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_第1页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_第2页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_第3页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_第4页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课标内容】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设计理念】本课设计采用学生自主自悟的方式,研读重点句子,领略人物风采,从而掌握写人的技巧,教学中,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揣摩品味重要句子,感悟课文精华。【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的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的爱子之情和超人的胸怀,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最能表现毛主席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及其他媒体对伟人毛泽东有一些了解,但伟人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还未触及过,并且学生对当前的背景了解较少,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障碍。【教学目标】1.认识“彭、拟、谋”等9个生字,会写“泽、彭、拟”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拟定、参谋、锻炼”等13个词语。2.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难点】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策略】以读代讲法、情景创设法、读中感悟法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诗歌引入,走近伟人。(一)一代伟人毛泽东少年时,因外出求学而写给父亲一首诗《呈父亲》。学生齐读。这首诗是毛泽东少年时所作的诗,他善于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情怀。对于毛主席,大家有哪些了解呢?(课件出示毛泽东简介)(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毛泽东,感受毛主席的情感世界,来学习第11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二、明确目标,检查预习。(一)默读课文。仔细观察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毛岸英牺牲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感到万分悲痛。第二部分写最后毛泽东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三)课文中出现了3封电报的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3封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容找出来并画线。(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相关语句)1.从电报和批示中,你获取到了什么信息?(第一封电报彭德怀告诉毛泽东,毛岸英牺牲了;第二封电报彭司令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第三封电报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毛主席批示的意思是让岸英安葬在朝鲜。)2.对毛主席的批示,你们有什么疑惑吗?3.答疑解惑。“忠骨”是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4.这句诗的意思太深奥了,只有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才能完全领悟它的意思。让我们一起走进毛主席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感世界。三、观看动画,整体感知。(一)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学生边读边画)(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三)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1.指名学生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悲伤得说不出话,吃不下饭,只能借烟消愁)2.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惊悉噩耗,毛主席怎能不悲恸欲绝呢?(全班齐读课件中的句子)(四)噩耗传来,痛失爱子的老父亲在想什么?(指名学生回答)1.指名学生读。这段话写的是毛泽东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这段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我感受到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毛主席与爱子毛岸英聚少离多,前面三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了他的身边,而这一次却回不来了。)2.教师引导: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大家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段话。(五)第一部分中还有哪些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指名学生说)课件出示“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指名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毛主席对儿子的两声呼唤中,我体会到毛主席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他多么想再见儿子一面。从动作和神态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我感受到毛主席内心无比的悲痛,这种丧子之痛,这种丧失最心爱的长子之痛,是一位父亲难以承受的。)教师小结: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我们通过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到毛主席惊悉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第2课时一、感情朗读,感受悲痛。(一)谈话导入。(二)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中国和朝鲜关系一直都非常友好,毛主席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爱子葬在了朝鲜。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三)当司令部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时,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认真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学生边读边画)(四)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五)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主席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他心中万分的悲痛和不舍。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想起和爱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让人无限的眷恋。他想起岸英奔赴朝鲜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一阵悲痛、愧疚又涌上心头。)2.主席就算有再大的悲痛也要强忍着,咬着牙,和着泪吞进肚中,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主席,还有很多的大事等着他去干。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课件中的句子。(六)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心里在想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怎会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2.这个要求是能满足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蕴含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齐读课件中的句子吧。(七)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了什么?(指名学生读)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主席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他多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要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最后选择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表现出了一位伟人宽阔的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2.教师引导:想到还有很多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他又怎能搞特殊呢?于是主席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我们就一起来悲痛地读读课件中的这段话吧。(八)学生练习接读,有感情地朗读。二、拓展延伸,理解课文题目。(一)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革命者既然把一切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他乡又有何妨。)(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主席这最后的批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位父亲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无缘再见,意味着父子从此阴阳相隔。(三)一位老父亲强忍着悲痛,写下了——(学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位伟大的领袖强忍着悲痛,写下了——(学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四)教师小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既是对毛岸英同志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