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第一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和自然背景(B卷)[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荒漠化的含义1、2、4、12(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由3、5、6、7、8、9、10、11、12(2)(3)(4)、1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潮湿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地区(不包括极地地区和副极地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包括侵蚀、盐渍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削减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完成1~2题。1.材料中的潮湿系数可能指()A.降水量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C.蒸发量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答案B解析潮湿的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降水量、蒸发量。读图可知,图中所示的潮湿系数小于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有,蒸发旺盛,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小于1,故B项正确。2.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①土壤退化过程②土地退化过程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④荒漠化过程A.①④B.①③C.①②D.②③答案D解析依材料“土地退化是包括……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可知,土地退化过程包括生物多样性下降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故②③正确。读我国某区域简图,回答3~4题。3.P地与Q地相比,P地()①年大风日数少②年降水量多③植被更稀疏④沙尘暴日数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P、Q两地之间的山脉是贺兰山,P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植被较多。受贺兰山的阻挡作用,受冬季风影响小,沙尘暴日数少,P地大风日数少。4.银川平原被称为塞外江南,农业生产中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有()①石漠化②沙漠化③盐渍化④红漠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宁夏平原降水稀有,周边地区沙漠广布,易出现沙漠化;降水稀有,蒸发旺盛,再加上不合理的浇灌,易出现盐渍化。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计图,回答5~6题。5.图示的外力是()A.流水B.海浪C.冰川D.风力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该外力作用在新疆和内蒙古最为明显。新疆和内蒙古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较大,降水稀有,蒸发旺盛,多大风,风力侵蚀作用强,故D项正确。6.图中,强度侵蚀面积最大的省区是()A.内蒙古B.甘肃C.青海D.新疆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强度侵蚀面积最大的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的过程。据此完成7~9题。7.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A.高寒地区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C.耕地分布区D.干旱、半干旱、半潮湿地区答案D解析干旱、半干旱、半潮湿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易发生土壤盐渍化,故D项正确。8.意大利波河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峻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B解析意大利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燥热干燥,降水稀有,蒸发旺盛,土壤盐渍化最严峻。9.下列地区土壤盐渍化最严峻的地区是()A.华北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三江平原D.西欧平原答案A解析华北平原位于半潮湿区,春季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土壤盐渍化严峻;长江中下游平原、三江平原、西欧平原属于潮湿地区,不易发生盐渍化。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改变。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0~11题。10.该固定沙丘()①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高④6~8月土壤含水量低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11.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缘由有()①气温较高②蒸腾量较大③风速较大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解析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受西北季风影响更大,所以6~8月的风速相对较小,③错误。同时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④错误。6~8月气温较高,蒸腾量较大,使得土壤含水量偏低。二、综合题(共56分)12.读世界荒漠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1)世界上的荒漠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4分)(2)简述A、B两处荒漠的主要成因。(8分)(3)C处荒漠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4)D、E两地均位于沿海地区,D处森林广布,E处荒漠广布,试分析缘由。(8分)答案(1)热带荒漠温带荒漠(2)A处: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山地、高原环绕,阻挡水汽的深化。B处: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限制,降水稀有。(3)南北狭长分布受安第斯山脉的阻隔,荒漠局限在沿海地区;且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荒漠向低纬方向延长,靠近赤道(4)D处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降水丰富。E处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部,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有。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世界荒漠包括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第(2)题,读图可知,A处位于亚欧大陆内陆,受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降水稀有,形成荒漠;B处位于非洲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东北信风影响,降水稀有。第(3)题,读图可知,C处荒漠位于南美洲大陆西部,呈南北狭长分布,主要与地形(安第斯山脉)和洋流(秘鲁寒流)有关。第(4)题,读图可知,D处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降水丰富;E处位于南美洲南部,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有。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在潮湿和半潮湿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旁边是闻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旁边沙源较丰富的缘由。(8分)(2)分析H县城旁边冬春季节风向及风力强劲的缘由。(8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辩,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供应论据。(12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答案(1)(M处旁边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改变大,)枯水季节河床袒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长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样;H县城旁边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袒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潮湿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削减);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旁边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四周扩展。(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供应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供应了论据,以作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解析第(1)题,沙源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二是该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水汛期与枯水期明显,河床袒露供应沙源;三是H县城旁边是闻名的风口,M地刚好处于冬春季节的下风地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物开发过程中的经济分析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结合试题及答案
- 考场必胜健康管理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社交能力与心理调节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营业税转增值税影响试题及答案
- 教育信息化试题及答案
- 药剂学重要考点精讲试题及答案
- 药品购销链管理与风险控制试题及答案
- 激光成形技术的创新发展试题及答案
- 药物临床监测技巧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承包餐馆协议书模板
-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
- 第三方房屋抵押担保合同
- 2025年山东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下学期二模政治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校园零星维修协议书
- “燕园元培杯”2023-2024学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试题详解
- 消防队伍廉洁警示教育
- 总体概述:施工组织总体设想、方案针对性及施工段划分
- 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