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窒病中西结合诊疗方案_第1页
鼻窒病中西结合诊疗方案_第2页
鼻窒病中西结合诊疗方案_第3页
鼻窒病中西结合诊疗方案_第4页
鼻窒病中西结合诊疗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鼻窒病中西结合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以鼻塞为主症,呈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可伴有流涕、嗅觉减退、头痛等症状。检查见鼻中隔有不同程度的偏曲,或呈"C"形、"S"形,或嵴突、棘突等。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9版)。有鼻塞、流涕、头痛、鼻出血等症状,鼻腔检查可发现鼻中隔偏曲,鼻腔黏膜可出现充血、肿胀等改变。鼻窦CT扫描有助于了解鼻中隔偏曲的程度及对鼻窦的影响。

(二)证候诊断1.肺脾气虚证鼻塞时轻时重,交替性或间歇性发作,鼻涕清稀,遇寒加重,嗅觉减退,气短乏力,咳嗽痰白,食少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2.气滞血瘀证鼻塞较甚,呈持续性,嗅觉减退,鼻涕黏白或黄稠,可伴有头痛,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黄,脉弦或涩。3.肺经郁热证鼻塞,涕黄黏,嗅觉减退,鼻气灼热,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治疗方法(一)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肺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脾,通利鼻窍。方剂: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防风、苍耳子、辛夷花等。加减:若鼻塞甚者,加石菖蒲、路路通以通窍;流涕清稀量多者,加细辛、白芷以温通鼻窍。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通利鼻窍。方剂: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姜、红枣、麝香(后下)等。加减:若头痛明显者,加白芷、藁本以止痛;鼻塞甚者,加地龙、全蝎以通络开窍。肺经郁热证治法:清宣肺热,通利鼻窍。方剂: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桔梗、薄荷(后下)、芦根、苍耳子、辛夷花等。加减:若鼻涕黄稠量多者,加黄芩、鱼腥草以清热泻火;鼻气灼热甚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气分热。2.外治法滴鼻法:选用具有通窍作用的滴鼻液,如复方薄荷滴鼻液等,滴鼻,每日34次。熏蒸法:用辛夷、苍耳子、薄荷等中药适量,加水煎煮后,利用蒸汽熏蒸鼻腔,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穴位按摩:按摩迎香、鼻通、印堂等穴位,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015分钟。

(二)西医治疗1.药物治疗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赛洛唑啉滴鼻液等,可减轻鼻腔黏膜充血肿胀,缓解鼻塞症状。使用时应注意不宜连续使用超过7天,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减轻鼻腔局部炎症反应。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促进鼻腔和鼻窦分泌物排出,改善鼻腔通气。2.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鼻中隔偏曲引起长期持续性鼻塞,影响鼻腔生理功能。鼻中隔偏曲导致反复鼻出血。鼻中隔偏曲引起鼻窦炎、鼻息肉等并发症。手术方式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适用于鼻中隔偏曲较轻,无骨质增生者。手术通过切除偏曲的软骨和骨质,矫正鼻中隔,改善鼻腔通气。鼻中隔矫正术:适用于鼻中隔偏曲较重,有骨质增生者。手术在切除偏曲组织的同时,对增生的骨质进行修整,以达到更好的矫正效果。手术并发症及处理出血:术后出血是常见并发症,多因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术后鼻腔填塞物取出过早等原因引起。少量出血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如出血较多,应及时重新填塞鼻腔或进行止血处理。鼻中隔穿孔:多因手术操作不当,损伤鼻中隔两侧黏膜所致。较小的穿孔可通过局部换药等方法促进愈合,较大的穿孔可能需要手术修补。鼻腔粘连:术后鼻腔粘连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手术创面处理不当、术后鼻腔填塞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可在鼻内镜下分离粘连,术后使用鼻腔润滑剂等预防再次粘连。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1.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调理人体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改善鼻窒病的症状。中药内服和外治法相结合,副作用小,疗效持久。2.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能够快速缓解鼻塞等症状,对于鼻中隔偏曲的矫正有明确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例如,在手术前后配合中药治疗,可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结合中医外治法,可增强局部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三、康复指导(一)饮食调护1.宜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如梨、苹果、香蕉、菠菜、芹菜等,以补充维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2.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等,以免加重鼻腔黏膜充血。3.戒烟戒酒,减少对鼻腔黏膜的刺激。

(二)生活起居1.注意保暖,避免着凉,预防感冒。寒冷季节可佩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对鼻腔的刺激。2.保持鼻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日12次,以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过敏原等。3.避免用力擤鼻,以免引起鼻腔出血或加重鼻腔黏膜损伤。4.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情志调节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可能会加重鼻窒病的症状。2.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四)运动锻炼1.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拳、瑜伽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2.运动时注意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防止着凉。

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2.鼻腔通气功能评价标准显效:鼻塞症状消失,鼻腔通气良好,鼻阻力恢复正常。有效:鼻塞症状明显减轻,鼻腔通气改善,鼻阻力较治疗前降低50%以上。无效:鼻塞症状无改善,鼻腔通气无明显变化,鼻阻力较治疗前降低不足50%。3.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治疗后较治疗前各维度得分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为显效;各维度得分有所提高,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为有效;各维度得分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二)评价方法1.中医证候积分根据患者的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痛等症状,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计算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变化。2.鼻腔通气功能评估采用鼻阻力仪测量治疗前后鼻腔阻力,计算鼻阻力改善情况。3.生活质量评估在治疗前后分别发放SF36问卷,由患者自行填写,统计分析各维度得分变化。

(三)疗效分析1.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鼻腔通气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2.收集患者的治疗数据,按照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