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ppt 50页).ppt_第1页
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ppt 50页).ppt_第2页
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ppt 50页).ppt_第3页
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ppt 50页).ppt_第4页
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ppt 50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掌握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事业单位和工业部门的生产核算方法,生产核算的基本内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及相关指标,第一节,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生产核算的地位,生产总值的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说,生产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起点和基础。生产过程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总供给的过程。第二,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基层单位。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工业部门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主体。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生产产出商品和服务的产出特征商品和服务是生产活动的两种产出。(1)商品:(1)商品是指物质产品。也就是说,有形商品可以

2、被储存。(2)一般来说,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分开的,应该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两个过程的统一。(2)服务:(1)服务是无形商品。(2)服务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发生。(3)服务一般不能存储;4)生产核算范围: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1)市场产出:1)概念: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以利润为目的在市场上实现的生产产出称为市场产出。2.特点:(1)规模和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2)生产产出是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主要组成部分。(2)非市场产出1。概念:不通过市场输出。2.特点:(1)生产和产出不是为了利润;(2)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一般估计或计算的。3.分类:自给生产产量;其他非市场产出。第二季度,事

3、业单位生产核算,事业单位总产量1。生产要素初始投入的价值;2.商品和服务的中间消费价值;3.净产品税的价值。也就是说,机构的总产出表示为:C V M,2。事业单位增加值核算方法,1。生产方法:公式机构增加值=机构总产量-机构中间投入,2。分配方法:机构增加值=固定资产净折旧和机构产品税的营业盈余。工业部门的生产核算,第3节工业部门的生产核算1。占工业部门总产量(1)至(13)。第三节工业部门的生产核算。工业部门总产量的核算。工业部门中间消费核算,即生产单位为获得会计期间的总产量而转换或消费的非耐用品和服务的价值。注意与固定资产的区别。第三,工业部门的增加值是生产单位拥有的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工

4、业增加值是指一个工业部门的所有基层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会计方法主要包括生产方法和分配方法。生产账户生产账户是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中的第一个账户,其设置是为了通过账户形式反映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的总体特征。生产账户内容:生产账户右侧是来源,内容只有一个输出(市场输出不是市场输出),账户左侧是用户,列出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和余额项目。生产账户的余额项目是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账户中的“使用”和“来源”有其特定的含义。来源通常代表收入和资本流入,而使用则代表支出和资本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是该账户的计算结果和该账户的余额项目,也是下一个相关账户的起始项目(初始流量)。一、生产账户

5、构成中间消费的总产出增加值的来源,净劳动报酬和生产税,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生产账户的内容:总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费净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费-固定资本消耗=总增值固定资本消耗,综合生产账户的生产部门,部门,项目,第一产业,工业,门,农业,第二产业,采掘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批发零售业, 餐饮业,总产量,中间投入,增加值,总量,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净产品税,营业盈余,项目,生产,机构部门中间投入(1),总量,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净产品税,营业盈余,非金融企业,5111,2896,2215,1587,334,14,280,金融机构,330,124,206,118,118,998,190

6、,160 2.最终产品的特征:最终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完成的程度,而是根据它们在哪里被使用。最终用途包括最终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变化和向国外出口。3.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生产活动创造的总价值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生产活动的总规模和水平。它的实质是整个社会最终产品的总和。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三种方法:生产法分配法(收益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30页的研究指南(1)中间投入=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25663-11424=14239 (1亿元)(2)固定资产消耗=国内生产总值-工人报酬-净产品税-营业盈余=11424-5888-810-3533

7、=1193 30页的研究指南(1)中间投入=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25663-11424=14233 总投资=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增加量=3803 507=4310 (1亿元)(4)总消耗=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出口-进口)-统计误差=11424-4310-(1571-1789)-(4)=。 (1)金融部门增加值=总产量-中间消耗=350-128=222 (1亿元),金融部门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净产品税=222-120-15-12=75 (1亿元),(2)金融部门生产核算单位:1亿元,中间消耗来源,128,总产量,350,增加值,222,劳动者报酬,120国内生产总值的其他

8、指标及其关系: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来源于国外的原始收入-国外支付的原始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源于国外的转移收入-对外转移支出,第三章投入产出验证、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掌握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和平衡关系,掌握直接消费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完全消费系数的概念。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则投入产出核算的几个基本概念1。投入产出会计。投入产出分析也称投入产出分析,是指主要利用投入产出表来反映部门间生产中的技术经济联系和重要比例关系。投资、初始投资、中间投资和总投资。初始投入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报酬、净产品税、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中间

9、投入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商品和服务,也称为中间消费。总输入是初始输入和中间输入的总和。中间产出(产品)、最终产出和总产量。中间产出是一种中间产品,它对应于中间投入。当一个产品被用作中间输入时,它也是一个中间产品。最终产出是最终产品,它被用作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投资产品和净出口。总产出是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的总和。(2)投入产出会计科目1。某一产品投入产出账户的表格结构: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和总投入记录在左边;在右边,记录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总产量。2.工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账户。3.矩阵形式的输入输出表。参见教科书第71页的表3-3。第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第一象限(中间产品象限):是投入和产出的核心

10、,它主要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和经济联系。从横向来看,它是一种中间产品(中间用途);从垂直方向看,这是中间投入(中间消耗)。反映根据买方价格计算的中间消耗,线代表产品,表示各工业部门提供给各工业部门的产品数量作为生产消耗,称为中间产品或中间使用,线的总和反映工业部门的中间消耗;列表示行业,表示生产过程中各产品部门消耗各行业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为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第二象限(最终需求象限):反映根据买方价格计算的最终用途,包括最终消费、总资本形成和净出口。行代表产品,列代表使用类别,合计行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包括最终产品的消费、投资、出口和工业部门结构。第三象限

11、(增加值象限):反映根据买方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构成,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工人报酬和其他增加值要素。行表示总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列表示输出类型。象限四:这是一个空白象限,需要研究。第一和第二象限连接在一起,通过每条水平线反映不同工业部门的产品分布和使用情况;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连接在一起,每一纵行反映了各工业部门在生产中的投入和来源,也反映了生产过程的价值形成。3。投入产出表中的几种平衡关系,1。从垂直角度看:中间输入初始输入=总输入2。从横向来看:中间用途最终用途=总产量3。每个部门的总收入=该部门的总产出4。初始投入总量=中国最终产品总量。第二部分是直接消费系数和完全消费系数。首先,直接消费系数的概念,也称为中间投入系数,是两个部门之间直接投入产出关系的定量表达。1.直接消费系数的计算:在直接消费系数矩阵a中,共同执行活动代表直接消费系数;Xij表示生产过程中J部门消耗的I产品数量;Xj代表j部门的总产出。1.概念:某一产品的产量与该产品生产的总消费量(即直接消费量和间接消费量之和)之间的关系。2.计算方法:用矩阵法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