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文言文剧读精选20题(原卷版)
北京专用
一、文言文阅读
(2023秋・北京昌平•高三名校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日:“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⑴之迹,计胡、狄之利乎?”
王日:“里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狄之乡,而卒世不见也。今吾将胡服骑射
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日:"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
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维■告公子成日:“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
吾恐天下议之也。故寡人愿辜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缰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日:“臣固闻
王本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苦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
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
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大王用之。”
使者报王。王日:“吾固闻叔本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
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
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日:
“臣愚不通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主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赵造谏目:“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
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臣愿王之图之。“王日:“古今
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及至三王⑵,观时西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
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
以制今,子苦勿反也。”
(取材于《战国策•赵策》)
注释:【1】简、襄:指赵简子、赵襄子,是父子关系,赵国前代君主。【2】夏、商、周三代的圣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无现的一项是()
A.嗣立不忘先德嗣:继承
B.故寡人愿早公叔之义慕:仰仗
C.臣愿大王图之图:谋取
D.臣愚不咨于王之议达:通晓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非寡人所望于子
B.臣固闻王之胡服也吾固闻叔之病也
C.臣固敢竭基愚忠子基勿反也
D.今王释此画袭远方之服观时画制法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思卿的一项是()
A.而卒世不见也(担心)一辈子都不被人理解啊
B.愚者暗于成事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也看不明白
C.圣人不易民而教圣贤的人不轻易放弃对百姓的教诲
D.虑径而易见也考虑问题简捷方便,(做起来)容易见到效果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强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听从了肥义的建议,决定背弃世俗偏见,教导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
B.赵武灵王让王孙维去拜访叔父公子成,想借叔父的威望来促进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
C.赵造反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认为治国应遵循古法旧俗,遭到旗帜鲜明地反驳。
D.胡服骑射顺应了时代,符合人民抗拒强敌侵扰的愿望,因此自下而上逐步推广到全国。
5.请结合第三段相关语句,概括公子成能听从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理由。
(2023秋・北京房山•高三名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天之所爱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之。而安
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弹极财力,僭渎®拟伦以追时好者
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
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国家奄有诸夏,四圣继统,制度以定矣,
纪纲以缉矣,赋敛不伤于民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运,未有盛于今矣,固当家给人是,无一夫不获其所
矣。然而篓人之子,短褐未尽串;趋末之民②,巧伪未尽抑。其故何也?殆风俗有所未尽淳欤?
且圣人之化,自近及远,由内及外。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
富庶,财物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变。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
夕染诸夏。工者将能于无用,商者通货于难得,岁加一岁,巧眩之性不可穷,好尚之势多所易。故物有未
弊而见毁于人,人有循旧而见嗤于俗。富者竟以自胜;贫者耻其不券,且日:“彼,人也;我,人也。彼
为奉养若此之丽,而我反不及!”由是转相慕效,务尽鲜明;使愚下之人,有逞一时之嗜欲,破终身之赞
产,而不自知也。
且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实漏卮③。淳朴之风散,则贪饕之行成;贪饕之行成,则上下之力匮。
2
如此,则人无完行,士无廉声,尚陵逼者为时宜,守检押④者为鄙野,节义之民少,兼并之家多,富者财
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夫人之为性,心充体逸则乐生,心郁体劳则思死。若是之俗,何法令
之能避哉?故刑罚所以不措者此也。
且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葱。禁微则易,救末者难。所宜略依古之王制,
命市纳贾,以观好恶。有作奇技淫巧以疑众者,纠罚之;下至物器馔具,为之品制以节之;工商逐末者,
重租税以困辱之。民见末业之无用,而又为纠罚困辱,不得不趋田亩;田亩辟,则民无饥矣。以此显示众
庶,未有辇毂之内治而天下不治矣。
(取材于王安石《风俗》)
【注】①僭:超越本分。渎:轻慢。②趋末之民:指商人。③漏卮:有漏洞的盛酒器。④押:规矩,法度。
押,同"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亚颂的一项是()
A.若不为制制:遏制
B.短褐未尽完完:完整
C.工者矜能于无用矜:怜悯
D.江海不能实漏卮实:使……充满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在乎正风俗而已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商专通货于难得屈原春,名平
C.贫者耻其不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D.而又为纠罚困辱既自以心为形役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F碗的一项是()
A.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怎么能不让百姓贫苦而且没有节制地浪费呢
B,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所以京城是风俗的重要机构
C.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因此所用物品没有破旧就被人毁弃
D.禁微则易,救末者难防微杜渐是容易的,到酿成大祸时再挽救就很困难了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强的一项是()
A.风俗端正,能让百姓发生好的转变,还能让国家变得强盛。
B.作者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国运兴盛,百姓富足,风俗淳厚。
C.京城的衣服一旦出现特异的样式,其他地方很快就会仿制。
D.百姓不再舍本逐末而能将精力用于种田时,就不会再挨饿。
10.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是怎样论述“奢而不制”的弊端的。
(2022秋.北京海淀•高三清华附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贵粟疏
(西汉)晁错
①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
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
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
之民未尽归农也。
②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
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
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
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海赋敛,广畜积,以实仓縻,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③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
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
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
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②。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④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
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
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日民赋少,三日劝农
功。
⑤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
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津③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
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天下安宁。
【注】①当具:指准备交赋税的时候。②倍称(chen)之息:加倍的利息。③谍(xie):分散,流通。
11.下列对句中重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国亡强瘠者捐:死亡
②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避:躲避
③不农,则不地者著:附着,指定居
④赋敛不町时:时常
⑤鬻子孙以偿债者矣鬻:买卖
4
⑥得以除罪除:免除
⑦爵者,上之所里擅:专有
⑧民俞勘农勤:尽力多做
A.①②B.③④C.⑤⑥D.⑦⑧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非能耕面食之晅畜积未及者
B.织而衣之也方今之务
C.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D.民贫,则奸邪生终岁不制衣则寒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国家)虽然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
酷的刑罚,好像并不能禁止(他们)。
B.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
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
C.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那些能交纳粮食从而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
D.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
百姓的)大恩德。
14.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以古圣王统治状况与当今政治局面进行对比,引出下文应使民务农的话题。
B.作者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要增加蓄积,必须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
C.作者指出,当朝政治“损有余,补不足”,不利于民心归附和百姓得利,应当改革。
D.全文围绕重农贵粟的政治主张,指陈时弊,逐层深入,论述严密,富有说服力。
15.本文中晁错是如何提出应该“贵粟”的观点的请根据文章①②③④段进行分析。
(2022秋・北京西城・高三北京四中校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贵粟疏
西汉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西食之,织而衣与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
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多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
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
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菁,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
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刎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
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康,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
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
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
赋敛不收,朝令而暮改。当具【1】,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2];于是有卖田宅、圈子孙以
偿债者矣。
方今冬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小粟为赏罚。今募天下
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日民赋少,三日劝农功。
爵者,上之所捏,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津[3]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
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天下安宁。
(有删节)
注释:[1]当具:指准备交赋税的时候。【2】倍称(chGn)之息:加倍的利息。【3】裸(xie):分散,流通。
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农,则不地蓍著:附着,指定居
B.赋敛不巧时:时常
C.鬻子孙以偿债者矣鬻:卖
D.爵者,上之所隼擅:专有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非能耕晅食之耐畜积未及者
B.织而衣书也方今年务
C.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D.民贫,则奸邪生终岁不制衣则寒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国家)虽然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
刑罚,好像并不能禁止(他们)
6
B.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
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
C.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那些能交纳粮食从而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
D.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
百姓的)大恩德
19.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以古圣王统治状况与当今政治局面进行正反对比,引出下文应使民务农的话题。
B.作者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
C.作者指出,当朝政治“损有余,补不足”,不利于民心归附和百姓得利,应当改革。
D.全文围绕“重农贵粟”的政治主张,指陈时弊,逐层深入,论述严密,富有说服力。
20.本文中晁错提议“贵栗”,具体措施是什么?预期效果有哪些?
(2023春•北京海淀•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天下未尝无财也。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军旅
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方此之时,关市无征,山泽不禁,取于民者不过什一⑴,而财
有余。及其衰也,内食千里之租,外取千八百国之贡,而不足于用。【甲】由此观之,夫财岂有多少裁!
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必;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是故广取?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
易也。
臣请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穷困时,所望不过十金之资,计其衣食之费,妻子之奉,出入于
十金之中,宽然西有余。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则心意之欲,日以渐广,所入益众,而所欲益以
不给。不知善其用之不节,而以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贪,求愈多而财愈不供,此其为惑,未可以知
其所终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者岂能寒而不衣、饥而不食乎?【乙】今天下汲汲乎以财之不足为病,
何以异此。
今天下之利,莫不尽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关有征,市有租,盐铁有榷,酒有课,茶有算,则凡
衰世苟且之法,莫不尽用矣。落天下之人,方且穷思竭虑,«广求利之门。且人可不思,则以为费用不可
复省。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臣有以知其不存也。天下之费,固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
之甚难而无益者矣。【丙】臣不能尽知,请举其所闻,而其余可以类求焉。
夫无益之费,名重而实轻,以不急之实,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子有七庙,今又饰
老佛之宫,而为之祠,固已过矣。又使大臣以使领之,岁给以巨万计,此何为者也!天下之吏,为不少矣,
将患未得其人。苟得其人,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而其患莫不尽去。今河水为患,不使滨河州郡之吏亲
视其灾,而衰之以救灾之术,徒为都水监⑵。夫四方之水患,岂其一人坐筹于京师而尽其利害?天下有转
运使足矣,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丁】今为政不求其本,
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
臣以为凡若此者,日求而去之,自毫厘以往,莫不有益。惟无轻其毫厘而积之,则天下庶乎少息也。
(取材于苏轼《厚货财一》)
注释:【1】什一:十分取其一。【2】都水监与后文的转运使、发运(使)均为宋代官职。
2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己以就人,则易为物功:功绩
B.不知等其用之不节罪:归罪
C.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举:列举
D.而用之以救灾之术责:要求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广取以给用以广求利之门
B.宽然画有余且人则不思
C.夫向有岂能寒而不衣臣以为凡若此有
D.然天下之人臣有以知其不然也
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四面八方的诸侯王公纷纷来到朝廷
B.盍亦反其始而思之为什么不回到事情的起初去思考呢
C.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如果百姓不上交盐铁酒茶的赋税,就不能为国效力了吗
D.则天下庶乎少息也那么天下百姓大概就能够稍得喘息了
2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周初兴之时和衰败之时的财政状况作对比,引出节用廉取的主张。
B.第二段通过写小民之家因财用状况引发的心理变化,指出宋朝财用匮乏的现实。
C.三、四两段列举朝廷征税方式之多,历数应该节省的“无益之费”,直陈弊政。
D.文章既有对居上位者过度开支的批评,又有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情理并茂。
25.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请根据文意
简述理由。
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灌。
(2022•北京海淀•统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8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其篇目,目:
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我,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本所以作也。然而所托
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建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
章,郁而不发,而椅机嵬琐、奸回凶慝①之形,可幸而掩也。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
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孝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
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差,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
者岂独其迹也?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本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
乎其时;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
文足以发难显之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⑦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
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
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也。迁之得失如此,况其他邪?
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绩3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
邪?数世之史既落,故其事迹暧昧,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
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
哉!
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
忽哉!
(取材于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注释:【1】慝:邪恶,罪恶。【2】迁:司马迁。【3】绩:通“绘”。
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乏碰的一项是()
A.而翻其篇目叙:作序
B.而为法球戒:戒除
C.囿万事之理周:综括
D.其言至受约:简略
2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此史之所以作也使由之者不能知
B.昔考唐、虞有神明之性其求旨脊,如即乎其人
C.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故不得而与之也
D.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数世之史既然
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E理的一项是()
A.或乱其实有的窜乱了那些历史事实
B.郁而不发思路阻滞不通畅
C.其任可得而称也他的能力与良史之名相称了
D.以为治天下之具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措施
2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亚酶的一项是()
A.本文是曾巩校勘萧子显著《南齐书》时所作序文,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
B.曾巩认为“良史”应该满足四个条件:见识广博,思想合用,才智出众,文辞精妙。
C.撰写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门徒,因而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
D.司马迁是一位俊逸英伟、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史学家,却无资格进入良史行列。
30.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不惜哉”的感慨?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述。
(2022秋・北京通州•高三名校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生相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答诸生之意:一日立志,二曰勤学,三日改
过,四日责善。其慎听,毋多!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鬼惰,玩岁悔时,而百无所成,
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
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
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西父母爱之,兄弟悦之,
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
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f•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写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
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奉,
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
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
人之长,可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
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
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
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
10
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
若日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
吾亦绝望尔矣。
(选自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3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歪理的一项是()
A.其慎听,毋留忽:快捷、迅速
B.必其志之尚未笃也笃:一心一意
C.自矜自星是:认为正确
D.皆其不知而误跑蹈:踏进、实行
3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诸生相从于此自当从事于学
B.聊以答诸生之意人果遂以彼为无能
C.立志而贤,则贤矣为善则父母爱之
D.使为恶则父母爱之从人之长,画明己之短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走硕的一项是()
A.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即使靠技术为生的各种工匠,(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
B.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他们竟然把无能当作资本,而不希求成为人上人
C.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但不妨碍他最终成为一个大贤人,是因为他能够改正过失
D.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就自甘堕落到终老,那我也对你绝望了
3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王阳明提了四条建议,目的在于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
B.第二段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三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以及不立志的危害。
C.在谈到勤学时,相较于聪明智慧机警敏捷,王阳明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真诚谦逊退让。
D.第四段谈改过,作者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有错必改。
35.本文第三段谈勤学的问题。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2022秋・北京怀柔・高三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郑与晋罩.,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
襄公肉袒擎羊多迎,目:“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
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
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日:“自
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日:“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
卒去。晋闻楚本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
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吉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平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日:“天方开楚,未可伐也。”
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讴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多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
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堂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日:“晋方悉国兵以
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日:“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
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日:“若本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日:“所以许王,
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日:“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
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郑世家》)
3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与晋尊鄢陵盟:结盟
B.其来特两端持:坚持
C.乃热解扬而献楚执:捉住
D.于是学解扬楼车登:让……登上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楚庄王以郑与晋盟②郑襄公肉袒孥羊以迎
B.①晋闻楚书伐郑②若之许我,己而背之,其信安在
C.①庄王为却三十里加后舍②以其反晋画亲楚也
D.①大破晋军于河上②宋告急于晋
3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不能事边邑我不能管好边境的城邑
B.敢布腹心,惟命是听(我)可以安排心腹,一切听从您的命令
C.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楚王赏赐(解扬)厚礼并(与他)立约,让(解扬)说反话
D.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
3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举国降楚,郑襄公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B.楚庄王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郑国的土地。
C.楚王要挟解扬,令其叫宋国投降,解扬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答应了要求。
D.在众兄弟的进谏下,楚王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到晋国,晋国授予解扬上卿。
12
40.文中解扬和楚庄王都谈到了“信”。他们各自对“信”的理解是什么?二人是如何面对“信”的?
(2022秋・北京朝阳•高三北京八十中校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余少学南中,一时诗人皆授以作诗之法。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抑扬声调之间,规模不似,无
以御其学力,裁其议论,便流入为中、晚,为宋、元矣。余时颇领崖略,妄相唱和。稍长,经历变故,每
视其前作,修辞琢句,非无与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蜡了无余味。明知久久学之,必无进益,故于风雅,
意绪阔略。其间驴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梦余,不容读书之处,间括韵语,以擎永漏,以破寂寥,则时
有会心。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读经史百
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若只从大家之诗,章参句炼,而不通经史百家,终于僻固而狭陋耳。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学人之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羊
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
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一,将又何所适从耶?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
若无王、孟、李、杜之学,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似,盖未有不伪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目:“杜诗也。”
友逊谢不敢当。余日:“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伪之谓也!
(取材于黄宗羲《诗历题辞》)
(二)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
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
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
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
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
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姻缚龌龊,满
卷累犊,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节选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
4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华永漏销:消磨
B.各有至处至:好,独到
C.必欲丁之以唐一:统一衡量(评判)
D.友逊谢不敢当谢:感谢
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皆授以作诗之法②以破寂寥
B.①然后知诗非学之加致②终于僻固画狭陋耳
C.①则里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②则文里工而不免为下格
D.①某一人心地超然②基本色高也
4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亚确的一项是()
A.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所以论诗的只应辨别它的真伪,而不应拘泥于家数派别
B.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达到杜甫诗的水平,不知道你学写诗的目标还在哪里
C.如写家书,虽或疏卤如写家信,虽然时有粗疏
D.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对文章的规矩布置,则足够完美
4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丽的一项是()
A.黄宗羲少年时期向当时的诗人学习古代名家作诗之法。
B.黄宗羲钟情于自己在特定境遇下有所触动而创作的诗。
C.黄宗羲反对以失去自我为代价刻苦学习唐代大诗人的诗。
D.唐顺之以为沈约的诗不讲究声律,不斟酌句文。
45.围绕诗文创作如何“工”的问题,材料二是如何逐层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2022秋・北京通州•高三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白公⑴问于孔子曰:“人可以微言?''孔子不应。白公目:“若«石投水中,何如?“日:“吴、越之善
没者3“能取之矣。”日:“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蓄、灌之水合,易牙切尝西知之。"白公曰:“然
则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谓不可?惟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洛室。
惠子卬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西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与惠王。惠王甚说之。以示翟煎,目:“善!”
惠王日:“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日:“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日:“今夫举大木者,前
呼邪许卬,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若宜也。治
国有礼,不在文辩。”
赵襄子攻翟⑹而胜之,取尤人、终人。使者来谒之,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目:“一朝而两城下,
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木也,不过三日,飘风⑺暴雨,日中不您更今
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今一朝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与日:“赵氏苏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
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
而卒取亡焉,不通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劲杓国门之关⑻,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
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取材于《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1】白公:名胜,春秋楚平王之孙。【2】善没者:游泳高手。【3】易牙:春秋齐桓公宠臣,善调味。
14
【4】惠子:即惠施,曾为魏惠王相。翟煎:魏臣。【5】邪许:象声词,劳动时众人协同用力发出的呼声。
[6]翟:通“狄”,这里指鲜虞。【7】飘风:狂风。【8】杓国门之关:举起关城门的门闩(横木)。
4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可以微言微:秘密。
B.先生号之善:修改。
C.江河之木也大:涨水。
D.日中不须臾须臾:片刻。
4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易牙尝晅知之己成晅示诸先生
B.若以石投水中贤主以此持胜
C.不若此基宜也赵氏基昌乎
D.奏之惠王孔子闻书日
4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E硕的一项是()
A.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知道说话意图的人,不用说话(就可心里知道)。
B.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所以最高妙的话就是不说,最有效的行为就是顺应事理。
C.治国有礼,不在文辩。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节,而不在于言辞上的辩论。
D.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夺取胜利并非难事,保住胜利就是困难的事了。
4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推断,不.硬的一项是()
A.孔子用“善没者能取之”来比喻密谋不为人知的谈话,也不会是秘密,会有人知道的。
B.孔子认为河边争鱼的人会弄湿衣裳,不是他愿意这样,而是所做的事情让他成为这样。
C.翟煎认为劳动者不唱郑、卫民歌或《激楚》,是因为这些曲子不适合举大木劳动的场景。
D.作者用孔子不炫耀力气大、墨子不显示军事才能的例子来说明圣人都有外人不知的才能。
5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而卒取之焉,不通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
(2023秋・北京石景山•高三名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学者出于心,心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如欲炼业,必先正心,
而后理义入焉。
夫两叶掩目,则冥默无睹;双珠填耳,必寂寞无闻。叶作目蔽,珠为耳纵,二关外烟,视听内隔,固
其宜也。而离娄察秋毫之末,不闻雷霆之声;季子听清角之韵,不见嵩岱之形。视不关耳而耳不闻,听不
关目而目不见者,何也?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是以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必
遗其目,则视不见也。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剖厥I⑴之手,而不能考,
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孝,倾心听之,将闻未闻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非
弈道深微,情有暂暗,笙滑之也。隶首,天下之善算也,当算之际,有鸣鸿过者,弯弧拟之,将发未发之
间,问?三五,则不知也。非三五难算,意有暴昧,鸿乱之也。弈秋之弈,隶首之算,穷微尽数,非有拳
也。然而心在笙鸿可弈败算挠者,是心不专一游情外务也。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察,专f•听也;聋无耳而目
不可以闻,专于视也。以瞽聋之微,而听察聪,视明申者,用心一也。
夫蝉难取,而黏之如掇;卷耳易采,两不盈倾箧,专与不专也。是故学者必精勤专心,«入于神。若
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譬若聋者之歌,效人为之,无以自乐,虽出于口,则越散矣。
(取材于《刘子》)
注释:【1】制厥"雕刻用的刀具。
5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关外邮拥:通“壅”,阻塞。
B.心遇秋毫溺:沉浸,沉潜。
C.非有差也差:差别,差异。
D.视明审者审:清楚,明白。
5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耳目候手心专于听也
B.而不能专有吹笙过春
C.问以三五以入于神
D.然而心在笙鸿加弈败算挠者卷耳易采,耐不盈倾筐
5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那么听诵读之声就会听而不闻,读简牍文字就会视而不见。
B.视不关耳而耳不闻。看东西时没有堵上耳朵,耳朵却听不见。
C.非弈道深微,情有暂暗,笙滑之也。不是下棋之道精深,是情绪一时陷入低沉,笙声扰乱了他。
D.聋无耳而目不可以闻,专于视也。聋人失聪,眼睛不可用来听声音,因而专注于看。
5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手画方,右手圆圆,不能同时完成,是因为心不能同时专注于两件事。
B.离娄、季子等人的事例,说明如果用心专一,就能够抵抗各种外界干扰。
C.不仅仅是学习,做任何事都要精神高度集中,这样难事就可能会变简单。
D.文章与荀子《劝学》都关注“学”,两文中“用心一也”的含义大致相同。
16
55.选文论点鲜明,论证逻辑严密。请以第三段为例,谈谈该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2023秋・北京丰台•高三名校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殊虚侯刘章,高祖孙也,年二十,有气力,宿卫长安中。孝惠帝崩,吕太后称制,立诸吕为三王⑴,
擅权用事。章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高后燕饮,高后令章为酒吏。章自请目:“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
行酒。"高后日:“可。”酒酣,章日:“请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儿子,之,笑曰:“顾而父知田耳!若生
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目:“试为我言田。”章日:“深耕概⑵种,立苗欲疏,非其
种者,嚏且而去之。”吕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西还,太后左右皆大惊,业
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自是之后,诸吕惮殊虚侯,虽大臣皆依之,刘氏为益强。
明年,高后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出站服务80课件
- 活动演出保证金协议
- 搜救雷达应答器SARTGMDSS综合业务课件
- 铁路班组管理班组安全管理课件
- 特种货物运输车辆运用与管理课件
- 铁路路基与轨道64课件
- 《GB 14891.7-1997辐照冷冻包装畜禽肉类卫生标准》(2025版)深度解析
- 中华文化课件下载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中专传统文化课件
- 2023年新高考天津卷生物高考真题解析(参考版)
- (2024年)知识产权全套课件(完整)
- 上春山二部合唱钢琴伴奏正谱
-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 2023-2024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 2024年地基基础(基桩静荷载试验)知识考试题库(供参考)
-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谁是最可爱的人》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
- 2024全新第五版FMEA培训教材
- 电信电源专业应急预案
- 人工智能在智能工厂中的应用
- 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研究 -以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运动会运营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