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三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新沂市三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新沂市三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新沂市三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新沂市三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新沂市三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由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莱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因为从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才能产生各种不尽相同、常读常新的强烈审美体验。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作者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删减)材料二: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B.性格的二重组合结构,有一组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C.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D.《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B.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C.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D.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而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则毫无价值。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冷酷的周朴园面对曾经的恋人,面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B.窦娥善良孝顺,为了不让婆婆受酷刑,只能含冤认罪,但她刚毅顽强,又极富反抗精神。C.《百合花》中原本羞涩的新媳妇,庄严而坚定地为牺牲的小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衣服。D.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狡猾、多疑,两人忠奸分明。4.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她成为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的原因。5.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简析这句话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仲尼之将丧冯至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先生……——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的,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先生,是一只雄鸡。——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悠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有删减)【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的弟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琴”伴随孔子流浪他乡十四年,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失败告终的见证,也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B.文中画横线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C.“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D.“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泰山的崩颓暗示他政治理想的破灭,预示其人生将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也表达了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和无人过问的孤独。B.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出仲尼对理想的执着。C.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现在,孔子潦倒落魄,两者间形成对比。D.小说中的对话没有用引号,而大量使用了破折号,行文简洁生动、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8.冯至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9.本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别是如何塑造仲由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①,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②,得输粟县官以除罪。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及车骑将军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卒牵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而胡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驷出御府禁藏以赡之。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大农上盐铁丞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于是公卿言:“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③;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童。”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节选自《史记·平准书》)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注】①钧驷,四匹同颜色的马驾车。②及徒复作,指的是汉代的一种刑罚制度,即免去徒刑而强迫劳动的罪犯。③一算,一百二十文。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县官不给A天子B乃损膳C解乘D舆驷E出御府F禁藏G以赡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每年,名词作状语,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东”用法相同。B.乃,就,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不相同。C.被,覆盖,与成语“被褐怀玉”中的“被”的意思相同。D.方,方圆,与《赤壁赋》“方其破荆州”“方”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朝创建之初的困难局面和秦末的战乱相关,上至皇帝、将军宰相,下至普通百姓都受到影响,大臣们甚至乘坐牛车。B.崤山以东地区百姓陷于贫困、饥饿之中时,天子将灾民迁移到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居住,之后派遣使者,将郡国的粮食储备全部用来赈济百姓。C.统治者为恢复经济,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在市场登记注册的和他的家人亲属,都不允许占有田产,以便有利于农民。D.材料二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积极意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4.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并不是冲突,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概括古代统治者是如何实现“国家崛起”,又是如何兼顾“人民尊严”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秬秸[注]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并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入手描摹出寒冷空寂的景色。B.第三句中的动词使用精准凝练,一“捧”字鲜明地表现出了卖饼儿对饼的珍视。C.颈联巧妙化用了《卖炭翁》中的诗句,并用第一人称刻画出卖饼儿的真实心理。D.诗人用浅易晓畅的语言塑造了令人们同情的卖饼儿形象,并借此警示教育孩子。16.这是一首教子诗,你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说明。三、课内考查及语言文字运用(26分)(一)课内知识考查(17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居则曰:平日、平时今也制民之产:规定以御于家邦:治理B.摄乎大国之间:夹处构怨于诸侯:结怨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统治C.乃中《经首》之会:合乎彼节者有间:间隙善刀而藏之:揩拭D.批大郤,导大窾:疏通俯不足以蓄妻子:养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18.下列词类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端章甫;②可使有勇;③因人之力而敝之;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树之以桑;⑥危士臣;⑦良庖岁更刀;⑧烛之武退秦师;⑨共其乏困;⑩邻之厚,君之薄也A.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⑦/⑧ B.①⑤/②⑨⑩/③④/⑥⑧/⑦C.①⑤/②③⑨/④⑩/⑥⑧/⑦ D.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⑧/⑦19.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牛何之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③构怨于诸侯④未之有也⑤以吾一日长乎尔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⑦敢以烦执事⑧天下可运于掌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A.①④/②③⑥⑩/⑤⑦⑧/⑨ 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⑩/⑨C.①②/④⑨/③⑥/⑤⑧/⑦/⑩ D.①②④⑦/⑤/③⑥⑧/⑨⑩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称一乘。B.冠者,成年人,二十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C.“晋侯”“秦伯”中“侯”和“伯”都是爵位,按照周代制度,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D.“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办事的官员。《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指办事的官员。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特别喜欢梵高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一种①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曾记得,在上海陕西南路街头散步时,我买了由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窗里陈列着的一幅与《向日葵》同名而布局略异的梵高名画复制品。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②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令我疲惫不堪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一天我推着粪车,路过一茅屋,发现了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几朵嫩黄的向日葵。我又想起了梵高那幅墨绿色墙上挂着的《向日葵》,想起了那行将衰败的花朵,想起了那耀眼的金黄的底色,我似乎突然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原因。人的一生不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都不能泯灭。从那以后,我每天拾粪,即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处来兜个圈。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新沂市三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由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莱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因为从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才能产生各种不尽相同、常读常新的强烈审美体验。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作者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删减)材料二: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B.性格的二重组合结构,有一组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C.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D.《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B.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C.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D.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而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则毫无价值。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冷酷的周朴园面对曾经的恋人,面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B.窦娥善良孝顺,为了不让婆婆受酷刑,只能含冤认罪,但她刚毅顽强,又极富反抗精神。C.《百合花》中原本羞涩的新媳妇,庄严而坚定地为牺牲的小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衣服。D.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狡猾、多疑,两人忠奸分明。4.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她成为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的原因。5.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简析这句话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答案】1.C2.A3.D4.①艺术典型是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的人物形象。宝钗具有丰富的个性,是一个有自己真实的社会欲求和少女情怀的艺术典型。②《红楼梦》写出了宝钗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性格深处的不安、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是人物魅力所在,因此能成为艺术典型。5.①合理性在于它说明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②局限性在于它只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其实两极性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③局限性还在于人的性格中不是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错误。林黛玉说的话“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并没有流露出对宝玉心疼的情感。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B.“分裂的”错误。原文“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C.“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错误。依据原文“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可知,性格和心理状态并非性格元素的简单相加,所以即使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不一定一致。D.“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则毫无价值”错误,说法太绝对,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复杂性,与材料一“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中“一些”的表述不符,“一些”不代表全部。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选项中的人物忠奸分明,是脸谱化的,形象单一,不复杂。不符合性格二重组合原理。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提到“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而材料二中说“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可见,宝钗具有丰富的个性,是一个有自己真实的社会欲求和少女情怀的艺术典型。材料一中提到“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而材料二中说“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尘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可见,《红楼梦》写出了宝钗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性格深处的不安、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是人物魅力所在,因此能成为艺术典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说“‘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而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所以这句话的合理性在于它说明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从材料一“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可知,简单地将“魔鬼”与“仙子”相加来体现人物性格,局限性在于它只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其实两极性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材料一“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可知,局限性还在于人的性格中不是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仲尼之将丧冯至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先生……——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的,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先生,是一只雄鸡。——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悠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有删减)【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的弟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琴”伴随孔子流浪他乡十四年,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失败告终的见证,也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C.“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D.“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泰山的崩颓暗示他政治理想的破灭,预示其人生将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也表达了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和无人过问的孤独。B.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出仲尼对理想的执着。C.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现在,孔子潦倒落魄,两者间形成对比。D.小说中的对话没有用引号,而大量使用了破折号,行文简洁生动、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8.冯至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9.本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别是如何塑造仲由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D7.C8.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论语》这部儒家典籍和《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重要史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②小说淡化情节,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9.本文通过孔子的回忆,以代表性事件、典型动作和孔子的评价,表现仲由的忠诚、勇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通过子路的神态、语言和孔子的点评,表现子路的轻率急躁和不谦让。【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错,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年轻的形象。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错误,结合原文“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可知,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也是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先看历史真实,小说开头交代孔子晚年回到家乡,写作《春秋》、整理《易经》,弟子们早已风流云散,只剩他一个孤独寂寞地等待生命最后时刻的到来。这些符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属于历史的真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从刻画人物看,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用了大量篇幅,如“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等,小说着意在刻画人物心理,这样就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符合历史小说的写作思路,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结合“仲由在我身边”“勇健的仲由也死了”可知,仲由陪伴着“我”,“勇健的仲由”等内容显示仲由的忠诚、勇健。主要是通过回忆,以代表性事件、典型动作和孔子的评价来表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曰”描写子路的神态,“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描写子路的语言,“夫子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写孔子的点评,表现子路的轻率急躁和不谦让。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①,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②,得输粟县官以除罪。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及车骑将军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卒牵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而胡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驷出御府禁藏以赡之。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大农上盐铁丞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于是公卿言:“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③;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童。”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节选自《史记·平准书》)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注】①钧驷,四匹同颜色的马驾车。②及徒复作,指的是汉代的一种刑罚制度,即免去徒刑而强迫劳动的罪犯。③一算,一百二十文。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县官不给A天子B乃损膳C解乘D舆驷E出御府F禁藏G以赡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每年,名词作状语,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东”用法相同。B.乃,就,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不相同。C.被,覆盖,与成语“被褐怀玉”中的“被”的意思相同。D.方,方圆,与《赤壁赋》“方其破荆州”的“方”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朝创建之初的困难局面和秦末的战乱相关,上至皇帝、将军宰相,下至普通百姓都受到影响,大臣们甚至乘坐牛车。B.崤山以东地区百姓陷于贫困、饥饿之中时,天子将灾民迁移到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居住,之后派遣使者,将郡国的粮食储备全部用来赈济百姓。C.统治者为恢复经济,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在市场登记注册的和他的家人亲属,都不允许占有田产,以便有利于农民。D.材料二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积极意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4.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并不是冲突的,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概括古代统治者是如何实现“国家崛起”,又是如何兼顾“人民尊严”的?【答案】10.ACE11.C12.B13.(1)于是,朝廷就招募能给边境驻军捐献或运输粮食到边境的百姓,并授予爵位,最高的能达到大庶长爵位。(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百姓对赡养活着的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遗憾了。14.国家崛起:①轻徭薄赋。②重农抑商。人民尊严:①救济灾民。②仁政治国。③休养生息。【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在国家崛起与人民尊严之间的平衡策略。材料一以汉朝为例,描述了国家在战乱后的恢复过程中,通过募民输粟、修卖爵令等措施,既增强了国力,又缓解了百姓的困境。材料二则引用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不违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理念,体现了统治者对民生福祉的重视。【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朝廷无力负担,天子就减少膳食费用,解下乘舆上的马匹,从私人内库中拿出钱财供养他们。“县官不给”是主谓结构,“天子”是下句主语,A处断句;“天子”是主语,“损膳”和“解乘舆驷”是两个谓语部分,中间C处和宾语“驷”后E处断句。“出御府禁藏”是动宾结构,不断开,其目的是“赡之”,“以”字连接,中间不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每年/向东。句意:汉朝将领每年率领数万名骑兵出关攻击匈奴。/自古以来万事都像向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B.正确。就/竟然。句意:就招集豪民来南夷屯田耕种。/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C.错误。“覆盖”错,应是“遭受”;思相同错,遭受/通“披”,穿着。句意:崤山以东地区遭受水灾。/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D.正确。方圆/当。句意:方圆百里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当他攻下荆州夺取江陵。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天子将灾民迁移到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居住,之后派遣使者,将郡国的粮食储备全部用来赈济百姓”错,原文“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可见是先派遣使者,将郡国的粮食储备全部用来赈济百姓,还不够,才将灾民迁移到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居住,或者充实到朔方以南的新秦中地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输”,捐献;“拜爵”,授予爵位;“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能输及转粟于边民”。(2)“胜”,尽,完;“是”,这;“养生”,古今异义,赡养活着的人,养活家人;“葬死”,安葬死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国家崛起方面:①轻徭薄赋。从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孝景时……”等内容可知,汉初经济凋敝,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从“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等可以看出,在一些工程建设或事务中,没有单纯依靠增加百姓的赋税来维持,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如招募豪民垦田等解决问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让百姓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崛起奠定物质基础。材料二则明确提出“薄税敛”。②重农抑商。材料一“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童”,通过限制商人及其家属占有田地的政策,来促使资源向农业倾斜,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基础,重视农业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粮食产量,从而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推动国家崛起。人民尊严方面:①救济灾民。材料一记载“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当山东地区遭受水灾,百姓面临饥饿困境时,统治者派遣使者打开郡国仓库赈济灾民,在仓库粮食不足的情况下,还将灾民迁徙安置,并保障他们的衣食供应,体现了对受灾百姓的关怀,保障了百姓在困境中的生存尊严。②仁政治国。材料二孟子提出“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强调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减少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够安心生产和生活,培养道德风尚。材料一汉初的一些政策调整,如在面对各种问题时采取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种仁政的理念,以民为本,关注百姓的生活和发展,让百姓在国家治理中感受到尊重和关怀,维护了人民尊严。③休养生息。从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可知汉初经济破败,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轻徭薄赋等,让百姓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避免过度的劳役和赋税压迫,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就是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百姓生活稳定,能够保障自身的基本权益,也就维护了人民的尊严。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朝创建之初,继承的是秦末战乱造成的衰弊的局面,就是皇帝都不能具备四匹同颜色的马驾车,将军、宰相有的还要乘坐牛拉的车,老百姓家中没有剩余的粮食。孝景皇帝在位期间,上郡以西的地区发生了旱灾,朝廷又重新修订了出卖爵位的法令,降低爵位的价格用以吸引人们购买;免去徒刑而强迫劳动的罪犯,可以通过向官府交纳粮食来免除惩处。匈奴屡次侵犯掠夺北部边境地区,汉朝在边境驻扎了很多戍边的士兵,而边境囤积的粮食不足。于是,朝廷就招募能给边境驻军捐献或运输粮食到边境的百姓,并授予爵位,最高的能达到大庶长爵位。汉朝将领每年率领数万名骑兵出关攻击匈奴,直到车骑将军卫青时,才收复了被匈奴强占的黄河以南地区,建筑了朔方郡城。在这个时候,汉朝正在开辟打通西南夷的道路,即使拿出全部巴蜀地区的租赋收入也不够用来支付这些费用,就招集豪民来南夷屯田耕种,将收获的粮食交给当地官府,而从内地的京都内府领取粮款。朝廷招揽方正、贤良、文学等士人,有的被升任为公卿大夫。公孙弘凭着汉朝丞相的身份,盖的是粗布被子,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天子为了讨伐匈奴,大力提倡养马,在长安饲养的马就有几万匹,致使从关中地区抽调管理马匹的士卒不足,就征调附近郡县的百姓。同时,归降的匈奴人都由朝廷供给衣食,朝廷无力负担,天子就减少膳食费用,解下乘舆上的马匹,从私人内库中拿出钱财供养他们。崤山以东地区遭受水灾,百姓大多陷于贫困、饥饿之中,于是天子派遣使者,将郡国的粮食储备全部用来赈济百姓,还是不够用,于是将灾民迁移到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居住,或者充实到朔方以南的新秦中地区,总计七十多万人口,他们的衣服食物都依靠朝廷供给。大农令上奏盐铁丞的建议说:“山林海泽,是天地藏物的宝库,都应该属于少府管辖,因为皇上不占为私有,把它归于大农作为税赋的补充。”商人趁着变更币制之机,囤积了许多货物用以追逐暴利。于是公卿建议说:“凡是市内坐贾、往来贩运的行商、高利贷者、囤积各种货物待时而卖者,即使没有在市场上登记入册,也必须估计各自所拥有的财物,向官府申报,一律按两千缗钱征收算一百二十文的比例交税;商人在市场登记注册的和他的家人亲属,都不允许占有田产,以便有利于农民。有敢违反‘算缗令’的,就没收他的田产和童仆。”到了当今皇上即位几年以后,在汉朝创建以来的七十多年之间,国家没有战事发生,除非遇到水灾和旱灾,天下百姓家家丰衣足食,国都和边镇的粮仓都堆满了粮食,少府仓库里还有多余的大量货财。材料二: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方圆百里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秬秸[注]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并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入手描摹出寒冷空寂的景色。B.第三句中的动词使用精准凝练,一“捧”字鲜明地表现出了卖饼儿对饼的珍视。C.颈联巧妙化用了《卖炭翁》中的诗句,并用第一人称刻画出卖饼儿的真实心理。D.诗人用浅易晓畅的语言塑造了令人们同情的卖饼儿形象,并借此警示教育孩子。16.这是一首教子诗,你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说明。【答案】15.A16.①要有坚定志向或理想;②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③要有勤劳吃苦、不畏艰辛的精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并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入手描摹出寒冷空寂的景色”错,“城头月落霜如雪”写视觉,“楼上五更声欲绝”是写听觉。首联没有触觉。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最后一联“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的意思是:“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有追求的男儿怎能会有空闲呢?”,结合全诗的内容可知,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志当坚”,即要有坚定的理想或志向;“安得闲”,即要勤劳;序言中的“每”字又启示我们要持之以恒;而卖饼儿 “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则启示我们要有勤劳吃苦、不畏艰辛的精神。三、课内考查及语言文字运用(26分)(一)课内知识考查(17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居则曰:平日、平时今也制民之产:规定以御于家邦:治理B.摄乎大国之间:夹处构怨于诸侯:结怨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统治C.乃中《经首》之会:合乎彼节者有间:间隙善刀而藏之:揩拭D.批大郤,导大窾:疏通俯不足以蓄妻子:养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导:引导。句意: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导刀进入。故选D。18.下列词类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端章甫;②可使有勇;③因人之力而敝之;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树之以桑;⑥危士臣;⑦良庖岁更刀;⑧烛之武退秦师;⑨共其乏困;⑩邻之厚,君之薄也A.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⑦/⑧ B.①⑤/②⑨⑩/③④/⑥⑧/⑦C.①⑤/②③⑨/④⑩/⑥⑧/⑦ D.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⑧/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句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②“勇”,形容词做名词,勇敢的精神。句意:可以使(人民)有勇敢的精神。③“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④“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句意:君子应该远离杀生做饭的地方。⑤“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句意:种上桑树。⑥“危”,使动用法,使……感到危殆。句意:使士臣感到危殆。⑦“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句意:优秀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次刀。⑧“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句意: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⑨“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句意: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⑩“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句意: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的势力相对就变薄弱了。①⑤名词作动词/②⑨形容词作名词/③④⑩形容词作动词/⑥⑧使动用法/⑦名词作状语。故选D。19.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牛何之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③构怨于诸侯④未之有也⑤以吾一日长乎尔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⑦敢以烦执事⑧天下可运于掌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A.①④/②③⑥⑩/⑤⑦⑧/⑨ 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⑩/⑨C.①②/④⑨/③⑥/⑤⑧/⑦/⑩ D.①②④⑦/⑤/③⑥⑧/⑨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牛之何”。句意:牛(牵)到哪里去?②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句意:与邻邦结怨。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句意: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吾一日乎尔长”。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句意:佚之狐对郑文公说。⑦省略句,补充省略成分为“敢以(之)烦执事”。句意: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天下可于掌运”。句意: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⑨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意: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⑩省略句,补充省略成分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句意: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①④宾语前置/②主谓倒装/③⑤⑥⑧状语后置/⑦⑩省略句/⑨判断句故选B。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称一乘。B.冠者,成年人,二十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C.“晋侯”“秦伯”中的“侯”和“伯”都是爵位,按照周代制度,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D.“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办事的官员。《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指办事的官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