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19-20_第1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19-20_第2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19-20_第3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19-20_第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19-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1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2—4页内容及练习i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二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等思品

教育。

教学重点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掌握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

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钟面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

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

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

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儿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

什么?

(3)理解1分二60秒。

①演示秒针走动1圈,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③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儿小格?也就

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二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看素材图。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播放《时间像小马车》,验证。

②钟表滴答声,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⑤1杪钟能做哪些事?

资料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

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二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长歌行》。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页第1题。

2.课本第6页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朗诵《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检测

1.钟面上走得最快的是()针,走得最慢的是(〕针。

2.()针走1小格是1秒,走一圈是()秒,也就是()分、钟面上走得最快的是()

针,走得最慢的是()针。

3、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4页例1,第5页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钟面模型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填一填:

1时二()分1分=()秒60+60=()60+60+60=

()

2、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2时二()分

(1)教师:1时等于?那2时呢?

(2)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艮〕60X2=120分

(3)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

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二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三、教学例学

(1)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反馈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1、计算经过时间。

2、完成第5页“做一做第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检测

1.1时二()分1分=()秒180秒二()分

4时二()分2分二()秒70分二()时()分

2.小美星期天在家看《喜羊羊与灰太狼》,8:20准时开始,每集片长40分,两集中

间有10分钟的广告,小美看完两集后是几点?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48+2049-2056+328-9

241935204679890780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83563

203()()()()()()

72317529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

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

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

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

再算65+4=69o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

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79+4=83

B、30+44=7474+9=83

C、30+40=709+4=13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15+55=61+39=35+66=

23+28=32+46=53+36=37+54=

15165=18126=4H56=131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

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19+41=56+28二83+12=

75H1=75121=G7i21=72H5=

45+24=58+42=57+17=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35-2=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乂不是

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

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

写下列(》:

先穿65-()=()再算()0()=()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

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

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

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

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

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儿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85-5=67+9=72-6=

20+40+3000=900-700+80=300+20+60=

80-60+200=100+400+50=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480520790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270450840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80+50=130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

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380

+5i50

93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

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

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550

-380

17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

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

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

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

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第4课时: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口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

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笫15页佟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

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

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夕亍估算,

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

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

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

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笫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八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

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

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

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

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

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

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86-34=47+33=36+20=

23+69=62-18=70-26=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370+480=390+250=520+300=

840-560=750-540=440-150-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

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

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

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

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梳埋了哪些知识?本单兀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课课

课时编号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

题时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测量,理解1毫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电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亳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1亳米的概念,并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准备课件、长尺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说一说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发现什么问题没有?请同学们对数学书的长、宽、厚

进行实际测量。

三、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

宽:

厚: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的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亮米:当测

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亳米来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亳米。板书:

亳米的认识)

学生举例说说1毫米到底有多大,形成表象。理解垄米的具体概念。

2、学习1厘米=10亳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

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亳米。I厘米=10亳米

老师板书:1厘米=10亳米

3、深刻感悟1亮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那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空米。(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通常是以电米为单位计量的。(电脑演示:自动铅笺,签字堂标签0.5mm,

0.7mm等,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圣米。)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或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亳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电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4、巩固练习

5、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课课

课时编号分米的认识

题时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准备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

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用语占表述或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寇米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3)汇报测量方法: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

今天,老师还清来了四位小朋友,(出示例2情境图)他们也参加了我们的测量活动,下面我们就来看

看他们是怎样测量的。

用学生尺测量

方法一: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方法二:2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用米尺或卷尺测量均可。

(4)针对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的方法,师提出“10厘米的这•段,可以用•个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

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

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

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观察测量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

交流。

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会以分米为单位进行测量

(1)以分米、摩米为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是()分米()厘米,课桌的高是()分米()

厘米

(2)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前后两张桌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米()厘米。

4、建立1分米的概念。

(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的长度。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估测一卜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

三、巩固练习

四、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课课

课时编号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

题时

教学目标1、巩固对长度单位百米和分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1亳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亮米、1米=10分米、1分米=1。厘米。

3、知道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重难点建立1亳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衣示物体的长度。

准备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过程设疑自探题:

1、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亳米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小名身高134米。()

一根绳长15分天。()

一块橡皮厚1米。()

10分米=1厘米。()

2、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10分米

一把钥匙6米

一支圆珠笔170厘米

课桌长40军米

邓老师高13厘米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字。

蜡笔长6()跳绳氏2()

桌高7()粉笔长75()

钢笔长14()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块橡皮厚12()旗杆高9()

别针长34()。电脑健盘长约5()

图钉长10()教室宽6()

教室的门高大约2()

这本《名人成才故事》长大约20()

这个麦当劳玩具高9()黑板长约4()

5米=()分米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70亮米=()厘米

我们的铅笔益的长大约是()分米。

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分米。

我们课桌的高大约是()分米。

4、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亳米

5、画出1亳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6、小马虎昨天写了1篇数学日记:

今天,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系好了一条长大约6厘米的红领巾,和老师同学们坐了一辆

长大约6宅米的公共汽车去春游。我在一棵大约8厘米高的树边吃了一大约2亮米长的红肠。然后捉

了一只大约6分米长的蚂蚁。

他这样写可以吗?说说你的看法,怎样改合适?

二、解疑合探

I、检查学生自探情况。(差生汇报中优生评价补充)

2、针对有困难的问题组织合探。

三、质疑再探

1、关于本节的认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四、小结:

长度单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亳米。

有的长,有的短,有的不长也不短。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亳米。

一定要:牢牢记,灵活用。

课后反思

课课

课时编号千米的认识

题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

(3)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准备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f勺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亳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亳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

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亳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亳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郴州到广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郴州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

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0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1.出示米尺,说说米尺量多少次才是1000米?1C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单位写就是

1000米=)千米(板书)

回顾上课前和老师一起量100米的长度,说说100D米应该有几个这样的长?你跑100米用了多

少时间?那跑1000米呢?(你跑过1000米吗?)

2.出示学校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多媒体)V

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1圈是200米,跑5圈大约就是1000米。

说说你昨天体育课跑五圈的感受。知道五圈是多少米吗?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

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米。

3、分小组讨论

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想一想,可用哪些方法进行测量的?(步测、时间、速度表等)

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研究其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哪些长度计量时应该用T米作单位?生活中你看到哪些地方是用了千米这个单位的?举例子说

明,说得越多越好。,课件出示:公路边的里程标志、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和汽车的速度表等)

4、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见过千米?学生讨论,反馈。

(1)出示公路图

说明:“37km”指的就是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路程是37千米。

(2)公路路标图

说明:从这里到前方的唐山有144千米的路程。

(3)摩托车仪表图

说明:指针到20位置,就是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行驶。

(4)限速标志

说明:这是要求机动车在景区内每小时不能以超过10千米的速度行驶。

5、1千米的读法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

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有时也用Km表示。

6、我们知道1二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重点看一

看是怎么想的。

课后反思

课课

课时编号亳米、分米、千米

题时

教学目标1、巩固对"1分米、1亮米和1千米长度的体会,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分米、百米、厘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能估测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1亳米的概念,并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亳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准备课件、长尺子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回顾长度单位

同学们,上节课,孙悟空帮助我们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吗?它们都用哪些字母表示呢?

板书(亳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mmcmdmmkm

2、用手势比划并交流记忆方法。

这些长度单位都有多长呢?老师说长度单位,你用手来比划,看谁表示的又快又准。

记得这么准,你是怎么记住的呢?

生:

你能用手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吗?为什么不能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呢?(因为】千米太长)你想用什

么方法记住它?

同学们这种借助身边事物来帮助记忆的方法很好,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其他的长度,比如教室

的高大约几米?那我们在遇到3米时,马上想想教室的高.我们学校从进入大门到北面栏杆,大约100

米,当遇到100米时,马上可以想到这一段,对吧?还有学校门前的东西路大约长1千米。

3、相邻两个单位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师板书(亳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mmcmdmmkm

1010101000

【设计意图:对知识基本的回顾,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接着让学生在快速用手势表示单位的过程

中,加深学生对1电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的直观认识,准确建立表象。同时,在此环节中

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借助身边的实物不仅nJ以记长度单位,还nJ■以记其他的长度,所以,在此举

了2个身边的事例(4米、100米),让学生感知体会。】

二、综合练习

1、八戒的日记(单位的选择运用)

师:听说孙悟空帮助我们学数学,猪八戒也来凑热闹,他呀,还写了一篇H记呢,想看吗?大家看(电

脑显示)自己先读一读。

3月8日星期二晴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

拿起13亳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

饭。接着走了200米远的路来到学

校,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15厘米

长的铅笔和5厘米厚的练习木,开始做练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一直在笑,为什么笑呢?他发现八戒日记中好多长度单位用的都不准确,我们帮助

八戒改过来,好吗?

(5亮米有多长?就这么长。教师随着出示练习本)

改到这里,你想对八戒说点什么吗?

(太粗心、做题不能马马虎虎、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否则会闹笑话的)

那我们以后可不能像八戒一样。

【设计意图:对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了巩固练习,同时,注重学生的习性关照与由练:做题

不能马虎、粗心。】

2、过关测试题

故事连接:八戒闹了这个笑话之后,很不好意思。于是,他又去找他的师傅唐僧,虚心学习长度单位

的知识。苦学了10天后,这天师傅给他出了3关测试题。同学们也能闯过这三关吗?

(1)第一关:

铅笔长()厘米

或者说长()膏米

还可以说长()分米()厘米

师:大家看,同一物体的长度,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对吧?

(2)第二关

A、填一填

26亳米+54亳米=()毫米=()厘米

98厘米一58厘米=()厘米=()分米

1分米一3厘米=()厘米

2千米一()米=1000米

9千米=()米+()米

B、在O里填上〉〈或=(第7题)

8千米06000米

9分米02米

50亳米05厘米

300分米0300厘米

同位两个换过来,找一名同学读

全对的举手。错的同学马上改正,做对的同学和同位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师:学习数学,我们不能只限于会做题,还要善于观察发现,总结规律,用规律指导我们后面的学习

□同学们观察1、2题,有什么特点?(单位统一)那我们就直接怎样?再观察3、4题,又有什么特

点?(单位不统一)我们应该怎么办?(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你能像刚才那样,总结出第:题有什么规律吗?

生: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师:300分米0300厘米还用转化吗?

生:数字相同,只比较单位就可以了。

(3)第三关:

第三关呢,师傅让八戒量一间房子的长和宽,八戒一听,这太简单了,可师傅乂说了,不能用尺量。

同学们想•想,让你量这间房广的长和宽,你会怎样量。

生:一坨一坨的量

用步量

师:这位同学和八成想到一块儿了。大家看:

八戒一步的长度大约是8分米,有一间房子,房子的长八戒走了10步,宽走了5步,你能知道这间房

子的长和宽大约各有多长吗?

学生读完后教师电脑演示。

独立完成、订止。

三、课间休息:欣赏音乐《天上拣下个猪八戒》

四、实践操作

同位两人合作,对老师指定的物品先估-估,再量•量,然后把结果记录在准备的表格中。

谁先来汇报你测量的

估一估量一量结果?

五、课堂小测试

一元钱硬币()亳米()亳米

的厚度

1、填一填

数学课本的()分米()分米()厘米

1千米=()米

长度

1米=()分米

38米+54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50亳米一4厘米=()厘米

8千米=()米-()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小明身高138(),他的大拇指宽约(),手腕一圈长约12()

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1

从沙河到莱州的长度大约是25(),坐客车大约半个小时能到达。

学校教学楼高约()米。

3、想一想,你完成了会更聪明?

50分米长的绳子,剪成10分米长的小段,需要的几次?・米长的绳子,剪成1分米长的小段,几次可

以剪完?如果剪成1厘米长的小段,要剪多少次?

你发现了什么?

六、拓展知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触了这么多的长度单位,都来自生活,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长度单位呢,

卜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之窗”来欣赏一卜世界之最吧。(电脑演示配有图片、音乐的世界之最)

课后反思

课课

课时编号吨的认识

题时

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操作、观察、匕较、想象、推算、归纳等数学活动中,体验1吨的实际重量,能对物体的质量进

行估计,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倾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