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枣庄八中北校
王永平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导言,查预习(列时间、找两段)读: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展:1.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价值,形成对当今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1.战国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2.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3.汉朝编户齐民6.隋朝“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食货志》大索貌阅7.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8.宋朝主户与客户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10.明朝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3.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11.清朝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素养史论]唯物史观——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1)加强人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2)维护社会稳定,遏制地方割据。
(3)征收赋税徭役,保证财政收入。(4)稳固社会结构,维护社会秩序。
笔记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B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材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王文录《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提示
(1)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笔记材料二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探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提示
(2)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宋代“不抑兼并”;赋税改革重视财产税;政府灵活调整户籍划分。笔记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秦汉唐朝明朝清朝交通要道十里设一亭乡里制度县乡里县长(令)三老、啬夫、游徼里正什伍组织邻保制度十家牌法里甲制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北宋保甲制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实施者地位举措政府主体汉朝常平仓制度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民间组织宗族辅助,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慈善组织辅助,明清兴起善堂、善会主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基层治理与社会救济材料一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皇权不下县,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休假居乡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提示(1)特点:①以自治为主,国家间接控制与乡村社会自治相结合;②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德治与法治相结合;③宗族及乡绅主导;④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背景: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发展。笔记材料二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福田又称作佛教徒的功德田,北宋福田院设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由开封府直接派人管理,收养对象为首都一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宋徽宗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到南宋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大宋律法《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摘编自赵映林《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探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的特点,简析其历史意义。提示(2)特点:设有专门的保障机构;政府积极推进;呈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立法保障,定期考核。历史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有借鉴意义。课堂小测2.《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并明确县吏重在“牧民”,而三老重在“导之善”。据此可知,三老制度的确立(
)A.完善了汉代管理民众的行政体系B.为汉初“王国问题”埋下隐患C.有利于国家意志的贯彻与执行D.是儒学独尊向基层渗透的体现C3.乡、里、亭是西汉在全国建立的基层组织。唐朝将乡、里等基层组织统一为村,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可见基层管理(
)A.实现了中央对乡里一级的直接管理B.半自治的性质一度弱化了中央集权C.官员由中央任命体现国家治理延伸D.有国家政权干预和控制渐强的趋势D4.明朝户籍册称为黄册,从洪武十四年到崇祯十五年,共27次编制黄册,清初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雍正帝后户籍再没有修正过。其原因是(
)A.经济发展迟滞 B.赋税制度变革C.地方管理松懈 D.政府重农抑商B5.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A1.史料实证——隋朝户籍管理措施的积极作用隋文帝时,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时,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
)A.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B.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2.家国情怀——对边疆基层治理的积极影响雍正时期,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被要求改剃满族发型,官员还上奏建议归流区域“分设里长甲首”,“令百姓轮流充当”,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反映了改土归流(
)A.阻碍了当地的社会进步B.强化了君主专制C.解决了边疆的安全问题D.增强了国家认同D[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宋代乡约制度的契约精神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同约的人们“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会,具酒食”“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对该时期乡约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B.有利于完善基层社会民主C.民间自治体现了契约精神D.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C朝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优抚政策秦汉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