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方法和技术辅导讲义汇编(上册)_第1页
针灸方法和技术辅导讲义汇编(上册)_第2页
针灸方法和技术辅导讲义汇编(上册)_第3页
针灸方法和技术辅导讲义汇编(上册)_第4页
针灸方法和技术辅导讲义汇编(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即指运用不同的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特定部位(腌

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本章对毫针的基本知识、毫针刺法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进

行了阐述。

第一节毫针的基础知识

一、毫针的构造

毫针是用金属制作而成的针具,以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常用。不锈钢毫针具

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故

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

毫针的构造可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见图4-1)。

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腌穴肌肤的关键部位;针身是

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腌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针

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腌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针

柄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为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运针的操作部位,

也是温针灸法装置艾绒之处;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根据毫针针柄与针尾的构成和形状不同,可分为:环柄针(又称圈柄针),即

针柄用镀银或经氧化处理的金属丝缠绕成环形者;花柄针(又称盘龙针),即针柄

中间用两根金属丝交叉缠绕呈盘龙形者;平柄针(又称平头针),即针柄也用金属

丝缠绕,其尾部平针柄者;管柄针,即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上述4种针具

中,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和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管柄环柄花柄平柄

——针柄

——针根

针身

一针尖

图4-1毫针的构造

二'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见下表:

表4-1毫针的长度规格表

寸0.51.01.52.02.53.03.54.04.5

长度(毫米)15254050657590100115

表4-2毫针的粗细规格表

号数2627282930313233

直径(毫米)0.450.420.380.340.320.300.280.26

临床上一般以粗细为28〜30号(0.32〜0.38毫米)和长短为1〜3寸(25〜75

毫米)者最为常用。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脸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

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腌穴作深刺和某些腌穴作横向透刺之用;毫针的粗细与针刺的

强度有关,供临床辨证施治时选用。

《灵枢•官针》指出:“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

其用,病弗能移”。说明不同针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因此不同病症应选用相

应的针具。临床可根据患者的体质、体形、年龄、病情和月俞穴部位等不同,选用长

短、粗细不同的毫针。

除了一次性应用的毫针外,每一患者反复使用的针具都应注意保养和保存。保

养针具是为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因此对针具应当妥善保存。

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针夹等。若用针盒或藏针夹,可多垫几层消毒纱布,将

消毒后的针具,根据毫针的长短,分别置于或插在消毒纱布上,再用消毒纱布敷盖,

以免污染,然后将针盒或针夹盖好备用。若用针管,应在针管至针尖的一端,塞上

干棉球(以防针尖损坏钩曲),然后将针置入,盖好用高压消毒后备用。

[复习思考题]

毫针的构造可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是如何定义的?

第二节毫针刺法的练习

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良好的指力是掌握针刺手法的基础,

熟练的手法是运用针刺治病的条件。指力和手法必须常练,达到熟练程度后,则在

施术时进针快、透皮不痛;行针时,补泻手法运用自如;反之,指力与手法不熟练,

则在施术时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痛感明显,行针时动作不协调,影响针刺治

疗效果。因此,初学者必须努力练好指力和手法的基本功。

针刺的练习,一般分三步进行:

一、指力练习

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

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

柄,如持笔状地持1〜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

中指交替捻动针柄,并渐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纸

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见图4-2)。

图4-2纸垫练习图4-3手法练习

二、手法练习

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练习针法。

取棉团一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约6〜7厘米的圆球,外包白

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因棉团松软,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

操作手法的模拟动作,作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

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

转动作配合练习,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

达到动作协调、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手法熟练的程度(见图4-3)。

三、自身练习

通过纸垫、棉团的物体练针,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后,可以在自己身上进

行试针练习,以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感觉、行针的手法等。要求自身练针

时,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入顺利,提插、捻转自如,指

力均匀,手法熟练。同时仔细体会指力与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以及持针手指

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

[复习思考题]

针刺的三步练习如何进行?

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

一、针具的选择

毫针的选择,现在多选用不锈钢针具。在临床应用前,首先要按照要求注意检

查,以免在针刺施术过程中,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在选择针具时,除应注意上述事项外,临床上还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

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腌穴所在的部位,选

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灵枢•官针》篇曰:“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

各有所施也”。如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粗且略长的毫针;反之,

若女性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毫针。至于根据腌

穴的所在具体部位进行选针时,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腌穴,宜选用针

身稍短、稍细的毫针;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脸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

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腌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

刺入0.5寸,可选用1寸的毫针,应刺入1寸时,可选用1.5〜2寸的毫针。总之,

选择针具应适宜,否则,难以取得针感和达到治疗效果。

二、体位的选择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是否得当,对腌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留针的

持久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

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

在针刺施术时或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

故。因此,根据处方选取腌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要有利于腌穴的正

确定位,又要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临床上针刺的常

用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腌穴和四肢部分脸穴(见图4-4)。

图4-4仰卧位

2.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腌穴和上、下肢部分腌穴(见图4-5)。

图4-5侧卧位

3.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舐部腌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月俞穴(见图4-6)。

图4-6俯卧位

4.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腌穴(见图4-7)。

图4-7仰靠坐位

5.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月俞穴(见图4-8)。

图4-8俯伏坐位

6.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月俞穴(见图4-9)。

图4-9侧伏坐位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腌穴则应根据具体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

体位。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腌穴的位置,尽可能用一种体位针刺取穴。如因

治疗要求和某些腌穴定位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

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

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三'消毒

使用毫针,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外,由于不消毒或消毒不严,容易引起交叉

感染。因此,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前的消毒范

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1.针具器械消毒

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

(1)高压蒸气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

菌。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

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2)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

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

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镶子等,可

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经过消毒

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并用消毒布或消毒纱布遮盖好。

(3)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在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

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可达到消毒目的。但煮沸消毒法对锋

利的金属器械易使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使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

至120C,具有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已消毒的毫针,应用时只能一针一穴。消毒毫针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

2.医者手指消毒

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

方可持针操作。持针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如某些刺法需要

触及针身时,必须用消毒干棉球作隔物,以确保针身无菌。

3.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0.5%〜1%碘伏或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擦

拭时应从腌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

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4.治疗室内的消毒

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

时换洗凉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

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复习思考题]

1.临床中如何选择针具?

2.患者体位如何选择?

第四节针刺方法

一、进针法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难经•七十八难》说: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信其右”。《标幽赋》更进一步阐述其义:“左手重而

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

是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见图4-10),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

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二

图4-10持针姿势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

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月俞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

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具

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

(一)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

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见

图4-11)。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

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针入

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图4-11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腌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

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腌穴(见图4-12)。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4-12指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

尖固定在所刺腌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腌穴(见图4-13)。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

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月俞穴的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腌穴,然后将针捻

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选用适当押手配合行针。

图4-13夹持进针法

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入脸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

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见图4-14)。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腌穴。

(a)(b)

图4-14舒张进针法

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胸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

刺入(见图4-15)。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如印堂穴等。

图4-15提捏进针法

(三)针管进针法

即备好塑料、玻璃或金属制成的针管,针管长度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

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

针尖与针管下端平齐,置于应刺的腌穴上,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用右手食

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即可使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手法(见

图4-16)o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也有用安装弹簧得特制进针器进

针者。

图4-16针管进针法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

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

关键。腌穴定位的正确,不应仅限于体表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进针方向、角度

和深度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临床上同一腌穴,由于针刺

的方向、角度和深度的不同,所产生针感的强弱、感传的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明显

的差异。正确掌握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要根据施术胸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病人

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方向

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某一方向或部位,一般依经脉循行的方向,

腌穴的部位特点和治疗的需要而定。

1.依循行定方向

即根据针刺补泻的需要,为达到“迎随补泻”的目的,在针刺时结合经脉循行

的方向,或顺经而刺,或逆经而刺。一般地说当行补法时,针尖须与经脉循行的方

向一致;而当行泻法时,针尖与经脉循行的方向相反。

2.依腌穴定方向

即根据针刺腌穴所在部位的特点,为保证针刺的安全,某些部位必须朝向某一

特定的方向或部位。如针刺哑门穴时,针尖应朝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针刺廉泉穴

时,针尖应朝向舌根方向缓慢刺入;针刺背部的某些腌穴,针尖要朝向脊柱方向等。

3.依病情方向

即根据病情的治疗需要,为使针刺的感应达到病变所在的部位,针刺时针尖应

朝向病所,也就是说要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采用行气手法时须依病情决定针

刺的方向。

(二)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腌穴所在的位

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定的,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

1.直刺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月俞穴。

2.斜刺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

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腌穴。

3.平刺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

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腌穴,如头部的腌穴等。

(三)针刺的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腌穴的针刺深度,在腌穴各

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从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方面做一介绍。

1.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可适当深刺。

2.体质

对形瘦体弱者,宜适当浅刺;形盛体强者,宜适当深刺。

3.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

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脸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脸穴宜

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

平刺。对天突、风府、哑门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部位的腌穴,尤其应注

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至于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的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复习思考题]

1.进针法分几类,如何操作?

2.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如何要求?

第五节行针手法

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

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

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从古至今临床常用的主要有提插法和

捻转法两种。两种基本手法临床施术时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

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

上下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见图4-17)。

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

者的体质、病情、胸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

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

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

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

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

针在月俞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见图4-18)。捻转角度的

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腌穴的部位、针刺

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

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

导致滞针而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大;捻转角度小,频

率慢,刺激量小。

图4-17提插法图4-18捻转法

二、辅助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为了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的

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6种:

1.循法

遁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腌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

(见图4-19)。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针灸大成》指出:“凡下针,若

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

自然气至沉紧。”说明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C)

图4-19循法

2.弹法

理法是指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

法,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见图4-20)。《针灸问对》:“如气不行,将针轻弹之,

使气速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图4-20弹法

3.刮法

刮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

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本

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见图4-21)。

图4-21刮法

4.摇法

摇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的方法。《针

灸问对》有“摇以行气”的记载。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

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见图4-22)。

图4-22摇法图4-23飞法

5.飞法

飞法是指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

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的方法。《医学入门》载:“以大指次指

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

感应增强(见图4-23)。

6.震颤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

助手法。如刮法、弹法,可应用于一些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转的腌穴;飞法可应用于

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腌穴;摇法、震颤法可用于较为浅表部位的腌穴。通过行针基

本手法和辅助手法的施用,主要促使针后气至或加强针刺感应,以疏通经络、调和

气血,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复习思考题]

1.行针的基本手法有哪些,如何操作?

2.行针的辅助手法有哪些,如何操作?

第六节得气

一、得气的概念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

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临床两个方

面分析判断: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

刺腌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痰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出现热、凉、痒、

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少数患者

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瞄(4—①)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腌穴部位的

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

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

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

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

幽堂之深邃。”这可以说是对得气与否所作的最形象的描述。

二、得气的意义

得气,是实施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取穴准确及疾

病预后、针治效应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因此,在针灸

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

病的预后。《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充分说明得气的重

要意义。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时,

就可能无治疗效果。《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因此,在临床上若

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手法运用不当,

或为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腌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

运用必要的针刺手法,这样再次行针时,一般即可得气。

三'得气的方法

在临床上有时进针后针下自然得气,有时则要使用一些特定的方法才能实现。

常用的方法有:

1.候气法

就是针刺入穴后,留针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又称留针候气法。进针后气不至,

留针片刻,有候气、待气而至的作用。《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

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候气时,可以安静等待较长时间,也可以间歇地

运针,施以各种催气手法,直到气至而方休。

2.催气法

催气法就是针刺入穴后,通过一些手法,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如《神应

经》说:“用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临床常用的催气方法有如下几种:

(1)搜气法如针入所需深度后,尚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

改变针刺方向,再行针刺。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反复进退搜索,

以催其气至。

(2)循摄法针后气至不畅,或得气后瞬即消失,可用手指于所针腌穴附近

向上下或左右循按、爪摄或叩击,以催引其气至。

(3)弹震法弹是用手指弹动针柄,促其气至,使针下沉紧;震是用右手半

握拳状将中指突出,敲震穴位周围,或用手指弹震,以激发经气促使气至。

另外,在临床上使用摇、搓、捻、飞、刮等方法,常常也能达到催气的目的。

3.守气法

宜气法就是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本法可使已经出现的得气感应

保持一定的强度和时间。《灵枢•小针解》篇有:“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

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

守气勿失也。”针家有“得气容易守气难”之说,得气后若随意改变针尖部位,或

盲目提插,很容易使已出现的得气感应消失,故必须细心体察,密意守之。此时宜

手不离针,或用拇食两指持针不动,保持着针尖不要偏离已得气的部位,或在原位

施以轻巧的手法。常用的守气方法有:

(1)推弩法即将针尖顶住有感应的部位,推弩针柄,或用拇指向前或向后

捻住针柄,不使针尖脱离经气感应处,稍待一会儿,以保持感应时间延长。

(2)搬垫法即在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感觉时,医者刺手将针柄搬向一

方,用手指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的部位。如用拇指搬针,即用食

指垫针。反之。用食指搬针,即用拇指垫针,以加大经气感应。如配合补泻者,用

于补法时,针尖要往里按着,搬垫的角度要小;用于泻法时,针尖要往外提着,搬

垫角度要大。

另外,临床还常用飞、弹、摇、舌k颤等方法守气。

4.调气法

调气法,从广义上讲针刺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整人体经络之气,使失去平衡的阴

阳之气得到调理归于平秘。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难

经•七十二难》说:“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临床上得气后可以使阻滞的经气流通,因而使“痛则不通”变为“通则不痛”,致

疼痛减轻或消失。得气之后可以补虚、泻实,使过盛之气复平,不足之气得助,所

以有“得气即调气”之说。

从狭义上讲,调气法是指应用捻转、循摄、搓弹、按压以及龙虎龟凤通经接气

等以调整经气方向的具体方法。正如《金针赋》所说的“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

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即属于此法。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得气?如何判断是否得气?

2.得气有什么意义?

3.得气的方法有哪些?如何操作?

第七节毫针补泻手法

一、单式补泻手法

1.基本补泻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

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

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其他补泻

(1)疾徐补泻又称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

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2)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

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3)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

出针为泻法。

(4)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5)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为平补平泻。

二、复式补泻手法

1.烧山火法

又称热补法,将针刺入腌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

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

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o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

虚寒性疾病等。

2.透天凉法

又称凉泻法,将针刺入月俞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

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

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o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

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

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复式补泻手法除了上述烧山火、透天凉外,常用的还有飞经走气四法。其首载

于《金针赋》:“若夫过关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即青龙摆尾、白虎摇

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种针刺手法。

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机体所处的机能状态

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即补泻效果)。当机体

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虚脱状态时,

针刺还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盛状态而呈实热、邪闭的实证时,

针刺可以起到清热启闭、祛邪泻实的作用。例如,胃肠功能亢进而痉挛疼痛时,针

刺可解痉止痛;胃肠功能抑制而蠕动缓慢、腹胀纳呆时,针刺可加强胃肠蠕动,提

高消化功能,消除腹胀、增进食欲。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当时的

机体功能状态,是产生针刺补泻效果的主要因素。

2.腌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脸穴的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人体不少腌穴,

如关元、气海、命门、膏盲、五脏俞等穴,都能鼓舞人体正气,促使功能旺盛,具

有强壮作用,适宜于益损。此外,很多腌穴,如人中、委中、十二井、十宣等穴,

都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适宜于泻实。当施行针刺补泻

时,应结合月俞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以便取得较好的针刺补泻效果。

3.针具及手法轻重因素

针刺补泻的效果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入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手法

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粗毫针的指力要重,刺激量大,细毫针用的指力较

轻,刺激量就小。毫针刺入腌穴的角度、深度不同,其刺激的轻重程度也不同,一

般直刺、深刺的量要大些,平刺、浅刺的量要小些。行针时的幅度、频率不同,与

针刺手法轻重密切相关。提插幅度大、捻转角度大、频率快者,其刺激量就大;反

之,其刺激量就小。行针手法的轻重与补泻手法操作是否准确都会影响针刺的补泻

效应。

[复习思考题]

1.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如何操作?

2.其他单式补泻手法有哪些,如何操作?

3.烧山火法和透天凉法如何操作?

第八节留针与出针

一、留针

将针刺入腌穴施术后,使针留置腌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

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

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

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

以便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

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

二、出针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

后,即可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

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

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

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

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当针退出后,要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

是否遗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复习思考题]

留针法和出针法如何应用?

第九节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针刺治疗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

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

情况。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一、晕针

钮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

止。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

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现象。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

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

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

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修、

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

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

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

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

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

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滞针

避t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

而病人则感觉痛剧的现象,称为滞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腌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

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

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

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

月俞穴附近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

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

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

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

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三'弯针

例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腌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

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

针。

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

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

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

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

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