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1页
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2页
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3页
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4页
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石壕吏》。准确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能流畅、准确地翻译全诗。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细节描写,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分析诗歌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在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理解诗歌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引导学生透过诗歌的文字,深入思考社会现实与诗歌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疑难问题、艺术特色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4.比较阅读法:将《石壕吏》与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古代战场的厮杀画面、现代战争中满目疮痍的城市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些画面都与战争有关。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古代,战争频繁发生,老百姓深受其害。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诗《石壕吏》,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去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遭遇。2.简单介绍杜甫及"三吏""三别"。师: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感受。"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石壕吏》就是"三吏"之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例如:"暮投石壕村(háo),有吏夜捉人(rén)。老翁逾墙走(zǒu),老妇出门看(kān)。吏呼一何怒(nù)!妇啼一何苦(kǔ)!"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基调。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4.全班齐读,要求读得整齐、流畅,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5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尝试翻译全诗。3.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字词:"暮投石壕村":"投",投宿。"老翁逾墙走":"逾",越过;"走",逃跑。"吏呼一何怒":"一何",多么。"妇啼一何苦":"苦",凄苦。"听妇前致词":"前",上前;"致词",对......说话。"三男邺城戍":"戍",防守。"一男附书至":"附书",捎信。"二男新战死":"新",最近。"存者且偷生":"且",姑且。"死者长已矣":"已矣",完结,完了。"室中更无人":"更",再。"惟有乳下孙":"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去":"去",离开。"出入无完裙":"完裙",完整的衣服。"老妪力虽衰":"老妪",老妇。"请从吏夜归":"请",请让我。"急应河阳役":"应",应征;"役",服役。"犹得备晨炊":"犹得",还能够。重点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翻译:傍晚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赏析: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夜捉人"三个字,简洁有力地写出了差役的凶狠和急迫,渲染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翻译: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赏析:通过对比,突出了吏与妇的矛盾冲突,"一何怒""一何苦",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表现出了差役的残暴和老妇人的痛苦。"听妇前致词......犹得备晨炊。"翻译:听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赏析:这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是全诗的核心内容。通过老妇人的诉说,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家中三个儿子战死两个,儿媳因战乱不能改嫁,家中只剩下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老妇人自己却还要被抓去服役,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悲惨生活。4.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翻译全诗,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围绕"捉人"事件写了哪些情节?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诗人投宿石壕村,差役夜里来捉人,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周旋。老妇诉说家中情况,三个儿子应征作战,两个战死,家中无人,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儿媳,儿媳因要照顾孙子不能改嫁,自己愿意去服役。2.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提问:从诗歌中可以看出吏、老翁、老妇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吏:凶狠、残暴、冷酷。从"吏呼一何怒"可以看出他们在捉人时的蛮横无理。老翁:机智、胆小。面对差役的抓捕,他选择逾墙逃走,以躲避灾祸。老妇:善良、勤劳、坚韧、无奈。她为了保护家人,主动向差役诉说家中的悲惨情况,最后还愿意去服役,表现出了她的善良和对家人的爱,同时也体现了她在战争面前的无奈和坚韧。3.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问: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分析:诗人对战争的谴责:通过描写差役的凶狠和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谴责。对人民的同情:详细叙述老妇一家的不幸,表现出诗人对饱受战争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复杂的情感: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有对战争给社会带来破坏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4.小组讨论:诗歌是如何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诗歌以叙事为主,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差役夜捉人以及老妇致词的全过程。在叙事过程中,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对人物对话和行动的描写,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等,让读者在了解事件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的同情,将抒情融入叙事之中,做到了叙事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比较阅读:将《石壕吏》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相同点:都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人民的同情。不同点:《春望》侧重于通过描写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和诗人自己的感怀,抒发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而《石壕吏》则着重描写了差役夜捉人的具体场景和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更直接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春望》以写景抒情为主,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石壕吏》以叙事为主,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主题。2.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战争会破坏社会的稳定,使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文化带来巨大损失。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倡导通过和平谈判、协商等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同时,要努力学习,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堂小结(5分钟)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诗人的情感等。2.教师进行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这首诗通过描写石壕村差役夜捉人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悲惨生活。诗人运用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的同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能够更加珍惜和平,关注社会现实,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七)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2.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战争的认识和对和平的向往。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战争场景图片、杜甫简介、《石壕吏》朗读音频等。2.相关参考资料,如教材教参、唐诗鉴赏书籍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石壕吏》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诵读、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和体会情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