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空气颗粒物的快速检测β射线法》(公示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制组二〇二三年三月目录1项目背景 《环境空气颗粒物的快速检测β射线法》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颗粒物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大多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必测的污染因子,现行的监测方法分析周期长,数据时效性不足,与日益增加的监测任务不匹配。《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原国家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地方环保标准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14]49号)等文件规定,结合我省现行监测任务的现状,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将《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测定便携式β射线法》列入2023年江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名单,由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承担本标准的制订任务。1.2工作过程(1)成立标准编制组本项目任务下达后,我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组,编制组由多年从事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的技术人员等组成,明确了编制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2)查询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文献资料标准编制小组成立后,随即展开对管理规定、标准、文献等相关资料和情况的调研工作,主要有:国内外相关标准的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拟制订方法标准在国内使用情况;有关仪器设备的发展与应用情况。(3)开题论证在广泛调研、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环境监测站对此方法及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及国内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的现实需求,初步确定了方法的主要技术内容和制定的技术路线,并编写了开题论证报告和标准草案。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召开了本标准的开题论证会。论证委员会听取了编制组标准开题论证报告和标准草案的内容介绍,经质询、讨论一致通过了《标准方法》的审查工作。(4)开展具体研究工作,组织方法验证按照开题论证会确定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编制组进一步开展了仪器设备调研分析,并进行了方法研究实验,确定了方法的测试技术,完善了标准草案的各项技术内容。选取南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抚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景德镇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盛丰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华测环境检测有限公司、青岛崂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环境监测机构和3家手工重量法验证单位作为本项目的方法验证实验室,筛选了青岛众瑞厂家的β射线颗粒物测定仪以及传统重量法仪器分别作为实验仪器和参比仪器开展了方法研究及验证实验。编制组组织上述6家验证实验室进行了方法验证实验。根据验证实验结果,编制完成了方法验证报告。(5)编写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在研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的基础上,编制组不断补充和完善方法文本的各项技术内容,编制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含方法验证报告)。编制组按照专家研讨会专家意见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修改完善后报送省厅法规与标准处,向有关单位公开征求意见。(6)汇总处理反馈意见,修改完善标准送审稿和编制说明截止2023年3月,编制组收到书面反馈意见共9条,编制组认真研究和处理所有反馈意见,修改完善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形成了标准送审稿和编制说明。2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2.1环境中颗粒物的环境危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城市发生了几起著名的空气污染事件,例如1944年的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以及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事件,这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引发的健康威胁事件都是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导致。空气颗粒物是环境空气的重要污染物之一,空气颗粒物不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空气污染物,而是由许多人为或自然污染源排放的大量化学物质所组成的一种复杂的大气污染物,其中既有污染源直接排放的颗粒物,也有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冷凝或复杂的化学反应二生成的颗粒物。对大气中颗粒物的划分通常是以空气动力学直径为基础的,根据其粒径大小,又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0μm)和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可吸入颗粒物又可分为细颗粒物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和粗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介于2.5μm至10μm)。空气颗粒物成分复杂。粗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且与其来源密切相关,其成分与此类来源相近,例如矿物、土壤、材料等;细颗粒物则可由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氢离子、EC、重金属、有机物及微生物等组成。由于可吸入颗粒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因而其吸附性很强,容易成为空气中各种有毒物质的载体,特别是容易吸附多环芳烃、多环苯类和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等,使得致癌、致畸、致变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有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动力学尺度大于10µm的颗粒物,基本上被阻止于人的鼻腔;2µm-10µm的颗粒,可进入人体咽喉,约90%可进入并沉积于呼吸道的各个部位,10%可以到达肺的深处,并沉积于肺中;小于2µm的颗粒,100%可以吸入肺泡中,其中0.3µm-2µm的粒子几乎全部沉积于肺部而不能呼出,这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停留在肺泡里,或者溶解在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此外它还可以作为细菌病毒的载体,对人体造成危害。空气中的细颗粒物不仅对呼吸系统有危害,对心血管、神经系统等也有严重影响。当污染较轻时,首先对易感人群,即儿童、老人、呼吸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产生影响,随着雾霾的增加污染也不断增加,继而影响到全体人群进而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环境空气颗粒物除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以外,还会对能见度、温度、酸碱度、云和降水、大气的辐射平衡等造成重要影响。例如尽管颗粒物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到99%。由于气体分子与颗粒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减弱了光信号,从而减小了目标物与天空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同时颗粒物还可以直接阻挡阳光对地面的辐射,使可见光的光学厚度增大,抵达地面的太阳能量剧烈下降,使地面温度降低,高空温度增高,进而影响风速、风向等;颗粒物影响和决定降水的酸碱性质和对酸的缓冲能力,空气中颗粒物含有的硫酸盐和硝酸盐,通常具有较强的酸性,极有可能促进降水的酸化。随着人们对大气颗粒物认识的深入,各个国家对其制定的排放标准也日趋严格。如美国国家环保局EPA所制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大气颗粒物的控制就经历了从TSP到PM10到PM2.5的过程,首先在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TSP项目修改为PM10,进而又于1997年在原有PM10的标准上增加了PM2.5的排放标准,并且规定PM2.5的三年平均年浓度低于15µg/m3,三年中平均99%的24h浓度低于65µg/m3,可以降低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环境和气候等的危害;欧盟也于1997年提出了自己的PM2.5标准。我国也在1996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了PM10的标准,并统一在空气质量日报中取消了TSP质量指数,采用PM10指标。2.2相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需要2.2.1环境质量标准中对颗粒物监测的要求1996年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了PM10的浓度标准限值,2008年,原环境保护部下达了修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项目计划,2012年2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发布实施。新标准中规定了PM2.5短期暴露的健康效应(24小时平均浓度标准限值)和长期暴露的健康效应(年平均浓度标准限值),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新标准同时对原标准中PM10的年平均值二级标准进行了调整,采用WHO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即年平均浓度限值由原来的100μg/m3调整为70μg/m3,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仍为150μg/m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规定了颗粒物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为1.0mg/m3,并规定了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为监控点。2012年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中,规定了包括PM10与PM2.5在内的空气质量指数日报的内容、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及结果发布形式等,也规定了各空气污染物实时报工作的相关要求。近年来,我省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但大气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目前我省城市化发展进入快速时期,扬尘、无组织排放颗粒物等环境颗粒物排放源已经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目前,我省也于近期陆续推出了施工场地颗粒物PM10排放标准和施工场地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规范,本方法标准可以作为我省排放标准的有益补充。2.2.2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涉及的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要求2012年10月,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范围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地区,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规划到2015年,重点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12%、13%、10%,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0%、10%、7%、5%,臭氧污染得到初步控制,酸雨污染有所减轻;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区域大气环境管理能力明显提高。2013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了加强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同时,为加快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促进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工业信息部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的通知,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实施期限为2013年至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国务院与各省级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进行年度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具体指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规划》提出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2项,分别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以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以下称重点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狠抓秋冬季污染治理,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经过3年努力,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明显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监测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得到有效保证,新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内目前只有山东2021年发布并实施《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测定便携式β射线法》(DB37/T4378—2021),其他省份暂无动向。随着国家有关部门相关排放限值标准的出台,环境空气颗粒物,其中包括无组织排放颗粒物的现场直读的测试方法亟待编制相应的方法依据,保障应急预警检测和执法监测要求,提高环境监管的效力和能力,适用目前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需求。2.3当前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β射线法设备发展的需求2.3.1现有颗粒物自动测定相关原理情况目前,仪器法自动测定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原理包括光散射原理、微量震荡天平原理和β射线吸收原理等。国内外也有相关成型的自动监测仪器应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日常监测工作中。激光散射法原理是激光在通过含有颗粒物的气体时产生光散射,而散射光的变化与颗粒物的浓度成一定关系,通过测量散射光的强度并进行校准得到颗粒物的浓度。但水汽、颗粒物性质和形状、颜色等对数据影响较大;加热抽取式激光前散射测量方法效果不错,但由于体积笨重不利携带,不太适合便携式移动测量。微量振荡天平法原理是在质量传感器内使用一个振荡空心锥形管,在其振荡端安装可更换的滤膜,滤膜振荡频率取决于锥形管特征和其质量。当采样气流通过滤膜,其中的颗粒物沉积在滤膜上,滤膜的质量变化导致振荡频率的变化,通过振荡频率变化计算出沉积在滤膜上颗粒物的质量,再根据流量、温度和压力计算出该时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国外某些公司在线监测颗设备主要应用于环境空气站中。目前该技术在国内的研究还不成熟,应用也不广泛,而且此类原理仪器受外界震动等多种因素影响较大,不宜做成移动设备。β射线吸收法是利用动力单元抽取一定量的环境空气,通过不同的切割器颗切割后,颗粒物被截留在测量装置内的滤膜(或滤纸带)上。用β射线照射滤膜,根据采样前后单位面积的滤膜上β射线能量衰减量得出滤膜上捕集的颗粒物量,同时利用抽取的空气体积,计算出颗粒物的浓度。目前,β射线吸收法测定颗粒物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的监测,且技术已较为成熟。此方法原理不受粉尘粒子大小形状、颜色及粉尘粒子密度的影响,特点为检出限低,快速监测,直接读数,操作简便,耗材少,维护量小,可以有效降低人工误差。目前,国内已有成型的环境空气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在售。表1颗粒物自动监测相关方法原理比较方法优点缺点国内现状激光散射法适用性广,测量范围宽,响应速度快,价格便宜水汽、颗粒物性质和形状、颜色等对数据影响较大,不确定性高技术比较成熟微量振荡天平法准确度高,灵敏度高,适应范围广,可溯源体积大,价格昂贵技术不成熟β射线吸收法准确度高,与颗粒物质量关联度高,检出限低,快速监测,维护简单,可以有效降低人工误差。响应速度稍慢技术成熟2.3.2β射线法仪器发展情况标准编制过程中,对主要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情况进行了调研,目前国内现有的β射线法仪器具体见表2。表2主要颗粒物监测仪器情况一览表序号生产厂家型号测量量程测定项目国内厂家1众瑞ZR-70120-1mg/m3TSP/PM10/PM2.52和诚H6型0-10mg/m3TSP/PM10/PM2.53崂应崂应20920-10mg/m3TSP/PM10/PM2.5国外厂家1ThermoFisher50280-1mg/m3TSP/PM10/PM2.52ThermoFisher5030i0-10mg/m3PM10/PM2.53MetOneBAM-10200-1mg/m3TSP/PM10/PM2.54ENVIRONNEMENTMP101M0-10mg/m3PM10/PM2.55MetOneBAM-10200-1mg/m3TSP/PM10/PM2.5从调查结果来看,国内现阶段有一大批分析仪器厂家近年来通过自主创新和研发,对β射线的原理以及应用形成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利用β射线称重原理开发的环境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也日渐成熟,但目前国内可依据的参考方法标准有限,出台相关的方法标准已经成为了国内相关仪器厂家的普遍共识和急切需求。3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3.1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相关分析方法研究目前,在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方法中,美国EPA国外关于环境颗粒物检测的方法标准:ISO10473:2000Ambientair-Measurementofthemassofparticulatematteronafiltermedium-Beta-rayabsorptionmethod译文:国际标准——环境空气滤膜介质上颗粒物质量测量β射线吸收法(2)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40CFRPart50NationalAmbientAirQualityStandardsforParticulateMatter译文:美国——EPA环境空气颗粒物质量标准(3)EN12341:2014:Ambientair—Standardgravimetricmeasurement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ofthePM10orPM2.5massconcentrationofsuspendedparticulatematter译文:欧盟——悬浮颗粒物PM10或PM2.5质量浓度的测定标准重量法(4)EN16450-2017:Ambientair—Automatedmeasuringsystemsforthemeasurementofconcentrationofparticulatematter(PM10;PM2.5)(5)大気中のPM2.5測定用サンプラ译文:日本——环境空气PM2.5的测定(6)AS/NZS3580:MethodsforsamplingandanalysisofambientairMethod9.8:Determinationofsuspendedparticulatematter-PM10continuousdirectmassmethodusingataperedelementoscillatingmicrobalanceanalyserMethod9.11:Determinationofsuspendedparticulatematter-PM10betaattenuationmonitorsMethod9.12:Determinationofsuspendedparticulatematter-PM2.5betaattenuationmonitorMethod9.13:Determinationofsuspendedparticulatematter-PM2.5continuousdirectmassmethodusingataperedelementoscillatingmicrobalancemonitor 译文:澳大利亚/新西兰——环境空气采样和分析方法。方法9.8:悬浮颗粒物PM10的连续直接测定锥形元件微量振荡天平法方法9.11:悬浮颗粒物PM10的测定β射线衰减法方法9.12:悬浮颗粒物PM2.5的测定β射线衰减法方法9.13:悬浮颗粒物PM2.5的连续直接测定锥形元件微量振荡天平法EPA等效方法:(1)EQPM-0308-170MetOneBAM-1020Monitor–PM2.5FEMConfiguration;HoribaAPDA-371–PM2.5FEMConfiguration译文:MetOneBAM-1020型β射线法颗粒物监测仪-PM2.5;日本崛场APDA-371型大气颗粒物监测仪——PM2.5(2)EQPM-0609-182ThermoScientificTEOM®1405-DFDichotomousAmbientParticularMonitorwithFDMS®译文:赛默飞TEOM®1405-DF双通道环境颗粒物监测仪(3)EQPM-0404-151(PM10)EnvironnementS.A.ModelMP101MPM10Monitor译文:法国EnvironnementS.AMP101M型PM10监测仪(4)EQPM-0609-183(PM2.5)ThermoScientificModel5014iorThermoScientificFH62C14-DHSContinuoμsAmbientParticleMonitor译文:赛默飞5014i/FH62C14-DHS型连续环境颗粒物监测仪(5)EQPM-0609-184(PM2.5)ThermoScientificModel5030SHARPMonitor译文:赛默飞5030型β射线-光散射监测仪(6)EQPM-0609-181ThermoScientificTEOM®1400aAmbientParticularMonitorwithSeries8500CFDMS®;ThermoScientificTEOM®1405-FAmbientParticularMonitorwithFDMS®译文:赛默飞TEOM®1400a环境颗粒物监测仪;赛默飞TEOM®1405-F环境颗粒物监测仪(7)EQPM-0311-195GrimmModelEDM180PM2.5Monitor译文:德国GrimmEDM180型PM2.5监测仪表3国外相关分析方法对比情况来源标准号方法名称ISOISO10473:2000β射线吸收法美国EPA40CFR50AppendixL参比方法PM2.5美国EPA40CFR50AppendixJ手工法PM10美国EPA40CFR50AppendixB手工法TSP欧盟EN12341:2014重量法欧盟EN16450-2017微量振荡天平法、β射线吸收法、光散射法日本JISZ8851-2008室温下PM2.5的取样器澳大利亚/新西兰AS/NZS3580重量法、微量振荡天平法、β射线吸收法EPA等效方法EQPM-0308-170β射线吸收法EQPM-0609-182TEOM微量振荡天平法EQPM-0404-151(PM10)β射线吸收法EQPM-0609-183(PM2.5)β射线吸收法EQPM-0609-184(PM2.5)β射线-光散射法EQPM-0609-181TEOM微量振荡天平法EQPM-0311-195光散射法3.2国内相关分析方法研究目前国内环境空气颗粒物测定方法主要分为手工重量法和自动测量分析方法。现行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手工测量方法主要包括:(1)《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2011)(2)《\h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1263-2022)(3)《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HJ656-2013)自动测量分析方法包括:(1)《环境空气中颗粒物(PM10和PM2.5)β射线法自动监测技术指南》(HJ1100-2020)(2)\h《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WS/T206-2001)环境空气颗粒物手工重量法监测的方法原理是:分别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使环境空气中颗粒物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相应颗粒物的浓度。其中HJ618-2011主要适用于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浓度的手工测定。HJ1263-2022适合于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自动测定。卫生行业标准《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WS/T206-2001)方法原理是:当光照射在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上时,产生散射光。在颗粒物性质一定的条件下,颗粒物的散射光强度与其质量浓度成正比,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应用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求得颗粒物质量浓度。本标准规定了用光散射式粉尘仪测定公共场所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和质量控制要求。适用于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快速测定,也适用于其他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快速测定。表4国内相关分析方法对比情况监测方式标准号方法名称检出限应用领域手工监测HJ618-2011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0.010mg/m3环境空气HJ1263-202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0.007mg/m3环境空气WS/T206-2001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公共场所空气自动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境保护部TEOM微量振荡天平仪/环境空气HJ1100-2020环境空气中颗粒物(PM10和PM2.5)β射线法自动监测技术指南1μg/m3环境空气HJ653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环境空气HJ655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环境空气4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4.1标准制修的基本原则本标准的制定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实验方法标准》(GB/T2001.4-2015)及《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168-2010)等的要求,参考国内外文献,考虑国内现有的监测机构的能力和实际情况,确保方法标准易于推广。标准制定基本原则如下:(1)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范围满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要求;(2)方法稳定可靠,满足各项方法特性指标的要求;(3)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易于推广使用。4.2标准制定的技术路线本标准制定在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实验确定方法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方法特性指标,完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内容,并进行方法验证,保证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本标准的制定技术路线见图1。图1标准制定技术路线图5方法研究报告5.1方法研究的目标本标准研究的目标是制定测定黄精空气中颗粒物的便携式β射线吸收法。本标准制定过程中,严格按照开题论证确定的技术路线开展研究,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为了便于标准的使用以及结果的计算与表示等,通过方法研究实验和方法验证实验,明确了本标准的方法检出限。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标准制定过程中加强质控技术研究,明确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规定了注意事项等。5.2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便携式β射线吸收法。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也适用于无组织排放中颗粒物的测定。本标准方法检出限为1μg/m3,测定下限为4μg/m3。说明:《环境空气滤膜介质上颗粒物质量测定β射线吸收法》(ISO10473:2000)关于适用范围的描述为:该标准描述了采用β射线吸收法对滤膜介质上颗粒物质量进行测量的方法。本方法适用于城市农村或工业区内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测定浓度范围在几微克每立方米到几毫克每立方米之间《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2011)标准规定的检出限为0.010mg/m3。《\h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1263-2022)标准方法的检测限为7μg/m3。编制组按照HJ168的有关规定,各验证实验室使用高效过滤器在洁净的室内以标准规定程序连续测量7次,以3.143倍标准偏差计算方法检出限,最终选择检出限最高者最为本标准方法的检出限,检出限的4倍作为测定下限。验证试验选取的采样流量为16.67L/min,采样时间为60min。检出限测试结果见表6。表5检出限测试结果表实验室号颗粒物检出限(μg/m³)10.720.230.640.650.960.770.75.3规范性引用文件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93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1100环境空气中颗粒物(PM10和PM2.5)β射线法自动监测技术指南说明:依据制定后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以及正文中引用到的标准情况,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列明。5.4术语和定义为了便于标准内容理解和使用,结合本标准内容,本标准规定了4个定义,分别为TSP、PM10、PM2.5和β射线。说明:其中有关三类颗粒物的定义参考了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规定。β射线定义和注解参考《环境空气滤膜介质上颗粒物质量测定β射线吸收法》(ISO10473:2000)中的规定,本标准列出了β射线的术语和定义:放射性元素核衰变过程中发出的电子流。(注:β射线源可以使用147Pm14C85Kr等放射源)5.5方法原理样品空气通过切割器以恒定的流量经过进样管,颗粒物截留在滤膜上。用β射线照射滤膜,根据采样前后单位面积的滤膜上β射线衰减量得出滤膜上捕集的颗粒物质量和同时抽取的气体体积,计算出颗粒物的浓度。说明:本部分参考了ISO10473:2000有关原理的说明,其核心原理是根据采样前后单位面积的滤膜上β射线衰减量得出滤膜上捕集的颗粒物量。β射线衰减量与颗粒物的质量遵循以下吸收定律:N=N0·e-km(1)式中:N——单位时间内通过滤膜的β射线量;N0——单位时间内发射的β射线量;k——单位质量吸收系数,cm2/mg;m——单位面积颗粒物质量,mg/cm2。颗粒物质量经如下方法测得:步骤1:空白滤膜的测定N1=N0·e-km0(2)式中:N1—单位时间内通过空白滤膜的β射线量;m0—空白滤膜颗粒物单位面积质量,mg/cm2。步骤2:颗粒物截留后滤膜的测定N2=N0·e-k(m0+Δm)(3)式中:N2—单位时间内通过颗粒物截留后滤膜的β射线量;△m—截留在滤膜的颗粒物单位面积质量,mg/cm2。合并公式(2)和(3)得:N1=N2·ekΔm(4)或Δm=1k5.6干扰和消除空气相对湿度过大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当相对湿度超过40%时,可通过动态加热的方式消除影响,同时需要控制加热功率和加热温度以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损失。说明:课题组针对空气湿度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40%时,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可忽略,可通过动态加热的方式消除影响。表6颗粒物浓度测试仪湿度影响实验湿度开DHS(μg/m3)关DHS(μg/m3)绝对误差(μg/m3)相对误差(%)RH=20%6.670.46.1RH=30%293013.4RH=40%8189910.5RH=50%4705174710.1RH=65%1542191136923.9RH=80%124835912342188注:恒温恒湿箱采用的是自来水加湿,随湿度上升蒸发的水份越多,水中的杂质也随之排入恒温恒湿箱中,颗粒物的浓度越来越高。5.7试剂和材料5.7.1滤带选择玻璃纤维、石英等材质滤膜(包括滤膜)。应边缘平整、厚薄均匀、无毛刺、无污染,不得有针孔或任何破损。在规定膜面流速下,PM10采样要求对0.3μm颗粒物的截留效率≥99%,PM2.5采样要求对0.3μm颗粒物的截留效率≥99.7%。说明:本部分参照《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HJ93-2003)以及《环境空气中颗粒物(PM10和PM2.5)β射线法自动监测技术指南》(HJ1100-2020)对滤膜材质的要求。5.7.2零膜片由聚碳酸酯等惰性材料5.7.3标准膜片由聚碳酸酯等惰性材料制成,应避光存放,可购买市售标准膜片。本部分内容参考《环境空气滤膜介质上颗粒物质量测定β射线吸收法》(ISO10473:2000)中的规定。标准膜片应从计量系统采购,保证膜片的溯源要求。5.8仪器和设备5.8.1便携式β射线法颗粒物测定仪组成便携式β射线法颗粒物测定仪由采样装置和分析测量装置组成。a) 采样装置:由采样入口、切割器、动态加热系统、流量测量及控制装置、抽气泵等组成。使用耐腐蚀材料制造,所有含尘气流通道表面应无静电吸附作用,抽气泵应使用无碳刷抽气泵。b) 分析测量装置:分析测量装置主要由14C等射线源、β射线探测器、滤带(膜)传送控制装置等组成。分析测量装置主要由14C等射线源、β射线探测器、滤膜传送控制装置等组成。说明:依据HJ168,“仪器和设备”是标准的必备要素。本标准同时列出了分析测量装置的构成。根据现有的环境空气β射线测量装置的构成,按照过滤方式一般分为单膜过滤和滤带过滤两种方式;根据采样和测量位置又可分为同位采样测量和顺序采样测量两种方式。不同类型的β射线分析测量装置组成不同,本标准共列举了3种颗粒物采样及分析测量装置示意图,具体如下:1—切割器;2—进样管;3—动态加热装置;4—β射线发射单元;5—β射线接收单元;6—滤膜;7—泵图2同位采样测量单β射线仪器1—切割器;2—进样管;3—动态加热系统;4—β射线发射单元;5—β射线接收单元;6—滤膜;7—泵注:采样前对滤膜的空白值进行测量。将滤膜放于采样系统,采样结束后,使用β射线测量系统进行测量,滤膜运行具有双向性。图3顺序采样测量β射线滤带仪器1—切割器;2—进样管;3—动态加热系统;4—β射线监测系统发射单元;5—β射线监测系统接收单元;6—空白滤膜;7—泵;8—采样过程;9—采样滤膜注:仪器不含齿轮,滤膜由合适的支架组件支撑。滤膜可以在β射线监测系统和采样区域移动,以此对相同滤膜进行测量,空白滤膜和采样后滤膜放置在载体中。图4顺序采样测量β射线单滤膜仪器仪器性能便携式β射线法颗粒物测定仪应具备以下性能:a) 具有HJ93中采样器技术要求。b) 具有自动记录仪器的系统设置参数功能。c) 具有自动存储测量期间测定结果功能。d) 具有污染物名称、化学式和浓度值显示功能。e) 具有测量或输入及保存测量期间气象参数功能(大气压、温度、湿度等)。说明:仪器的采样器技术要求应满足HJ93的相关规定。根据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要求,监测数据要具体有可溯源性,因此要求仪器具有自动存储测量期间瞬时值或平均值结果的功能。测定过程中,监测人员要时常关注测定仪的运行状况和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因此要求仪器具有气态污染物名称、化学式和浓度值显示功能。对于不同的测试场景,均需要气象参数参与计算并得到相应测试场景的数据结果,因此要求仪器具有可测量或可输入及保存测量期间气象参数的功能。5.8.2辅助设备便携式电源:持续供电时间大于1小时,输出电压220V。温度计:测量环境温度,测量范围(-30~50)℃,示值误差不超过±2℃。湿度计:测量环境湿度,测量范围(0~100)%RH,示值误差不超过±5%RH。大气压计:测量环境大气压,测量范围(80~106)kPa,示值误差不超过±1kPa。说明:本标准定辅助设备应有便携式电源;持续供电时间大于1小时,输出电压220V。对于应急性执法监测,现场检测往往很难及时提提供电源。因此仪器要自带可充电的便携式电源,保证监测能够顺利实施,电池要持续供电大于1小时,以便获得小时均值数据。本标准同时规定辅助设备应有温度计、大气压计和湿度计。环境空气颗粒物或无组织排放颗粒物监测时,要记录环境状况,气体湿度和环境气压要应用到监测数据中,因此要具有温度度、大气压计、湿度计。其性能指标参考HJ93。5.9采样和测定5.9.1采样点和采样频次按照HJ194、HJ/T55及有关规定,确定采样位置、采样点及频次。说明:按照监测目的确定采样位置、采样点及频次。5.9.2切割器的选择根根据所测颗粒物粒径大小选择合适的切割器。当测定PM10和PM2.5时,切割器性能指标应符合HJ93中关于切割器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要求。说明:根据监测目的选择不同的切割器。其中PM10和PM2.5的切割器性能指标应符合HJ93有关切割器捕集效率的有关规定。5.9.3校准零点校准校准时泵停止工作,避免空气和颗粒物进入采样装置。选定量程,安装滤带(膜)或零膜片,按仪器说明书要求进行零点校准。说明:零点校准的方式一般按照各厂家仪器说明书的操作步骤进行,有的厂家零点校准与质量校准过程同步完成。质量校准在空白滤膜上方放置标准膜片进行测定,测定结果与标准膜片的标称值误差应在±2%范围内,否则应按仪器说明书要求对仪器进行校准。说明:校准膜片法参考ISO10473:2000中预称重膜片法的有关规定,根据预制膜片与零膜片之间的差值确定校准系数。测定结果与标准膜片的标称值误差要求应满足HJ653和HJ817的规定。5.9.4样品采集和测定按照HJ194、HJ/T55相关要求,做好采样准备。正确连接好采样系统,采样器入口距地面高度不得低于1.5m。如果测定交通枢纽处颗粒物,采样点应布置在距人行道边缘外侧1m处。设置采样周期等参数。小时均值应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日均值应至少有20个小时平均浓度值或采样时间。启动采样器进行自动测定并记录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说明:采样器入口采样高度以及布点要求按HJ/T55的相关要求。样品采集的有效时间参照GB3095中采样时间的有关规定。5.10结果计算与表示5.10.1结果计算颗粒物浓度按照公式(6)进行计算:ρ=mv×10式中:ρ——颗粒物的浓度,μg/m3;m——截留在滤膜的颗粒物质量,mg;v——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L。环境空气为实测体积,无组织排放为标况体积。5.10.2结果表示测定结果保留整数位,最多不超过三位有效数字。说明:通过方法验证,得出本标准的方法检出限为1μg/m3;为规范结果表示,本标准规定:低浓度时,颗粒物浓度结果保留至整数位;高浓度时,颗粒物浓度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当浓度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时如何进行结果表示,应当按照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此方法标准中无需规定。因此,本标准对浓度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时如何进行结果表示,不做规定。5.11精密度和准确度通过组织6家验证实验室开展方法验证工作,得到了本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5.11.1精密度6家验证实验室对PM2.5浓度水平为55μg/m3、PM10浓度水平为100μg/m3、TSP浓度水平为1000μg/m3的颗粒物尘源进行了6次重复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86%~7.18%,3.36%~6.42%、0.89%~4.51%;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6%、2.06%、1.64%;重复性限分别为:8.5μg/m³、14.9μg/m³、80.7μg/m³;再现性限分别为:8.5μg/m³、14.9μg/m³、87.3μg/m³。X家验证实验室对环境空气环境空气PM2.5、PM10、TSP浓度进行了6次测定。PM2.5浓度为48~116μg/m3、平均值79μg/m3;PM10浓度为111~250μg/m³,平均值153μg/m³;TSP浓度为152.3~400.8μg/m³,平均颗粒物浓度为242.9μg/m³。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6%、6.72%、5.48%。说明:在编制组对实际样品的精密度验证工作中,各验证实验室对环境空气PM2.5、PM10、TSP浓度进行了6次测定。由于环境现场颗粒物浓度在每个时间段的浓度变化较大,因此很难获得浓度相对稳定的实际样品,这也使得实验室内的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以及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的计算过程变得困难。因此编制组在综合考虑后,只给出了实验室间的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值。5.11.2准确度6家验证实验室对PM2.5浓度水平为55μg/m3、PM10浓度水平为100μg/m3、TSP浓度水平为1000μg/m3的颗粒物尘源进行了测定:相对误差分别为:-1.27%~1.45%、-0.4%~4.4%、-0.70%~3.88%;相对误差的最终值分别为:0.13±1.94%、1.91±4.15%、1.53±3.34%。说明:编制组在组织现场验证前,采用本标准规定的程序对方法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等进行了方法研究。5.12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5.12.1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应按照HJ194、HJ/T55中要求。5.12.2每次采样前,应对采样系统气密性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采样。5.12.3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标准膜片检查。5.12.4当定量结果相关的仪器部件维修或更换后需重新对仪器进行校准。5.12.5应保证采样后截留在滤带(膜)上的颗粒物全部在β射线的照射范围之内;测试前后β射线穿过滤带(膜)的能量衰减量不应超过总量的75%。5.12.6连续监测时,应符合HJ1100的要求。说明:本标准给出了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各检查项按照194、HJ/T55执行ISO10473-2000中规定,应尽可能多的采集滤膜上颗粒物的质量,但β射线穿过滤膜的衰减量不能超过总量的75%。本标准引用了这个规定。用作连续监测时,其安装调试应符合HJ1100的要求。5.13注意事项5.13.1使用的β射线源应符合放射性安全标准。5.13.2仪器报废后应按照有关规定处置放射源。说明:本标准列出了测试过程的注意事项。6方法验证6.1验证方案的制定工作2023年3月,编制组按照开题论证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依据HJ168的要求,编制完成方法验证实验方案,并组织验证实验室开展方法验证实验。6.2方法验证方案内容6.2.1实验内容(1)确定方法的检出限及测定下限(2)确定方法精密度(3)确定方法准确度(4)与标准方法进行数据比对6.2.2试剂和材料(1)标准样品选用青岛市计量技术研究院颗粒物浓度发生装置发生标准颗粒物尘源。由于颗粒物浓度发生装置发生的颗粒物浓度具有一定偏差和不稳定性,编制组同时用重量法对颗粒物浓度进行实时验证(且重量法和仪器法采样时长一致),最终选取验证浓度与发生浓度在误差±10%范围内发生的浓度,作为标准颗粒物浓度。调节设备发生颗粒物浓度为: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表7标准尘源与重量法结果比较监测因子重量法浓度(μg/m3)标准尘源浓度(μg/m3)PM2.55455PM10101100TSP10221000(2)实际样品选择典型空气可中TSP、PM10和PM2.5颗粒物浓度进行同步测定。6.2.3验证实验室及人员要求参加方法验证的实验人员均符合HJ373规定。6.2.4检出限验证实验方案按照HJ168的有关规定,各验证实验室使用空白滤膜在洁净的室内以标准规定程序连续测量6次,以3.143倍标准偏差计算方法检出限,验证试验选取的采样流量为16.67L/min,采样时间为60min。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及检出限等各项参数。最终的方法检出限为各验证实验室所得数据的最高值。6.2.5精密度的验证实验方案按照HJ168的有关规定,对标准尘源和实际样品进行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方法精密度测定。标准尘源测定:各验证实验室对3个不同浓度水平的颗粒物标准尘源55μg/m3(PM2.5)、100μg/m3(PM10)和1000μg/m3(TSP)进行测定,按全程序每个样品平行测定6次,分别计算不同样品的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等各项参数。实际样品测定:各验证实验室对典型环境空气PM2.5、PM10和TSP三个不同浓度范围的实际样品同步进行测定,按全程序每个样品平行测定6次。由于环境现场颗粒物浓度在每个时间段的浓度变化较大,因此很难获得浓度相对稳定的实际样品,这也使得实验室内的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以及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的计算过程变得困难。因此编制组在综合考虑后,只给出了实验室间的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值。6.2.6准确度的验证实验方案按照HJ168的有关规定,各验证实验室对3个不同浓度水平的颗粒物标准尘源55μg/m3(PM2.5)、100μg/m3(PM10)和1000μg/m3(TSP)进行测定,每个验证实验室按全程序平行测定6次,分别计算不同浓度水平标准尘源的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误差等各项参数。6.3方法验证过程6.3.1仪器使用情况表8使用仪器情况登记表验证实验室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性能状况南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便携式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监测仪ZR-7012正常抚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便携式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监测仪ZR-7012正常景德镇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便携式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监测仪ZR-7012正常盛丰环境监测有限公司便携式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监测仪ZR-7012正常华测环境检测有限公司便携式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监测仪ZR-7012正常青岛崂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便携式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监测仪ZR-7012正常6.3.2方法检出限实验按照实验方案,7家验证实验室按照HJ168的有关规定,对洁净空气进行了7次平行测定。本标准颗粒物检出限为1μg/m3,测定下限为4μg/m3。6.3.4方法精密度实验(1)标准尘源测定6家验证实验室对浓度水平为55μg/m3(PM2.5)、100μg/m3(PM10)和1000μg/m3(TSP)的颗粒物标准尘源进行测定,每个样品测定6次。测定结果: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86%~7.18%,3.36%~6.42%;0.89%~4.51%;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6%、2.06%、1.64%;重复性限分别为:8.5μg/m³、14.9μg/m³、80.7μg/m³;再现性限分别为:8.5μg/m³、14.9μg/m³、87.3μg/m³。(2)实际样品测定7家验证实验室对环境空气PM2.5、PM10、TSP浓度进行了6次测定。PM2.5浓度为48~116μg/m3、平均值79μg/m3;PM10浓度为111~250μg/m³,平均颗粒物浓度为153μg/m³;TSP浓度为152.3~400.8μg/m³,平均颗粒物浓度为242.9μg/m³。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6%、6.72%、5.48%。6.3.5方法准确度实验6家验证实验室对浓度水平为55μg/m3(PM2.5)、100μg/m3(PM10)和1000μg/m3(TSP)颗粒物标准尘源进行了测定:相对误差分别为:-1.27%~1.45%、-0.40%~4.40%、-0.70%~3.88%;相对误差的最终值为:0.13±1.94%、1.91±4.15%、1.53±3.34%。6.3.6与重量法比对结果编制组用重量法与本方法对环境空气PM2.5、PM10、TSP三个不同浓度范围的实际样品进行了同时测定,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比对结果见附件验证报告。6.4方法验证报告详见附件一。7与开题报告的差异说明本标准题目由开题报告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β射线法》修改为《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测定便携式β射线法》,其余主要技术内容与开题报告中的计划内容保持一致,无差异。8征求意见情况标准征求意见共收到X个单位的书面回复、回函,反馈意见XX条,未函复单位视为无意见。编制组对所有意见都进行整理、讨论和分析后,再结合送审稿技术研讨会专家意见,采纳(含原则采纳)XX条,未采纳XX条,采纳率XX%。征求意见采纳情况见附件2。9标准实施建议(1)使用本标准时,应确保分析仪器设备的β射线源取得管理机构的豁免权。(2)使用本标准时,需要注意按其中的规定做好各方面的质控。(3)为保证本标准的有效实施,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相关单位、社会化检测机构等部门的宣贯培训。
附件一方法验证报告方法名称: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测定便携式β射线法项目主编单位: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验证单位:南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抚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景德镇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盛丰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华测环境检测有限公司、青岛崂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及职称:周斌彬工程师通讯地址:南昌市洪都北大道路1131号电话告编写人及职称:周斌彬工程师报告日期: 2023 年 2 月13 日
1方法验证方案1.1实验基本情况(1)实验内容①确定方法的检出限②确定方法精密度③确定方法准确度(2)颗粒物①实验室颗粒物发生器选用青岛市计量技术研究院颗粒物浓度发生装置(德国TOPASATM-230雾化气溶胶发生器)发生颗粒物浓度。由于颗粒物浓度发生装置发生的颗粒物浓度具有一定偏差和不稳定性,编制组同时用重量法对颗粒物浓度进行实时验证(且重量法和仪器法采样时长一致),最终选取验证浓度与发生浓度在误差±10%范围内发生的浓度,作为标准颗粒物浓度。调节设备发生颗粒物浓度为: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表1标准尘源与重量法对比重量法浓度(μg/m3)标准尘源浓度(μg/m3)PM2.55455PM10101100TSP10221000②现场颗粒物选取选择环境空气你典型场所测定颗粒物浓度。(3)验证实验室选取6家实验室进行验证。1.2方法验证方案依据《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修订技术导则》(HJ168-2010)的原则,结合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实际情况,先后组织7家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验证。验证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检出限、方法精密度以及准确度。验证设备选用青岛众瑞智能仪器有限公司、实验室验证测试地点:青岛市计量技术研究院。1.2.1检出限验证实验方案按照HJ168的有关规定,各验证实验室使用高效过滤器在洁净的室内以标准规定程序连续测量7次,以3.143倍标准偏差计算方法检出限,验证试验选取的采样流量为16.67L/min,采样时间为60min。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及检出限等各项参数。最终的方法检出限为各验证实验室所得数据的最高值。1.2.2精密度的验证实验方案实验室颗粒物发生装置发生浓度测定:调节设备发生颗粒物浓度为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每个浓度档每家实验室各做6组数据共42组数据,分别计算不同样品的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等各项参数。标准编制组对各验证实验室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计算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重复性限r和再现性限R。现场颗粒物浓度测定:选取项目施工场地,于2022年10月8日至31日期间进行PM10、PM2.5和TSP三个实际样品的测试,每个项目进行42组实验,同步进行重量法采样,计算相对标准偏差。标准编制组对各验证实验室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计算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1.2.3准确度的验证实验方案在在青岛市计量技术研究院颗粒物浓度发生装置实验室,调节设备发生颗粒物浓度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每个浓度档每家实验室各做6组数据共42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准确度。1.2.4与重量法比对选取环境空气PM2.5、PM10、TSP三个不同浓度范围的实际样品进行测试,同时进行重量法测量,将β射线法与重量法进行比对。2验证实验室基本情况2.1实验室及参与人员情况表2参加验证的人员情况姓名性别职务或职称单位周斌彬男工程师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2仪器使用情况表3使用仪器情况登记表验证实验室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性能状况南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抚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景德镇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盛丰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华测环境检测有限公司、青岛崂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便携式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监测仪ZR-7012正常3方法检出限测试数据表4方法检出限数据表(实验室1)平行样品编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测定结果(μg/m³)10.62130.440.650.960.770.9平均值χ(μg/m³)0.7标准偏差S(μg/m³)0.21t值3.14检出限(μg/m³)0.67测定下限(μg/m³)2.69表5方法检出限测试数据表(实验室2)平行样品编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测定结果(μg/m³)40.250.360.370.2平均值χ(μg/m³)0.2标准偏差S(μg/m³)0.05t值3.14检出限(μg/m³)0.17测定下限(μg/m³)0.67表6方法检出限试数据表(实验室3)平行样品编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测定结果(μg/m³)10.921.43141.250.961.371.1平均值χ(μg/m³)1.1标准偏差S(μg/m³)0.20t值3.14检出限(μg/m³)0.61测定下限(μg/m³)2.45表7方法检出限测试数据表(实验室4)平行样品编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测定结果(μg/m³)10.921.43141.251.461.371.3平均值χ(μg/m³)1.2标准偏差S(μg/m³)0.20t值3.14检出限(μg/m³)0.61测定下限(μg/m³)2.45表8方法检出限测试数据表(实验室5)平行样品编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测定结果(μg/m³)10.120.530.640.150.460.770.8平均值χ(μg/m³)0.5标准偏差S(μg/m³)0.28t值3.14检出限(μg/m³)0.87测定下限(μg/m³)3.47表9方法检出限测试数据表(实验室6)平行样品编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测定结果(μg/m³)1120.530.4140.8450.8260.8771平均值χ(μg/m³)0.8标准偏差S(μg/m³)0.23t值3.14检出限(μg/m³)0.73测定下限(μg/m³)2.93表10方法检出限测试数据表(实验室7)平行样品编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测定结果(μg/m³)10.821.360.770.8平均值χ(μg/m³)0.9标准偏差S(μg/m³)0.23t值3.14检出限(μg/m³)0.73测定下限(μg/m³)2.904方法精密度测试数据4.1实验室颗粒物发生器发生浓度测试实验室颗粒物浓度测试在青岛市计量技术研究院颗粒物浓度发生装置实验室,调节设备发生颗粒物浓度PM2.5为55μg/m³、PM10为100μg/m³、TSP为1000μg/m³。标准编制组对各验证实验室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计算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重复性限r和再现性限R。表11精密度测试数据(实验室1)平行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测定结果(μg/m³)15310010082589410553571081006457961018550951032659108989平均值χ55.8100.11018.1标准偏差S3.406.4223.10相对标准偏差RSD(%)6.096.422.27表12精密度测试数据(实验室2)平行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测定结果(μg/m³)15697983255969743511041021453101101155591978659108991平均值χ54.899.6993.0标准偏差S2.575.9919.07相对标准偏差RSD4.696.021.92表13精密度测试数据(实验室3)平行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测定结果(μg/m³)157104100625310710953521061011450100102655610110376571091059平均值χ54.3104.41038.8标准偏差S3.043.7033.52相对标准偏差RSD5.613.543.23表14精密度测试数据(实验室4)平行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测定结果(μg/m³)15010710012581081051359103955452100990555971003659931014平均值χ55.4101.21002.3标准偏差S3.985.6231.14相对标准偏差RSD7.185.553.11表15精密度测试数据(实验室5)平行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测定结果(μg/m³)154100997259989903539710074591061015554949996521081003平均值χ55.1100.31002.0标准偏差S3.075.398.88相对标准偏差RSD5.585.370.89表16精密度测试数据(实验室6)平行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测定结果(μg/m³)151110107025294103335610310044541091090558106997656102968平均值χ54.5104.01027.0标准偏差S2.705.8346.33相对标准偏差RSD4.955.604.51表17精密度测试数据(实验室7)平行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测定结果(μg/m³)158100102225310410433571041014454100100855410610676581091003平均值χ55.7103.81026.2标准偏差S2.153.4924.62相对标准偏差RSD3.873.362.4表18实验室间精密度测试数据(实验室1-实验室7)平行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测定结果(μg/m³)实验室155.8100.11018.1实验室254.899.6993.0实验室354.3104.41038.8实验室455.4101.21002.3实验室555.1100.31002.0实验室654.5104.01027.0实验室755.7103.81026.2平均值χ55.1101.91015.3标准偏差S0.582.1016.63相对标准偏差RSD1.062.061.64重复性限分别为:8.5μg/m³、14.9μg/m³、80.7μg/m³;再现性限分别为:8.5μg/m³、14.9μg/m³、87.3μg/m³。4.2现场颗粒物浓度测试现场试验选取环境空气现场进行PM2.5、PM10和TSP三个实际样品的测试,按全程序每个样品平行测定6次。由于环境现场颗粒物浓度在每个时间段的浓度变化较大,因此很难获得浓度相对稳定的实际样品,这也使得实验室内的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以及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的计算过程变得困难。因此编制组在综合考虑后,只给出了实验室间的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值。。表197家实验室精密度测试数据(PM2.5)平行号123456实验室号μg/m³μg/m³μg/m³μg/m³μg/m³μg/m³实验室15297101697873实验室25291116648075实验室34889110708378实验室45588106688271实验室55893109697274实验室65594108737577实验室75591109677682平均值53.591.9108.468.678.075.7标准偏差S2.993.064.502.683.872.58相对标准偏差RSD5.603.334.153.924.973.41表207家实验室精密度测试数据(PM10)平行号123456实验室号μg/m³μg/m³μg/m³μg/m³μg/m³μg/m³实验室1150169133152136140实验室2134149125128131123实验室3124134119111135111实验室4123136112115133118实验室5180182157162162148实验室6243250215210217203实验室7150169133152136140平均值147.0131.0121.9123.0166.9225.9标准偏差S11.98.810.09.013.119.1相对标准偏差RSD表217家实验室精密度测试数据(TSP)平行号123456实验室号μg/m³μg/m³μg/m³μg/m³μg/m³μg/m³实验室1185373187185257338实验室2174401200202260346实验室3166357180172229302实验室4161350170175235295实验室5152373201199234304实验室6167338170179217287实验室7155361181188255339平均值165.7364.7184.3185.7241.2315.9标准偏差S11.220.312.611.416.524.2相对标准偏差RSD表22实验室间精密度测试数据(实验室1-实验室7)平行号颗粒物浓度测定值(μg/m³)备注PM2.5PM10TSP测定结果(μg/m³)实验室178.5159.0234.5实验室279.6169.9231.1实验室379.5143.5254.2实验室478.1146.3246.6实验室579.0152.3263.8实验室680.2140.4226.4实验室779.9156.9244.0平均值χ79.3152.6242.9标准偏差S0.7610.2513.31相对标准偏差RSD0.966.725.485准确度测试数据表23准确度测试数据(实验室1)平行号标准样品备注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测试结果(μg/m³)15310010082589410553571081006457961018550951032659108989平均值χ55.8100.11018.1标准样品浓度(μg/m³)551001000相对误差REi1.450.101.8表24准确度测试数据(实验室2)平行号标准样品备注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测试结果(μg/m³)15697983255969743511041021453101101155591978659108991平均值χ54.899.6993.0标准样品浓度(μg/m³)551001000相对误差REi-0.36-0.40-0.7表25准确度测试数据(实验室3)平行号标准样品备注55(μg/m³)100(μg/m³)1000(μg/m³)测试结果(μg/m³)157104100625310710953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ection B 第4课时(2a-2c)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2024-2025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14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 欢迎加入我们-公司规章制度培训
- 旅游规划创新创业
- 2024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1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课余生活我选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13《玩转巧妙万花筒》 (教案)-二年级劳动北师大版
- 癫痫患者的护理小讲课
- 血透导管封管操作流程
- 202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写作 思路要清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 Here and now Section A Grammar教案
- 2025年全国海洋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200题)
- 洁净风管安装施工方案
- 2025年云南曲靖师宗县县属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1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电商直播运营(初级)营销师-巨量认证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长庆油田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山西建设投资集团限公司总部中层管理人员竞聘34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电子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模式及路径
- 初中数学计算1000道-因式分解高阶-答案
- 旱改水规划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