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07 文化常识(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解析版)_第1页
解密07 文化常识(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解析版)_第2页
解密07 文化常识(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解析版)_第3页
解密07 文化常识(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解析版)_第4页
解密07 文化常识(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07文化常识A组考点专练专练(一)1.(2018•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答案】D【解析】“‘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错,“师”在旧时大多指军队。2.(2017•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答案】C【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并不很高,故选C。3.(2017•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答案】B【解析】“考”是通假字,通“拷”,“拷问”的意思。“收考”指拘捕拷问,不是“再做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的意思。4.(2016•全国卷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意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答案】A【解析】首相:1.谓宰相中居首位者。2.君主国家内阁首脑。某些非君主国家的中央政府首脑有时也沿用此称,职权相当于内阁总理。“并不相同”错误。有司:1、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2、泛指官吏,直译:“有”即“有……的权利”;“司”即“主管、管理”。5.(2016•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答案】D【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文中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有,错误。6(2016•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答案】A【解析】“土地、户籍等职事”归户部掌管。7.(吉林省实验中学2021高三年级第六次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C.“河阳”中“河”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答案】A【解析】明清时乡试是每三年一次。故选A。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8.(甘肃武威六中2021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刑部掌管国家法律、刑狱事务。张商英“为吏部、刑部侍郎”,就是做了吏部、刑部的副长官。B.仆射,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职权有变化。文中“除中书侍郎”“拜尚书右仆射”是任张商英为宰相。C.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即扫帚之意。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彗星出现被看作吉祥的征兆。D.潜邸,指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也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和“东宫”的含义不等同。【答案】C【解析】“吉祥”应为“灾祸”。9.(2021河南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玉玺”指皇帝的玉印。古代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鉴称为玺,臣民用的印鉴称为印。B.“治最”是指治理得好,古代设有专门针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分年度进行考核,评定等次。C.“宗庙”专指封建帝王用来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是古代重要的礼制场所。D.“昆弟”指兄弟。古代兄弟间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次之,叔为老三,季是老四。【答案】D【解析】“季是老四”解说不当,“季”应为最小的一个。10.(衡水金卷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四)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户部,古代掌管户籍财经的官府机构,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B.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周围都是大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而把外国叫作海外。C.王,这里指金毓峒的妻子姓王,而姓在上古时期主要是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D.从子,即养子,与本人没有血缘关系,这与从祖、从父、从弟等堂房亲属不同。【答案】D【解析】从子不是养子,这里指的是侄子,有血缘关系。从祖:祖父的亲兄弟。从父:父亲的亲兄弟。专练(二)一.(2021·湖北恩施·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B.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C.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D.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文中“梁武帝”“隋炀帝”则分别是萧衍、杨广的尊号。B.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成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C.唐虞,是唐尧、虞舜的并称。尧帝,因年轻时曾被封为唐侯,所以称为唐尧;舜帝,国号叫有虞,所以称为虞舜。D.仆射,古代官职名。始于秦,汉代后职权渐重,属尚书省。至唐时,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南宋后废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认为伤身子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声色滋味,如吃喝、音乐,女色,一旦沉迷其中,就会酿成灾祸。欲望越多,伤害越大。B.唐太宗认为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戒骄奢淫逸,谏议大夫魏徵与詹何都认为太宗所说的,符合古人的道理。C.魏徵认为君主应该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建议,不偏听偏信。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都因偏信而被蒙蔽,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D.魏徵认为新帝王的兴起,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百姓乐于推翻旧朝,四海之内都会先后归顺,是天授人与,并不是很艰难。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2)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5.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文中唐太宗君臣讨论了哪些为君之道,请简要概括。【答案】1.B2.A3.B4.(1)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2)魏徵与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定陷入危亡的境地。5.①正身修身;②兼听纳下;③戒骄逸享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存”为动词,“百姓”为名词,做宾语,“存百姓”是动宾短语,应该在“百姓”后面断开,排除AD。文中运用比喻说理,“损百姓”与“割股”对应,“奉其身”与“啖腹”对应,因此“奉其身”不可断开,其意思是“满足自身”,因此排除D。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梁武帝’‘隋炀帝’分别是萧衍、杨广的尊号”错误。梁武帝、隋炀帝是谥号。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谏议大夫魏徵与詹何都认为太宗所说的,符合古人的道理”错误,根据第一段“昔楚聘詹何”可知,詹何是楚庄王时的人,跟唐太宗不是一个时代,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兼”,多方面,同时;“壅蔽”,阻塞蒙蔽;“通”,达。(2)“虑”,担心;“端”,苗头;“践”,踏入。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第一段“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端正自身的重要性,治国先修身,因此“为君之道”的第一方面可概括为“正身修身”。第二段“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强调了“兼听”的重要性,“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意思是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根据这两处可知,“为君之道”的第二方面可概括为“兼听纳下”。第三段“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意思是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以及“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可以知道文中涉及的“为君之道”的第三方面可概括为“戒骄逸享乐”。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定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二.(2021·江苏·沭阳如东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严起恒传王夫之严起恒,字秋冶,浙江山阴人。举北闱,中崇祯辛未进士,就馆,试诗文中格。授刑部主事,宽廉精慎,为秋曹最。差提狱务,矜恤囚系,纵其械具,与沐浴,时与汤粥。时畿南例选铨曹,永淳力主用起恒,公揭已出,遣客劝令一谒执政,起恒佯谢诺,益闭户不与外人相见,遂不得调。已乃升广州知府,南海宝货充斥,起恒食淡衣粗、以廉闻天下。王思任,其姻也,携客游罗浮,过广州,起恒报谒,公宴之外,无私相见。思任舟车之赀逮绝,就起恒求傔力数辈,起恒谢无有,思任几穷。总制沈犹龙闻之,乃赍金币,遣舟车送思任归。起恒清慎端和,不为捭阖赫奕,而骄帅悍兵,服其德望。郝永忠、卢鼎、黄朝宣、张先璧、曹志建恣行无所惮,捶击监司,如其牙校,顾敛手受起恒约束,如部将。时楚吏缘闻、广建国,皆旦夕躐拔至九卿。起恒不妄依附,守故衔两载。稍擢太仆少卿,已乃晋户部侍郎,督理钱法军饷。永历四年春,清兵犯南韶。慈圣太后遽欲挟上弃肇庆西避,起恒坚请车驾勿动。上召赴内廷,面谕允留。起恒叩头起,诣阁草敕,征调援兵,方吮毫间,两宫已登舟,上就辇矣。是冬,两粤缝陷。上奔南宁,化澄率诸臣四窜,惟起恒从。客有劝起恒必去者,起恒泫然曰:“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死于奸,死于敌,唯天所命耳!”永历五年,孙可望遣其将吴将军者入见,挟兵拥行宫,猝入起恒舟,佯请与语。语竞,遽挥铜椎击中起恒脑,堕水死。上闻,痛哭。出金募泅人,得起恒尸,裹以御衾,买棺葬于南宁江岸。起恒相四年,随上播迁,上屡欲加恩,固辞不受。署中无长物,故衣敝舆,食不兼味。与人言,开诚尽辞,群心悦服;至其不可,则未尝以一字丐人恩泽,虽怨背不恤也。尤善理财用,在肇庆。请上亲征,立亲征库,不旬日得四万金。精甲名马盈数百。俄为夏国祥所忌,以中旨取库金入内用,事遂不行。出入群小间,内外交困。筹量挠沮。起恒遇害,国遂以亡。(选自《永历实录》,有删节)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B.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C.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D.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闱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对北京顺天府乡试的通称,南京应天府乡试称南闱。B.秋曹即刑部。古代办事的官署叫部曹。因有秋后问斩一说,称刑部为秋曹。C.九卿是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一般以秩中二千石的一类的高官为九卿。D.户部是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和祭祀的权力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严起恒为人正直,不攀附权贵,尽管政绩突出,在铨选中却常常失去升迁的机会。B.严起恒为人清廉。生活俭朴,不善经营。姻亲王思任找他资助,他都拿不出钱来。C.严起恒为官正直谦和,以德服人。那些平时放纵妄为的将领,都甘愿受他约束。D.严起恒为人坚贞,忠于朝廷。当明朝大势已去时,众将纷纷逃脱,他却不离不弃。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差提狱务,矜恤囚系,纵其械具,与沐浴,时与汤粥。(2)起恒清慎端和,不为捭阖赫奕,而骄帅悍兵,服其德望。10.王夫之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6.D7.D8.B9.①起桓主持刑狱事务,非常体恤那些被囚系的人,打开他们身上的器械让他们洗澡更衣,不时还拿些汤粥给他们吃。②起桓性情清廉审慎,待人谦和,从不炫耀和盛气凌人;那些骄狂的将士都被他的德行折服了。10.①统治者缺乏抗敌斗志,懦弱无能。②国家内外交困,财力匮乏。③群小当道,残害忠良。【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的能力。“吾留此”是“吾留(于)此”的省略,“留”的处所一定要与之相连,故排除AB。“即免祸”是“吾留此”的目的。“岂复能有所效”固定句式,意思难道还能期待有什么成效(转机)吗?“顾今日亦安往哉”,固定句式,意思是况且现在还能逃往哪里呢?故在“顾”之前要断开,由此排除C。该句的译文是:我留守这个地方,就可以免遭祸殃。难道还能期待有什么成效,况且现在还能逃往哪里呢?君臣遭遇患难,作为人臣唯有以死相报。趴伏在草间,狗苟蝇营,这是我本身不愿意的事。国家一日没有灭亡,我就一日也不离开主上。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D.“掌管户籍财经和祭祀的权力机关”的说法错误。户部的职权是掌管户籍财经,但“祭祀”方面要有礼部来主持。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B.“姻亲王思任找他资助,他都拿不出钱来”的说法曲解文意。从原文“就起恒求傔力数辈,起恒谢无有”可知,王思任找他要几个仆从,起桓抱歉说没有。不是找他资助,拿不出钱。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第一句的采分点:“差提”“矜恤”,都是动词。前者译为“主持”,后者译为“抚恤”;“囚系”指被关押的人;“纵”解开、打开;“时与”,不时给予。第二句的采分点:“清慎端和”,清廉正直,为人谦和。“捭阖赫奕”,颐指气使、显耀夸大;“服”,为(被)……所折服。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从“起恒叩头起,诣阁草敕,征调援兵,方吮毫间,两宫已登舟,上就辇矣”等文字可以看出明朝上层,包括皇上面对清兵南犯,其主战意志薄弱。从“出入群小间,内外交困”可概括出小人当道,内外交困;从“猝入起恒舟,佯请与语。语竞,遽挥铜椎击中起恒脑,堕水死”可概括出忠臣被害,国无栋梁的要点。参考译文:严起恒,字秋冶,浙江山阴县人。通过北闱考试,考中了崇祯辛未年间的进士,到翰林馆面试,所试诗文都符合规格。被授刑部主事,性情宽廉谨慎,是刑部最仁慈之人。他主持刑狱事务,非常体恤那些被囚系的人,打开他们身上的器械让他门洗澡更衣,不时还拿些汤粥给他们吃。当时京畿南部,按例铨选官员,永淳竭力主张重用起恒,官府公文已然张榜,派遣门客劝令一起拜谒执政者,起恒假装称谢,更加闭户不与外人相见,最终不得调任。不久又升任广州知府,南海这个地方宝货遍地。而起恒食淡衣粗、以清廉闻名于天下。王思任,是他的姻亲,携带朋友游罗浮,路过广州,起恒报答拜谒,在公宴之外,没有任何私人的相处款待。王思任舟车的财物开销,渐渐耗尽,于是请求起恒支持几个仆从,然而起恒只好表示歉意说没有,思任几乎穷困潦倒、寸步难行。总制沈犹龙听说这件事,于是奉送金币,派舟车送思任回家。起恒性情清廉谨慎,待人谦和,从不炫耀和盛气凌人;那些骄狂的将士都被他的德行折服了。郝永忠、卢鼎、黄朝宣、张先璧、曹志建等人行为恣肆,无所忌惮,捶击监司,就像低级牙校这种低级武官,但后来都收手,接受起恒的约束,就像他的部将一样。当时楚地官员缘闻、广建国,都在短时间内被提拔到九卿的位置。然而起恒不随意依附,坚守自己以前的官衔守两年多。稍后被提拔为太仆少卿,接着晋升户部侍郎,督理钱法军饷等事务。永历四年春,清兵进犯南韶等地。慈圣太后立即想挟带圣上,抛弃肇庆而向西逃避。起恒坚决请求皇上的车驾不要动。皇上召见他到内廷,当面告谕说答应留下来。起恒叩头起身,到馆阁书写敕书,征调援兵,正当他在草拟敕书之际,两宫已弃岸登舟,皇上也登上车子了。这年冬天,两广相继被攻陷。皇上奔南宁,王化澄率众臣四处逃窜,只有起恒一人跟从。有一个门客劝起恒定要离开此地,起恒凄然地说道:“我留守这个地方,就可以免遭祸殃。难道还能期待有什么成效,况且现在还能逃往哪里呢?君臣遭遇患难,作为人臣唯有以死相报。趴伏在草间,狗苟蝇营,这是我本身不愿意的事。国家一日没有灭亡,我就一日也不离开主上。不管是死于奸贼之手,死于敌人之手,只是天命使然罢了!”永历五年,孙可望派遣他的一个将领名叫吴将军的人,来拜谒起恒。吴将军裹挟兵器,进入行宫,突然进入起恒的船上,假装说要与起恒借步说话。话语刚落,离刻就挥铜椎击中起恒的脑袋,起桓堕水而死。皇上听闻,痛哭失声。花金招募了会水的人,寻得起恒的尸身,然后用御袍包裹住尸体,买棺材将他葬在南宁的江岸。起恒担任相辅四年,跟随皇上辗转流徙,皇上多次想给他加恩,他都坚决推辞。在他办公的署中没有任何东西,都是烂衣服旧车子,饮食味道也很单一。起桓和人交谈,言辞恳切,大家都心悦诚服;在他最潦倒之际,从来没有凭借一个字乞求别人的恩赐,即使人家怀恨也不放在心上。他特别擅长打理财用。在肇庆,他恭请皇上亲征,建立亲征库,不到十天就凑得四万两金,以及精甲名马好几百。不仅他被夏国祥所嫉妒,凭借中旨取库金入内用,皇上御驾亲征之事,于是搁浅了。他常出入群小间,内外交困。经费又十分紧张。起恒遇害后,国家于是就渐趋灭亡。三.(2021·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许懋字昭哲,高阳新城人,魏镇北将军允九世孙。祖珪,宋给事中,著作郎,桂阳太守。父勇慧,齐太子家令,冗从仆射。性至孝,居父忧,执丧过礼。笃志好学,为州党所称。十四入太学,受《毛诗》,旦领师说,晚而覆讲,座下听者常数十百人,因撰《风雅比兴义》十五卷,盛行于世。尤晓故事,称为仪注之学。起家后军豫章王行参军,转法曹,举茂才,迁骠骑大将军仪同中记室。文惠太子闻而召之,侍讲于崇明殿,除太子步兵校尉。永元中,转散骑侍郎,兼国子博士。与司马褧同志友善,仆射江祏甚推重之,号为“经史笥”。天监初,吏部尚书范云举懋参详五礼,除征西鄱阳王谘议,兼著作郎,待诏文德省。时有请计会稽禅国山者,高祖雅好礼,因集儒学之士,草封禅仪,将欲行焉。懋以为不可,因建议曰:“若是圣主,不须封禅;若是凡主,不应封禅。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此朝君子,有何功德?不思古道而欲封禅,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高祖嘉纳之,因推演懋议,称制旨以答,请者由是遂停。十年,转太子家令。宋、齐旧仪,郊天祀帝皆用衮冕,至天监七年,懋始请造大裘。至是,有事于明堂,仪注犹云“服衮冕”。懋驳之。凡诸礼仪,多所刊正。以足疾出为始平太守,政有能名。加散骑常侍,转天门太守。中大通三年,皇太于召诸儒参录《长春义记》。四年,拜中庶子。是岁卒,时年六十九。撰《述行记》四卷,有集十五卷。(选自《梁书·许懋传》,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竞不果行/B.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C.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D.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竞不果行/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诗,即今本《诗经》,毛亨所传。《诗经》原有齐鲁韩毛四家之学,今独存毛诗。B.侍讲,有多种含义,也可以指代一种官职名称。文中表示的是在朝廷上讲学之意。C.衮冕,也称“端章甫”,指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冠,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等场合。D.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木兰诗》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之语。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懋聪明颖悟,勤勉钻研学问。他十四岁进入太学,早上学到知识,晚上就能对他人复述,又将自己的理解感悟加以编撰,其书颇受欢迎。B.许懋精通仪注,深得时人推崇。他担任官职后,对掌故、旧制等仪注之学尤为谙熟,后来还兼任国子博士,仆射江祐称赞他如同经史书箱。C.许懋忠诚正直,敢于建言劝谏。当时有人奏请高祖分别到会稽、国山祭祀天地,他旁征博引,极力进谏,最终他的建议被皇帝嘉许并采纳。D.许懋刊正礼仪,施政亦有才干。对于诸多礼节和仪式,他大都有所考查与改正;后因足疾而出京担任始平太守,处理政事也有能干的名声。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至孝,居父忧,执丧过礼。笃志好学,为州党所称。(2)不思古道而欲封禅,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答案】11.B12.C13.B14.(1)天性极为孝顺,为父守孝期间,所奉丧礼超过常规。专心致志,勤奋好学,被乡里之人称赞。(2)不思考古人治国之道,却想举行封禅大典,这都是君主居上贪慕虚名、臣子处下阿谀旨意的表现。【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事”作“齐桓欲行”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晋武(帝)”作“泰始中欲封禅”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也称‘端章甫’”错误,“衮冕”指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冠;“端章甫”语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小相的穿戴”。“章甫”不是皇帝、上公的服冠,因而不同于“衮冕”。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担任官职后,对掌故、旧制等仪注之学尤为谙熟”错误,根据原文“尤晓故事,称为仪之学。起家后军豫章王行参军”,“起家”意思是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所以应是“在担任官职之前”就已经对掌故,旧制等仪注之学尤为熟悉。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至孝,极为孝顺;父忧,父亲去世;过礼,超过常规;笃志,专心致志;“为……所”,被。(2)古道,古人治国之道;好名,贪慕虚名;“好名于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上好名”;阿旨,阿谀旨意;“阿旨于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下阿旨”;“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判断句。参考译文:许懋,字昭哲,是高阳新城人,魏朝镇北将军许允的九世孙。祖父许珪,在宋朝任给事中,著作郎,桂阳太守。父亲许勇慧,在齐朝任太子家令,冗从仆射。生性极孝,在为父亲服丧时,守孝超过常礼。笃志好学,被乡里称赞。十四岁入太学,从师学《毛诗》,清晨领受老师的说解,傍晚便能复讲,座下听讲的人常有数十百,因此编撰《风雅比兴义》十五卷,盛传于世。尤其通晓旧事,称之为仪注学。起家任后军豫章王行参军,转任法曹,举茂才,迁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中记室。文惠太子闻其名而召见他,让他在崇明殿侍讲,授太子步兵校尉。永元年间,转任散骑侍郎,兼国子博士。许懋与司马褧志同友好,仆射江柘极推重他,称他“经史笥”。天监初年(502年),吏部尚书范云举荐许懋酌定五礼,授征西鄱阳王谘议,兼著作郎,待诏文德省。当时有人奏请在会稽筑坛祭天,在国山辟基祭地,高祖雅好礼仪,便召集儒学人士,草拟封禅礼仪,将要举行封禅事。许懋认为不能举行此事,就建议说:“如果是圣主,不须封禅;如果是凡主,不应封禅。当时齐桓想举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行,便举出怪异的事情制止他。秦始皇登泰山,在山坡中,来了暴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封松树为五大夫,没有登上山顶。晋武帝泰始年间想封禅,最终未能实行。这些国君,有什么功德?不想想古道而想封禅,皆是在上的君主好名,在下的臣子迎旨。”武帝表扬和采纳了许懋的意见,于是进一步扩充了许懋的建议,作为圣旨回答请求封禅的人,因此便中止了这一计划(武帝天监八年(509年)正月)。十年(511年),转任太子家令。宋、齐朝的旧礼仪,祭天祀帝皆穿绣龙的礼服戴着礼帽,到了天监七年(508年),许懋第一个提出应穿黑羊羔皮衣祭天。但到现在,在明堂有祭祀时,仪注还是说“服衮冕”。许懋予以驳斥。凡是各种礼仪,他都校正了许多错误。许懋因脚病出任始平太守,施政有能干的声誉。加任散骑常侍,转任玉门太守。中大通三年(531年),皇太子召诸儒士参录《长春义记》。四年(532年),许懋授任中庶子。当年去世,时年六十九岁。撰写《述行记》四卷,有文集十五卷。四.(2021·新疆乌鲁木齐·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举明经,调汴州参军。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於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在象魏,固有差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天授二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谓曰:“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谮卿者,欲知之乎?”谢曰:“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谮者乃不愿知。”后叹其长者。会为来俊臣所构,捕送制狱。于时,讯反者一问即臣,听减死。俊臣引仁杰置对,答曰:“有周革命,我乃唐臣,反固实。”俊臣乃挺系。其属王德寿以情谓曰:“我意求少迁,公为我引杨执柔为党,公且免死。”仁杰叹曰:“皇天后土,使仁杰为此乎!”即以首触柱,血流沫面。德寿惧而谢。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遗使案视。俊臣命仁杰冠带见使者,私令德寿作谢死表,附使以闻。后乃召见仁杰谓曰:“承反何耶?”对曰:“不承反,死笞掠矣。”示其表,曰:“无之。”后知代署,因免死。武承嗣屡请诛之,后曰:“命已行,不可返。”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官不能足,更诏天下日施一钱助之。仁杰谏曰:“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今边垂未宁,宜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务。”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曰文惠。(节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遣使案视B.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遣使案视C.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遣使案视D.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遣使案视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诤,也写作“廷争”,指在朝廷上向皇帝呈递奏章进谏。B.弃市,指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于街头示众。C.凤阁鸾台,指中书省和门下省,武周时改称为凤阁、鸾台。D.革命,古代认为帝王受命于天,改朝换代乃变革以应天命。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狄仁杰善良仁厚,仗义助人。他见同府参军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多病,崇质又将出使边远之地,便主动请求代其出行。B.狄仁杰依法办案,持正秉公。高宗违律要杀误砍昭陵柏树的臣子,狄仁杰以汉文帝的旧事规劝高宗,二人得以免死。C.狄仁杰智慧机敏,坚守气节。被构陷入狱,他设法自救;面对来俊臣的严刑拷打和当面劝诱,他宁死也不诬陷同僚。D.狄仁杰体恤百姓,心系社稷。武后准备斥巨资造浮屠大像,狄仁杰直言进谏,认为此举会加重百姓负担,于国不利。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2)不损百姓,且将何求?今边垂未宁,宜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务。【答案】15.D16.A17.C18.(1)不久,狄仁杰升迁为大理丞,一年内判完了积压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当时的人称颂他公平仁爱。(2)如果不损害百姓,那么将要从哪里得到所需之物呢?现在边境尚未安宁,应该放宽征发镇守的徭役,省免不急需办理的事务。【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时间久了,看守渐渐松懈,狄仁杰求得笔墨在帛上写信,并把它藏在棉衣中,对看守说:“天正热,请交给我的家人,取出棉絮清洗。”,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拿到书信后呈送武后替父辩解,武后派使者去调查。“书”是动词,写信,“书帛”是“书于帛”的省略,“于帛”是“书”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得书上变”的主语是“仁杰子光远”,“后”指武则天,是下一句“遣使案视”的主语,这是两个人的行为,所以中间要断开,排除B。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呈递奏章进谏”有误,“廷诤”应指在朝堂上当面直谏。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来俊臣的……当面劝诱”错误,依据文句“其属王德寿以情规劝”得出,当面劝诱的人不是来俊臣,而是王德寿。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稍”,副词,不久;“迁”,晋升;“岁中”,一年中;“断”,动词,判案;“久狱”,积压很久的案件;“称”,称颂;“平恕”,公平、仁爱。(2)“损”,损害;“边陲”,边境;“宽”,放宽;“征镇”征收镇守;“省”,减去;“务”,事务。参考译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他考中明经科,被选调为汴州参军。同府参军郑崇质的母亲年老而且多病,而郑崇质将被派遣出使远地。狄仁杰对他说:“您能够留下母亲,让她为远在万里的儿子担忧吗?”于是狄仁杰拜见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去。蔺仁基夸赞他们的情谊。当时,蔺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不和,就对他说:“和他们相比,我们很惭愧呀!”于是二人和好如初。不久狄仁杰,升迁为大理丞,一年内判完了积压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当时的人称颂他公平仁爱,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因误砍昭陵的柏树而获罪,按律定罪应当免职,唐高宗下诏处死他们。狄仁杰上奏二人不应被处死,高宗生气地说:“这是让我成为不孝子孙,我一定要处死他们。”狄仁杰说:“西汉有人偷了宗庙里的玉环,汉文帝想诛杀他全族,张释之在朝廷上直言规劝说:‘假如有人盗取了长陵的一抔土,那么该按什么法律定他的罪呢?’于是文帝按律令将他判为弃市。陛下的法令制度张贴在宫外阙门上昭示天下,判刑本来就应有差别等次。现在,砍一棵柏树,就杀掉两位大臣,后世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高宗的怒气消除了,于是免去了二人的死罪。天授二年,狄仁杰以地官侍郎的身份同领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对他说:“您在汝南政绩突出,但也有人祗毁你,你想知道他是谁吗?”狄仁杰辞谢说:“座下认为我有过错,我应当改正;认为我没有过错,是我的荣幸。至于诋毁我的人,我不想知道。”武后赞叹他是年高德厚的人。适逢狄仁杰被来俊臣构陷谋反,被捕解送到狱中。当时,审讯造反者时,初审就认罪,判决时就能减罪而只判本人死罪。来俊臣拉来狄仁杰提审,狄仁杰回答说:“武周变革天命,我是唐臣,谋反本来就是事实。”来俊臣就把他绑起来用棍棒毒打。来俊臣的手下王德寿以情相劝,对狄仁杰说:“我的想法是让你能稍稍避开这事,您只要听我的,揭发杨执柔是你同党,您将免去死罪。”狄仁杰感叹说:“皇天后土啊,你怎能让我狄仁杰干这种事呢?”说完,就用头撞柱,血流满面。王德寿害怕了,赶紧向他道歉。时间久了,看守渐渐松懈,狄仁杰就求得笔墨在帛上写信,藏在棉衣中,对看守说:“天正热,请交给我的家人取出棉絮清洗。”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拿到书信呈送武后替父辩解,武后派使者去调查。来俊臣让狄仁杰穿戴好官服出来见使者,私下让王德寿以狄仁杰的名义写了谢死表,让使者带回呈递给武后。武后于是召见狄仁杰,问他:“你为什么要承认谋反呢?”狄仁杰回答说:“我如果不承认谋反就会被拷打而死了。”武后拿出谢死表给他看,狄仁杰说:“没有这回事。”武后知道这是别人代他而写的,于是免去了狄仁杰的死罪。武承嗣多次请求杀了狄仁杰。武后说:“免死令已下,不可返回了。”武后想要建造浮屠大像,结算要花费数百万,官费不够,又下令让天下的僧人每天上交一钱相助,狄仁杰进谏说:“工程不能役使鬼,必定役使人;粮食不会从天而降,终究是由地里长出来的。如果不损害百姓,那么将要从哪里得到所需之物呢?现在边境尚未安宁,应该放宽征发镇守的徭役,省免不急需办理的事务。”武后因此停止了此次工程役。狄仁杰在圣历两三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被追赠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B组综合专练1.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最,等级的高低上下。古代考核军功政绩,下等称"殿",上等称"最"。B.疏,即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C.永乐,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期间编修的《永乐大典》汇集古今图书数千种。D.监国,通常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答案】C【解析】C."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说法错误。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故选C。2.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元封四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B.博士,古代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汉时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世,教授生徒的官职。C.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D.受鳌,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答案】B【解析】B."秦汉时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世,教授生徒的官职"错误,应为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员。故选B。3.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诤,也写作"廷争",指在朝廷上向皇帝呈递奏章进谏。B.弃市,指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于街头示众。C.凤阁鸾台,指中书省和门下省,武周时改称为凤阁、鸾台。D.革命,古代认为帝王受命于天,改朝换代乃变革以应天命。【答案】A【解析】."呈递奏章进谏"有误,"廷诤"应指在朝堂上当面直谏。故选A。4.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权知,即暂代之意;官衔前带"知"字,为主持之意。B.进士,唐宋时期沿袭隋朝设进士科。通过古代科举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C.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本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后用为对犯人的刑罚。D.致仕,原意是辞去官职,后用以指退休;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六十岁。【答案】D【解析】D."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六十岁"错误。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故选D。5.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景,是西汉皇帝刘启的谥号,皇帝的谥号是后人根据他生前的行为赋予的美称。B.县官,旧称一县的行政长官,也可以指朝廷,西汉时常用县官来称代政府或皇帝。C.外繇,戍边徭役,汉时戍边者由官府供给衣食杂用,不去者可每年出钱三百代役。D.关内侯,指汉代军功爵级中高于大庶长低于彻侯的爵位,有封邑,可以收取租税。【答案】A【解析】A."皇帝的谥号是后人根据他生前的行为赋予的美称"错误。谥号有褒有贬。故选A。6.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国,古代国君外出时,由太子留守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王未能亲政,太子代理朝政。B.星象,指星体的位置,及明、暗、薄、蚀等现象。古代中星相家据此占测人事的命运吉凶。C.南渡,晋宋两朝皆渡长江于南方建都,史称南渡。此处指宋因金人南下迁都南方。D.蟒衣,袍服名。明代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衣上绣蟒,蟒与龙形相似而少一爪。【答案】A【解析】A."监国……由太子留守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王未能亲政,太子代理朝政"错误,监国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监国的人通常为太子,但不一定都是太子。故选A。7.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京。位于京都以西的陪都。北宋都城为汴梁(开封),洛阳为西京。。B.古文,指先秦两汉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是相对于六朝骈体文而言的。C.参知政事,宋于宰相外,别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范仲淹、王安石也曾任此职。D.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谥号,这种谥号只有兼具文武之功的人才能获得。【答案】D【解析】D."这种谥号只有兼具文武之功的人才能获得"表述错误。得此谥号的大多是政绩突出受人敬仰的文臣。故选D8.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崇德,皇太极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景帝首创。B.总督,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最高长官,一般为正二。C.擢,表示官职的提升,与之含义相近的还有拔、陟、加、晋等。D.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疆土、田地、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答案】A【解析】A."汉景帝首创"表述错误,年号应该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故选A。9.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指幼年丧父,与《陈情表》中"悯臣孤弱"的"孤"相同。B.督邮,督邮曹掾的简称。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C.领,兼任。与兼、权、行、署等均表在本职外同时担任别的职务。D.太牢,是指古代祭祀时并用牛、羊、豕三牲,有时也指牛一牲。【答案】C【解析】C."与兼、权、行、署等均表在本职外同时担任别的职务"错误,其中"权",指"暂时行使"某职位的职权;"署"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故选C。10.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B."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C.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D."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答案】C【解析】C."就是'跽',表示恭敬"错误。"跽"不都是表示恭敬,也可表示警戒。《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的句子,"跽"就表示警戒。故选C。11.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B.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C.枢密使,唐后期始设,后逐渐完善成为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权力与宰相相当。D.潮阳,地名,因地处大海之北而称潮阳。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反之称为阴。【答案】D【解析】D."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错误。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反之称为阴。故选D。12.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北,现指河北省,古属冀州、直隶,简称"冀"。古代指黄河以北地区。B.司马.官职名,将军手下的属官,掌管军事,司马有左司马和右司马之分。C.弃市·古代刑罚,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人所弃。D.本纪,《史记》中体例的一种,西汉司马迁所创立,只用于对帝王的传记。【答案】D【解析】D."只用于对帝王的传记"错误。本纪不只是用于对帝王的传记,有例外,比如说《吕太后本纪》就不是写帝王的传记。故选D。13.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府仪同三司,简称开府,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本系三公所享之殊遇,故名。B.陪葬又称殉葬,是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C.阙,原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也指陵墓前竖立的石雕。D.旌,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羽毛或牦牛尾装饰的旗帜,后泛指旗帜,引申为表扬之意。【答案】B【解析】B."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理解错误,陪葬除指殉葬外,还可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的灵柩或坟的近旁。故选B。14.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答案】A【解析】A."自汉武帝起"错,应是自秦始皇起,"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故选A15.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散夫,与"匠"相对,指服劳役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从事卑微劳作。B.哭踊,古代一种丧礼,亦称"擀踊",顿足拍胸而哭,表示极大的悲哀。C.服除,亦称"除丧""脱服",民间称为"脱孝",即除去丧礼之服,指守丧期满。D.太守,一郡的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史.【答案】A【解析】A."指服劳役的人"错误,散夫意思为短工。故选A。16.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司,“可”即“主管、管理”,古代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B.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后妃和臣子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C.陛下,对皇上的敬称。"陛"指皇帝宫殿的台阶,称皇上为"陛下",意为臣子奏事,不敢直接同皇上交谈,请台阶下侍从代为传达之意。D.翰林,中国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由皇命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答案】B【解析】B."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后妃和臣子的言行"是错误的。起居注记录帝王的言行,不记录皇子后妃臣子言行。故选B。17.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为"迁",一般指升职,也可以指降职。B.英宗,这是用庙号来指称帝王,除此之外也可以用年号来指称皇帝。C.亥时,十二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指的是一天中的22时至24时。D.经筵官,封建时代陪侍皇帝讲读经史之官。经筵为皇帝听讲书史之处。【答案】C【解析】C."指的是一天中的22时至24时"说法错误,指的是一天中的21时至23时。故选C。18.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冠,冠,即帽子,未冠,就是未戴上帽子。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即视为成年,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B.胡床,"栖,谓之床"与"床前明月光"之"床"一样,"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C.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经秦改革,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宋以后郡改府,知府亦称郡守。D.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弃养"等。【答案】B【解析】B."'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错误。胡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故选B。19.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簿,古代官职名,是一种属官,一般负责掌管文书、办理具体事务。B.大篆,汉字字体;秦朝创制小篆后,将此前笔画比较繁复的篆书通称为"大篆"。C.殿下,本指殿阶之下,后来成为对站在殿阶之下官员的尊称。D.改容,改变神色,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现在还可指改换面容。【答案】C【解析】C."后来成为对站在殿阶之下官员的尊称"说法有误。"殿下"是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故选C。20.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生是指在国子学或国子监肄业的生员。一般为官员子弟,晋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许为国子生。B.浮屠,亦作浮图,休屠。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C.中书郎,官名。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晋惠帝时起,改属秘书监,称大著作郎。南朝末期为贵族子弟初任之官。D.除与"授""迁""补""擢"等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答案】D【解析】D."'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理解错误,其中"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词,而不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故选D21.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兴,帝号。这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纪年方法,此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B.拜,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而"不拜"指不接受任命。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还有持节。D.孝友,指的是侍奉父母孝顺,对待兄弟友爱;与此相似的还有孝悌,指的是敬爱父母和兄长。【答案】A【解析】A."建兴,帝号"错误,"建兴"应该是年号。故选A。22.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官,指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的、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后此官职用于称呼统治少数民族的官员。B.巡抚,指京官巡察地方,后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古时这种京官先外派后成为地方长官的还有刺史、总督等。C.干支,即天干地支。干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地支"。D.异姓封王,是指在中央集权时代,当朝皇族以外的、有功社稷的人受封王爵。封异姓为王始于西汉的皇帝刘邦。【答案】C【解析】C."十地支"有误,应为"十天干"。故选C。3.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角,故称"总角"。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北宋沦亡后,宋高宗逃往南方,在杭州设立临安府,称之为行在。C.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设校尉一人;部有曲,曲有军候一人。后泛指军队。D.贴纳,贴,补缴费用;纳,交纳(息钱)。宋代贴纳一般为征收税费或者补缴差额等。【答案】A.【解析】"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错。"总角"是指古代未成年男女,不只是女子。故选A。24.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擢,指提升官职,与"除"意思同,表示官职变动的还有迁、调等,"迁"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升级叫右迁,降级叫左迁。C.至正,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之后每个朝代的新君即位都要改年号。D.疏,古代臣下向帝王进呈奏章的一种文书,用以向帝王陈述自己的意见或进行某些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但与对经书作注释不同。【答案】.B【解析】B“与‘除’意思同”错误,“除”意思是"授予官职",不同于表示提升官职的"擢"。故选B。25.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是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骑射,御即驾驭马车技术,书即读书,数为算数。B.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成为"孝廉",后代演变成对举人的雅称。C.阳嘉,汉顺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D.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请骸骨、乞身、乞养、告老、致事、致仕等,都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说法。【答案】A【解析】A“书即读书”错误,“书”指“各种历史文化知识”。故选A。26.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髡钳,古代惩治罪犯的刑罚名。剃去头发称髡,以铁圈束颈为钳B.褐衣,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也指身份卑贱的人。C.御史大夫,官名,执掌刑狱案件审理,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D.股肱,指大腿和胳膊。股肱郡,借指起拱卫京师作用的战略要地。【答案】C【解析】C“执掌刑狱案件审理”说法错误,徇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