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辟邪""鲜腴""密匝匝"等。能够概括文章围绕"昆明的雨"所写的景、物、人、事,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表达美的写作手法,提高散文阅读与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情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景、物、人、事之间的联系,理解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对比不同作家对雨的描写,拓宽文学视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用心感受生活。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深厚的情感,理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并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雨中昆明的视频,画面中展现昆明的街道、房屋、花草树木在雨中的朦胧景象,配以轻柔的雨声。2.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哪个城市的雨中景色?你们对昆明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昆明的印象。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汪曾祺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笔下的《昆明的雨》,去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韵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1.简要介绍作者汪曾祺: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平淡质朴却韵味十足,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2.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84年,当时汪曾祺已年逾古稀。他在回忆起昆明的生活点滴时,写下了这篇充满深情的散文,表达了对昆明那段时光的怀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2.教师出示生字词,进行讲解和强调。生字:"辟"(bì)、"邪"(xié)、"鲜"(xiān)、"腴"(yú)、"缅"(miǎn)、"甸"(diàn)、"乍"(zhà)、"苔"(tái)、"釉"(yòu)、"汁"(zhī)、"幕"(mù)、"菌"(jùn)、"扳"(bān)、"蹬"(dēng)、"檐"(yán)、"萎"(wěi)、"叭"(bā)、"逛"(guàng)词语:"辟邪":避免或驱除邪祟。"鲜腴":新鲜肥美。"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3.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景、物、人、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文章开篇点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接着依次写了昆明雨中的菌子、仙人掌、杨梅、缅桂花等景物,以及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之情。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0分钟)1.小组合作探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或叙述事件的,体会作者的情感。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例如,分析"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这段话:教师提问:"这段话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昆明的雨季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回答:从视觉角度描写,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杜甫的诗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昆明雨季草木茂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再如,分析"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这段话:教师提问:"这段文字是如何描写卖杨梅的女孩子的?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了苗族女孩子娇俏可爱的形象,"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从侧面表现了昆明雨季的美好,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女孩子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昆明生活的美好回忆。3.教师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细腻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景物、人物的细致描写,如颜色、形状、声音、动作等,使读者如临其境。情景交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雨、对景、对人的描写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语言平淡质朴:看似平淡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味,如话家常,却又耐人寻味。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场雨,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雨中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运用所学的描写手法。3.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4.推荐阅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如《端午的鸭蛋》《胡同文化》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和文学魅力。同时,推荐阅读其他作家描写雨的作品,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雨的描写、刘湛秋的《雨的四季》等,引导学生对比不同作家对雨的描写角度和情感表达,拓宽文学视野。

(六)课堂小结(5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昆明的雨的特点、作者描写的景、物、人、事,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2.强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心感受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悟。

(七)布置作业(课后完成)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2.以"家乡的雨"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昆明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描写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展现了昆明的雨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感受文章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成功之处: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雨中昆明的视频,创设了生动的情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例如,在分析重点段落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再进行品味赏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3.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小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小组能够积极补充和评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4.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雨并进行写作练习,及时巩固了所学的写作手法,同时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推荐阅读其他作家描写雨的作品,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1.在时间把控上,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写作和交流的时间略显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一些学生的作品也未能得到更深入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写作和交流。2.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虽然通过具体段落进行了分析,但还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进行讲解,或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一写作手法,加深印象。3.对一些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中,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改进措施:1.优化教学设计,更加精准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和交流自己的作品。同时,提高对学生作品评价的质量,不仅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2.加强对写作手法的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专项练习,分析不同文本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达情感的,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活动中,设计不同难度层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