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农业精准种植管理创新模式_第1页
高新技术农业精准种植管理创新模式_第2页
高新技术农业精准种植管理创新模式_第3页
高新技术农业精准种植管理创新模式_第4页
高新技术农业精准种植管理创新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新技术农业精准种植管理创新模式TOC\o"1-2"\h\u2237第一章精准种植管理概述 3233731.1精准种植管理概念 3114121.2精准种植管理发展历程 3184481.3精准种植管理的重要性 318710第二章高新技术在精准种植管理中的应用 418592.1物联网技术 456172.2大数据技术 4101052.3人工智能技术 4119302.4无人机技术 518619第三章土壤质量监测与管理 59523.1土壤质量监测技术 5119863.1.1监测技术概述 5288693.1.2具体监测技术 568693.2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6245403.2.1评价方法概述 6200483.2.2具体评价方法 6299013.3土壤质量改进措施 6277733.3.1改进措施概述 6168713.3.2具体改进措施 621093第四章种植资源优化配置 7235914.1种植资源调查与评估 712504.1.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 745094.1.2水资源调查与评估 730334.1.3气候资源调查与评估 7236294.1.4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估 731134.2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7155804.2.1数学模型 7159004.2.2线性规划 7173434.2.3系统分析 831704.3资源优化配置实施策略 812234.3.1制定合理的种植计划 8183954.3.2优化作物布局 8205514.3.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8324434.3.4强化政策引导 897644.3.5建立健全监测体系 814801第五章精准施肥管理 8149785.1肥料需求预测 8145795.2施肥技术与方法 9248335.2.1精准施肥技术 9204485.2.2施肥方法 968125.3肥料使用效果评价 920242第六章精准灌溉管理 991186.1灌溉制度优化 9966.1.1灌溉制度的现状分析 926516.1.2灌溉制度优化原则 10157046.1.3灌溉制度优化措施 10236876.2灌溉技术与方法 1055596.2.1灌溉技术概述 10103356.2.2灌溉方法选择 10282756.3灌溉效果评价 10143376.3.1评价指标体系 1015776.3.2评价方法与步骤 1124744第七章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11291737.1病虫害监测技术 11196237.1.1概述 11322427.1.2监测技术原理 1177687.1.3监测技术方法 11304687.2病虫害防治方法 12315737.2.1概述 12203707.2.2生物防治方法 12191307.2.3化学防治方法 12244037.2.4物理防治方法 1216057.3防治效果评价 12159777.3.1评价指标 12157487.3.2评价方法 12323387.3.3评价结果分析 129080第八章农产品品质与安全 13224038.1农产品品质监测技术 136018.2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 13226908.3农产品安全监管 133672第九章精准种植管理政策与法规 14196379.1政策与法规制定 1460349.1.1制定背景 14306689.1.2制定原则 14237079.1.3制定内容 1415139.2政策与法规实施 1526229.2.1宣传与培训 1597789.2.2监管与考核 1567629.2.3政策与法规调整 15237349.2.4资源整合与协同 1549679.3政策与法规评价 15100549.3.1评价指标 15291239.3.2评价方法 15138769.3.3评价周期 156808第十章精准种植管理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637710.1精准种植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152486010.2精准种植管理市场前景 162843010.3精准种植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 16第一章精准种植管理概述1.1精准种植管理概念精准种植管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以及物联网等,对农田土壤、作物生长环境、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精确评估和智能决策,从而实现对作物种植的精细化管理。精准种植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2精准种植管理发展历程精准种植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开始出现精准农业的概念。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精准农业的研究与应用。2)起步阶段:21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精准农业“3”计划,推动精准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这一阶段,精准种植管理技术主要关注土壤养分、水分监测与调控。3)发展阶段: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精准种植管理技术逐渐拓展到作物生长环境监测、病虫害防治、产量预测等方面。4)深化阶段:当前,精准种植管理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1.3精准种植管理的重要性精准种植管理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实时监测农田土壤、作物生长状况,精准施肥、灌溉,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作物产量。2)保障粮食安全:精准种植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病虫害发生,保证粮食安全。3)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精确评估作物生长需求,合理投入农业生产资料,降低农业生产成本。4)减少环境污染:精准施肥、灌溉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5)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精准种植管理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6)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精准种植管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二章高新技术在精准种植管理中的应用2.1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在精准种植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农田中布置各类传感器,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养分等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农田环境信息的精准监测。以下是物联网技术在精准种植管理中的应用:(1)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安装摄像头、气象站等设备,实时监控农田环境,及时发觉病虫害、干旱等异常情况。(2)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数据和作物需水量,自动调节灌溉频率和水量,实现精准灌溉。(3)智能施肥系统: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生长需求,自动调节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实现精准施肥。2.2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精准种植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与整合:通过物联网技术收集的大量农田环境数据,需要经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整合、清洗和预处理,以便后续分析。(2)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田环境数据、作物生长数据等进行挖掘和分析,发觉规律和趋势,为种植决策提供依据。(3)智能决策支持: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为种植者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种植建议,提高种植效益。2.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精准种植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物病虫害识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农田中的病虫害进行自动识别和预警,为防治工作提供支持。(2)智能育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作物品种进行筛选和优化,提高作物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3)智能农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具有自主导航、作业和决策能力的农业,降低劳动力成本。2.4无人机技术无人机技术在精准种植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田遥感监测:利用无人机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和传感器,对农田进行遥感监测,实时获取作物生长状况和农田环境信息。(2)智能喷洒系统:通过无人机搭载的喷洒设备,实现精准喷洒农药、肥料等,提高喷洒效果。(3)作物生长监测:利用无人机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监测,及时发觉生长异常情况,为种植决策提供依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新技术在精准种植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广泛前景,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第三章土壤质量监测与管理3.1土壤质量监测技术3.1.1监测技术概述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土壤质量监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当前,土壤质量监测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物理监测技术主要通过测量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等;化学监测技术则通过分析土壤的化学成分,如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生物监测技术则通过评估土壤生物活性,如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等。3.1.2具体监测技术(1)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分析,获取土壤类型、土壤湿度、植被覆盖等信息,为土壤质量监测提供数据支持。(2)地理信息系统(GIS):通过GIS技术,将土壤质量监测数据与空间分布信息相结合,实现土壤质量的空间可视化表达。(3)土壤传感器:利用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为土壤质量监测提供连续、实时的数据。(4)便携式检测设备:采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对土壤质量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提高监测效率。3.2土壤质量评价方法3.2.1评价方法概述土壤质量评价是对土壤质量好坏的定量描述,旨在为农业生产和土壤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指标法、指数法和模型法等。3.2.2具体评价方法(1)指标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壤质量指标,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指标法简单易行,但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分配存在主观性。(2)指数法:将土壤质量指标进行量化,构建土壤质量指数,以反映土壤质量状况。指数法考虑了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权重的确定仍具有主观性。(3)模型法:运用数学模型,结合土壤质量监测数据,对土壤质量进行预测和评价。模型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模型建立和参数估计较为复杂。3.3土壤质量改进措施3.3.1改进措施概述针对土壤质量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是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以下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提出土壤质量改进措施。3.3.2具体改进措施(1)物理措施:深翻改土、客土改良、施加有机物料等,改善土壤质地、孔隙度和水分状况。(2)化学措施:调整土壤pH值、补充土壤养分、施加土壤改良剂等,提高土壤化学肥力。(3)生物措施:种植绿肥、施用生物肥料、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增强土壤生物活性。还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推广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质量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新型土壤质量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为土壤质量改进提供技术支持。第四章种植资源优化配置4.1种植资源调查与评估种植资源是农业精准种植管理的基础,其调查与评估对于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对种植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调查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面调查、统计数据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对种植资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现状等方面。4.1.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土地资源是种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查与评估主要包括土地面积、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通过遥感技术、地面调查和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础数据。4.1.2水资源调查与评估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调查与评估主要包括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通过气象数据、水文数据、水资源调查等方法,了解水资源状况,为种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4.1.3气候资源调查与评估气候资源对种植生产具有显著影响,调查与评估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光照、无霜期等。通过气象数据、遥感技术等手段,分析气候资源特点,为种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4.1.4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估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估主要包括作物种类、品种、种植面积、产量等。通过统计数据、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生物资源现状,为种植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4.2资源优化配置方法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主要包括数学模型、线性规划、系统分析等。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资源优化配置方法:4.2.1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和建模,运用数学方法求解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主要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模型。4.2.2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一种在满足一组线性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求解线性目标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方法。在种植资源优化配置中,可以运用线性规划求解作物种植结构、肥料施用等优化问题。4.2.3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一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资源优化配置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的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可以确定种植资源的最佳利用方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4.3资源优化配置实施策略为实现种植资源优化配置,以下提出几种实施策略:4.3.1制定合理的种植计划根据种植资源调查与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种植计划,保证作物种植结构与资源条件相适应。4.3.2优化作物布局在种植计划的基础上,优化作物布局,实现作物种类、品种的合理搭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3.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改进种植技术、推广节水灌溉、合理施肥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4.3.4强化政策引导应加强对种植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资源优化配置实践。4.3.5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种植资源监测体系,对资源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数据支持。第五章精准施肥管理5.1肥料需求预测精准施肥的基础是对作物肥料需求的准确预测。需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土壤肥力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土壤养分、水分等数据,结合作物生长模型,预测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肥料需求。还需关注环境因素对肥料需求的影响,如降雨、温度等,以实现对肥料需求的动态调整。5.2施肥技术与方法5.2.1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包括肥料种类选择、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式等方面。根据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如氮、磷、钾肥料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确定施肥时间,以保证作物在关键生长阶段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合理确定施肥量,避免过量或不足。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如撒施、冲施、滴灌等。5.2.2施肥方法施肥方法包括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基肥主要在作物播种前施用,以保证作物生长初期养分供应充足。追肥则根据作物生长需求,适时补充养分。叶面喷施则是一种快速补充作物养分的方法,适用于微量元素的补充。5.3肥料使用效果评价肥料使用效果评价是精准施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肥料使用效果,可以为下一步施肥提供依据。肥料使用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作物生长指标:包括株高、叶面积、生物量等,反映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和利用情况。(2)产量与品质:产量和品质是评价肥料使用效果的重要指标,可通过对比施肥前后的变化,分析肥料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3)土壤肥力指标: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如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活性等。(4)环境效应:肥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退化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全面评价肥料使用效果,为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第六章精准灌溉管理6.1灌溉制度优化6.1.1灌溉制度的现状分析在高新技术农业精准种植管理创新模式中,灌溉制度的优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灌溉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灌溉周期不合理、灌溉水量分配不均等问题。因此,对灌溉制度进行优化,有助于提高灌溉效率,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6.1.2灌溉制度优化原则灌溉制度的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以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为依据,合理制定灌溉制度。(2)经济性:充分考虑水资源、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降低灌溉成本。(3)可持续性:保证农业生产稳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6.1.3灌溉制度优化措施(1)合理确定灌溉周期: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确定灌溉周期,保证作物水分需求得到满足。(2)优化灌溉水量分配:按照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分配灌溉水量,避免水资源浪费。(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6.2灌溉技术与方法6.2.1灌溉技术概述灌溉技术是实现精准灌溉的基础,主要包括水源获取、输水、配水和田间灌溉等环节。以下对几种常见的灌溉技术进行简要介绍:(1)滴灌:通过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2)喷灌:利用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到作物上,提高灌溉均匀度。(3)微灌:针对作物需水量较小的区域进行局部灌溉,降低水资源浪费。6.2.2灌溉方法选择根据作物种类、生长阶段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灌溉方法:(1)畦灌:适用于大面积作物种植,如小麦、玉米等。(2)沟灌:适用于行距较大的作物,如棉花、大豆等。(3)局部灌溉:针对作物需水量较小的区域,如蔬菜、花卉等。6.3灌溉效果评价6.3.1评价指标体系灌溉效果评价是检验灌溉制度优化和灌溉技术应用效果的重要手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效率:衡量灌溉水利用率的高低。(2)作物产量:反映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3)土壤水分状况:评估灌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4)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3.2评价方法与步骤(1)收集相关数据:包括灌溉制度、灌溉技术、作物生长状况等。(2)建立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灌溉效果评价模型。(3)评价结果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为灌溉制度优化和灌溉技术应用提供依据。第七章病虫害监测与防治7.1病虫害监测技术7.1.1概述病虫害监测是高新技术农业精准种植管理创新模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的实时监测,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节主要介绍病虫害监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精准种植管理中的应用。7.1.2监测技术原理病虫害监测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学、生态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法。生物学方法通过观察病虫害的形态、生物学特性等特征进行识别;生态学方法研究病虫害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以预测其发生趋势;物理学方法利用光学、声学、电磁学等原理检测病虫害;化学方法则通过分析病虫害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识别。7.1.3监测技术方法(1)生物学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如利用显微镜观察病虫害的形态特征,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病虫害的遗传特征等。(2)生态学监测方法:通过监测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分析病虫害的发生规律。(3)物理学监测方法:包括光学、声学、电磁学等方法,如利用红外线检测病虫害的热量变化,采用声波探测病虫害的活动规律等。(4)化学监测方法:通过分析病虫害体内的化学成分,如酶活性、代谢产物等,判断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7.2病虫害防治方法7.2.1概述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介绍生物、化学、物理等防治方法及其在精准种植管理中的应用。7.2.2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天敌、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控制病虫害。天敌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捕食性或寄生性生物控制病虫害;微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植物源农药则是从植物中提取具有杀虫、杀菌作用的活性成分。7.2.3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药的使用。合理选用农药,保证农药的安全、高效、环保。农药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性强、防治效果好、残留量低、对环境友好。7.2.4物理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光、热、电等手段。如利用紫外线、红外线、超声波等物理因素破坏病虫害的生长环境,达到防治目的。7.3防治效果评价7.3.1评价指标防治效果评价是衡量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防治效果指数、防治有效率、防治效益等。7.3.2评价方法(1)田间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收集病虫害防治前后的数据,计算防治效果。(2)统计分析法:对防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防治效果。(3)专家评估法: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根据防治效果评价指标,对防治工作进行评估。7.3.3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分析防治措施的优缺点,为今后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改进方向。同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果。第八章农产品品质与安全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产品品质与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从农产品品质监测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和农产品安全监管三个方面展开论述。8.1农产品品质监测技术农产品品质监测技术是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产品品质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检测技术:通过测量农产品的物理参数,如色泽、形状、大小、质地等,对农产品品质进行评估。(2)化学检测技术:通过分析农产品中的化学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对农产品品质进行评价。(3)生物检测技术:利用生物传感器、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农产品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检测。(4)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生理状态等进行监测,为农产品品质评价提供依据。8.2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是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官评价:通过观察农产品的外观、口感、气味等,对农产品品质进行初步判断。(2)营养成分评价:分析农产品中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评价农产品的营养价值。(3)有害物质残留评价:检测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如农药、重金属等,评估农产品的安全性。(4)微生物指标评价:对农产品中的微生物指标,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进行检测和评价。8.3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产品安全监管是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必要手段。我国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监管: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法律依据。(2)行政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3)技术监管:采用现代农产品品质监测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4)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格局。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农产品品质与安全监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第九章精准种植管理政策与法规9.1政策与法规制定9.1.1制定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新技术农业精准种植管理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为保证精准种植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国家及地方需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规,以规范和引导农业产业转型升级。9.1.2制定原则(1)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等因素,保证政策与法规的科学性。(2)兼顾各方利益,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产业协同发展。(3)注重政策与法规的系统性,保证政策与法规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4)强化政策与法规的执行力,保证政策与法规得到有效实施。9.1.3制定内容(1)明确精准种植管理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和实施要求。(2)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3)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保证精准种植管理模式的合规性。(4)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高精准种植管理的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