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考纲要求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课标提醒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1/41考点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辅佐皇帝__________制度。_____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调兵权;__________“掌副丞相”;_____成为执掌实际大权最高行政长官。2.内外朝制度 (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_____机构。 (2)外朝:设在宫廷外丞相官府机关,变成_____机构。三公九卿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决议执行2/413.三省六部制(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_____、审议和执行。六部负责详细事务。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六部决议3/414.二府制军事中书省(2)影响:减弱了_____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宰相4/41考点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西汉郡、县王国七国之乱汉武帝5/412.五代、宋、辽、金:设道(或称路)、府(或称州、军、监)、___三级制。3.元朝:行省制度 (1)目标:为了有效控制辽阔领土。 (2)内容:大都周围地域由_______直辖,西藏地域由_______管辖。其余地域设__________进行管理,下设路、府、县。 (3)意义:不但为明清两代沿用,而且对近代以来行政区划产生重大影响。县中书省宣政院行中书省6/41考点三中国特色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形成 (1)中国古代实施_______。 (2)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__成为选官主要标准。 (3)_______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2.完善 (1)唐太宗更设进士,明经两科。 (2)武则天首创武举和_____。 (3)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 (4)元明清深入完善。世官制门第高低隋炀帝殿试7/413.作用 (1)是世界上最早文官制度。 (2)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络起来,扩大了官吏人才起源。 (3)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官员文化素质。8/41[巧学妙用]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运转9/41构图解史——宋代“二府三司制”10/41概念阐释——“推恩令”11/41构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12/41以史为鉴——古代选官制度对干部选拔启示 (1)多渠道选拔——考试、荐举、补荫等互为补充。 (2)制度创新——考选、回避、保密制度。 (3)社会流动——社会下层人物进入统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给社会带来活力和生机。 (4)德才兼备——提升了官员素质。 (5)彰显精神——公开、公平、竞争。 (6)弊端——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13/41考法1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特点【考题1】

(·吉林延边模拟)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演变,反应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进步”是指(

)A.深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权力中枢决议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升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答案

B14/4115/41(1)决议权与行政权相分离:以中书、门下两省为决议和审议机构,尚书省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但被排除于决议系统之外。(2)相权三分,职权分明:既相互制衡,也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升行政效率。(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经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16/41考法2科举制历史影响【考题2】

(·安徽黄山调研)吴晓波在《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

)A.扩大了知识阶层活动舞台B.推进了古代科技进步C.造成了知识阶层队伍消失D.压制了古代教育发展答案

A17/4118/4119/41考法3汉至元地方管理体制演变史料一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轻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改变,都在不停地调整。——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20/41史料二行省即使“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21/41(1)史料一叙述了古代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分配问题。依据史料一,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分配”背景。并说明北宋主要是经过哪些官制改变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提醒背景:接收唐代藩镇割据而造成五代分裂教训。改变:派文官任州郡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22/41(2)史料二阐述了元代行省管辖权力变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表现并作简明评价。提醒表现:各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定时觐见皇帝并述职。评价: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23/4124/41(1)特点①强化对地方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矛盾一直存在。②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任免、考评,地方权力逐步被分割、减弱,集权于中央。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停发展完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25/41(2)影响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②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和完善,确保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和封建经济发展。③中央集权过分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对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实效。(3)认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中央集权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地方权力过大则不利于国家统一与安定;遵照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主动性等。26/41考法4汉至元中枢权力机构演变史料在中国封建时代,任何朝代政权都概莫能外地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作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政治代表—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如宋太祖就“知为君之难”,常对左右感叹“尔谓帝王可轻易行事耶!”就连敢作敢为宋神宗也曾发出过不能自由行一事叹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发展、演变过程中,统治集团逐步制订、完善了一整套对皇太子、皇帝进行约束、培养制度,以及对皇权进行限制详细办法。——《简论中国封建统治集团对皇帝培养与约束》27/41史料主要从约束、培养皇帝以及限制皇权角度进行多方叙述。试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上述史料观点。(要求:归纳史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提醒观点:制约皇权是古代封建政治制度主要步骤。理由:皇权含有随意性、独断性,易造成决议失误或暴政,所以皇权也存在众多制约原因,比如宰相制度、地方豪强势力增强,“天人感应”“民贵君轻”“祖宗家法”思想观念,都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28/4129/41(1)皇帝经过不停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步步削落,君权逐步强化这根根本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正当化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应是宰相权限及权威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停分化。宰相既实施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重视事权相对集中,填补分权效率低下弊端。30/411.(·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初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31/41解析题干情境主要反应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皇帝执政,造成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结果,故选C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处理,故D项错误。答案

C32/412.(·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以后帝王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表达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主要原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3/41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地方郡守清正廉洁治理,是辅助皇帝统治天下、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定主要原因,故选A项。从“共治”看,B项材料未表达;C、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

A34/413.(·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些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轻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应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统计其真实言行35/41解析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主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全部真实可信”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主观思想,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含正确,也包含失误。从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统计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统计其“误失”,排除D。答案

A36/414.(·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施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异官吏 B.判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37/41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异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重视考查官员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含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经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经过考试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社会读书风气盛行,所以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答案

D38/415.(·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相关汉唐间历史变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说明。39/41解析解题首先要认真读题,两幅地图主要展现是汉唐地方行政机构数量改变。其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