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_第1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_第2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_第3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_第4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

1、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

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

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

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

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匕驱之别院。

[课文分析]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

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

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

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

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

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

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

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

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

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

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

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

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

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

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一、重点字词。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幺烟徐:慢慢地。以:用

3、星如鹤喔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

5、兴正浓兴:兴趣、兴致

6、方出神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细察:仔细观察

9、昂首观之昂:抬。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文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

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

译: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3、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译: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4、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译: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定下心神仔细观看。

5、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译: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

快而又满足。

6、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癞蛤蟆。

译: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之趣(夏日戏蚊)、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2.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3.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

感情?

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4.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定

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

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

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

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

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把从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

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

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

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

到别的院子去。

2、《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学而)

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文分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iin),

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

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

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

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

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讲解]“士”,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

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

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朱熹引范氏日:“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

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

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

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一、重点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发怒)

⑶温故而知就,可以为师矣(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先(罔:迷惑;殆:有害)

⑸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女:同汝,你;是:此、这;知:通“智”。)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

(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大概、也许;施:施加。)

二、重点句子。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不断学习、复习)。

2.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

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

答: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不会矛盾,因为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

3.本文的语录中,孔子认为,任何人身上都可以让我们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

优秀,那么学习他优点;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自己也有就反省,并改正。

4.说说本文中出现的现在仍在用的成语。

答: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答:略。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

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

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

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

病。”

7.孔子说:“儿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

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

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

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

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薨,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

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

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

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

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课文分析]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

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

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

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

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

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

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

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

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

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一、重点字词:

1、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青天、天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3、往来屑屑(匆匆)

4、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同“无”)(高)

5、连亘六七里(连绵不断)

6、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人)(靠着)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同"才”)

8、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突然)(于是)

9,见山上人烟市肆(店铺)

10、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广大)(隐隐约约)

二、重点句子。

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薨,始悟为山市。

译:(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

了。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译: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译: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4、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译:突然间变得像拳头、像豆粒,于是什么都看不见了。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

答: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无何,……;必,……;忽大风起……;既而风定天

清,逾!1,……;倏忽如拳如豆……。

2.文中描述的蜃景若以“风起”为界,前后的蜃景变化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前者孤塔耸立,少顷换一幅图景,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增加的:后者五座楼的情景,

逐渐变化,依次消失,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减小的。

3.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

答: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会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所以在文中将

此幻象称为“鬼市”是可以理解的。(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

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

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

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

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

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

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

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

的天空。•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

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

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

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

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

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4、《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文分析]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古

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

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

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是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末

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文

叙事的优点。

《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

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

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写法与前一则

相同。

一、重点字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日(俄而:月咳h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拉(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去:离开。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定。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弓I:拉。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丕?(“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集会)

二、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我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柳絮”

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落的神态。(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

2.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

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融洽、欢快、轻松等家庭氛围。(答出两点即可)

文中“儿女”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元方入门

不顾表示了他的什么态度?

答: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答: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略)

5.“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略)

6.你认为元方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

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

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福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

得笑了起来。道撮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

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

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当时正在家门外做游戏。那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陈元方回

答说:“等您很长时间都不来,他已经走了。”客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

别人约好•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一同

出发,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友人感到惭

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5、寓言两则

智子疑邻《韩非子》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课文分析]

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

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由此引出身

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

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

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

盗是邻父干的。

塞翁失马《淮南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

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

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课文分析]

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

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

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

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

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一、重点字词

1、天围墙坯(坏:毁坏雨:下雨)

2、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3、不筑(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里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

6、马无故立而入胡(亡:逃跑)

7、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

8、居数月(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9、人皆员之(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10、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11、死者卜九(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二、重点句子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

干的。

2、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

3、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译: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痛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

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答: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

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答: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

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译文]

《智子疑邻》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

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

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

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

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

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

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

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痫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

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6、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

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

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课文分析]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

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

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

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

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

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

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

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

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味无知之

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

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

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

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一、重点字词:

1、世凄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就:完成)

5、邑人直之(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11、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

12、贤王材人远矣(于:比)

13、则其受王人者不至也(于:被)

14、负仲永(伤:哀伤、伤感)

15、养父母(养:赡养)

16、直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17、丛先人还家(从:跟从)

18、至之为众人(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20、固众人(固:本来)

21、即H诗四句(书:写)

二、重点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

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

“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

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

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

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汗水”等。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

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

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

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

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

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

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

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

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7、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学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世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

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课文分析]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

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

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

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

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

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

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

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

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

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

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重点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洎经为博士邪(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当:应当。见:了解)

4、熟若孤(孰:谁)

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9.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6、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吴下阿蒙、士别三II、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答:劝学。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

成。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

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

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

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

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8、口技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

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吃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

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以为妙绝。

未几,夫晌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

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课文分析]

本文记叙了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

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

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

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山:这

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

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

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

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

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

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

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

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山衷赞

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

台”,使听众的注意力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

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吃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吃语”

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

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

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

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蒙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

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

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

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

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

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

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

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

扇、•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

“口”中发出的。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京口有叠口技者(善:擅长)

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

5、其夫吃语(吃语:说梦话)

6、满坐寂然(“坐”同“座”)

7、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8、众妙生备(毕:全)

9、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渐渐)

10、中回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

11、里人有百手(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走:跑)

15、群响毕绝(毕:全。绝:尽、消失)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

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译: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

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6、又夹百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