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世界农业推广对比研究.ppt_第1页
第十一章 世界农业推广对比研究.ppt_第2页
第十一章 世界农业推广对比研究.ppt_第3页
第十一章 世界农业推广对比研究.ppt_第4页
第十一章 世界农业推广对比研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世界农业推广对比研究,第一节,“农业推广”的概念比较,关于农业推广的概念因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政治条件的不同而各自理解不同。,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把农业推广称为“农业推广教育”、“农业开发咨询”。 英国:农业发展咨询。 丹麦:农业咨询服务。 法国:农业发展。 日本:农业改良普及。 发展中国家:开发推广及农村发展。,农业推广概念的演变,1847年克拉伦顿伯爵(英国)的定义: 通过说服、培训、提供信息等非强制方式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 1962年的澳大利亚农业推广国际会议的定义: 是通过教育的程序,帮助农民改善农场模式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益、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乡村生活和教育水

2、平。,农业推广概念的演变,1964年的巴黎农业推广国际会议的定义: 农业推广也称农业咨询,是非正式教育的储备,包括提供信息改善农场工作,提高农场的收入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农业推广概念的演变,1973年蒙德的定义: 通过教育程序帮助农民改进农作方法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从社会教育方面提高农村生活标准的 一种服务或系统。 1132年我国宋朝: 陈规在推广曹操的屯田法时,朝廷准奏,便有“下诸镇推广之”的说法。,农业推广概念的演变,1935年章之汶和李醒愚的定义: 狭义的定义:是指农学院与农业试验所研究改良的成果,用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农业上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采用

3、,以增加收入。是纯粹的改进农事手段。 广义的定义:除了改进农事方法,推广改良成果以外,还要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人才和改善农民生活,至一切农业政策的实施,皆属之。,农业推广概念的演变,目前国外农业推广界的定义: 是交流和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双重过程,是通过培训交流等非强制的知识性活动来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自力更生能力的过程。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理论界的认为: 农业推广是交流和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是技术开发和服务过程。 定义:通过组织、教育和沟通等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影响农民、引导农民,增进其知识,提高其技能,改变其态度,增强其自我决策能力,促使农民自愿行为的改变,从而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

4、村的社会进步。,农业推广概念的演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定义: 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1993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现代农业推广应包括的内容: 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和管理技能;有效组织农民;教育农民,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家庭生活及恰当处理经济、法律及子女教育、就业等。,第二节,农业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 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 荷兰农业推广体制的沿革 日本的农业推广体制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的历史沿革,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美国实行的是农业推广与教育、科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体制,是通过立法,

5、不断调整和改善而形成的。19世纪60年代,议会通过成立农业部,并通过“莫里尔增地法”和“哈奇试验站法”,从而为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建成提供了先决条件,1914年又通过了“史密斯莱弗联邦推广法”,奠定了美国农业推广的基础。,荷兰农业推广体制的沿革,荷兰的农业推广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上一个世纪,约在1850年左右,政府出资雇佣10名“步行老师”(Walking Teacher),他们既是农校老师,又是农业推广员。其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 1、本世纪50 年代,农场经营方向由农牧并重转向农牧专营。农业推广机构由农牧合一改为农牧分开。 2、随着蔬菜、花卉和温室生产的发展对综合的农业推广站进行调整,形成以大田作

6、物为主和以蔬菜花卉为主的区域推广站。,荷兰农业推广体制的沿革,3、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加快,把推广机构中人员的分工由原来的以专业技术为主,改为以综合技术为主。 4、将国家办的国家农业推广体系改为国家和农民合办的推广体系,农民协会开始增加对国家推广体系的投入,政府和农协各负担50的经费。,日本的农业推广体制的历史沿革,日本的农业推广体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1、 明治时期 该期农业推广体系是由政府官僚推广体系向以农业科研机构为实施主体的科研推广型体系过渡。其活动特点是,前期启用有经验的老农推广民间先进农业技术,宣传和引进欧美农业法律、良种,利用行政手段推行“劝农政策”,并利

7、用农会系统实施推广项目。明治中期以后,实行强制指导奖励,并逐步全国统一实施向根据地区特点分别指导的方向发展。,日本的农业推广体制的历史沿革,2、大正时期 随着研究的深入,农业研究机构向研究中心发展,农业推广工作从科研推广一体化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以农会为实施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政府也利用补助金和提供低息贷款等手段刺激农民的生产热情。 3、昭和初期至二战结束 二战时期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仍以农会为主体,但是作为基层推广组织,已无法开展农业推广工作,丧失了农业推广能力。战后,农业技术滲透方案的制定标志着一个新的农业推广体系的诞生。指导农场作为农业推广组织,起到了研究和推广的作用。,战后,1948年

8、2月美军司令部根据美国史密斯莱顿法案模式,提出建立一个包括文部省所属农业院校在内,以国立大学农学院院长为指挥的教学、研究、推广于一体的体系。但是这以提案日本人难以接受,经多次协商,1948年4月15日农业改良助长法颁布,一个独立的农业推广体系诞生,以提高农业生产和改良农家生活为目的的农业推广事业“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开始实施。 目前,日本的农业推广与科研、教学分开,自成体系。但是它不包括蚕业、林业和水产业的推广工作。,日本的农业推广体制的历史沿革,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的历史沿革,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我国推行“农为邦本”的国策,设司农官职,责成地方官吏以农为首务,用“教稼、课桑、劝导和督导的方法,推广农

9、业技术。 近代农业推广机构上世纪20年代在大学农科创办,学习美国增地学院的模式,结合教学、科研开展推广工作。进入30年代,政府办的推广机构兴起,并逐步形成体系,成为推广工作的主体。,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的历史沿革,在解放初期,在原有农业试验场、所的基础上经过扩展充实,形成大区设农业科学研究所省地设农事试验场,县设示范繁殖农场的农业科技体系。要求以示范繁殖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技术员为骨干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以后国家兴办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迅速发展,形成体系,成为推广工作的主体。 50年代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站是综合的,包括农业、畜牧、水产、农机、经管。 50年代后期,畜牧分出,单独建站。,我国

10、农业推广体制的历史沿革,60年代农机化开始自成体系。 目前,农业、畜牧、农机化、经管已分别形成从中央到基层的完整体系。五大体系共有机构22万,人员110万,其中国家干部46.1 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产业内部案技术专业进一步分化。50年代农业推广站之外设立了种子站,60年代设立了植保站,70年代成立了土肥站。,第三节,现行农业推广体系 政府领导、农学院为主体的科研、教育、推广 三结合的体系 政府领导、科研单位参与推广的推广体系 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 政府和地方合办的农业推广体系 以民办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政府领导、农学院为主体的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的体系,美国实行

11、政府领导,以州立大学农学院为主体的农业推广、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体系,并用法律、法规形式规定下来。 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由三方面组成,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推广局、州立大学农学院、县推广站。这个联邦政府州地方三级合作推广体系,包括美国各大学、各县的所有专业人员、预备服务人员以及300百万自愿服务人员。这个系统上下沟通、体系健全、形成网络、具有群众性、广泛性、综合性。,政府领导、科研单位参与推广的推广体系,澳大利亚农业推广主要由州政府负责,由州农业部承担具体工作。州农业部 向各地区派出农业技术专家和农业经济专家,在全州各地建立了许多农业研究所和技术咨询站,通过研究所和咨询站新农民提供技术经济咨询。 澳大

12、利亚的科研、教育和推广机构分工合作,机密配合。科研和教育机构都设有为推广服务的试验农场和示范工作站,大学老师也要到农场提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咨询。 印度、墨西哥等国家也属于该体系。,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日本一直实行政府统一组织和指导的农业推广体系。该体系共分为四级管理: (1)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普及部,是国家对农业普及事业的主管机构。 (2)地方农政局,设有农产普及课,负责向各都道府县发访农业推广经费。监督指导他们的推广活动。 (3)都道府县设有农业改良主务课。 (4)农业改良普及所,是日本农业推广的最基层组织。,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日本农业推广体系的协作系统有农业改良普及推进

13、协会和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这些组织在日本农业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泰国实行政府管理的农业推广体系,推广工作从中央到各府、县,各级都有农业推广管理组织。农业合作部下设农业局和农业推广局,农业推广局下设6各大区推广局,73个省级推广局,802个专区推广局,各分区、村也设有推广机构,村级推广机构为民办筹资。另外全国21个种子中心和31个植保站是隶属于农业推广系统的基层组织。,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意大利实行以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科研、生产、咨询、推广一体化的农业推广体系。意大利根据欧共体理事会专门制定的意大利农业技术推广法79年欧共体270号,由农林部农业生产总局领导,成立了意大利跨

14、大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委员会,跨大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委员会设有一个小的执行委员会(权力机构),执行跨大区委员会通过的决议和检查具体的执行情况。各大区成立有农业发展公司,省级成立有省级和地区技术经济协调办公室,区级有区域生产者技术帮助自治协会。 爱尔兰.菲律宾.前西德均属于该体系类型,政府和地方合办的农业推广体系,荷兰实行国家和农民合办的农业推广体系。在该体系中,国家推广体系起主导作用。全国的农业推广体系由四个方面力量组成:国家推广组织,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系统,按自然区域划设有12各试验站,每个试验站下设几个试验场,全国共有51各试验场;农协组织,荷兰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基督教、天主教和皇家农会三种农

15、协组织,全国约有200名社会经济推广员,主要负责家政方面的推广工作。私人企业,由私营企业雇佣推广员来做产品推销和信贷咨询工作,其工作范围包括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全国有2500名推广员,是一支辅助的推广力量。农民合作社, 由农民合作社雇佣推广人员。全国为数不多。,政府和地方合办的农业推广体系,英国实行国家和地方协作推广的管理体系,在农渔食品部下设农业发展咨询局,是国家级农业推广机构。地方咨询推广机构按区域划分,在爱尔兰和威尔士设6各大区,下分24各分区,分区下面是基层小区,大区和小区设有咨询推广站。 而在苏格兰,农业推广工作分别由阿伯丁的北部农学院、爱丁堡的东部农学院和格拉斯哥的西部农学院

16、共同承担。每个学院联系6000户农民。它不同于英格兰和威尔士之处在于是由三个农学院承担的农业推广工作。,以民办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丹麦实行以民办为主的农业咨询服务体系,设全国农业咨询中心和87个地区农业咨询中心,全国农业咨询中心由两个全国性农民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和家庭农场主协会)共同领导,当地农民组织领导87个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地区农业咨询中心。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推广服务部门:种子服务部门、农机服务部门、购销服务部门。 法国的农业推广工作统一叫农业发展工作, 主要一行会形式管理。,以民办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搞农业发展工作的全国性机构有: 全国农业发展协会,是1966年农业部将推广工作转给农民

17、组织时处理的机构,主要负责分配来自农产品附加税的农业发展基金。 法国农会常设理事会,是个半官方组织,主要以土地税做经费,农民自己管理。 法国农业技术协调协会,主要负责12个农业技术应用研究所,的技术协调工作。 法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心协会,是一个为农民进行会计及经营服务的组织。,以民办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全国农业研究发展组织联合会,1992年由全国农业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会和全国农业推广和进步组合联合会合并成立的。 全国种子苗木业联合会,是挂靠在农业部的独立单位,也是也各跨行业组织,它包括与种子有关的科研、繁育、检验、进出口、销售等部门和企业。 法国农业合作社总联合会,是由 各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组成的。

18、,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我国实行政府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以政府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的推广工作体系。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除农业推广系统外,其他有关部委和部门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我国的农业推广体制是以农业系统为主体,以供销社、林业、水利、科委、科协、农业科研和教育单位以及部分公司为辅助,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管理的一种多重汇合管理体制。近几年发展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正与国家农业推广机构共同组成我国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第四节,农业推广经费的比较研究 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国家利用政策法规,通过社会大循环,用国家财政拨款的形式拨发推广经费 多渠道筹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日本的农业推广经费的来源和使用均有法律规定,其农业推广经费由国家和都道府县共同负担。总经费由两部分组成:共同农业普及事业交付金,着是国家根据农业改良助长法规定,向都道府县提供的专项经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