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 2023-2024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1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 2023-2024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2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 2023-2024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3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 2023-2024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4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 2023-2024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一、初步感知1.掌握字词⑴可以便宜行事(biàn﹒yi)不须请示灵活处置。⑵万弩齐发(nǔ)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⑶迤俪前行(yǐlǐ)曲折连绵。⑷碇石(dìng)系船的石墩。⑸觥筹交错(gōng)古代用兽脚做的酒器。⑹谙习水战(ān)熟悉。⑺一齐轮转橹棹(zhào)船桨。⑻不胜酒力(shèng)能承担,能承受。⑼献于麾下(huī)将帅的大旗下。..

.........2.《三国演义》的成书《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进行加工再创作。3.作者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著作。

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代表作《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4、故事背景曹操在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挥戈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孙权,以便统一全国。这时正好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便得了荆州,并任命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顺江而下,扫平东吴。

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驳倒了主降派,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任命坚决拒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周瑜认为敌我双方的兵力虽然悬殊很大,但曹操渡江犯了兵家大忌,“素不习水战”是其致命的弱点。在此背景下,周瑜利用蒋干前来劝降的机会,将计就计,经过周密部署,使蒋干中计。最终导致曹操错杀蔡、张二人,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梳理情景思考1.群英会指的是什么会?名字的由来是什么?2.蒋干是谁?3.“中计”指中谁的计?4.“计”指什么计谋?5.计谋的目的是什么?6.设此计的原因呢?7.周瑜怎么知道的呢?8.计谋的结果呢?

1.“群英”指的是“江东之英杰”,宴请蒋干的宴会。2.曹操帐下幕宾。3.周瑜的计。4.反间计。5.杀蔡、张二人。6.二人“深得水军之妙”7.亲往探寨。8.曹操误杀此二人。请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概括小说情节。开端(1-3段):周瑜决定除蔡、张二人。发展(4-6段):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惑蒋干。高潮(7-8段):周瑜假装泄密,蒋干中计盗信。结局(尾声)(9-10段):曹操中计杀蔡、张二人,周瑜为计谋实现而高兴。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设计用计中计三、合作探究1.周瑜为何要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2.第二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仗?回去后怎么办?写曹操折兵和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将。曹操回去后采纳蔡、张二人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合作探究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了什么?如何解决?

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训练井井有条、声势浩大,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二人。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合作探究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训练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是周瑜设计的背景。合作探究5.“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试析周瑜之计:周瑜(设计)

反间蒋干(中计)B炫耀——A堵嘴——C佯醉——欲擒故纵心理震慑示之以隙——玩于彀中——有口难开——自愧不如高明的演员愚笨的木偶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假戏真做,水到渠成步步窘迫,进退失据,自作聪明,贻笑千古6、周瑜又是如何设计使蒋干对密信内容深信不疑的?合作探究1.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内容在蒋干看来处处合乎情理。2.梦话:周瑜两次装说梦话“教你看曹贼之首。”这就使蒋干误以为周瑜是“醉后吐真言”。3.密报: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使蒋干完全相信。7、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合作探究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4、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合作探究四、品周瑜之“笑一、找出文章中有关周瑜”笑“的文字描写,并声情并茂的朗读出来。二、揣摩分析其笑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问题探究(1)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2)瑜笑曰:“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3)瑜笑而挽其臂曰:……(4)(瑜)说罢,大笑畅饮

(5)瑜佯醉大笑曰:……(6)(瑜)言罢大笑。找神态“笑”

看为何而“笑”稳住蒋干,让他上钩。为蒋干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麻痹蒋干,使其无戒心。

豪放自信,断绝蒋干劝降念头看透对方来意,判断准确。

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以制止蒋干劝降。这几次“笑”表现出周瑜潇洒豪放和对巧施反间计充满自信的思想性格。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体现了周瑜的敏锐机智,胸有成竹,将计就计,计划周密笑曰:“…闻弦歌而知雅意”表现他已经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他欲盖弥彰。笑挽其臂曰“…即无此心,何速去也?”周瑜在此表示亲热,假装相信他,以便让蒋干上钩。大笑畅饮这里的“笑”是让蒋干放下戒心,也体现出周瑜的成竹在胸。佯醉大笑曰:“…不曾想有今日”言罢大笑显示了周瑜在东吴的地位,体现了他的豪放自信,躇踌满志,睥睨群雄。一笑展英豪风采笑中有成功笑中有计谋笑中有性格五、分析人物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小说是以

为中心,通过

的叙述和

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环境一、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二、说一说蒋干这一人物形象。问题探究三、曹操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周瑜,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将领。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

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几次大笑)。

蒋干毛遂自荐来东吴说降,却以中计告终。下列情节中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从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蒋干性格特征自荐说降昂然而来东吴会友中计离吴盲目自信自命不凡志大才疏自作聪明蒋干的神态变化昂然而来愕然周瑜开口便说破自己来意惊愕监酒戒言公事,堵住蒋干的嘴,使他想开口而不得面如土色周瑜慷慨豪迈,立场坚定,更使他开口不得大惊蔡、张怎会给周瑜写信?莫不是结连东吴?思之有理,却是受骗。蒋干

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总之,蒋干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既无自知之明,也无知人之明;贪功心切,鬼迷心窍,失去判断真伪的能力。

他是一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