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01论述类文本阅读A组考点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这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国家治理要达成现代化的转向,依法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意义,不仅在于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更在于民法典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一方面,民法典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位置重要。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以及法治体系的现代化。作为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法律之一,民法典事关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方方面面,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民法是万法之母。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不断进步,但是民法体系仍有待完善。与单行法不同,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制定、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标识,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另一方面,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体系化的民法典则消弭了单行民事立法之间的疏漏、重复和冲突,充分保护了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民事权利,保证了民事司法的统一、公正、高效和权威,自然也赋予了国家治理能力在民事领域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从社会层面看,民法典全面、准确、系统确认和保护民事权利,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基本准则,自然也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法治意识和道德共识,这也将大大降低国家治理的成本付出,达到国家治理强制约束与规范自律相结合的目标,提升国家治理效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强大动力,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明确科学定位。世界民事立法史表明,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法治发展的里程碑。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亟需法治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治理作用,民法典恰逢其时。“法者,治之端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法治是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法典蕴含了民事权利保障、法律义务强化、社会秩序稳定等多重价值,是以良法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摘编自蔡斐《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托。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B.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其意义在于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C.民法典是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与每一个社会个体密切相关。D.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1.B(“其意义在于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二段“这一角色意义,不仅在于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更在于民法典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可知还有一个意义,“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从不同层面论证了民法典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作用。B.文章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名言,意在表明民法是万法之母,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非常重要。C.文章将法国、德国的民法典与我国的民法典对比,指出当下中国的民法典是在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指出,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民法典蕴含了多重价值,是以良法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2.C(“文章将法国、德国的民法典与我国的民法典对比”错误。根据原文第七段“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可知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与我们一样,都是在国家崛起的关键时刻制定出来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因为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路径。B.民法典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也促进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C.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民法典都是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出的。D.“法者,治之端也”,可见良法是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3.D(A.强加因果,张冠李戴。原文第五段是说“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B.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六段“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明确科学定位”,可知是“明确科学定位”,而不是“促进”。C.以偏概全,扩大范围。根据原文第七段“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可知不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民法典”。)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首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重要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因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地位后,面临着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是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关注的是将具体内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简约的共同形式,某种形而上的绝对原则。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是一个不断因主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然后将相对确定的客体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而是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重要核心价值的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热爱,对他人文化的尊重了解。唯有各种文化都这样做,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弘扬自我,也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摘编自乐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西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首创意义。B.“和六律”与“和五味”,都体现了不同因素的和谐融合,达到这种融合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C.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D.现象学范式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文化,它和逻辑学范式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4.C(“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错误。根据第二段可知,“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跟西方文化相似的东西。)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用举例和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述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思想的内涵。B.文章引用埃科演讲中的话语,旨在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C.文章从社会发展和思想方法两个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D.文章阐述了“生成性对话”的作用和特点,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5.D(“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分析不当。根据第五段可知,“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才能进行“生成性对话”。)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统一中心论”就不会解体,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就无法建立起来。B.在文化交往中,倡导以他者视角对异质文化进行观察,体现出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C.在现象学视野下,每种文化都是具体的、变动的、开放的,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D.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并尊重了解其他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互通共存。6.D(A.夸大其词。由原文第三段“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促进的条件,而不是唯一的条件。B.“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于文无据。C.“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于文无据。)A组综合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公民的隐私面临巨大的挑战。大数据时代,公民的所有言行都被数字化,人们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公民的隐私极易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人们的上网痕迹都可以通过快捷有效的大数据挖掘技术,整合成传统媒体时代未曾出现过的数字化隐私。这种隐私具有“无感伤害”的特征,隐私数据被他人非法使用时,公民往往无法及时感知这种伤害的存在,其隐蔽性和滞后性,导致伤害程度加剧。网络时代,公民的隐私无处安放,每个人正在成为“透明人”,甚至,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赤裸裸的未来”。这样一种局面,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全体公民对网络认知的不足、隐私保护意识不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公民可以非常便捷地在网络上获取和分享信息。通过分享,丰富生命的厚度与宽度,引发他人的共鸣,提升自己的生命体验。同时,分享信息也是与他人沟通连接的一种方式,这种情况在社交媒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在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跟帖留言,可以有效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黏度。当然,也有一些人通过分享相关的信息来提升流量,赢得经济收益。但是,许多公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一个公共平台上分享信息,且分享的信息还包含有隐私的内容。与此相对应,相应的电商企业或者是网络平台,也在公民使用网络时,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那些数据通过整合,变成了一种有隐私价值的信息。我们自然地将我们的生活、我们所爱的人的生活暴露给全世界,自我暴露实际上成了一种奇怪的强迫症。而隐私,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大量泄露。对公民隐私权有效保护,首先需要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和隐私意识。事实上,许多公民对新媒体、自媒体的大众传播媒体性质并没有正确的认知。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新媒体上传播分享的信息,可以为更多的人所知晓并且可以快速得以传播。与此同时,许多公民没有良好的隐私保护意识。因为他们并不是很清楚哪些信息是应该被保护的。这些信息一旦被非法利用,可能会对自己的人身造成伤害。与此同时,隐私保护技术也应有所作为。中国公民面临的隐私不保的困境,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关系密切,技术导致的问题应该努力寻求技术解决的途径。网络平台和电商企业等应该采取有效的匿名、加密、数据扰动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删除”技术,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而政府主管部门政策法规的及时出台,当然是大数据时代公民隐私权有效保护的最后底线。(摘编自《大数据时代中国公民的隐私困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晓他人隐私,曾被视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尺子,现在则成了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B.人们在网上购物、分享信息的痕迹并非都成为数字化隐私,不一定造成“无感伤害”。C.有的网民意识不到信息中的隐私,及分享平台的公共性,致使隐私泄露而不自知。D.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是造成隐私困境的原因之一,也可以成为隐私保护的积极因素。1.A(“知晓他人隐私”现在并不必是“侵犯他人权利”,网络平台和电商企业经过当事人同意获取隐私信息,或整合上网痕迹获取隐私,不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分析国人隐私观念的发展进程,表明隐私的权利意识所具的时代特征。B.文章分析隐私泄露造成的现实和潜在的危害,论证了隐私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C.文章举微信朋友圈例,论证分享信息可丰富和提升自身生命体验,密切朋友间的感情。D.文章末段属于解决问题,论述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主体要各尽其责。2.C(“举微信朋友圈例,论证分享信息可丰富和提升自身生命体验”错,原文第三段是“同时,分享信息也是与他人沟通连接的一种方式……例如在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可见举此例是为证明“沟通连接”,与“同时”之前的“通过分享,丰富生命的厚度与宽度,引发他人的共鸣,提升自己的生命体验”没有关联。)3.根据原文内容,属于“大数据时代中国公民的隐私困境”的一项是()A.湘西地区的果农通过淘宝网发布滞销水果的信息,销售情况一时并未得到很大改善。B.香港警察履行维护香港治安的职责,家人姓名、单位等信息被不法之徒泄露在网上。C.台湾歌星发文宣布去某地举办演唱会,被获悉消息接机的热情歌迷围堵以至场面失控。D.市民罗某证件被盗,其身份证被小偷贩卖他人,用作银行贷款,莫名惹来债务官司。3.B(A.所发信息非隐私,其水果滞销也不是隐私困境。C.歌星演唱会的消息的受众是大众,不属于隐私;其场面失控也非隐私困境。D.其身份证信息的泄露不是“大数据时代”以网络的途径造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都可以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甚至可能出事故,让人忧心忡忡。但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界,一时难分天上人间。“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很大的修正。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一定距离中来看。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拉开一定的距离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当然,“心理距离”观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实际上,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面对大雾,不想行程耽误和危险可能降临,只是幻想进入了仙境,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也不应把审美寄托在这种修炼功夫上。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否则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的审美观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而“心理距离”说的主张则与之相反。B.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时可以暂时消除概念和功利等的影响。C.拉开一定的距离,对幸福的回味、最切身的痛苦都可以成为如歌如诗的审美欣赏对象。D.“心理距离”说认为,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获得审美感受。4.B(A.“而‘心理距离’说的主张则与之相反”错误。与“无功利”相反即“有功利”,“心理距离”说的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上学期第4周 晨昏线、地方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
- 23 祖先的摇篮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 Module 9 Unit 2 Happy birthday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一年级上册
- 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第3课时 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 Unit 4 My Favourite Subject Section A 1a~Pronunciation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2024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五章 分式15.3 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 《乒乓变奏曲》(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2)音乐二年级下册
- Unit2 English and Chinese Get started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教科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茶道养生企业创业
- 【道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道法】人生当自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汽车维修质量保证制度
-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 3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广州市卫生健康系统招聘“优才计划”考试真题
- 重点营业线施工方案
- 餐饮店菜品成本计算表
-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T 277-2024》知识培训
- 2025年江苏南京事业单位招聘(787人)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档案管理制度培训宣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