的辛夷带着饱和的生命力开始绽放,显示着一派春光。后两句写花的“落” ,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但随着花期将尽,绽放的花萼最终又洒下片片落英。短短四句诗,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也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诗人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了的鲜明形象,而且从景物中写出特别的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总而言之,意境因为其独特的表现特征、结构特征和审美特征,成为了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我们在赏析抒情性文本的时候,从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去加以解读,收获会更为丰富。 篇三:浅谈意境理论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刘玉花)浅谈意境理论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刘玉花(甘肃省渭源县庆坪中学 748209) 【摘 要】诗歌到底如何鉴赏是一个让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感到困惑的难题。诗歌在某些师生的理解下失却了原有的意境,有些人则在诗歌的鉴赏面前显得茫然无知,手足无措。本文旨在鉴赏诗歌过程中充分运用意境理论,通过提取诗歌的意象,用联想、想象将意象勾绘成一幅幅画面,进而深入理解诗人所表现的情感、志趣,达到把握诗旨、体味诗艺、感受诗美的目的。 【关键词】诗歌鉴赏 提取意象 意境理论 情感志趣 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文人把诗歌作为记录交流的工具,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情感记忆。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面对意境高远、内涵丰富的诗歌,只知道机械的背诵,至于诗歌的内涵、意境、韵味,却缺乏自我解读。作为语文老师究竟该怎样引导学生走上诗歌鉴赏之路,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呢?现在,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利用意境理论对鉴赏诗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内容,提取意象 诗歌是含蓄、凝练的艺术,诗人的情感在诗中往往不直接流露,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所谓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可感(来自: 小龙 文档 网:谈唐诗宋词中意境的体会)的客观物象。说穿了就是文章中人、物、事的写实,是尽量的不融入主观色彩的客观描述。因此领会诗歌的主旨,感知诗人的情感,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内容,提取诗中的意象。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提取并解读诗歌的意象作为突破口。 鉴于此,把握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为不同时期、 不同作者所袭用。分析鉴赏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如杨柳表离别,梧桐表伤感,阳关示别离,子规象征悲伤,梅兰竹菊松象征坚贞高洁,杜鹃象征凄凉、哀伤,寒蝉象征悲凉,鸿雁指代书信,也寄托思归情感等等。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诗中的意象常常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只有熟悉意象的固定涵义,并结合作者的主观情感才能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意蕴。 二展开联想,勾绘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P217)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做具体细致的描写,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意象,描绘出与作者的情感、志趣相一致的画面。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谈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意象组成的画面,就是“景语” ,与诗人的情感、志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来体现诗人的“情语” 。鉴赏诗歌的过程,也就是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只有进入了诗的意境,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首诗。欣赏诗歌,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将诗人在诗中展现的意象联系起来,勾绘出一幅幅画面,再通过画面展现的乐景、哀景来探究诗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和志趣。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全诗共两节,第一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意象代表光明美好的理 想世界,构成了一幅美好生活的图景,而第二节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意象来代表黑暗冰冷的世界,构成了一幅黑暗冷酷的现实社会图景。在这两节诗展现的意境想象中,我们理解了这首诗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三领悟意境,理解情感 提取诗歌的意象,再通过联想、想象将意象勾绘成一幅幅画面,进而深入理解诗人所表现的情感、志趣。不同的景物构成不同的画面,不同的画面又体现诗人不同的情感。写景有乐景、哀景之分,抒情有乐情、哀情之说。在诗歌中乐景、哀景、乐情、哀情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乐景写乐情。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美丽的景物使人精神愉悦,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 2.以哀景写哀情。如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无可奈何,而自己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 。诗人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凋残的花朵一样,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用哀景含蓄蕴藉地写出了诗人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3.以乐景写哀情。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 ”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苞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叹国家命运、思念家乡亲人的诗人以含情之目看待花鸟,花鸟也 产生了感情。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啼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悲痛的深切。 4.以哀景写乐情。这类表现手法较为少见,却能给人以新鲜感。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中“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前两句渲染出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的景象, “以哀景写乐”反衬出末句的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志趣。 在领悟诗歌的意境时,要注意意象构成的画面是乐景还是哀景,进而通过景所表达的情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志趣。 总之,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对意境的探求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古典诗歌的鉴赏过程中,必须对这一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只有在意境理论的指导下,全面把握诗歌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象勾画出意象所构成的画面,再进一步理解画面所体现的诗人的情感、志趣。即在鉴赏诗歌时,要深刻把握意象、意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