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考试范围:高中全部高考内容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第1~5小题。材料一:1700多年前,客家先民从洛阳第一次南迁,开启了衣冠南渡的历史序幕。中原汉民携儿带女,出大谷关、过长江、越武夷,一直向南、向南、向南……金戈铁马,万里迁徙,播迁四海,五洲立业。1.3亿多客家人,在世界上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古都洛阳,一座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成为全球客家人寻根溯源的独特地标,两层方坛之上的十七步台阶,寓意客家先民从这里出发已走过的1700多年历程。2024年10月24“客家祖根地”33全球客家人敞开怀抱。从河洛到他乡,望眼过去已讫千年,客家人的足迹遍布五洲。“北望中原怀故土,客居他乡不忘根。”客家乡亲对洛阳一直念兹在兹,将这里视为朝思暮想的根亲祖地,视为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家园,视为客家精神薪火相传的原乡故土。812216条洛9川风物,默默守望着客家人绵延不绝的乡愁。天下客家,根在河洛。2007年,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西晋都城洛阳被确认为首次南迁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出发地。“客出大谷,根在河洛”已了客家族群身份和情感认同的纽带。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材料二:共8页第1页“宅兹中国”“宅兹中国”“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中国”“河图洛书”的发源地。“山河势胜帝王宅,寒暑气和天地中”“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一直到五代,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洛阳。其在历史上,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帝的诞生地。“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是古时河洛郎对故土河洛的思念。今天,依然落他乡的“河洛郎”。古汉人的南方后裔。客家人对于自己的语言,有着独特的情感。祖训中就强调:“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宁卖祖宗坑,不卖祖宗声。”这不仅是客家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优越感的表现,更是客家人穿

越千年,在精神上仍与故乡、先祖联系的文化密码。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周朝的汉语标准官话“雅言”说,古代的通用官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历史演变提供了珍贵的、鲜活的语言样本。主要分水源音和嘉应音(梅州梅县音)两种。

其中水源音老客语,它是梅州和赣南两地的客家移民,在和惠河一带的原住民杂居后,

地区雅言官话之音,具有刚健强劲的内质。而“洛阳读书音”,又称“唐音”“雅言”如《诗经》里“双”“庸”“从”三个字是押韵的。而在普通话,它们分属不同的韵。

但在客家话中,“双”“庸”“从”之分,还有阴平、阳平、阴入、阳入,和客家声调一样。“”古代汉族土著居民语言的延伸。历经岁月变迁,客家话依然顽强地守护着汉语的古老风貌,共8页第2页让后人得以透过它一窥汉语往昔的模样。(摘自《客家话是中原官话,其延续的是:“中州音韵,河洛正音”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的出发地。B.洛阳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的十七步台阶,象征客家先民远离中原故土已近1700年。客家人虽然散落世界各地,却一直对中原故土念兹在兹。C.千百年来,客家人一直保持的“河洛遗风”,不仅体现在衣食物用、山川风物方面,还体现在他们千年不变的母语客家话上。D.如今之所以有众多以“洛阳”命名的桥梁村镇、山川风物、风景名胜,是因为1.3亿多客家人始终不忘根亲祖地,一直将洛阳视为精神原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家民系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身份和情感认同的纽带,而客家话是文化认同中的重要内容。B.之中,故名“中国”。C.中国自古以来有共同语言,而洛阳话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雅言”,原因之一是洛阳长期成为各朝各代的都城。D.客家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其中以古洛阳话为基础的“洛阳读书音”,是客家人千年传承不变的语言,其发音干脆利落,富有阳刚之气。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传承2000变,用它来朗读《诗经》已经完全不押韵了。B.在周朝雅言的覆盖范围内。C.D.“衣冠南渡”是中原士族的南迁,因此客家族群都是中原贵族的后裔。4.根据材料,请分析客家之所以被称为“客家”,原因是什么?这体现子客家人什么样的思想精神?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各是什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喜鹊窝

季羡林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但是,我同许多乡下人一样,对鸟并不特别感兴趣,有时甚至还感到厌烦。麻雀整天喳喳乱叫,还偷吃庄稼。乌鸦穿一身黑色的晚礼服,名声一向不好,乡下人总把它同死亡联系起来,感。那时候,乡下人饿着肚皮,又不是诗人,哪里会有什么闲情雅兴来欣赏鸟的鸣声呢?共8页第3页直是一件稀罕事儿。小孩子会在树下面拍手欢跳。想见了。到,在心灵深处难免感到惆怅。一直到四十多年前,我四十多岁了,才从沙滩——真像是一片沙漠——搬到风光旖旎林

木蓊郁的燕园里来。这里虽处城市,却似乡村,真正是鸟的天堂。我又能看到鸟了:不是一只,

而是成群;不是一种,而是多种;不但看到它们飞,而且听到它们叫;不但看到它们在草地上蹦

西,正对着几棵榆树。一到春天,喜鹊和其他鸟的叫声不停。喜鹊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方式,大

概是既无父母之命,也没有媒妁之言,自由恋爱,结成了情侣,情侣不停地在群树之间穿梭飞

飞翔,喳喳地欢叫,往往能看上、听上半天。有一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然而又合乎我的心愿,窗外大榆树上有一团黑色的东西,我

和耳朵完全集中到这一对喜鹊和它们的窝上,其他的鸟鸣声仿佛都不存在了。每次我看书写

我的灵感风起云涌,连记忆力都仿佛是变了样子,大有过目不忘之概了。光阴流转,转瞬已是春末夏初。窝里的喜鹊小宝宝看样子已经成长起来了。每当刮风下

骤,那一个黑蘑菇似的窝仍然固若金汤,我的心就放下了。我幻想,此时喜鹊妈妈和喜鹊爸爸

正在窝里伸开了翅膀,把小宝宝遮盖得严严实实,喜鹊一家正在做着甜美的梦,梦到燕园风和

日丽;梦到燕园花团锦簇;梦到小虫子和小蚱蜢自己飞到窝里来,小宝宝食用不尽……

这一切原本都是幻影,然而我却泪眼模糊,再也无法幻想下去了。我从小失去了慈母,失

去了母爱。在七八十年的漫长时期中,不管是什么时候,也不管我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提到了

天之恨”,我这真正是“终天之恨”了,这个恨只能等我离开人世才能消泯,这是无可怀疑的

了。中国古诗说:“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真是蔼然仁者之言,我每次暗诵,都

会感到心灵震撼的。脚爬上了那棵榆树,伸手从喜鹊窝里把喜鹊宝宝掏了出来。掏了几只,我没有看清,只看这个

小男孩像猿猴一般,转瞬跳下树来,前后也不过几分钟,手里抓着小喜鹊,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不敢再抬头看窗外的大榆树。一连好几天,我听到窗外这一对喜鹊喳喳哀鸣,绕树千匝,无枝

一个喜鹊窝,也由于没加维护,鹊去窝空,被风吹得无影无踪了。共8页第4页我却还并没有死心,我于是年年盼,月月盼,盼星星,盼月亮,盼得双眼发红光。一到春天,发狂,我想用眼睛看出一个喜鹊窝来。然而这一切都白搭,都徒然。今年春天,我走出楼门,偶尔一抬头,我在上面讲的那一棵大榆树上,在光秃秃的枝干中间,又看到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连年来我老眼昏花,对眼睛已经失去了自信力,我在惊喜之余,连忙擦了擦眼,又使劲瞪大了眼睛,我明白无误地看到了:是一个新搭成的喜鹊窝。(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还,却仍有中国古代诗人那种细腻的感情,C.燕园林木蓊郁,是鸟的天堂,“完全出D.喜鹊窝被掏了后,“喜鹊的美梦消失了”,“喜鹊的美梦”指的是“我”幻想的喜鹊一家的种种幸福情景。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一意象反复

出现,构成贯穿全文的线索。B.文中补叙中国古代诗人对鸟和鸟鸣充满感情,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化气息,也为后文“我”的感情变化张本。C.作者写燕园的鸟,由群鸟写起,然后写喜鹊群,最后聚焦一家喜鹊,由群体到个体,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很有层次感。D.文中以“我”再见“一个新搭成的喜鹊窝”结尾,看似圆满,但是“我”对喜鹊、对母亲的情感缺憾仍使人无法释怀。8.燕园是鸟的天堂,何写“乐”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以“燕园·鸟·人”为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

思路。(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0~14小题。庄暴见孟子《孟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共8页第5页10.(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王语暴以好乐/不赂者以赂者丧B.则齐国其庶几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C.王鼓乐于此/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D.吾王之好鼓乐/先王有不忍人之心11.(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B.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C.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D.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12.(3分)下列各句能直接体现孟子高明论辩艺术的一组是()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③可得闻与④不若与人⑤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⑥臣请为王言乐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13.(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以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为开始,阐述孟子提倡的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儒家思想。B.作者开门见山,亮明观点,而且极巧妙地运用了对话的方式,在对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C.文章最后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了同样是国君享乐,但却会引起人民的不同感受,从而突出论点。D.全文围绕“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了“不与民同乐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的思想。14.分)(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共8页第6页有木诗八首(其八)白居易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

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

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

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1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运用比喻修辞表现了丹桂临风身影的澄澈和带霜枝丫的净洁。

B.“独占”两句赞美了丹桂的风骨格调,也是诗人在自表心迹:贤者绝不肯和小人共处。

C.结尾四句说丹桂虽胜过寻常木,但并非栋梁之材,提醒统治者使用这类人才时要慎重。

D.全诗有新乐府诗歌特色,韵律优美,描写细致,含蓄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16.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指出“咏物之诗,这首咏物诗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2)贾谊《过秦论》中介绍陈涉,说他不仅是“______,______”,还是个被迁谪戍边的卒子,可见其出身低微。(3______,______”两句就含蓄地表达了不能往来书信的相思之苦。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分)阅读文段,完成第18~20小题。“”地,纵情山水间,将胸中的豪迈奔放诠释得②。“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共8页第7页19.不得改变原意。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20.请根据文段内容和自己所认识苏轼,并整合对联的有关知识和特点,为其续写下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小题“”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在植物界,“摸摸头,长不高”①,而且十分灵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物施展“摸摸头”魔法。“摸摸”“摸摸”刚长出来的果实,②“摸摸”挺直的茎秆,茎秆也弯了腰。虽然魔法不是百分百“摸摸”停滞、植株矮小的情况,并提出了“接触形态建成”的概念。不开钙调蛋白,③“避而远之”自我保护,如果明知道有危险,还要迎难而上,必然会危及生命。有时候,“退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