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思考题答案完整版_第1页
政治学思考题答案完整版_第2页
政治学思考题答案完整版_第3页
政治学思考题答案完整版_第4页
政治学思考题答案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特性和民族历史一、中华民族1.“中华民族”的含义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现今的中华民族共包括汉族和其他 55 个少数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官方确定的未识别民族,包括土生葡人、夏尔巴人以及中国犹太人等。炎黄子孙谓之百姓,蚩尤后裔称之黎民,合称为黎民百姓,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最早主体。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发展与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2.“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来“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 。 “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的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舜”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 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 ”“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称。 “虞”本是帝尧时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 。在虞帝舜时,部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 “虞”或“有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名称,如同夏后氏之称为夏朝。按先秦文献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 ,即以虞书为开篇。舜名“重华”,唐代学者张守节撰史记正义,释“重华”为“目重瞳子”,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孔,这种解释不合情理,难以置信。如果细究其源, “重华”的“重” ,是远古少昊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这个氏族在帝颛顼高阳氏时代担任过部落联盟世袭公职“句芒” (木正,相当于今之林业部长。见左传昭二十九年 ) 。重亦即舜所在氏族名称。 “华”才是舜的名字。按照氏族部落传统,氏族首领的名称即全体氏族成员及其后裔共有的名称。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沿袭古老的习俗,以舜的名字称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为“华” 。 “华”作为族称见之于尚书周书武成 ,意思是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这是初始的、狭义的内涵。而后来的“华”作为族称见于北史西域传 ,意思是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广义的内涵。以后, “华”作为族称从此流传下来,直到现在,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全体中国人的称呼。即使迁徙到海外,也叫海外华人。如果拥有其他国籍,也叫外籍华裔。在“华”的族称形成之后,历史上一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称,也曾经作为华人的别称流传,如秦人,见于史记大宛列传 ;唐人,见于明史外国真腊传;甚至于契丹在北方声名远播后,也成了华人的别称。“中华”一词,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源可溯自“中国诸华” 。 “中国诸华”一语见于汉朝高诱注吕氏春秋简选 。意思是“中国诸圣人的后代” 。在公元 36 世纪,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向中原汇聚,建立政权。当时,中原的中心地位备受尊重。内迁各族都表现出对中原传统的强烈认同意识。 “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边疆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能否居中华正统,在当时成为一个政权是否能在社会舆论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资格的潜在标准。因此,内迁各族所建政权均从血统、地缘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人后代、理当居中华正统的根据。例如,鲜卑拓跋氏自述为黄帝之裔,见载于魏书纪序 ;鲜卑宇文氏自述为炎帝之裔,见载于周书帝纪 ;铁弗匈奴刘(赫连)勃勃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强调自己的夏王室血统而称所建政权为夏等。甚至于远在漠北的柔然,当其强盛之时,也曾自号“皇芮” ,宣称以“光复中华”为己任,见载于南齐书芮芮传 。同时, “舜为东夷之人” 、 “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西夷”等语,亦常出于诸君王之口,以明中华圣人本身也多有出自边疆族的先例。此外,也有的政权强调中华的地理内涵。居中华之地,居先王之国,理所当然为中华正统。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现“中华”一词。见于唐朝永徽四年(公元 653 年)颁行、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律疏(后称唐律疏议 ) 。其中,对其卷三名例的“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而在近代以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 、 “汉人” 、 “唐人” 、 “炎黄子孙” ,以及外国人称中国的“大秦” “震旦” “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称谓。所谓“华夷之辨” 、 “夷夏之防” ,只反映了儒家传统的狭隘的种族意识。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在“保国、保种”的危急呼声中,严复天演论道出全世界各民族面临生存竞争的“族群理念论” 。梁启超沿着严复提出的“保种” 、 “合群”的思路,开始以现代民族理论来思考问题。1899 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时期所写东籍月旦一文中,首次采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到 1902 年梁启超思考成熟,终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说法。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作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之中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随后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他阐述:“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 1905 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 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 ,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 。 ”1907 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是年 5 月 20 日,他在中国新报连载的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在与梁基本相同的意义上,即“中华民族”指的是汉族,也多次使用“中华民族” 。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也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仍指汉族。 辛亥革命以后,1912 年 3 月 19 日,革命派领袖黄兴,刘揆一等领衔发起的影响很大的“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 ,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 ,这里的“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同时,在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官员,还发布化解种族见解之文告 ,禁止商人,报纸广告,公私函使用“大汉”字样,以示民国民族“大同主义” 。 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下,生活于中国大地上的所有族群公认自己属于统一的中华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经过辛亥革命后近百年的积淀, “中华民族”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十三亿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二、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史。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上起秦,下至清,从发育到灭亡,脉络完整,把中华民族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记录得相当清楚,而汉民族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抓住了这个关键“主体”就相当于抓住了 “主题” 。因此,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就从汉民族的源头说起。秦朝是汉民族的酝酿阶段,西汉是汉民族的发展、定型、成熟阶段,东汉是汉民族的逐渐衰退阶段,前三国时代和西晋时代则是汉民族式微不振阶段,南北朝时代和后三国时代是汉民族极度萎靡不振的阶段。但经过前三国时代、西晋时代、南北朝时代和后三国时代这四个时代在血缘和文化两个方面漫长的融合,汉民族又获得了新生,可称为新汉民族。隋朝的建立可作为新汉民族的开始,隋朝的统治者和子民血管里混合流淌着从秦汉一脉传下来的旧汉民族和西晋末年五胡内迁进入中原的游牧少数民族的血液。其后的民族发展又遵循着上述某种必然的规律。唐朝“安史之乱”前是新汉民族的发展、定型、成熟阶段, “开元盛世”时达到顶峰。 “安史之乱”后是新汉民族的逐渐衰退阶段。 “五代更替,十国并存”时期和北宋、南宋时期又成了新汉民族式微不振阶段。 元朝立国时间不长,而且注意保持本民族特点,没有执行北魏式的汉化政策,相反,实行的是民族分化政策,对新汉民族的发展没有积极的有作为的影响。朱元璋建立明朝,赶走蒙古统治者后,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留在大明境内的蒙古人、色目人自然演化成今天的少数民族,中原汉人中混合了一些契丹和女真的血统和江南汉人一起自然演化成“更新的汉民族” 。明朝又有幸成了“更新的汉民族”的发展、定型、成熟、逐渐衰退、式微不振的见证人。洪武时期是“更新的汉民族”的发展、定型阶段,永乐时期是“更新的汉民族”的成熟时期,其后逐渐衰退,到万历后期就式微不振了。所以到崇祯朝时内不能平定流民起义,外不能讨伐女真。 满人入主中原后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既不搞北魏式的自我汉化,也不搞元朝时的民族分化,而试图走第三条路。即表面上提倡满汉一家,骨子里实行满化政策。但是满族文明实在难以和汉族文明相匹敌,结果,形式上汉人被满化了,都梳了大辫子;本质上满人却又被汉化了,都写上了方块字。除了满清贵族外,普通老百姓几乎分不出北京城里谁是纯粹的汉人,谁是纯粹的满人。真不知最终谁赢了谁。满清统治时期实际上满汉共治时代,形式上满人是主子,汉人是奴仆;思想上满人读汉人的书,汉人却是主人。所以,满清一朝实际上也遵循着汉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顺治朝是近代汉民族的酝酿阶段,康雍乾三朝是汉民族的发展、定型、成熟阶段,乾隆朝后期进入近代汉民族的逐渐衰退阶段,道光帝时则是近代汉民族式微不振阶段的开始。 从 1840 年开始,以近代汉民族为主体的整个中华民族就好像患上了昏睡病,变得虚弱、愚蠢,昏头昏脑,如同行尸走肉般活着。整个中华文明有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从 1898 年的“戊戌变法”到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华民族是开始苏醒,开始深度思考自身的问题,自主选择道路的时期。到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整个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日寇的疯狂屠杀激起了中华民族决死求生的勇气,从此“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抗战弥合了人心,警醒了国人。以近代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沉沦了近一百年,终于像股票一样真正触底,随后强劲反弹。可以说:日寇的入侵反倒促成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开始。此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到 1945 年 8 月 15 日,八年抗战结束,结果日本战败。中华民族犹如凤凰般浴火重生,终于赢得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抵抗外族入侵的第一次全面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才渐渐找到民族自信。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华民族终于树立起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其后,中华民族这个绩优股,虽然偶尔有小幅下挫,但整体呈震荡上扬趋势,1979 年后,几乎变成平滑上扬趋势,势不可挡。三、中华民族特性1.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民族能容纳不同家庭成员意见和主张,也可以允许女性和少数民族当家。对著名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有能力分得清清楚楚。当中华民族里的汉族老大哥或男人们不行了的时候,一些开明知识份子就会在兄弟民族中或女人中寻找明主。比如前秦时的王猛,武周时的狄仁杰,汉文化熏陶出来的元初耶律楚材,清初的范文程等,他们都是主动辅佐兄弟民族中或女人中诞生的杰出人物的。范文程和吴三桂不一样,他们立场不同,范文程是观天下大势在于清兴,皇太极远胜于崇祯,所以主动投清的;而吴三桂并不是考虑家国利益在先,而是为了自己的权利地位才勾引清兵入关的,他先降清,后因削藩又反清就是证明。所以范文程是开明知识份子,吴三桂是大汉奸。2.中华民族能够进行反躬自省中华民族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能够做到向当代强者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