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季期第一次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检测语文(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一、积累(22分)街巷记忆,岁月情深。广西本土话剧《三街两巷》即将开演,请你根据下面语段完成任务。(一)以小见大的叙事诗话剧《三街两巷》巧妙地从“拆迁”一事切入,深入挖掘“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背后的复杂情感与深刻意义。编剧不拘泥于重大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风格,而是将叙事重点落在了普通人物身上。鲜活的人物、情感的挣扎、爱的无声呐喊以及街坊邻里的深情厚谊,在剧中体现得________。这是一部叙写普通人的叙事诗,它演绎着他们的酸甜苦辣,zhāng()显着人间真情的可贵。(二)幽默风趣的市井图“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飞檐花格窗”的古老街巷,承载着城市的悠悠往事。作为历史文化的缩影,这里充满了人间烟火,也饱含生活的酸甜苦辣。话剧《三街两巷》创作的初衷,就是抒发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递温暖的城市情感。剧中人物用质朴的方言交谈,亲切中带着幽默。熟悉的街巷名字唤起了人们对往昔的怀念,而那些传统小吃更是勾起了儿时的记忆和缕缕乡愁。这些琐碎而真实的生活片段,正是城市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三)蓬勃发展的新名片话剧《三街两巷》并非简单的宣传广告,它已经成为一张新的文化名片,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剧本扎根于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昔日沧桑的老街在剧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剧的创作方式也为艺术工作者书写城市故事、展现城市风貌、传播城市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1.阅读以上语段,请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1)zhāng()显(2)底蕴()2.语段(一)横线处需要填入一个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眼花缭乱 B.淋漓尽致 C.惟妙惟肖 D.干脆利落3.语段(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修改。4.在语段(三)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构建了鲜活的人物关系与生动的社会图景②使传统角色焕发现代审美的光彩③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市井生活的脉搏④借助对人物形象的创新刻画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5.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漫步市井古巷,缓行山林幽径,耳畔诗韵千年。黄梅时节,细雨绵绵,蛙鸣不断,赵师秀笔下巷景深邃:“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约客》)③________(作者)行至山西村,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即将到来的“春社”:“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小巷尽头,陶渊明静望青山,心归田园,吟出闲适之句,道尽人间真谛:“④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饮酒》)漫步琅琊山,欧阳修借“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的春夏之景来慰藉心灵。6.振华中学话剧社计划在学校艺术中心举办“街头巷尾的戏剧人生”主题讲座,时间定于2025年3月15日下午15:00,想邀请市文化馆王影老师担任主讲人,请你代表话剧社写一封邀请函。邀请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华中学话剧社2025年3月10日7.主题讲座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请你围绕“戏剧的演出场地”这一话题,发表你的看法。(1)你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下列论据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来证明你的观点(填序号):________①走出剧场,将表演空间与生活空间相融合,戏剧能更直接地融入观众的日常生活。②剧场有专业的灯光、音效、布景和舞台设计,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剧体验。③舞台上的戏剧往往更具深度,能引发观众对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④在非剧场环境中,观众可以更自由地与演员互动,增强了他们的体验感。二、阅读(48分)(一)整本书阅读(7分)8.班级开展“市井长巷中的人·事·情”整本书阅读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1)《骆驼祥子》展现了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请结合相应事件填写下表。事件人物性格特点“我不喝酒!”祥子看着酒盅出神。“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祥子一肚子的怨气,无处发泄;遇到这种戏弄,真想和她瞪眼。“她”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他”指祥子③________(2)对于祥子的命运,有人感叹“沙漠里养不出牡丹花来”,也有人说“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请你围绕这两种说法并结合作品内容,探究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广西彩调剧,源于广西的传统民间音乐和舞蹈,其历史沿革和艺术演变反映了广西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它融合了壮族、汉族、瑶族等广西多民族文化元素,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②彩调剧的曲调往往结合了当地民间音乐的元素,如壮族的山歌和侗族的大歌。在彩调剧《百鸟衣》中,曲调结合了壮族山歌的旋律,展现了一种地域性的鲜明特色,深深植根于广西的土地与民族文化之中。③彩调剧使用大量广西官话和方言俚语。使用的地方方言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它们承载着区域文化的记忆和历史的印记。研究表明,地方方言的使用在舞台艺术中可以加强地方认同感。方言在彩调剧中的使用呈现出语言的多样性,还帮助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④彩调剧中保留许多地方习俗和传统节庆。彩调剧《刘三姐》以壮族“歌仙”为原型,既是“三月三”歌圩中常唱的经典曲目,也展现了“三月三”以歌会友的节庆传统。彩调剧再现了特定节庆,为观众提供了直观的文化体验,也使得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摘编自《美学视角下的广西彩调剧探析》,《中国民族博览》)材料二】①11月18日晚,由广西戏剧院复排的经典彩调剧《刘三姐》亮相北京长安大戏院。②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看来,彩调本身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形式活泼,从小人物、小生活、小情绪方面入手开掘,极具质朴的本土生活气息。彩调剧《刘三姐》成功的重要经验,得益于剧中也有着强烈的美丑善恶的对比,给观众带来了“刘三姐”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另外,广西戏剧院作为国家级非遗彩调保护责任单位,定期对该剧经典版进行修改提升。这次复排在舞美、道具、服饰以及剧情构造上均有提升,使得舞台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场面更加宏大。③移植、改编、演出《刘三姐》,如同秋天的蒲公英一样播彩调剧种和这部剧的文化。从“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到“多谢幸福领路人,我今已有好茶饭,更有山歌敬亲人”,一曲《多谢了》歌词在不同场合中的变化,尽显该剧因应时代变化进行传播的影响力。(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经典彩调剧〈刘三姐〉如何在当代焕彩?从“多谢了”歌词一窥》)【材料三】“年轻群体喜欢的戏曲观看形式”调查数据现场观看19.60%线上直播28.70%AR/VR技术全息体验51.70%(摘编自微博发布《2024年非遗戏曲关注度趋势洞察报告》)9.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广西彩调剧历史沿革和艺术演变反映广西地区文化传统,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B.许多地方习俗和传统节庆在彩调剧中保留,使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C.《多谢了》歌词的变化尽显了彩调剧《刘三姐》因应时代变化进行传播的影响力。D.材料三显示多数年轻人不喜欢观看戏曲,他们对互联网或虚拟现实技术更热衷。10.彩调剧是链接古今、跨越南北的八桂艺术“名片”,请你结合材料一,分析彩调剧中蕴含的广西特色文化传统。11.据全国普查,广西共有21个剧种,是中国戏剧文化丰富的地区之一。本地戏曲该如何走出广西走向世界,请你结合从以上材料得来的启示提几点建议。(三)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片芭蕉叶杨青①七岁前,我的世界里没有高楼街巷,只有屋后的梨树、樱桃树、无花果树,以及翠绿的芭蕉。②芭蕉,叶片宽大,长势旺盛,遍布乡间的房前屋后。家乡雨水充沛,加之芭蕉生命力极强,要不了一年半载,一株芭蕉幼苗便能如盖如伞,撑起一大片阴凉。③有一年赶上春雨绵绵,我急着去村小上学,家中仅有的一把雨伞却损坏已久。母亲灵机一动,转身提着镰刀朝屋后走去,回来时,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便摆在了我眼前。我看到芭蕉叶后欢天喜地,忙顶在头上冲出家门。④一路上,同学们相继汇拢,撑伞者有之,淋雨者有之,顶着芭蕉叶的却唯有我一人。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落雨的清晨。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粘连在我身上。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⑤在乡间,草木是人们的挚友,也是生活的帮手。就拿房前屋后的植物来说,几乎样样都是管用的。竹子不仅提供竹笋,也带来竹筐、斗笠和竹席;松树的枝叶用作引火材料,它的身躯则做成各式家具,成为新娘们的嫁妆。芭蕉也不例外。⑥初夏,樱桃正红,母亲摘下几斤,用芭蕉叶托着,嘱咐我给邻里送去;秋天,新稻成熟,用旺火蒸熟,再用芭蕉叶包好,赶路的人就有了远行的底气。立春后农事渐多,人们对芭蕉的索取却最少,只为给它留足生息繁衍的时间。⑦后来我进城求学,屋后的芭蕉见不着了,遗憾之余,竟然以另一种方式和它们重逢了。从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到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从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到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它们伴我度过无数个思乡的夜晚,在泛黄的诗集间,悄然长成一片精神的绿荫。不仅是诗词,我还在书卷上看到一则美谈,说唐人怀素少时家贫,无钱购买纸张,就采宽大的芭蕉叶作纸练字,日复一日,终成一代书家。⑧芭蕉,远不止我认为的那样,它早已从乡间的房前屋后走进了美好的文字中,也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在城市中扎下根来。⑨在我生活的南方小城,信步走进公园,或漫步临河街巷,会看见一丛丛芭蕉骄傲地生长着。人们在芭蕉的阴凉下谈笑、小坐,畅快自在。此刻,时光慢了下来,市井街巷里也有了乡村的闲适,屋后的芭蕉以新的形式再次陪伴在人们身边。⑩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它却长成了如树一般高大的体型。芭蕉枝叶柔软易折,貌似柔弱,实则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纵使经历霜雪,也会不卑不亢地挺立着。⑪仲夏的夜里,窗外的雨倾斜而来。灯下,我翻开一卷泛黄的诗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正映在昏黄的光晕里,恍惚间,我又想起了儿时屋后的芭蕉。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雨水击打着芭蕉叶,声声入耳,使人着迷。故乡的田垄和炊烟,仿佛又在眼前了。(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8月12日第20版,有改动)12.芭蕉叶自乡野至市巷,其“行迹”与人之步履相契。请梳理文中①—⑩段芭蕉叶的“行走”和“我”的情感脉络。芭蕉叶的“足迹”关于“芭蕉(叶)”的事件对“芭蕉叶”情感乡野屋后①____________欢喜、依恋②__________以另一种方式与芭蕉重逢遗憾、怀念市井街巷一丛丛芭蕉骄傲生长③________1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14.作者在第⑦段引用了古诗词和怀素练字的故事,有何用意?15.文章结尾提到“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请结合全文内容,理解作者借描写芭蕉叶表达了哪些情思?(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6.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讲述了卖炭老人含辛茹苦地烧出来一车炭,最后却被宫史以极低的价格夺走的故事。B.“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之轻对比,揭示了宫市公开掠夺的本质。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他“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学主张。D.诗歌结尾通过发表议论,对统治阶级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和控诉,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7.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请任选一描写角度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表现卖炭翁的“苦”。(五)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乙】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①。既灭烛,闻主人媪②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③。”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选自《国史补·王积薪闻棋》)【注释】①逆旅:旅店。②媪(ǎo):老妇,指下文“妇”的婆婆。妇:指儿媳。③伏局:认输。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康肃公善射以咨诹善道(《出师表》)B.自谓天下无敌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C.但手熟尔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D.以我酌油知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9.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陈尧咨的出众才能和狂傲个性,为下文卖油翁出场作铺垫。B.卖油翁“睨之”“微颔之”两个动作,体现他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不十分赞赏。C.乙文以王积薪自负棋艺开始,自认不足结束,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饱满。D.甲、乙两文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主要通过动作的描写突显性格,展现人物高超技艺。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2)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21.甲、乙两文均塑造了平凡而有光辉的小人物。请结合内容任选其一,说说人物的闪光点。22.甲、乙两文都通过技艺高超者故事揭示道理,对你有何启示?请分别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三、写作(50分)23.根据要求写作。寻常街巷,驻足处皆是人间烟火。修鞋铺的叮当声里藏着旧日足迹,云吞店的热气里熬着三代人的家常,大榕树下总有人守着磨光的木头棋盘,风筝店的老伯用竹篾扎出会飞的童年……这些浸润时光的风景,正等待着你去发现。请以“寻常巷陌里的风景”为题目,写下你在成长过程中那些美好的遇见。要求:(1)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上;(2)不得抄袭,不要套作;(3)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4)不少于600字。

2025年春季期第一次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检测语文(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一、积累(22分)街巷记忆,岁月情深。广西本土话剧《三街两巷》即将开演,请你根据下面语段完成任务。(一)以小见大的叙事诗话剧《三街两巷》巧妙地从“拆迁”一事切入,深入挖掘“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背后的复杂情感与深刻意义。编剧不拘泥于重大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风格,而是将叙事重点落在了普通人物身上。鲜活的人物、情感的挣扎、爱的无声呐喊以及街坊邻里的深情厚谊,在剧中体现得________。这是一部叙写普通人的叙事诗,它演绎着他们的酸甜苦辣,zhāng()显着人间真情的可贵。(二)幽默风趣的市井图“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飞檐花格窗”的古老街巷,承载着城市的悠悠往事。作为历史文化的缩影,这里充满了人间烟火,也饱含生活的酸甜苦辣。话剧《三街两巷》创作的初衷,就是抒发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递温暖的城市情感。剧中人物用质朴的方言交谈,亲切中带着幽默。熟悉的街巷名字唤起了人们对往昔的怀念,而那些传统小吃更是勾起了儿时的记忆和缕缕乡愁。这些琐碎而真实的生活片段,正是城市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三)蓬勃发展的新名片话剧《三街两巷》并非简单的宣传广告,它已经成为一张新的文化名片,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剧本扎根于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昔日沧桑的老街在剧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剧的创作方式也为艺术工作者书写城市故事、展现城市风貌、传播城市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1.阅读以上语段,请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1)zhāng()显(2)底蕴()2.语段(一)横线处需要填入一个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眼花缭乱 B.淋漓尽致 C.惟妙惟肖 D.干脆利落3.语段(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修改。4.在语段(三)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构建了鲜活的人物关系与生动的社会图景②使传统角色焕发现代审美的光彩③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市井生活的脉搏④借助对人物形象的创新刻画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答案】1.①.彰②.yùn2.B3.病因:搭配不当,“抒发”与“文化历史”不搭配。修改为:话剧《三街两巷》创作的初衷,就是传承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递温暖的城市情感。4.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1)彰显:zhāngxiǎn,是显赫,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的意思。(2)底蕴:dǐyùn,意思是内心蕴藏;底细;事情的内涵;文化的涵养。【2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辨析。A.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B.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C.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D.干脆利落:形容说话做事不拖泥带水;结合语境,这里说剧中人物情感等体现得充分,用“淋漓尽致”合适。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病因:搭配不当,动词“抒发”与宾语“文化历史”搭配不当。修改:将“抒发悠久的文化历史”改为“传承悠久的文化历史”。【4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排序。④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创新刻画,能够为故事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应排在首位。③在刻画好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需要展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和背景,而细腻地捕捉市井生活的脉搏,能让观众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使观众更容易代入剧情,因此排在第二位。②当人物形象和生活背景都构建好之后,就需要对传统角色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创新,使其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作品增添独特的魅力,所以排在第三位。①最后,将前面所做的各项工作进行整合,通过鲜活的人物关系和生动的社会图景,全面而完整地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整个剧本的内容更加丰满和立体,故排在最后一位。按照这样的顺序,能够使剧本从人物塑造到生活场景描绘,再到传统角色的创新,最后到整体社会图景的构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更好地展现话剧《三街两巷》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所以排序为:④③②①。故选C。5.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漫步市井古巷,缓行山林幽径,耳畔诗韵千年。黄梅时节,细雨绵绵,蛙鸣不断,赵师秀笔下巷景深邃:“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约客》)③________(作者)行至山西村,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即将到来的“春社”:“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小巷尽头,陶渊明静望青山,心归田园,吟出闲适之句,道尽人间真谛:“④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饮酒》)漫步琅琊山,欧阳修借“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的春夏之景来慰藉心灵。【答案】①.黄梅时节家家雨②.青草池塘处处蛙③.陆游④.采菊东篱下⑤.野芳发而幽香⑥.佳木秀而繁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蛙、篱、阴”等字词容易写错。6.振华中学话剧社计划在学校艺术中心举办“街头巷尾的戏剧人生”主题讲座,时间定于2025年3月15日下午15:00,想邀请市文化馆王影老师担任主讲人,请你代表话剧社写一封邀请函。邀请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华中学话剧社2025年3月10日【答案】示例:邀请函尊敬的王影老师:您好!振华中学话剧社将于2025年3月15日下午15:00在学校艺术中心举办“街头巷尾的戏剧人生”主题讲座。我们久仰您在戏剧方面的专业素养,特邀请您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莅临指导,与同学们分享戏剧知识与见解。期待您的到来!振华中学话剧社2025年3月10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邀请函的写作。需明确邀请函的格式与内容要求。格式上,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落款(署名和日期)构成;内容上,要清晰准确传达活动相关信息,语言表达得体、诚恳。标题:已给出“邀请函”,直接使用即可。称呼:顶格写被邀请人称呼,本题被邀请人是市文化馆王影老师,应写“尊敬的王影老师”。正文开头问候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可写“您好”。活动介绍:说明活动主办方是振华中学话剧社;活动主题为“街头巷尾的戏剧人生”;活动时间是2025年3月15日下午15:00;活动地点在学校艺术中心。邀请意图:诚恳表达希望王影老师担任主讲人的意愿,可提及王影老师在戏剧领域的专业能力等,体现邀请的诚意。落款:已给出振华中学话剧社署名及2025年3月10日。示例:邀请函尊敬的王影老师:您好!振华中学话剧社计划于2025年3月15日下午15:00,在学校艺术中心举办“街头巷尾的戏剧人生”主题讲座。我们久仰您在戏剧领域的专业造诣与丰富经验,诚邀您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我校师生带来精彩分享。期待您的莅临!振华中学话剧社2025年3月10日7.主题讲座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请你围绕“戏剧的演出场地”这一话题,发表你的看法。(1)你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下列论据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来证明你的观点(填序号):________①走出剧场,将表演空间与生活空间相融合,戏剧能更直接地融入观众的日常生活。②剧场有专业的灯光、音效、布景和舞台设计,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剧体验。③舞台上的戏剧往往更具深度,能引发观众对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④在非剧场环境中,观众可以更自由地与演员互动,增强了他们的体验感。【答案】(1)示例:我认为戏剧的演出场地可以多样化,既可以在传统剧场,也可以在非剧场环境。(2)①②(或①④)【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观点表达。答案不唯一,明确演出场地的选择,并阐释理由,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即可。注意本题与下一道题的联系,组织观点时要考虑到论据的选择。示例:我认为可以设计更具科技感的专业化舞台。比如全息投影、VR、灯光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戏剧演出场地更加多元化和富有创意,既能够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也能推动戏剧创新更多的演出形式,拓展深度。【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答案不唯一,结合前一道题提出的观点,选择相适应的论据即可。示例:②③(根据前一示例,论据②可从科技化专业舞台技术优越性论证观点,论据③可从专业化舞台带来的戏剧创新、深度演绎等角度论证观点。)二、阅读(48分)(一)整本书阅读(7分)8.班级开展“市井长巷中的人·事·情”整本书阅读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1)《骆驼祥子》展现了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请结合相应事件填写下表。事件人物性格特点“我不喝酒!”祥子看着酒盅出神。“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祥子一肚子的怨气,无处发泄;遇到这种戏弄,真想和她瞪眼。“她”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他”指祥子③________(2)对于祥子的命运,有人感叹“沙漠里养不出牡丹花来”,也有人说“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请你围绕这两种说法并结合作品内容,探究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答案】(1)①.虎妞;②.泼辣、强势③.自私、堕落(2)“沙漠里养不出牡丹花来”指祥子所处的黑暗社会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军阀混战、黑暗统治、剥削压迫使他的买车梦想一次次破灭,生存艰难;“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指祥子自身性格的弱点也是导致他悲剧的因素,他后期变得自私、堕落、狡猾,对生活失去信心,不再努力奋斗。这两方面共同造成了祥子的悲剧命运。【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第一空:根据“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可知,从这些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她”说话粗俗、泼辣,而且行为强势,强制让祥子喝酒,这种性格特点符合《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虎妞是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她大胆泼辣,性格强势。故“她”是虎妞。第二空:根据“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可知,“不喝就滚出去”这种强硬的语言,直接体现了她的强势;“辣不死你”“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等话语,既表现出她的粗俗,又突出了她大胆泼辣的性格,不顾及他人感受,以自己的意志强行要求祥子喝酒。故填写:泼辣、强势。第三空:根据“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可知,以前的祥子认为拉车关乎人命,小心翼翼,而现在他故意做出“横切别的车”“故意拐硬弯”“别扭着后面的车”“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等掏坏的行为,还觉得摔死谁都没关系,人都该死。这种前后的对比,鲜明地体现出祥子已经从一个老实、善良、有责任感的人变得自暴自弃、麻木且堕落,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和敬畏之心。故填写:自私、堕落。【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沙漠里养不出牡丹花来”:这句话是一种比喻,将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比作“沙漠”,强调恶劣的社会环境如同沙漠般缺乏滋养美好事物的条件,“牡丹花”则代表着祥子的美好理想和善良品质等,意味着在这样黑暗、残酷的社会中,祥子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的美好品质,突出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意思是事物自身先腐烂了,才会生虫。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祥子自身存在一些弱点和问题,这些内在因素导致了他最终的堕落,强调个人因素在其悲剧命运中所起的作用。社会环境因素——“沙漠里养不出牡丹花来”黑暗的社会统治: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底层人民生活困苦。例如,祥子辛苦攒钱买的第一辆车,就在他拉车去清华的路上,被大兵连人带车给抓走了,“他就这么半死不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的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祥子如同在黑暗统治下苦苦挣扎的蝼蚁,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残酷的阶级剥削:祥子作为一个人力车夫,处于社会底层,受到来自各方的剥削。车行老板刘四爷剥削车夫,收取高额的车租,让祥子们即使拼命拉车也难以维持生计。“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刘四爷的形象如同剥削阶级的代表,压榨着祥子们的血汗。冷漠的社会人情:在那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情,充满了冷漠和算计。当祥子的妻子虎妞难产而死,他为了埋葬虎妞不得不卖掉车子,陷入了极度的困境。此时,他没有得到周围人的真正帮助,“祥子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磕磕的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周围人的冷漠让祥子在精神上更加孤独和绝望。个人因素——“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性格的局限性:祥子性格中有着固执、保守的一面。他一直坚持通过个人的努力拉车来实现买车的梦想,不懂得变通,也没有其他的生存技能和发展思路。当面对一次次的挫折时,他缺乏应对的能力和勇气。思想的愚昧性:祥子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思想,他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他人的关心。在虎妞死后,他开始变得自私、冷漠,为了钱甚至去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他只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只管拉上买卖,不管别的,像一只饿疯的野兽。”这种思想的转变加速了他的堕落。意志的不坚定性:祥子在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时,逐渐失去了奋斗的意志。一次次的挫折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从一个勤劳、善良、有梦想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懒惰、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祥子,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他的意志被彻底摧毁,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据此回答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广西彩调剧,源于广西的传统民间音乐和舞蹈,其历史沿革和艺术演变反映了广西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它融合了壮族、汉族、瑶族等广西多民族文化元素,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②彩调剧的曲调往往结合了当地民间音乐的元素,如壮族的山歌和侗族的大歌。在彩调剧《百鸟衣》中,曲调结合了壮族山歌的旋律,展现了一种地域性的鲜明特色,深深植根于广西的土地与民族文化之中。③彩调剧使用大量广西官话和方言俚语。使用的地方方言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它们承载着区域文化的记忆和历史的印记。研究表明,地方方言的使用在舞台艺术中可以加强地方认同感。方言在彩调剧中的使用呈现出语言的多样性,还帮助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④彩调剧中保留许多地方习俗和传统节庆。彩调剧《刘三姐》以壮族“歌仙”为原型,既是“三月三”歌圩中常唱的经典曲目,也展现了“三月三”以歌会友的节庆传统。彩调剧再现了特定节庆,为观众提供了直观的文化体验,也使得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摘编自《美学视角下的广西彩调剧探析》,《中国民族博览》)【材料二】①11月18日晚,由广西戏剧院复排的经典彩调剧《刘三姐》亮相北京长安大戏院。②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看来,彩调本身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形式活泼,从小人物、小生活、小情绪方面入手开掘,极具质朴的本土生活气息。彩调剧《刘三姐》成功的重要经验,得益于剧中也有着强烈的美丑善恶的对比,给观众带来了“刘三姐”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另外,广西戏剧院作为国家级非遗彩调保护责任单位,定期对该剧经典版进行修改提升。这次复排在舞美、道具、服饰以及剧情构造上均有提升,使得舞台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场面更加宏大。③移植、改编、演出《刘三姐》,如同秋天的蒲公英一样播彩调剧种和这部剧的文化。从“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到“多谢幸福领路人,我今已有好茶饭,更有山歌敬亲人”,一曲《多谢了》歌词在不同场合中的变化,尽显该剧因应时代变化进行传播的影响力。(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经典彩调剧〈刘三姐〉如何在当代焕彩?从“多谢了”歌词一窥》)【材料三】“年轻群体喜欢的戏曲观看形式”调查数据现场观看19.60%线上直播28.70%AR/VR技术全息体验51.70%(摘编自微博发布《2024年非遗戏曲关注度趋势洞察报告》)9.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广西彩调剧历史沿革和艺术演变反映广西地区文化传统,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B.许多地方习俗和传统节庆彩调剧中保留,使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C.《多谢了》歌词的变化尽显了彩调剧《刘三姐》因应时代变化进行传播的影响力。D.材料三显示多数年轻人不喜欢观看戏曲,他们对互联网或虚拟现实技术更热衷。10.彩调剧是链接古今、跨越南北的八桂艺术“名片”,请你结合材料一,分析彩调剧中蕴含的广西特色文化传统。11.据全国普查,广西共有21个剧种,是中国戏剧文化丰富的地区之一。本地戏曲该如何走出广西走向世界,请你结合从以上材料得来的启示提几点建议。【答案】9.D10.①曲调融合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如壮族山歌、侗族大歌,展现地域特色;②使用大量广西官话和方言俚语,承载区域文化记忆,加强地方认同感;③保留许多地方习俗和传统节庆,如“三月三”歌圩,传承了传统文化。11.①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②注重对经典剧目的修改提升,在舞美、道具、服饰以及剧情构造等方面创新;③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采用线上直播、AR/VR技术全息体验等形式,吸引年轻群体。【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全面展示了广西彩调剧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材料一从历史沿革、曲调、方言和传统节庆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彩调剧所蕴含的广西多民族文化元素;材料二以《刘三姐》为例,探讨了彩调剧在当代的复排与传播,强调了其因应时代变化的能力;材料三则通过调查数据,反映了年轻群体对戏曲观看形式的偏好。整体上,文章不仅展现了彩调剧的艺术魅力,也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思路。【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D.材料三只是“年轻群体喜欢的戏曲观看形式”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更喜欢AR/VR技术全息体验这种戏曲观看形式,并非多数年轻人不喜欢观看戏曲,该选项理解错误;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结合材料一第②段“彩调剧的曲调往往结合了当地民间音乐的元素,如壮族的山歌和侗族的大歌。在彩调剧《百鸟衣》中,曲调结合了壮族山歌的旋律,展现了一种地域性的鲜明特色”可知彩调剧的曲调融入了广西本地民族的民间音乐,像壮族山歌、侗族大歌等,这些独特的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广西地域特色,使彩调剧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体现了广西民间音乐文化传统。结合第③段“彩调剧使用大量广西官话和方言俚语。使用的地方方言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它们承载着区域文化的记忆和历史的印记”可知,彩调剧运用广西官话和方言俚语,这些地方方言承载着广西区域文化记忆和历史印记,是广西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展示了广西独特的语言文化传统。结合第④段“彩调剧中保留许多地方习俗和传统节庆。彩调剧《刘三姐》以壮族‘歌仙’为原型,既是‘三月三’歌圩中常唱的经典曲目,也展现了‘三月三’以歌会友的节庆传统”,能看出彩调剧保留了如“三月三”歌圩等地方习俗和传统节庆,将这些具有广西特色的传统习俗与节庆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出来,传承和弘扬了广西的传统习俗文化。据此进行概括即可。【11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建议的能力。首先需回顾材料中彩调剧的特色及传播经验,如文化融合、形式创新、传播方式等。然后从内容挖掘、形式创新、传播渠道拓展等角度思考如何推广本地戏曲。最后结合材料相关语句阐述理由,使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材料一第①段提到“广西彩调剧,源于广西的传统民间音乐和舞蹈,它融合了壮族、汉族、瑶族等广西多民族文化元素”,像彩调剧《百鸟衣》的曲调结合了壮族山歌的旋律,彩调剧《刘三姐》以壮族“歌仙”为原型,展现了“三月三”以歌会友的节庆传统。这表明广西本地戏曲有着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可挖掘。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能让戏曲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例如,其他剧种也可以深入挖掘本地少数民族的传说、习俗、音乐等元素,融入到剧目中,创作出具有浓郁广西特色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区外乃至国外观众的目光,成为展示广西文化的窗口,助力本地戏曲走向世界。据此可提炼出: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从材料二第②段“广西戏剧院作为国家级非遗彩调保护责任单位,定期对该剧经典版进行修改提升。这次复排在舞美、道具、服饰以及剧情构造上均有提升,使得舞台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场面更加宏大。”可知,广西戏剧院作为国家级非遗彩调保护责任单位,定期对彩调剧《刘三姐》经典版进行修改提升,此次复排“在舞美、道具、服饰以及剧情构造上均有提升,使得舞台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场面更加宏大”。经典剧目往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影响力,但随着时代发展,观众审美也在变化。对经典剧目进行修改提升,在舞美、道具、服饰以及剧情构造等方面创新,能让经典剧目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通过更精美的舞美设计营造出更具代入感的场景,新颖的剧情构造让故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从而使经典剧目不仅能留住老观众,还能吸引新观众,提升本地戏曲的整体竞争力,为走向世界奠定基础。据此可提炼出:注重对经典剧目的修改提升,在舞美、道具、服饰以及剧情构造等方面创新。材料三“年轻群体喜欢的戏曲观看形式”调查数据显示,51.70%的年轻人偏好AR/VR技术全息体验,28.70%选择线上直播,而现场观看仅占19.60%。这充分表明,年轻群体对互联网新技术有着浓厚兴趣。借助互联网开展线上直播,能打破地域限制,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观众也能实时观看广西本地戏曲演出。引入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剧体验,观众足不出户,就能仿佛置身戏曲舞台,近距离感受戏曲的魅力。比如开发线上戏曲直播平台,定期直播本地戏曲演出,并推出基于AR/VR技术的戏曲互动产品,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扩大本地戏曲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为走向世界培养潜在观众。据此可提炼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采用线上直播、AR/VR技术全息体验等形式,吸引年轻群体。(三)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片芭蕉叶杨青①七岁前,我的世界里没有高楼街巷,只有屋后的梨树、樱桃树、无花果树,以及翠绿的芭蕉。②芭蕉,叶片宽大,长势旺盛,遍布乡间的房前屋后。家乡雨水充沛,加之芭蕉生命力极强,要不了一年半载,一株芭蕉幼苗便能如盖如伞,撑起一大片阴凉。③有一年赶上春雨绵绵,我急着去村小上学,家中仅有的一把雨伞却损坏已久。母亲灵机一动,转身提着镰刀朝屋后走去,回来时,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便摆在了我眼前。我看到芭蕉叶后欢天喜地,忙顶在头上冲出家门。④一路上,同学们相继汇拢,撑伞者有之,淋雨者有之,顶着芭蕉叶的却唯有我一人。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落雨的清晨。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粘连在我身上。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⑤在乡间,草木是人们的挚友,也是生活的帮手。就拿房前屋后的植物来说,几乎样样都是管用的。竹子不仅提供竹笋,也带来竹筐、斗笠和竹席;松树的枝叶用作引火材料,它的身躯则做成各式家具,成为新娘们的嫁妆。芭蕉也不例外。⑥初夏,樱桃正红,母亲摘下几斤,用芭蕉叶托着,嘱咐我给邻里送去;秋天,新稻成熟,用旺火蒸熟,再用芭蕉叶包好,赶路的人就有了远行的底气。立春后农事渐多,人们对芭蕉的索取却最少,只为给它留足生息繁衍的时间。⑦后来我进城求学,屋后的芭蕉见不着了,遗憾之余,竟然以另一种方式和它们重逢了。从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到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从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到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它们伴我度过无数个思乡的夜晚,在泛黄的诗集间,悄然长成一片精神的绿荫。不仅是诗词,我还在书卷上看到一则美谈,说唐人怀素少时家贫,无钱购买纸张,就采宽大的芭蕉叶作纸练字,日复一日,终成一代书家。⑧芭蕉,远不止我认为的那样,它早已从乡间的房前屋后走进了美好的文字中,也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在城市中扎下根来。⑨在我生活的南方小城,信步走进公园,或漫步临河街巷,会看见一丛丛芭蕉骄傲地生长着。人们在芭蕉的阴凉下谈笑、小坐,畅快自在。此刻,时光慢了下来,市井街巷里也有了乡村的闲适,屋后的芭蕉以新的形式再次陪伴在人们身边。⑩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它却长成了如树一般高大的体型。芭蕉枝叶柔软易折,貌似柔弱,实则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纵使经历霜雪,也会不卑不亢地挺立着。⑪仲夏的夜里,窗外的雨倾斜而来。灯下,我翻开一卷泛黄的诗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正映在昏黄的光晕里,恍惚间,我又想起了儿时屋后的芭蕉。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雨水击打着芭蕉叶,声声入耳,使人着迷。故乡的田垄和炊烟,仿佛又在眼前了。(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8月12日第20版,有改动)12.芭蕉叶自乡野至市巷,其“行迹”与人之步履相契。请梳理文中①—⑩段芭蕉叶的“行走”和“我”的情感脉络。芭蕉叶的“足迹”关于“芭蕉(叶)”的事件对“芭蕉叶”情感乡野屋后①____________欢喜、依恋②__________以另一种方式与芭蕉重逢遗憾、怀念市井街巷一丛丛芭蕉骄傲生长③________1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14.作者在第⑦段引用了古诗词和怀素练字的故事,有何用意?15.文章结尾提到“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请结合全文内容,理解作者借描写芭蕉叶表达了哪些情思?【答案】12.①.母亲用芭蕉叶为“我”遮雨②.进城求学后在诗词书卷中与芭蕉重逢③.亲切、欣喜1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丝比作时间的线,将故乡、童年与现在的“我”相连,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芭蕉叶引发“我”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体现“我”对过去时光的怀念。14.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化底蕴;表明芭蕉叶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给人帮助,还走进了文学作品,成为精神的寄托,深化了文章主题;体现“我”对芭蕉叶情感的加深,它已成为“我”思乡情感的重要载体。15.①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芭蕉叶承载着“我”儿时的记忆;②对乡间草木的喜爱和赞美,它们是人们生活的帮手,给人们带来便利;③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芭蕉貌似柔弱却能不卑不亢地挺立;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芭蕉叶走进诗词,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解析】【导语】这篇文章以“芭蕉叶”为线索,通过对童年乡野生活的回忆与城市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芭蕉叶不仅是乡村生活的象征,更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将芭蕉叶与童年、故乡、诗词文化等元素巧妙融合,既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也展现了芭蕉在城市中的新生命力。结尾处,芭蕉叶的清香与故乡的记忆交织,传递出作者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与对生活的哲思。【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根据第③段“有一年赶上春雨绵绵,我急着去村小上学,家中仅有的一把雨伞却损坏已久。母亲灵机一动,转身提着镰刀朝屋后走去,回来时,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便摆在了我眼前。我看到芭蕉叶后欢天喜地,忙顶在头上冲出家门”可知,在春雨绵绵且家中雨伞损坏的情况下,母亲用屋后的芭蕉叶为“我”解决了上学遮雨的难题。“我看到芭蕉叶后欢天喜地”直接表明“我”对芭蕉叶的欢喜,而这一经历也让“我”对乡野屋后的芭蕉叶产生了深深的依恋,体现出童年时芭蕉叶在生活中给“我”带来的温暖与帮助。据此可概括为:母亲用芭蕉叶为“我”遮雨。第二空:根据第⑦段中“后来我进城求学,屋后的芭蕉见不着了,遗憾之余,竟然以另一种方式和它们重逢了。从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到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从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到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它们伴我度过无数个思乡的夜晚,在泛黄的诗集间,悄然长成一片精神的绿荫”可知,进城求学后看不到屋后的芭蕉,“我”感到遗憾。但在诗词书卷中与芭蕉重逢,这些诗词陪伴“我”度过思乡的夜晚,让“我”怀念起故乡屋后的芭蕉,它们成为“我”精神上的慰藉,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据此可概括为:进城求学后在诗词书卷中与芭蕉重逢。第三空:根据第⑨段“在我生活的南方小城,信步走进公园,或漫步临河街巷,会看见一丛丛芭蕉骄傲地生长着。人们在芭蕉的阴凉下谈笑、小坐,畅快自在。此刻,时光慢了下来,市井街巷里也有了乡村的闲适,屋后的芭蕉以新的形式再次陪伴在人们身边”可知,在南方小城的市井街巷看到芭蕉骄傲生长,“我”发现屋后的芭蕉以新的形式再次陪伴身边,这里的芭蕉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回忆,让“我”感到亲切。同时,在城市中看到熟悉的芭蕉,如同见到久违的老友,“我”内心充满欣喜。据此可概括为:亲切、欣喜。【1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根据第④段中“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可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丝”比作“时间的线”。这样的比喻十分巧妙,因为雨丝细长而连绵,就像时间一样,无形却又贯穿了过去与现在。通过这根“时间的线”,将故乡和童年与如今长大成人的“我”紧密相连。当“我”顶着芭蕉叶走在上学路上,细雨如丝,此时的雨丝不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是成为了触发“我”情感的媒介。它让“我”瞬间回忆起故乡的童年时光,那时有屋后的芭蕉,有母亲用芭蕉叶为“我”遮雨的温暖场景。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芭蕉叶在“我”心中的特殊意义,它是“我”与故乡、童年之间情感的纽带,引发了“我”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之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在第⑦段中,作者引用了古诗词和怀素练字的故事。根据“从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到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在泛黄的诗集间,悄然长成一片精神的绿荫”可知,大量古诗词的引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展现出芭蕉叶在文学作品中的频繁出现,增添了文化底蕴。这表明芭蕉叶不只是在现实里帮人遮雨、托物,还走进文学作品,成为精神寄托,像陪伴古人一样,陪伴“我”度过思乡夜晚,深化了文章主题。根据“不仅是诗词,我还在书卷上看到一则美谈,说唐人怀素少时家贫,无钱购买纸张,就采宽大的芭蕉叶作纸练字,日复一日,终成一代书家”可知,怀素的故事进一步拓展了芭蕉叶的意义。这些引用,体现出“我”对芭蕉叶情感加深,它从儿时生活里的实用物品,变成“我”在异乡寄托思乡之情的重要载体。【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①段“七岁前,我的世界里没有高楼街巷,只有屋后的梨树、樱桃树、无花果树,以及翠绿的芭蕉”可知,将芭蕉与故乡童年的生活场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第④段中“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可知,通过雨丝与芭蕉叶的关联,生动地体现出芭蕉叶承载着“我”儿时的记忆,引发“我”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怀念。根据第⑤段中“在乡间,草木是人们的挚友,也是生活的帮手”可知,直接表明了作者对乡间草木的态度。接着列举竹子、松树和芭蕉等植物,根据“竹子不仅提供竹笋,也带来竹筐、斗笠和竹席;松树的枝叶用作引火材料,它的身躯则做成各式家具……芭蕉也不例外”可知,具体说明了它们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表达了作者对以芭蕉为代表的乡间草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根据第⑩段中“芭蕉枝叶柔软易折,貌似柔弱,实则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纵使经历霜雪,也会不卑不亢地挺立着”可知,直接赞美了芭蕉的生命力。作者通过对芭蕉外在柔弱与内在顽强的对比描写,强调了其在面对恶劣环境时不卑不亢的精神,表达了对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佩和赞美。第⑦段中引用了多首古诗词,根据“从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到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可知,以及怀素用芭蕉叶练字的故事,展现了芭蕉叶在传统文化中的身影。根据“它们伴我度过无数个思乡的夜晚,在泛黄的诗集间,悄然长成一片精神的绿荫”可知,说明芭蕉叶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陪伴着作者,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6.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讲述了卖炭老人含辛茹苦地烧出来一车炭,最后却被宫史以极低的价格夺走的故事。B.“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之轻对比,揭示了宫市公开掠夺的本质。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他“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学主张。D.诗歌结尾通过发表议论,对统治阶级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和控诉,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7.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请任选一描写角度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表现卖炭翁的“苦”。【答案】16.D17.示例:从外貌描写角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描绘出卖炭翁长期在南山伐薪烧炭,生活艰辛,面容憔悴、疲惫,体现了他的“苦”。(从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动作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等角度分析,合理亦可)【解析】【导语】《卖炭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卖炭老人在严寒中劳作的艰辛与无奈。诗人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刻画了老人的形象,凸显其生活的困苦。结尾处宫使以低价强夺炭车,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剥削。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充分体现了白居易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D.诗歌结尾“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是叙事结尾,通过具体场景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非通过发表议论,该选项错误。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手法。首先明确描写角度,然后找出诗中相关的具体诗句,分析这些诗句是如何通过该描写角度来体现卖炭翁的“苦”,最后总结这种描写的效果。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句诗细致地描绘了卖炭翁的外貌。他的脸被烟火熏烤得满是灰尘,呈现出烟火的颜色,两鬓已经斑白,十个手指因烧炭而漆黑。从这些外貌细节可以看出,卖炭翁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劳作,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十分困苦。这种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卖炭翁的苍老和憔悴,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他为了生活而饱受折磨的状况。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刻画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他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本应希望天气暖和些,但为了让炭能卖个好价钱,却宁愿天气更寒冷。这种矛盾的心理深刻地反映出他的无奈和悲惨处境。他生活的贫困让他不得不优先考虑炭的价格,而忽视自己的冷暖,突出了他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苦”。环境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诗中描绘了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卖炭翁清晨就要驾着炭车在冰冻的车辙上艰难行进的场景。寒冷的天气和艰难的道路,突出了卖炭翁出行的艰辛。“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进一步说明经过长时间的赶路,牛累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他们才到达集市南门外,只能在泥泞中歇息。这些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艰苦的氛围,烘托出卖炭翁生活的不易,他为了把炭运到集市上卖掉,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忍受身体的疲劳和饥饿,从而表现出他的“苦”。示例:从心理描写角度来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极为精妙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苦”。卖炭翁身上衣服单薄,本应渴望温暖的天气,然而他却“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违背常理的心理,深刻地反映出他生活的困苦与无奈。他深知只有天气寒冷,炭才能卖个好价钱,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希望天气更冷,哪怕自己要忍受刺骨的寒冷。这种心理描写,将卖炭翁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他在贫困生活压迫下的痛苦与辛酸,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惨处境。(五)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乙】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①。既灭烛,闻主人媪②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③。”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选自《国史补·王积薪闻棋》)【注释】①逆旅:旅店。②媪(ǎo):老妇,指下文“妇”的婆婆。妇:指儿媳。③伏局:认输。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康肃公善射以咨诹善道(《出师表》)B.自谓天下无敌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C.但手熟尔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D.以我酌油知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9.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陈尧咨的出众才能和狂傲个性,为下文卖油翁出场作铺垫。B.卖油翁“睨之”“微颔之”两个动作,体现他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不十分赞赏。C.乙文以王积薪自负棋艺开始,自认不足结束,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饱满。D.甲、乙两文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主要通过动作的描写突显性格,展现人物高超技艺。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2)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21.甲、乙两文均塑造了平凡而有光辉的小人物。请结合内容任选其一,说说人物的闪光点。22.甲、乙两文都通过技艺高超者的故事揭示道理,对你有何启示?请分别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8.B19.D20.(1)(卖油翁)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口,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滴入葫芦里。(2)美好的夜晚难以遇到,能下一局棋吗?21.示例:选择卖油翁,他的闪光点是技艺高超,倒油时“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且为人谦逊、沉稳,面对陈尧咨的愤怒,他以自己的技艺展示和冷静的话语让陈尧咨心服口服。(选择乙文中的老妇,可从她棋艺高超、深藏不露等方面分析)22.甲文启示:再高超的技艺都是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的,我们要谦虚对待自己的长处,不能骄傲自满。如卖油翁通过反复练习,倒油技艺娴熟,且不炫耀。乙文启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能过于自负,要不断学习进取。如王积薪自认为天下无敌,却发现隔壁婆媳的棋艺远超自己。【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两则文言文,分别通过陈尧咨与卖油翁、王积薪与旅店老妇的故事,展现了技艺与谦虚的主题。甲文通过卖油翁的淡定与陈尧咨的傲慢对比,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则通过王积薪的自负与老妇的高超棋艺,强调了“人外有人”的谦逊态度。两文均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刻画了平凡人物的非凡智慧,语言简洁生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18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擅长/形容词,好的;B.代词,自己/介词,在;C.副词,只,只是/副词,只,只是;D.介词,凭,靠/连词,来;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无他,但手熟尔”等展现人物性格,突出卖油翁的技艺高超;乙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第几道下子矣”等推动情节发展,展现婆媳的棋艺高超,并非主要通过动作描写突显性格、展现技艺;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以:第一个“以”是“用”的意思;第二个“以”也是“用”的意思;覆:覆盖;其:代词,指葫芦;徐:慢慢地;杓:同“勺”,勺子;(2)良:美好;宵:夜晚;遣:消遣,排遣;棋:名词作动词,下棋。【21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卖油翁:根据文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知,这句话具体描述了卖油翁倒油的过程,他能让油从钱孔注入葫芦且钱不被打湿,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他倒油技艺的精湛,令人惊叹。当陈康肃公质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时,卖油翁只是平静地回答“无他,但手熟尔”,并通过现场倒油的演示来证明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