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课件 (2)_第1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课件 (2)_第2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课件 (2)_第3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课件 (2)_第4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课件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义务教育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师版)二年级(下),教 材 分 析,观音镇小:杨昌俊,一、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由数数,写数、读数,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整理与复习5个小结组成。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认识计数单位“千”与“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认识千位与万位,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能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初步感受万以内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对较大数进行估计并能进行一定的推理,培养

2、数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与万以内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能有效利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方法主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第一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1)数数,例1:通过数数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1000)”,得出计数单位“千”。 例2:通过数数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10000)”,得出计数单位“万”。 例3:建立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体系“一、十、百、千、万”。 例4:通过“一个一个地数”突破“翻坎数”的学习难点。 例5:通过“一十一十地数”突破“翻坎数”的学习难点和突出“数的组成”。,(2)写数 读数,例1:通过拨、写学会写万以

3、内数的基本方法。这是本单元的重点。 例2:借助计数器教学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这是写数的难点。 例3:脱离计数器进行写数。 例4:借助计数器读每个数位都有数的数,这是读数的重点。 例5:借助计数器读末尾或中间有0的数,这是读数的难点。 例6:算盘的认识,这是本套教材新增加的内容。 例7:教学利用算盘表示数。,(3)大小比较,例1:教学数位不同的两个数比大小,学习比较的方法。 例2:教学数位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学习比较的方法。,(4)较大数的估计,例1:通过对实物数量的多少进行估计来认识“多一些、少得多”。估计的方法“先确定参照物(基数),然后与参照物进行比较得出结果”。 例2:利用不同的

4、方法估计1碗黄豆有多少粒。整理出估计的方法是先找到标准(基数),再进行推测。 例3:通过想一想,说一说,估计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先理解“1本数学数约有60张纸,两本厚约1厘米”这句话的意思,先找基数,由小推测到大,由局部推测到整体的估计方法。,本单元由千米的认识、综合与实践两部分组成。 结合实践活动,体会并认识千米,知道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能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测量。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活动,能克服测量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第二单元 千米的认识,例1:通过排队推理认识1000米即1千

5、米,建立1000米的长度概念。 例2:通过生活中的1千米建构1千米的长度概念,并引出1千米=1000米。 例3:通过比一比,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教学是应注意要让学生明白比较大小时,单位统一才能比较。 例4:利用常用的直尺作为学具让学生知道毫米。感受1毫米比较短,知道“1厘米=10毫米”。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回忆与整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以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1) 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到操场上通过走、跑感受1千米,查阅生活中千米的应用。 学生交流、谈感受,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2)综合与实践 体验千米,第三单元 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由整十、整百数的加减(含加减的估算),三位数的加

6、法,三位数的减法,探索规律,问题解决,整理与复习6个小节组成。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运算的意义,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经历与与同学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单位进行加减的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说明,经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初步形成探索意识。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初步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能说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例1:整十数的加减法,其中整十数相加的和超过一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旧

7、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实物图及数的组成、100以内的加减法等进行教学,探索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2:看图填空,几百加减几十,一图三式。 例3:整百数加法计算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同时结合情境,尝试加法验算。 例4:整百数减法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让学生探索减法的验算方法。 例5、例6是加减法的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注意估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近似计算,不必涉及四舍五入知识,估算结果不唯一,结果在合理的范围内都是正确的。,(2)三位数的加法,例1:不进位加法,重点关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例2:个位相加满10的进位加法。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个位相加满10应向十位进“1”。 例3:十位相加满10的加法

8、,并结合实际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百位进“1”。 例4:个位、十位相加都满10的连续进位加法,是教学的难点。通过议一议总结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3)三位数的减法,例1:不退位减法。重点关注竖式计算,交流计算方法。 例2:个位不够减的退位减法。让学生经历减法验算的过程,体验验算的方法。 例3:十位不够减的退位减法。重点讲解十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归纳减法计算的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例4:个位、十位都不够减的连续退位减法,是本

9、册教科书教学的难点之一。 例5: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这是三位数减法中最难的部分,教学要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理和连续退位的过程。,(4)探索规律,例1:在沙发、窗帘上找直观可见的简单重复规律,初步体验感知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感受有规律的图案美化了房间,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规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例2:认识不同方式呈现的规律。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各自的规律,再交流发现的规律的理由。 例3:是一组有简单规律的数,从第3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2个数的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比较、分析,发现这组数的规律。 例4:数形结合呈现的简单递增规律。试一试是一组数

10、的简单递减排列规律。,(5)问题解决,例1:解决生活中求剩余的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理解题意-分析解决问题-验证作答-通过议一议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例2: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比少求和”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求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应该知道鸭和鹅各有多少只,而鹅的只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应先算鹅的只数,再算一共有多少只。 例3:是做跳绳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只做短绳、只做长绳、重点研究两种绳都做的情况。,主要是应用三位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解决养鸡场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综合与实践 参观南

11、村养鸡场,本单元内容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拼组图形,包括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1个练习和1个数学文化。 通过观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平行四边形。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拼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合作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第四单 认识图形,例1: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 例2:是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即辨认平行四边形。 例3:是让学生先看到已经存在的实物图片,然后在脑子里构建由图形组成表象,再用图形拼

12、出来。 例4:是先想象一个图案,然后试着拼组,再说一说用了哪些图形。,第四单 认识图形,本单元由“除法竖式”“有余数的除法”两部分构成。 结合实例认识除法竖式,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的写法,正确笔算和口算有余数的除法。 在理解与表达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五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例1:是按份数分且没有剩余的问题,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教学时重点介绍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然后结合分学具的过程理解竖式除法计算的三个步骤商、乘、减。 例2:是

13、按每份数分且没有剩余的问题,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写法。教学时重点强调刚好分完,没有剩余,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里的“0”所代表的意义,为下节课出现分物品有剩余产生余数做铺垫。 例3:是按每份数分的问题,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横式的写法,介绍横式中余数的写法和算式的读法,再通过试一试强化对“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理解。 例4:是按份数分的问题。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例5:对比正确与错误的算式,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第五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本单元由认识时、分、秒;问题解决;整理与复习组成。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

14、=60秒。 借助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体验1时、1分、1秒的长短,建立单位时间概念。 能认钟面时刻,能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应用时、分、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形成爱惜时间的意识,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行为习惯。,第六单元 时、分、秒,例1:是认识秒针、1时、1分和1时=60分。 例2:是认识1分、体验1分有多长。 例3:是认识1时、体验1时有多长。 例4:是认识1秒、1分=60秒,体验1秒有多长。 例5:认识钟面时刻,是认几时几分的一般方法。教学时注意引导认识时刻的方法:先看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有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1)时

15、、分、秒,例1:是换算时间单位解决问题。 例2:是计算两个整时时刻之间的经过时间。(时与时相减) 例3:是计算时相同分不同的两个时刻之间的经过时间。(分与分相减) 例4:是计算时与分都相同的两个时刻之间的经过时间。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先凑到整时,再接着算分;先1时1时地数,再接着算分;同时间单位的分别减,时减时,分减分。,(2)问题解决,第七单元 收集与整理,本单元安排了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统计表等内容。包括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2个练习。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了解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通过实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第七单元 收集与整理,例1: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能用数据表示分类的结果,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 例2:是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认识象形统计图,学习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