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ppt课件_第1页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ppt课件_第2页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ppt课件_第3页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ppt课件_第4页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正确地选择手术入路,合理地设计皮肤切口是实施成功神经外科手术的先决条件。,手术入路的最优化原则 在手术入路的选择过程中,应该把各种入路的特点和病变的大小、血供来源、周围结构受累情况、术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术者的实践经验等因素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比较,选择一种对病人来说最可行、最有效的手术入路,使之能很好地显露病变区域,又能有效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的命名一般以入路过程中的关键结构(皮肤,骨性结构或脑组织)为参照。,.,5,切口和入路的关系,同一切口可有不同的入路 冠状切口经纵裂,经额下 相同的入路可采取不同的手术切口 额下入路中的冠状切口,额颞切口 颞

2、下入路中的颞部切口,扩大额颞切口,.,6,入路设计原则,以最小的损伤达到目标区域 以最短的路径到达目标区域 充分考虑到重要的结构对入路的影响 为扩大暴露留有余地,.,7,皮肤切口设计原则,避免切口损害容貌 有利于病变的显露 充分考虑皮瓣的神经血管支配 头皮瓣的长度不应超过基底宽度的1.52倍,早期的神经外科注重手术切口的设计,而较少关心手术过程中的入路问题。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神经解剖的发展以及神经影像技术的进步,现代神经外科对手术入路的描述逐渐精细,手术切口更加灵活。,早期的神经外科手术切口主要有两种:,瓣状(马蹄形)切口:多用于幕上手术 直切口:多用于幕下手术,马蹄形切口 直切口

3、“S”形切口,幕上下联合切口,.,15,冠状切口,Souttar切口 体位 仰卧位,头后仰,上半身抬高 皮肤切口 双额切口起自一侧耳屏前方的发迹前缘(耳屏前1cm),至另侧耳屏前方的对应点,双侧对称,中间弧形向前,.,16,冠状切口,特点 切口完全在发迹内,利于美观 切口两端连线可显露眉弓上缘(根据病变部位可变通) 可兼顾两侧病变 切口两侧可不对称 切口可相对于发迹后移,.,17,冠状切口,皮瓣游离 帽状腱膜下分离:要注意避免损伤眶上神经和血管 骨膜下分离:操作相对简单;可避免神经的损伤 骨瓣形成 带蒂骨瓣 游离骨瓣,.,19,冠状切口右(左)额开颅额下入路,适应证 单侧前颅底病变 鞍区病变

4、前循环动脉瘤 操作要点 仰卧位,上半身抬高10度,头稍后仰,使眶板向后倾斜,额叶自动向后塌陷,增加鞍区的暴露。 自骨膜表面剥离皮瓣至眶上缘附近时,应终止分离,因明显的界面结构已经消失。,.,20,冠状切口右(左)额开颅额下入路,操作要点 若要将额部骨膜辨向颅内翻转,以修补前颅底的骨质缺损,常使冠状切口位置高一些,扩大修补瓣面积,并使腱膜下组织尽可能多地保留于骨膜辨上,以尽可能将眶上和滑车上动脉保留于骨膜上。 骨窗下缘尽量接近前颅窝底,骨瓣下缘骨孔的下缘应位于眶上缘上方,通常要求高于眶上缘5mm左右,使骨窗下缘与眶顶相平,一般不会损伤眶上孔结构。,.,21,冠状切口右(左)额开颅额下入路,操作要

5、点 当额窦较大时,术中钻孔可能会将额窦钻破,因此,应先钻其余骨孔,额部正中一孔最后钻,以防巳污染的钻头造成细菌播散。取下骨片后,小心地把额窦粘膜向下推开和保护,如粘膜己破,宜将残余在额窦内的粘膜全部刮除(防止将来发生额窦粘液囊肿),最后以骨蜡封闭额窦。术毕硬脑膜缝合后,再翻转帽状腱膜瓣将额窦破口彻底封闭,处理额窦的器械不应继续在术中使用。,.,22,冠状切口右(左)额开颅额下入路,操作要点 在中线侧,通常偏离中线1cm锯颅;亦可接近中线,上矢状窦前1/3段两侧的静脉陷窝和蛛网膜颗粒均较少,对额部中线旁锯颅影响不大。但在老年人,因硬脑膜与颅骨内板粘着紧密,阻碍线锯的通过,强行操作可能导致较大量的

6、出血。 硬膜打开后首先探查侧裂池,放出CSF,使脑压下降,额下入路示意图,冠状切口右额下入路切口及骨瓣,.,24,冠状切口额部经纵裂入路,适应证 中线部位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颅咽管瘤 前交通动脉瘤、胼周动脉瘤 操作要点 双侧切口可不对称,术侧较大 可单额或双额开颅,一般单额开颅 内侧钻孔位于中线,.,25,操作要点 额部纵裂的显露应充分 先沿纵裂分离到前颅底,再向后分离至胼胝体前缘 必要时可切开终板(经终板入路,前置视交叉或三脑室前部肿瘤) 此入路可避免损伤嗅神经,冠状切口额部经纵裂入路,额部经纵裂入路示意图,冠状切口额部经纵裂入路切口及骨瓣,.,28,冠状切口双额开颅额下入路,适应证 双侧前

7、颅底肿瘤、嗅沟脑膜瘤 鞍区肿瘤 前颅窝底骨折脑脊液漏修补术 操作要点 仰卧位,上半身抬高515度,头稍后仰,使眶板向后倾斜,额叶自动向后塌陷,增加鞍区的暴露。 帽状腱膜下将皮辩翻向前方,保护好额部骨膜,留作修补前颅底或(和)覆盖额窦用。,.,29,操作要点 至距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约1cm处停止帽状腱膜下剥离,沿两侧颞上线切开骨膜,形成额部骨膜辩,从骨膜下翻起骨膜辩,暴露眶上孔(切迹),用微型磨钻或骨凿打开眶上扎,将眶上神经、血管连同骨膜推向前方 两侧暴露额骨颧突,在其后方及眉间各钻1孔,再在这3孔后方46cm处各钻1孔,其中眉间后方钻孔应注意避免损伤上矢状窦。,冠状切口双额开颅额下入路,.,30

8、,操作要点 双额跨中线骨瓣,骨窗前缘至前颅窝底(眶顶) 上矢状窦位于额内嵴游离缘的后面,部分病例在此处为闭锁段,因此额部中线钻孔的安全性较高。 可硬膜外或硬膜下入路 平行于眶缘并距眶缘1cm切开双侧额部硬脑膜,两侧靠近矢状窦,经大脑镰缝扎矢状窦的近端,在两道缝扎线之间切断上矢状窦和大脑镰 可联合纵裂入路以获得更广泛的显露,冠状切口双额开颅额下入路,双额开颅额下入路体位,冠状切口双额开颅额下入路切口及骨瓣,.,33,扩大经额人路,所谓“扩大”,就是在双侧或单侧常规额下入路基础上,再切除部分眶上缘、眶顶和筛窦等眶额筛骨质,使入路向下扩展,扩大硬脑膜外操作空间,减少额叶牵拉,显著改善对前颅底的暴露;

9、 适用于颅前窝硬脑膜内外的肿瘤,特别是侵入筛、蝶窦的肿瘤; 可用骨膜瓣重建颅腔和鼻咽腔之间的屏障,多数病人无需重建骨性前颅底,扩大经额人路骨窗,(引自Feiz-Erfan I, Spetzler RF, Horn EM,et al.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for the transbasal approach and its modifications. Skull Base. 2008 Jan;18(1):29-47),.,36,额部马蹄形切口,体位 仰卧位,头顶部抬高1530,.,37,经额叶皮质-侧脑室(室间孔)入路,适应证 侧脑室前角、体部肿瘤 第三脑室肿瘤

10、操作要点 切口位于单侧额部发迹内,内侧至中线,外侧至颞上线,后缘位于冠状缝附近 骨窗内侧最好能显露出纵裂 皮质切口位于额中回中后部,一般切开34cm;优势半球可沿额上沟进入,.,40,经胼胝体-室间孔入路,适应证 侧脑室前角、体部肿瘤 第三脑室肿瘤 操作要点 额顶部过中线马蹄形切口,切口2/3在冠状缝前 钻孔及取下骨瓣时注意避免损伤上矢状窦;可在上矢状窦旁两侧分别钻孔 剪开硬膜基底位于上矢状窦,切口尽量靠近上矢状窦旁,一充分显露纵裂和大脑镰,.,41,经胼胝体-室间孔入路,操作要点 选择无引流静脉处的纵裂进入,切开胼胝体约2cm,切开时保证沿中线进行,并注意勿损伤胼周动脉 进入右侧脑室后,再由

11、室间孔进入 若要显露第脑室前下部,可将室间孔前上方的穹隆柱切开,以扩大室间孔。,经胼胝体-室间孔入路切口和骨瓣,.,43,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适应证 第三脑室内肿瘤 突入三脑室前部的鞍区肿瘤 突入三脑室后部的松果体区肿瘤 操作要点 仰卧位,头顶部抬高1530 额部发迹内马蹄形切口,内侧在中线,后方在冠状缝后1cm,外侧至颞上线;骨瓣后界达冠状缝,.,44,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操作要点 骨窗内侧尽量显露出矢状窦 硬膜以矢状窦为基底弧形切开 以冠状缝为后界垂直分离纵裂便可达到胼胝体体部,或者以冠状缝向双外耳道假想连线方向沿中线分离,胼胝体切开一般在 2cm之内 严格按中线分离透明隔,在透明隔间

12、腔的底部可见到穹隆,在室间孔上方纵行钝性切开穹隆间,即进入三脑室 注意保护胼周动脉,两侧大脑内静脉,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示意图,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口及骨瓣,额 颞 切 口,.,48,翼点入路,翼点入路通过解剖外侧裂,磨除蝶骨嵴,在额颞叶之间形成通往鞍区的手术通道 适应证 鞍区肿瘤 颈内动脉及分支动脉瘤,基底动脉分叉及其上部分支动脉瘤 前、中颅窝底肿瘤 额、颞叶脑实质病变,.,49,翼点入路,达到的解剖区域 同侧和对侧的前颅窝; 同侧的眶区; 鞍区、鞍旁、海绵窦、斜坡和斜坡后区; 同侧的中颅窝和颞区; 整个Willis环 体位 仰卧位,头后仰20,面部向对侧旋转30 60,最好用头架固定;若

13、无头架,同侧肩部需垫高,.,50,翼点入路,体位 头位摆放的原则是使额颧缝位于最高点 身体上半身抬高 面部向对侧转动角度越大,越利于前颅窝的暴露 头部后仰可使额颞叶离开颅底,有利于颅底的显露 切口 发迹内弧形切口,始于耳屏前方1cm的颧弓上缘,向上达颞上线附近,再弧形转向前内方,止于矢状线外侧2-3cm的发迹前缘,切口两端连线满足眶外侧缘的显露,.,51,翼点入路,切口 切口下端一般不超过颧弓水平,以免损伤面神经主干(位于颧弓下方1cm),且尽量靠近耳屏,以避免损伤面神经额支 可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切口结束的位置:眼外眦上的额部发际、眼内眦上的额部发际、与冠状切口相连。,.,52,翼点入路,操作要

14、点 皮瓣沿帽状腱膜翻开,至颞部脂肪垫时深入其下分离,以保护面神经额支(锐性分离,就是紧贴着颞肌筋膜表面,用手术刀向前分离) 颞肌分离时遵循由后向前,由下向上的分离原则,尽量保持颞肌筋膜的完整(可减少出血) 内侧前缘应尽量接近眶上缘,外侧前缘暴露眶外侧缘,.,53,翼点入路,操作要点 钻孔 关键孔:颞上线前端外侧缘,额颧缝上方 第二孔:额骨眶上缘 第三孔:顶骨的颞上线上 第四孔:颞骨鳞部 根据手术的目的和需要,钻孔数目可变 在蝶骨嵴上常有一骨管或骨沟,其中走行有眶脑膜功脉,它是脑膜中动脉伸向前颅底的重要分支,有时出血汹涌,手术时应可靠电灼后切断。,.,54,翼点入路,操作要点 切除蝶骨嵴要达到与

15、眶后壁以及前颅底平齐的程度,以消除任何阻挡达到颅底视线的骨质屏障,并充分显露外侧裂 硬膜以蝶骨嵴为中心弧形剪开,向骨孔方向附加放射状切口,改良或扩大翼点入路,随着翼点入路手术经验的积累及额颞部解剖研究的深入,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逐渐出现了一些与Yasargil的标准翼点入路不同的手术方法,它们在皮肤切口的设计、颞肌的处理和骨瓣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修订,称之为改良(modified)或扩大(extended)的翼点入路。,.,65,开颅过程中的改良,额骨骨膜和帽状腱膜作为一层向前翻起 于颞上线上留一窄条筋膜以备颞肌复位时用 采用皮肌瓣,避免了面神经额支的损伤,但对于颞肌发达者有时可能影响蝶

16、骨嵴的显露 将颞肌筋膜与皮瓣作为一层向前翻起 骨孔中的第l、2孔必须接近前颅底。第3、4孔可根据不同手术的需要而改变,如须对额顶叶做较多的显露,则第3孔向顶后移位;如须多显露颞叶,则第4孔向耳上后方移位;若须显露纵裂,则第3孔移至中线上。,.,66,经翼点-颞前入路,适用于向鞍后及鞍旁延伸的病变,对间隙3、脚间池和中脑周围区的暴露要优于标准翼点入路; 切口向耳后颞区方向延伸; 骨孔中第3孔略后移、第4孔更靠近后外侧; 蝶骨大翼和颞区的骨质要尽量咬除,以暴露覆盖颞叶的硬膜; 电凝并切断颞叶引流至蝶顶窦的静脉,抬起颞极并向后牵拉颞叶,显露间隙3、脚间池和中脑周围区。,.,69,经翼点-胼胝体联合入

17、路,适用于起源于鞍区突入第三脑室至室间孔水平,或第三脑室内起源向鞍区发展的肿瘤,手术可从鞍区和第三脑室两个方向相继进行。 翼点-矢状窦旁联合开颅分成了两个部分,对鞍区肿瘤突入第三脑室者,首先进行翼点入路开颅,如发现第三脑室内肿瘤难以经终板全切除,即在矢状窦旁取一个三角形皮瓣(与原皮瓣相连),经胼胝体切除第三脑室内肿瘤。,.,72,眶颧入路,眶颧入路是在翼点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切除眶顶、眶外侧壁、额骨颧突及颧弓,将翼点入路向颅底方向进一步扩大,从颅底方向暴露和直视额叶、颞叶和下丘脑的下表面及鞍旁区。和翼点人路相比,它具有脑牵拉损伤轻微、术野宽阔、手术距离短和操作方便以及便于清除颅底病变骨质等优点。

18、,(引自Zabramski JM, Kiri T, Sankhla SK, Cabiol J, Spetzler RF. Orbitozygomatic craniotomy. Technical note. J Neurosurg. 1998 Aug;89(2):336-41),(引自Zabramski JM, Kiri T, Sankhla SK, Cabiol J, Spetzler RF. Orbitozygomatic craniotomy. Technical note. J Neurosurg. 1998 Aug;89(2):336-41),.,77,颧弓翼点人路,在翼点入路的基

19、础上离断颧弓,骨窗更加接近中颅底,适合于鞍旁中颅底型肿瘤及自中颅底向颞下窝生长的肿瘤; 皮肤切口起自颧弓下方1cm水平,向上向前弧形弯至中线发际内; 经颞深筋膜深层表面翻起皮辨,经骨膜下游离颧弓; 用线锯或电锯锯下颧弓,前至颧骨颞突根部,后至颞骨颧突根部; 额颞游离骨辨,尽量咬除中颅底骨质,使骨窗达中颅底; 经侧裂或经颞下人路切除肿瘤。,额 颞 顶 切 口,.,81,外伤大骨瓣开颅,适应证 广泛的额颞顶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 一侧弥漫性脑水肿行去骨瓣减压; 操作要点 仰卧位,面部向对侧旋转30,同侧肩部垫高 切口开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cm ,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顶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至前

20、额部发际,.,82,外伤大骨瓣开颅,操作要点 骨瓣采用游离骨瓣或带颞肌骨瓣,顶部骨瓣必须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 3cm 手术完毕后应严密缝合或减张缝合硬脑膜,颞 顶 枕 切 口,.,86,颞枕开颅颞下入路,适应证 岩斜区肿瘤 小脑幕切迹肿瘤 颞叶病变 小脑半球上份前内侧肿瘤 操作要点 侧卧位,颞枕马蹄形切口,前端起自颧弓中点,围绕耳廓,后端至横窦中外1/3交界处,.,87,颞枕开颅颞下入路,操作要点 颞肌切开后与皮瓣一同翻开 除常规钻4孔外,还可在耳廓上方近颅底处钻一孔 骨窗下缘应达中颅窝底 小脑幕切开平行于岩上窦,幕缘切开避免滑车神经损伤,(引自Ammerman JM, Lonser RR, O

21、ldfield EH. Posterior subtemporal transtentorial approach to intraparenchymal lesions of the anteromedial region of the superior cerebellum. J Neurosurg. 2005 Nov;103(5):783-8),.,90,顶枕开颅三角区入路,适应证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 丘脑胶质瘤 三脑室后部肿瘤 操作要点 侧俯卧位,顶枕马蹄形切口,耳后横窦中外2/3处上方,向上达顶结节,皮瓣翻向枕部,.,91,顶枕开颅三角区入路,操作要点 左侧者切口可偏后以免影响语言中枢

22、;右侧者切口可适当偏前以利于三角区显露 帽状腱膜下或骨膜下分离皮瓣 颅骨钻孔4个,游离骨瓣 由脑沟分离皮层到三角区,.,94,枕部经小脑幕入路(Poppen入路),适应证 松果体区肿瘤 小脑幕切迹肿瘤 中脑背侧胶质瘤 小脑上蚓部或小脑半球邻近小脑幕的肿瘤 体位 侧俯卧位,头架固定;同侧卧位同侧开颅,一般为右侧卧位,利用脑组织自身的重力下垂,减少脑压板的牵拉,保护脑组织,增加显露。(有人左侧卧位右侧开颅),.,95,枕部经小脑幕入路(Poppen入路),操作要点 顶枕马蹄形切口,内侧在中线,外侧至横窦中外1/3交界处,下方至横窦水平,上方达顶结节 骨窗需显露出横窦和矢状窦之间的夹角 脑压板牵拉枕

23、叶底面和内侧面交界处 靠近并平行于直窦(距离约1cm)切开小脑幕 保护好大脑大静脉等深部静脉,.,99,乙状窦前入路,适应证 上中斜坡肿瘤 脑干前方肿瘤 操作要点 仰卧位,患侧肩部垫高,头向健侧旋转4060度,头顶下垂,使乳突位于术野最高点,头架固定。 切口起自耳前1cm颧弓处,向上环绕耳廓向后达乳突后1cm,.,100,乙状窦前入路,操作要点 将颞肌和颞枕筋膜向前下方翻起达外耳道周围,显露颧弓、颞骨和乳突; 做幕上下过横窦联合骨瓣,包括颞骨及幕上下的部分枕骨; 横窦上下各钻骨孔,用铣刀分别铣开幕上下骨瓣;或者先做颞枕部游离骨瓣,然后咬除颅后窝骨质并显露静脉窦,幕 下 切 口,.,105,枕下

24、后正中入路,适应证 小脑半球或蚓部病变 第四脑室病变 颅颈交界区病变(畸形) 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瘤 体位 侧俯卧位,头架固定,收下颌(下颌距胸骨约2横指),使颅颈区增大 颈部不能扭曲,保证颅颈在同一轴线 手术床上半身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106,枕下后正中入路,操作要点 枕下后正中直切口,起自枕外粗隆上2cm,下至C4棘突水平(根据病人颈部长短,胖瘦调整) 皮肤切开后沿项韧带切开至颅骨 骨膜下分离,显露枕鳞及寰椎后弓,并不断探查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 枕外粗隆处留小块筋膜以备缝合时用,.,107,枕下后正中入路,操作要点 骨窗或游离骨瓣开颅,上缘暴露横窦下缘,下方打开枕骨大孔后缘,根据需

25、要打开寰椎后弓,每侧不超过1.5cm 骨瓣开颅时,电钻钻四孔,上方两孔距中线旁各3.5cm,横窦下0.5cm;下方两骨孔在枕大孔外上1cm。先将下方两孔咬向枕大孔,再用铣刀或线锯沿其他骨孔锯开,注意导板通过中线时会有枕内嵴的阻碍,强行通过可能会穿破硬膜损伤脑组织 “Y”形剪开硬膜,注意枕窦,.,110,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适应证 CPA区病变(听神经瘤、脑膜瘤等) 岩骨背面或小脑幕脑膜瘤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微血管减压术 体位 一般侧俯卧位,头架固定 头下垂,并向对侧旋转,肩向下拉,颈肩角加大,使显微镜光线垂直进入CPA区 手术床上半身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111,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口

26、直切口:起自横窦上耳廓上缘水平,沿耳后1cm发际内垂直向下至乳突尖后方 “S”切口: 倒勾形切口:起自上项线中内1/3交界,向外上达耳廓上缘后方1cm左右,然后弧形向下沿耳后发际达下颌角水平 横切口:,.,112,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操作要点 皮肤肌肉逐层切开,骨膜下分离 骨窗或游离骨瓣开颅,要暴露横窦下缘和乙状窦内侧缘,主要是横窦和乙状窦之间的夹角 乳突气房开放须用骨腊封好,以免术后脑脊液漏 避免损伤枕骨大孔外侧缘与寰椎后弓之间的椎动脉 可根据需要打开或不打开枕骨大孔 以窦为基底“Y”形剪开硬膜 放出枕大池脑脊液有利于降低脑压,放液要缓慢,.,116,枕下正中勾形(拐杖形)切口入路,适应证 小

27、脑半球病变 CPA区巨大肿瘤 颅颈交界区病变(畸形) 体位 侧俯卧位,头架固定,收下颌,使颅颈区增大 颈部不能扭曲,保证颅颈在同一轴线 手术床上半身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117,枕下正中勾形(拐杖形)切口入路,操作要点 枕下后正中直切口,下至C4棘突水平,向上至枕外粗隆上2cm ,然后平行于上项线向外止于乳突后缘 皮肤切开后沿项韧带切开至颅骨 骨膜下分离,显露枕鳞及寰椎后弓,打开枕骨大孔后缘,根据需要可同时打开寰椎后弓,.,120,幕下小脑上入路(Krause入路),适应证 松果体区肿瘤 操作要点 坐位或左侧卧位 枕下正中直切口 骨窗上缘显露横窦和窦汇,向下至枕骨大孔 向下牵拉小脑,可切断

28、引流到小脑幕的静脉,.,122,枕下远外侧入路,适应证 枕骨大孔外侧或腹外侧病变 颈静脉孔区病变 体位 侧俯卧位,头架固定 头下垂,并向对侧旋转,肩向下拉,使颈肩角加大 手术床上半身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123,枕下远外侧入路,切口 枕下马蹄形切口:起自C4水平,沿中线向上达枕外粗隆,拐向外平行于上项线至乳突内侧缘向下,至乳突尖部,.,124,枕下远外侧入路,操作要点 切开皮肤肌肉,骨膜下分离,暴露一侧枕鳞和寰椎后弓 注意枕骨导静脉、乳突导静脉和椎静脉丛 避免损伤椎动脉水平段 枕骨形成骨瓣,咬除同侧寰椎后弓,并打开枕骨大孔外侧缘 骨窗向外尽量暴露出乙状窦,并切除枕骨大孔至髁孔 围绕枕髁弧形切开硬脑膜,(引自Baldwin HZ, Miller CG, van Loveren HR, Keller JT, Dasp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