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岳麓版达标训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1页
高一历史岳麓版达标训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2页
高一历史岳麓版达标训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3页
高一历史岳麓版达标训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更上一层楼基础·巩固1。我国最早的农作物的格局是()A.“五谷”集中分布于黄河流域B.南稻、北粟麦C.粟麦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D.粟麦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解析:我国传统农业开发较早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自然条件分别适合粟麦和水稻的生长。答案:B2。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的是()A。牛、马B.鸡、狗C。猪、羊D.兔、鸭解析:“六畜"是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主要畜种,包括马、牛、羊、鸡、狗、猪六种。答案:D3。一次把开沟、下种、覆盖全部完成的生产工具最早发明于()A。汉B.唐C.宋D。明解析:一次把开沟、下种、覆盖全部完成的农具是汉代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耧车。答案:A4.下列农具中完全解放了人力的是()A.三国翻车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唐朝曲辕犁 D。唐朝筒车解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虽节省了人力,但并未完全解放人力;三国的翻车是需要用手摇的;而曲辕犁虽然由畜力牵引、回转灵活,但需要人扶犁控制;只有筒车是靠水力冲击而运转灌溉的.答案:D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具演变的顺序,正确的是()A。木石-—铁器-—青铜B。犁壁—-犁铧——犁评C.直、长辕——曲辕D.翻车——耧车——筒车解析:A项的铁器应在青铜之后;B项先有犁铧,到了汉代才安装了犁壁;D项汉代的耧车应在三国的翻车之前.答案:C6.下列水利工程不在黄河流域的是()A。郑国渠B.都江堰C.漕渠D.白渠解析:都江堰在长江流域的岷江上,故选B项。答案:B7。在总结我国传统水利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还记录了西方水利技术的科学家是()A.元代的郭守敬B。明代的潘季训C。明代的徐光启D.清代的靳辅解析: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收录了西方的《泰西水法》。答案:C综合·应用8。“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对此诗反映的现象,理解正确的有()①自耕农也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②男女分工简单③自给自足的经济具有封闭性④发展的前提是政治安定、清明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认真阅读材料,对照选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答案:D9。下列有关都江堰的表述,正确的是()A.“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B.“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C。“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D.“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解析:本题根据材料中“天府”“关中”“郑国、白渠"“河、汴分流”等关键词可以判断选择。答案:A10.阅读下列图片,请完成问题: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农具怎样的发展时期?其中后两幅反映的革新各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解析:本题选用三幅农具革新的图片,既考查对图片资料的理解,又考查农具革新的过程及对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先研究图片,准确判断农具的名称和时代,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参考答案:春秋战国前以耒、耜工具为主,春秋战国后铁器和牛耕开始使用,唐代曲辕犁发明使用.铁器坚硬、锋利、轻便,远胜过笨重简陋的木石工具和贵重的青铜工具,使深耕成为可能,因此大大提高了生产力,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解放了人力,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曲辕犁具有结构合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