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_第1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_第2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_第3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_第4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

*1、郑人买履◊《韩非子》

郑人有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肽尺码]其坐同“座7。至之

动词’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可是]忘操之股尺叫已巳经’……之后]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而)”反归取之。及例等到]反,市罢[结束1,遂[终'

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代尺码以[介词'M足何不以足试之]?”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无信自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H宁信度无自信也

G郑人有置履者遂不得履

n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3)至之市而忘操之(动词,至U,)(代词,代尺码。)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郑人)来到集市上,可是忘记了带尺码。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

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类似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

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

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

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这个寓言说明了书本上的东西和经验并不一定可靠,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是解决

问题的根本办法。

*a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山立即]契前雕如刻[其代诩船]

舟,曰:“是指示代词’这儿]吾剑之结构助诩的1所从坠。”舟止,从其代

词,他]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

‘口文迷惑,糊涂]可z?

1、请写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意思。

答]比喻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来处理事情。

a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

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幼时记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天鸟兽向上新长的细毛]。见藐小]

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底纹]。故时有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私下]拟町作群鹤舞空。心之揩示代词,这,这样]所向看待」,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名词作动词'变成鹤[也。昂首观之代词'指"群鹤舞”,项为

因为]之脂示代词,这,这样]强同“僵",僵硬]又留蚊于素百色]帐中徐喷慢慢地]

以烟徐喷],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3鹤观,果如鹤唳卜"

以介词’用]烟

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云端怡然度适、愉快的样子]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代诩指自己身,使与台

齐,定目细视。以阶诩把]丛草为勖诩当做]林,以虫蚁为兽,以土

砾口i碎石]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代诩指“两小虫"]正浓,忽有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表修饰’不例来,盖康说明‘原来是]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连词‘

就]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副词’正在1出神,不觉呀然哎呀地(惊叫一

声X惊恐;神定,捉蛤蟆,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数十,驱之别院。

1、本文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私拟作棚鹤舞空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⑶作借云白鹤观⑷果如雁鸟唳云端,怡然称快

区本文叙述哪了三件趣事,请概括出来。

答]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哈蟆。

4文章开头“物外之趣”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总领全文。

5.文中写“我”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41说明“我”是一个天真、活泼、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有正义感的孩子。

(意思对即可)

&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用心体会,善于联想和想象。

4三峡◊郦道元

自从,由〕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几乎,完全]无阙同“缺”,中断,断用

处。重岩叠嶂,隐遮住1天蔽即日,自如如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本

指阳光,这里指太阳]月

至于倒」了那]夏水襄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或后时]王命急

宣,有时朝发队…出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御堂风,不以认为,觉得]疾快速]也。春冬之时,则素B

刨湍急速流动的水]绿潭,回清到影,绝极,最高处]山峰]多工怪柏,悬泉

瀑布,飞漱冲刷]其间,清水清澈]荣树茂密]峻山高也茂草丰盛I良实在,的确]

主趣味。

每常常至口^^晴初J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日木木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间山谷,夹在两山间

的水沟]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连续]引延长]凄异。空

谷传响哀转久绝断‘停止'消失1。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L本文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是北魏(朝代)的地理学

家郦道元。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文中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自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

3文中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

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由此可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o

4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僦、怪

柏、悬泉、瀑布八种景物,这八种景物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5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何写作特点?

答]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

7.文章结尾引用渔者的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强调、渲染乐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a今年我国尚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

它的了解,说说这一工程竣工后,课文《三峡》中哪些内容将

会改变?(举出两条即可)

答]①不会再有“沿溯阻绝”的情况。②水流趋缓,“朝发

白帝,暮到江陵”也不会再有。

9.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

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

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

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

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只以虫治虫◊沈括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之害。忽有一

虫生,如土中狗蝎,其项’指子方虫喙有钳,千万蔽遮盖[地;遇子

方虫,则以钳搏之,悉都’缸为两段。旬日土田子方皆尽,岁阵成」

以介词,表结果,因此]大穰tang丰收]苴代词,这样,这种]虫旧曾有之踣气助词,无义]

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胃之代词,指子方虫“天敌”]“傍不肯”

1、比较一下,下边句子中的“之”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

(D方为秋田之害②则以钳搏之

答]不同。“方为秋田之害”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

“的”;“则以钳搏之”是代词,指子方虫。

2以虫治虫,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一种很

好的办法。请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以虫治虫的知识。你觉得生物

防治有什么好处?

答]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

树木等。生物防治的好处是不仅能促进农业增产,而且也是保

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其他如节约能源等等。

区“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

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灭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梵隔天寺木塔◊沈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的二三级层I钱帅

登之,患熊担心]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介词’如瓦布之,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动如初队前,当初]。无可奈何,

密暗中,偷偷地]赠给]

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以金钗贻],问塔动之

因。皓笑曰:“此易耳,但用逐层布板讫终了‘完了I便实钉咯词用

作动词,用钉子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遵照]其言,塔遂定。盖连诩

解释原因]钉板上下弥更加]束嗓密I六幕匕上、左、右、前、后]相联如脏箧,

人履能,踩踏]其板,六幕相持,自自然,当然不能动。人皆伏同“服”,佩

服]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北)宋

代科学家、政治家。

么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塔)密使其妻

见喻皓之妻(匠师)

匠师如其言(喻皓)此易耳(指

固塔这件事)

区“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匠师遵照他的话去

办,塔身就稳定了。

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答: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

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睦词,表顺承。[时名词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技能。]

M

不亦说'高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陛附而连

词,转折。]不愠生气恼怒。I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温习[故画而连诩表顺承。]知新可可以]以凭借]为动词,成为。]

师矣。”

子,曰.“^^并6连词,表转折,却^彳^用jplj连词,就。]罔迷惑而无所得]用而^连词,表转

折,去h歹A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子曰.“由!诲敬导,汝知之代词,指(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乎।知之为动词'

就是"知之代词’匕可不译。〕,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聪明智慧。]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介诩凭借。[【以何】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连词'表并列。]好学,不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是以介

词,凭借一【以是】谓之‘文'也。”

“黑长甘。连词,表修饰。]‘口同“志",记住。代词,指学习所得。]连词,表

转折,却一不厌满足],诲人不忘何有于介诩对。俄哉【于我何有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版诩于之‘在那里一;择其善者而连词’表

顺承。]从跟从,学习。]之代词'指善者°]苴不益者而连词,表顺承°]改之”

“M

•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彳^户陪发,开导。]彳〈HE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

E出

发O举出。]一隅方角]不以介诩凭借。]三隅反类推],则不复因]

"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么《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a《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

学,不耻下问。

5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

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权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

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Z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

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TCE会议在上海召开,市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

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和为人之道

的,请简要回答。

答]①谈学习态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

②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学而时习之。

③谈为人之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但诩担子」中肉尽,止同"只'只有[有剩骨。途中两狼,

缀连接,在这里是紧跟的意思]行甚远

屠惧,投以介诩把[骨以骨投(之)]O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

后狼止而连翊表转折]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助翊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并^1起,一同呵区女口故^旧’原来]

屠大窘(jiong)困窘’急迫],恐前后受其敌咯词用作动诩胁迫、攻击]。顾转

头看,看见]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用草帘子等盖上[蔽成丘。屠乃奔

倚靠]其下,弛放下'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dan虎视眈眈)

相向附着]。

少时_^良径胫直]去苴代词,指两狼]一犬馅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坐于前久

工助词凑足音节?目似2%精神'态度]暇悠和甚意甚暇]。屠暴突然]起:以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正要'刚要]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名词用作动词,打洞]苴代词,指柴薪]中意将隧络词用作动词,钻洞]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

攻其后也。.已半入,止‘露正屁股]尾。屠自介词’从]后断其股,亦

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除上说明原因,原来]以速诩表目的,用来」诱敌。

狼亦黠胶猾]矣,而顷刻片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欺骗的手段]几何由

少]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其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代屠)屠乃奔倚其下

(代积薪)

②以以刀劈狼首(用)投以骨(把)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如)可以为师矣(凭借)

③之复投之(代狼)两狼之

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间,不译)

久之,目似瞑……(调节音节,无实义)又数刀毙之(代

狼)

2《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七年级下册

*1、赵普

普少年青时]习熟悉使事,寡缺少]学术学问,道术],及等如为相,太祖常

劝以介词,用]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

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

《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

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

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

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

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普少习吏事,寡学术B普性深沉有

岸谷

C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D臣窃以为不可

么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普)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与(赵普)虽然多忌妒而刻薄,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

②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答:过了些日子(赵普)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

一样拿去上奏。

a描写人物,表现人物性格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上面两段文

字中,描写赵普,主要运用了细节或“动作”描写的方法:描

写王珪,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都突出地表现了他们作

为忠臣忠直刚毅,不

怕得罪皇帝,敢于犯颜直谏的共同特征。

4文中主要写了两件事: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表现了一个

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

5刻画人物善用细节。写专心致志地读书,描写了“阖户启

箧取书”的细节。一个“阖”字,指闭门谢客,排除一切干扰。

写太祖之怒,描写了“碎裂奏牍掷地”的细节。“碎裂”足以

表明怒的程度,再加一个“掷”字,怒不可遏的样子可想而知。

写沉着镇定,描写了“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的细节。

一个“拾”字表明:赵普此举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

然而,赵普岂止“拾之”,他居然在日后然卜缀旧纸,复奏如

苞”。“补缀旧纸”这一细节生动感人,那被撕碎的奏牍,要

恢复原样,需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

*2黄鹤楼◊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

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

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

四阂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齐名,号江南三大名

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2古代诗词中写黄鹤楼的名句很多,你能默写出两相连的句

来吗?

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区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

据充足,用了“事列《神仙》之传,迹有《述异》之志”一组

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耸构巍峨,高标”

一组对偶。

4阎伯理的《黄鹤楼》用“坐窥井邑,俯拍云烟”写登楼远

眺城乡景色,崔颍的《黄鹤楼》也写了登楼远眺的美景,这两

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于园◊张岱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

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

缘坡植牡月、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

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狮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

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

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至于

园可无憾矣。

1、这段文字选自《王园》,作者是张岱,他是明末清初文学

家。

么这段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采用总写的写法,先总写一笔,

指园子的奇特在于“磊石”O奇在哪里?一是“实直”,二是

“空奇”。

区第二层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

写法,有限的空间,却意境幽远,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受。

4第三层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作者不仅写

出假山建筑的全过程,而且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

人的高超的艺术构思。

5这篇园林小品按照迎顺序有层次地写于园,抓住于园山

石和建筑的特征,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

*4黔之驴◊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

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

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

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

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翻译句子。

①蔽林间窥之。

译]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②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

完驴的肉,才走开。

③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再)靠近一点,经过驴的前后,(但)始终不敢扑击(驴)。

Z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区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蔽、

窥、稍。

4整体阅读全文,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的叙事线

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字)。

见(窥)驴一一畏(惧)驴一一识(探)驴一一食驴

5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道理?

答]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

一定能战胜它。

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

模仿《现代汉语》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其意

义。(要求: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答题100字左右。)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

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

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o

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黔驴技穷]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因为

用不着,放在山下。老虎看见驴个子很大,又听见它的叫声很

响,起初很害怕,老远就躲开。后来逐渐接近它,驴只踢了老

虎一脚。老虎看见驴的技能只不过如此,就把它吃了(见于柳

宗元《三戒•黔之驴》)。后来用来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久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有人认为,驴

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有可能避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地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略(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持之有据即

可。)

5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副词'很]蕃饰n多]。晋陶渊明独副词'只]爱

菊。自李唐唐代皇帝都姓李,故称唐朝为"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我]独爱

莲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出淤水中污泥l泥而连词,表转折,却:]不洒沾染,污染]

B洗涤]清涟微波]而不妖妖治’艳丽!中通外直,不蔓蔓延不6生出枝"

香远益更加]清清和,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捌立],可远观而连词‘表转折’却]

不可亵柒近而不庄重]玩焉E吾气诩哪]。

予谓吠为]菊,花之结构助诩的]隐逸者也成肯定语气】;牡丹,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之君子向道德的人【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人(事物)”】也口音叹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唉”]!菊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爱陶后鲜氏石11很少[有闻.

莲之爱,同如同'像]予者何人?牡丹之爱,j副词,氤]乎众矣语气词:

表肯定]

O

1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

喻君子只能在远处恭敬的观赏,而不可近前玩弄的句子是:亘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本文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文中作者把“莲”

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

3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菊,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

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爱莲的原因是:莲,花之君

子者也。作者写莲花可爱形状的目的是: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

品德和情操。

4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通过对三种花品格的描写以

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陪衬,突出莲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

5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

同的生活态度,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追求隐逸(不慕名

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了世人贪慕

富贵的生活态度。

6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

夕卜直,不蔓不枝。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

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

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9.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

“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

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牡丹一一“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

A°⑵菊一一“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一一“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寄意着着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

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

1Q短文赞扬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

思想感情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认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两种观点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环境

(或社会)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强,能不受环境影

响,就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

之,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跟着坏

人学坏人,也就是“近墨者黑”。

11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

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

轻侮。

八年级上册

*1、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

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

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

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

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

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之习辞者也(善于)②今方来(正

要)③何坐(犯罪)

④缚者曷为者也(同“何”,什么)⑤齐人固善盗乎(本来)⑥

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

么翻译文中画浪线的句子: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译]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

楚王面前。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译]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

实)味道是不同的。

区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

答)

答]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

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4对楚王的无理,晏子本可以据理力争,慷慨陈词,进行反

击,可他为什么不那么做?

答]正面陈述不如反唇相讥有力,而且有智慧。

仅如果是你,你还有更好的回答方法吗?如果没有,请说说

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

答]没有。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

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权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

则为枳”的道理。

答]植物的生长受环境(温度、土壤等)的制约和影响。

*么人琴俱亡◊刘义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

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

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笨记

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的文学

W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

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a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

也死了。

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答]睹物思人,悼念死

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答]一往情深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

权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

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

病笃”。

人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

&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攫。

a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

恸绝良久”?

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

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

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n、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

娟。

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

区小石潭记◊柳宗兀

从小丘西路词用作状语’往西]行百二十步,隔篁丛生的竹子]竹,闻水声,如

鸣佩佩玉]环四环[,心乐之告节助词'无义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特别]清冽清凉]。全石以连词,相当于“而”]为作为]底,近岸,卷石底以连词,

相当于"而",来。」出,为垠水中高地],为屿,为1111K短不平的岩石I为岩。青

树翠蔓藤蔓],蒙覆盖]络缠绕]摇缀连接],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披拂随风飘荡]。

潭中自可副诩大约[百许衷示数量的约略估计,左右]头皆都]若好像]空游飘游]无

晶衣於日光下澈射透],影布石上,怡/住的样子[不/俶尔图然]

远逝,往来翕忽迅速之状I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望斗朗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折蛇彷词用作状语,像蛇一

1

样]彳亍明灭^或隐或现]、『见乜2^^势^犬^牙络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干互互相交

错I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像划样]合,寂寂静]寥高远空旷]无人,凄使动用法,使…

凄凉]神寒骨,悄成。寂静]怆忧伤]幽邃深]。以介词,表原因,因为]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谆留]乃于是'就],己之代词,指小石潭的景象]而连词,表顺承]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跟随,随同]而族词,表并列]从者,

崔氏二小生长辈对年轻人的称叫曰恕己,曰奉壹。

1作者从游鱼、日光、鱼影三个方面方面描写了潭水清的特点O

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话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

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诋、为屿、为峨、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

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

样的思想感情?

答]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

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答]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一

经环境的触发,又忧伤悲凉。

S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心情,

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他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

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心

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

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6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

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

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

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

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

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9.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

而这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

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名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什

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答]"祸兮,福之所倚。”困顿之时,仍不懈的探索,书写性

灵,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自会留下瑰丽的一页。

4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床神宗的年号]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上],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巴

欣喻快]然起行令皆虑、想到。]无与介词,同、和、跟。后面省略了宾语“吾”。]乐馅词用作

动词,享受薪一者,: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字梦得,苏轼的好友。]。怀民

亦未沪*睡觉]相与脚...一起]步于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水中藻,谷交横,盖康承上说明或议论,可译为大桃

原来等。]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如吾两人者耳。

L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是: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

境。点睛之笔是:闲人。

2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请给本文划分结构并写出层

反、O

答]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II景物描写口抒情。

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二层:

描写月光清澈。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

表明自己的高洁。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

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

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

喻成水中藻、荐。;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

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

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

“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S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答](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

月喜悦;(4漫步悠闲。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

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

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答]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5,治水必躬亲◊钱泳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

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

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肌眠。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

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

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泥于掌故泥:拘泥②是以必得躬历

山川躬:亲自

③非相度不得其情相度:观察④亲劳脐

M脐服: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么指出下列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①泥于掌故古义:古代的典章制

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②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古义:完成、做好今

义:举起、抬起

区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

兴矣。

译]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

躲过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4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5文中“海忠介”即指海瑞,是明朝(朝代)曾经骂过皇帝

的清官,与包公齐名,人称“海青天”,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杂文家吴哈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海瑞罢官》O

6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人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

也行)。

&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

答]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a除海瑞治水外,请列举我国历史上其他的治水名人,并简

要介绍其事迹。

答]①禹: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用疏导的方法治

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②李冰:秦时蜀郡太守,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发挥巨

大的经济效益。

③范仲淹:北宋文学家,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一一

范公堤,恩泽后代;治理太湖时,提出了“浚河、修母、置闸”

三者并重的治水方式。

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亭柱上刻有海瑞的两副对

联,其一是“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请结合你

所了解的海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提示:能从海瑞一生正气、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这一角度

谈看法即可。

【八年级下册】

1、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转折连胡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底诩表转折,但是]

伯乐不常有。故因此[虽连词'即置有名马,祗胴"只",只是]辱屈辱,埋没】

于奴隶人之手,骈两马并驾[死于槽杨马棚]之晋节且诩无义[间,不以介诩

用]千里称称呼也。

马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二p里者._个.图,吃一顿]q戈盾'时]本指小米,

泛指粮食]^石'Hin市制中的容量单位]管^国,通“饲”,喂养]马者*彳^矢口省2育昌能够]千里

而连词’来]食也。代词,这,这样]马也^助词,表停顿]‘直有^二[二里1之,结构助词,的]

能才能,能叫食&K]不饱,力不足,才才能[美优点]不外见谓T,且犹,

尚且]欲与常平常,普通]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康反问语气,怎么]求其能千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

策防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之不以动词,采用]苴代词,指饲养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内

法】食之代诩指千里马]不能尽苴材同“才"°才能]鸣之盾节助诩凑足章节’无义]

而[连词,表转折,去叮不能通[知道,通晓]苴音执[握]策馅词,马鞭]而[连词,表承接

关系]临[面对]之[代词,指千里马],曰:“天下无马!”呜呼,其[同“岂”,

语气词,表反问,难道]直无马牙口同“耶”,表疑问]?苴[语气词,表推测,恐怕]直不知勖词,

认识]马也。

L本文中心句是(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本

文的写作手法是:托物寓意。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

T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2文中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揭示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松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表明食

马者无知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无知

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

与常马等不可得,其作用是: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

没的原因。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

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文中对食马者进

行强烈讽刺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其真不知马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4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有何比喻意义?

答]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

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5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伯乐不常有O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O③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

直。

7.韩愈认为,成为人才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

答】①识别是人才出现的前提条件。②培养是人才成长的必要

条件。③正确使用是人才成才有根本条件。

a《马说》中作者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实

际情况是这样吗?如果伯乐发现了千里马,那么它一定就会成

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

50个字。

答]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即使伯乐发现了千里马,如果千里

马自己不发愤图强的话,它也成不了千里马。作为当代的中学

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才能,为将

来能成为“千里马”作好准备。

9.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

看法。

[示例一]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不能死守着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不变,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练就“千里马”的本领,然后积极的推销

自己,不能死等着“伯乐”来发现自己。

【示例二】在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需要的人才是各种各样的,

只要你是“千里马”,终有你展示才华的时机,不用愁被埋没

掉。

么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在于‘在乎]高,有仙则副词,就]名取词用作动诩出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员验,神奇]期j: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口两J惟介词,表原因,只]壬1彳*

Din香气,这里比喻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卜/爬上]/映入]

谈笑有鸿回儒有学问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学问浅薄的人]。可以调调弄]

素国朴]衰阅金经佛经]无丝眩乐器]竹管乐器]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舌L扰乱]耳无案几桌,几案]牍同,书籍,文书〕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壶盘体]。南阳诸葛庐房舍I西蜀子云亭。孔子曰:

何陋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宾语前置的标志]有官何之陋]?

L文中表现陋室环境优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儒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点明文章主

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能提挈全文大意的词是:德馨。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

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

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fi

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试分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

文中的作用。

答]起兴开头,以虚衬实。

6试作者分析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答]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7.《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答]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8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

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本文中作者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是在

文章的最后作者以古代的贤士自况,更说明了作者是有远大的

志向的,所以本文并没有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

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

“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物质生活丰富了,我们更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物质追求和精神需求要和谐地统一起来。

1Q本文对偶句有哪些?

答]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③调素琴,阅金经。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核舟记◊魏学津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翳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楼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

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

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讪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

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

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

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

“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翳篷,为楫,为炉,为壶,为

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

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作者是魏学

涉,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么《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表现了这幅雕刻品的主题

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a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启窗而

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

刻的精巧。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