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突破考点专练-文言文翻译_第1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突破考点专练-文言文翻译_第2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突破考点专练-文言文翻译_第3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突破考点专练-文言文翻译_第4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突破考点专练-文言文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文言文阅读•突破考点专练

文言文翻译

突破指津

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

难点。

根据新高考题,以及高考阅卷评分的实际操作,该题得分点主要包括两大方

面:

一是整个句子的大意,往往在1分左右;

二是句中的关键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等)、关键虚词(高频虚词、可译可不译的虚词)、特殊用法(词类活用)、文

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和省略句)等,一般在一道小题中设置三个得分点,每个1分。

需要注意的是,重要实词、虚词、固定结构翻译错了,整句句意也不可能正

确。所以翻译的关键在于一个一个的“组件”:“组件”翻译正确,整句的句意

不可能出错:反之,“组件”翻译错了,整句的句意也不可能完全正确。

根据文言翻译命题选材和阅卷评分时指定的得分点来分析,翻译题的选材主

要集中在如下几类句子:

一是含有重要实词、虚词的句子:

二是含有固定结构的句子;

三是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四是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五是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句意的句子。

[必备知识]

调用“知识建构”中"文言翻译知识”介绍的两个原则和三个意识。

两个原则:“信、达、雅”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三个意识;语境意识,语法意识,方法意识。

端对点训练

一、选择类(共24分)

1、(6分)

1.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一一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成一一看见(自己)

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诚。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一

-(人们)最终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D.是

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一一那么就会使秦国无富庶的实际和强大

的名声了。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苟",苟且;"怀仁’,怀念仁德。"终苟免而不怀仁”,应翻译成“(人

们)最终只图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

故选C。

2、(6分)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

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B.余故道为学

之难以告之。(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C.虽然,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这样,但是,接受的封地是从先.王那里,愿意始

终守护它,不敢轻易交换!)D.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

今日是也。(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

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虽然",即使这样。句意:即使这样,但是,接受的封地是从先王那里,

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轻易交换!

故选C。

3、(6分)

1.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

其德义。

翻译:想要树木生长得好,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

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翻译:即使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

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③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寝。

翻译: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于是又遇上饥荒。

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翻译: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

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⑤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翻译: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

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⑥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紧无疆之休。

翻译: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处于广阔的天地间,就要崇拜皇权的高峻,

永保永无止境的福禄。

⑦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

者效其忠。

翻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人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

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

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⑧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翻译: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

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A.①@©B.②⑤⑦C.③⑥⑦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③"于是又遇上饥荒"翻译错误,"因之以饥僮"的"因"是接着的意思,

翻译为"接着又遇上饥荒"。

⑥"就要崇拜皇权的高峻"翻译错误,"将崇极天之峻"的"崇”是推崇,

翻译为"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

⑦"挑选好的人而听从它"翻译错误,"择善而从之‘的"善"是好的意见,

翻译为"挑选好的意见采纳它"。

①②④⑤解释正确,③⑥。解释错误。

故选C。

4、(6分)

1.孔文妍同学重视培养自己的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经常进行翻译练习,下列

选项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子嗣。

B.庭中始为篱,己为墙,凡再变矣。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不久后乂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C.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好时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石头发出响亮的声音,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

呢?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错误。"兄弟"应译为"哥哥弟弟"。句意:既没芍叔叔伯伯,又缺少哥

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子嗣。

B.正确。"已",不久后;"凡",一共;"再",两次。

C.正确。"善",羡慕;"得",恰逢;"行",将要。

D.正确。"是〃,这样;"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何",为什么。

故选A。

二、非选择类(共72分)

5、(6分)

1.课内翻译。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答案】:(1)认真他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

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

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指地方学校;"申",反

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颁",通"斑";"不

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

(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便‘,满足;"弥",更加;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省略句。

6、(6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建中靖国初,承君(指田昼)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

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

户问病者,药之良勤。一日小病不出,正昼,一军之人尽见承君拥骑从腾空

而去,就问之,死矣。或曰为淮阳土神云。

(节选自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五,有删改)

(1)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

(2)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

【答案】:(1)宰相曾布想把他收归自己门下,田昼没有屈从,授官提举常平,

也推辞了,请求管理淮阳军而离开京城。

(2)这一年遇到大的疫情,出昼每天自己带着医生,挨家挨户去探望生病的

人,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屈",屈从;"除",授官;"知",管理;"去",离开。

(2)"日",名词作状若,每天;"问",探望;"药",名词作动词,医

治。

参考译文:

建中靖国初年,田昼入朝担任大宗丞,宰相曾布想把池收归自己门下,田昼

没有屈从,授官提举常平,也推辞了,请求管理准阳军而离开京城。当地官

吏百姓敬畏爱戴他。这一年遇到大的疫情,田昼每天自己带着医生,挨家挨

户去探望生病的人,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病。一天他患小病没有出门,正当

白天,全军的人们都看见田昼骑着马带着随从腾空而去,到府上询问,已经

去世了。有人说他是淮阳土神。

7、(6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鸟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

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动所部

民出栗,益以官縻,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

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原之,仍书其劳,

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梭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

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曰"丛冢”。

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

水。

(2)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答案】:(1)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

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火和饮水。

(2)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

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益",加上;"处",使……居住;"薪水",柴火和饮水。

(2)"以",依据;"凡“,总共;“活”,使动用法,使……活,救活。

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他从小就热爱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

分惊奇,说:"这是辅佐帝王的良才啊!"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

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河朔发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

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

居住,以便于供给柴火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

他们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

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

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

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

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

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

8、(6分)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泰常平米,多作馅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译文: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矣。

译文:

【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

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案",出售;"挟",带着;"活",使动月法,使……活下来,救

活”

(2)"体",文章;"浑涵光芒",博大深沉光辉灿烂;"鲜",少。

9、(6分)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触胪千里,旌旗蔽空,酿酒临江,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哉?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

相属。

【答案】:(1)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正

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

一位盖世英雄,可现在乂在哪里呢?

(3)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浦鱼砍柴,以鱼虾为伙伴,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

小船,在这里举杯来互相劝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缪‘,通"缭",环绕;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被动句。

(2)州由胪",首尾相接的船;“翻酒",斟酒;"固一世之雄也",判断

句;"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在安哉?

(3)"渔樵",捕鱼砍柴;"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朋友;

"属",劝酒。

10、(6分)

1.翻译下列句子。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答案】: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己)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

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习",习惯;"苟且",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以……为",把……当做;

"恤〃,体恤、顾念;"自媚于众",状语后置句,向众人献媚讨好。

11、(6分)

1.翻译下列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李

将军列传》)

(3)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答案】:(1)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

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2)李广射箭,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

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

(3)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

正常命运的方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焉",为什么;"陪",增加。

(2)"急",在这指"逼近";"度",估计;"应",随着。

(3)“天寿",寿命是长是短;"贰",改变态度;"俟",等待;"所以",

表凭借,翻译为"用来""用来……的方法";"立",确立。

12、(6分)

1.翻译句子。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遮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答案】:(1)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2)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

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3)竭尽诚意待人,那么彼此隔绝的胡、越也会结成一个整体,对人傲慢,

那么骨肉之亲也会变成互不关心的路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洎",等到;"以",因,因为;"谗",受诬陷;"诛",被杀死;

"终",坚持到底。

(2)"鼎",宝鼎被当作;"玉",美玉被当作;"金",黄金被当作;"珠",

珍珠被当作;"通迤",到处都是。

(3)〃竭诚",竭尽诚意待人;"傲物",对人傲慢;"骨肉",骨肉之亲;

“行路",互不关心的路人。

13、(6分)

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砍?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答案】:(1)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

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

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2)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

于人为的缘故呢?

【解析】:

本题考直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疾",痛心;"脱",明察;"邪曲",品行不正、邪恶的小人;”方

正",端方正直的人;"不容",被动句。

(2)"岂",难道;"抑",或者,还是;"本",推究,探究。

14、(6分)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征,巨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

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

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臼:“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御忠诚奉国,何能若是!"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巴我任御逾于管

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日:

“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

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

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

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现以前,从

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

说,安国利人,成我今E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

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

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

日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蜴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

谓侍臣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服逝,遂亡一镜矣!”因泣

下久之。乃诏日:“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

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E?故亦庶僚苟烦,难触龙蜂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

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白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真言

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注】①《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

可乎?”

(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答案】:(1)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

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

能像我这样对你吗?

(2)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的了?所以(恐

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卿罪重于中钩",介词结构后置句;"逾",超过;"得",融洽;

"宁",难道。

(2)"岂独",难道只;"是",正确;"庶僚",群臣。

参考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武德末年,他担任太子洗马。看见太宗和隐太子暗中

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李建成早做打算。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

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的处境担心。魏征

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难。”

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

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

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很高兴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

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净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

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

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

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洋对你吗?"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解除职

务,只挂一个散官的头衔。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

中央枢要之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净的。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

怎么值得重视吗?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

金子,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

魏征才停止辞职申请。后来又坚决要辞职,太宗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职务,任

为特进,仍旧管门下省政事。

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

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

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

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

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

不久魏征生病了。魂征家里本来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

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替魏征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

被和白色的褥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几天,魏征病逝。太宗亲自

到他家哭悼,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将它

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用九百户的租税。太宗后来曾经对左右说: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

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

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

去只有魏征能经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

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的了?

所以(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啊!所以我一方面

虚心听取群臣意见,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过失。如果臣子提出的意见我没有

采纳,那是我咎由自取;如果我准备采纳意见却没人提出,是谁的责任呢?

从今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

隐瞒。"

15、(6分)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昭俭,字仲宝,京兆长安人。曾祖嗣复,唐门下侍郎、平章事、吏部尚

书。祖授,唐刑部尚书。父景,梁左谏议大夫。昭俭少敏俊,后唐长兴中,

登进士第。解褐成德军节度推官。历镇、魏学书记,拜左拾遗、直史馆,与

中书舍人张昭远等同修《明宗实录》。书成,迁殿中侍御史。天福初,改礼

部员外郎。晋祖命宰相冯道为契丹册礼使,以昭俭为介,授职方员外郎,旋

加虞部郎中,俄以本官知制诰。不逾月三拜命,时人荣之。又为荆南高从诲

生辰国信使,赐金紫。使回,拜中书舍人,又为翰林学士。时骄将张彦泽镇

泾原,暴杀从事张式,朝廷不加罪。昭俭与刑部郎中李涛、谏议大夫郑受益

抗硫论列,请置之法,疏奏不报。会有诏令朝臣转对,或上封奏,亦许以不

时条奏。昭俭复上疏曰:“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净臣弥缝其阙今则谏

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御史台纪纲之

府,弹纠之司,衔冤者固当昭雪,为蠹者难免放流。陛下临御以来,宽仁太

甚,徒置两司,殆如虚器。遂令节使慢侮朝章,屠害枭吏,始诉冤于丹阙,

反执送于本藩。苟安跋扈之心,莫恤冤抑之苦。愿回容断,诛彦泽以谢军吏。”

由是权臣忌之。会请告洛阳,不赴晋祖丧,为有司所纠,停官。未几,起为

河南少尹,改秘书少监,寻复中书舍人。时河决数郡,大发丁夫,以本部师

董其役,既而塞之。晋少主喜,诏立碑记大事。昭俭表谏曰:“陛下刻石纪

功,不若降哀痛之诏:搞翰颂美,不若颁罪己之文。”言甚切至,少主嗟费

之,卒罢其事。周世宗爱其才,复召入翰林为学士。后改御史中丞,多振举

台宪故事。未几,以鞫狱之失,出为行军司马。开宝二年,人为太子詹事,

以眼疾求退。六年,以工部尚书致仕。太宗即位,加礼部尚书。太平兴国二

年,卒,年七十六。昭俭美风仪,善谈名理,事晋有直声。然利口喜讥喈,

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节选自《宋史•杨昭俭传》)

(1)后改御史中丞,多振举台宪故事。未几,以鞫狱之失,出为行军司马。

(2)然利口喜讥皆,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答案】:(1)之后,杨昭俭改任为御史中丞,多次整顿整治御史台的旧典章

制度。不久,由于审讯案件的失误,出朝做了行军司马。

(2)然而杨昭俭言辞锋利喜欢讥讽非议人,执政大臣害怕他陷害诽谤,大多

委屈自己顺从他的意思。

【解析】:

本题考直学生理解并翻译义言义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故事",旧典章制度;"鞫",审讯;"出",出京为

官。

(2)题得分点有:"利口",言辞锋利;"讥管",讥讽非议;"构谤〃,

陷害诽谤;“曲徇",委屈自己顺从。

参考译文:

杨昭俭,字仲宝,京兆长安人。曾祖父杨嗣复,在唐朝担任过门下省侍郎、

平章事、吏部尚书。祖父杨授,在唐朝做过刑部尚书。父亲杨景,在后梁担

任左谏议大夫。杨昭俭少年时聪明俊逸,后唐长兴年间,考中进士。被任命

为成德军节度推官。历任镇、魏掌书记,被授为左拾遗、直史馆,与中书舍

人张昭远等人一同编修《明宗实录》。书编成后,升迁为殿中侍御史。天福

初年,改任礼部员外郎。晋祖命令宰相冯道任契丹册礼使,让杨昭俭为副使,

授职方员外郎,随即加官虞部郎中,不久凭借本官身份掌管起草诰命的事务。

不超过一个月就三次授官任职,当时的人赞扬他。(紧凄着)又担任荆南高从诲

生辰国信使,赏赐他金紫。出使回来,授官中书舍人,又任翰林学士。当时

骄横的将官张彦泽镇守泾原,残暴地杀死从事张式,但朝廷没有加罪于他。

杨昭俭与刑部郎中李涛、谏议大夫郑受益上书直言论说,请求依用法律处置

张彦泽。疏奏没有得到答复。正逢皇帝下诏让在朝的大臣依次对答政事,有

人上呈密封的章奏,也允许随时分条陈奏。杨昭俭又上疏说:"天子统治天

下,日理万机,设直言谏i争大臣,弥补政治的缺失。当今则是谏i争的大臣虽

然设立,而向朝廷进言的道路不通畅,药石般谏议的话不能传到圣上的耳中,

而奸邪谄媚之徒在左右讨好。御史台是执法的官府、弹劾纠察的部门,含冤

的人本来应当得到昭雪,作恶的人也应当被流放。陛下统治天下以来,过于

宽厚仁慈,白白地设置了两司,几乎如同虚设。这就让节度使轻视侮辱朝廷

的典章,屠杀幕府的官吏,刚向朝廷申冤之初,反被送回当地审理。这就让

跋扈之徒暂且安身,而含冤衔屈之人的苦楚不得体恤。希望陛下重新判决,

杀掉张彦泽向军吏谢罪。"因此权臣忌恨杨昭俭。恰逢他请求到洛阳休假,

没有奔赴晋祖的丧事,就被有关部门检举,停了官。不久,被起用为河南少

尹,后改任秘书少监,很快再任中书舍人。当时黄河决口危及数州,他大量

征发壮丁民工,以本部长官主管这次劳役,很快就把决口堵住。晋少主很高

兴,下令立碑记录这件事。杨昭俭上表进谏说:"陛下雕刻碑文记录功绩,

不如下发沉痛的诏书;施展文采笔墨颂扬美德,不如发布自责的文章。"言

辞很恳切,晋少主赞赏他,最终停止了这件事情。周世宗爱惜他的才能,又

征召他入翰林为学士。后来杨昭俭改任御史中丞,努力整顿御史台的旧典章

制度。不久,由于审讯案件的失误,出朝充任行军司马。开宝二年,杨昭俭

进朝任太子詹事,因为眼病请求辞官。六年,以工部尚书退休。太宗即位,

就地加任礼部尚书。太平兴国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杨昭俭风度仪表

优美,善于谈论名理,事奉后晋有正直的名声。然而言辞锋利喜欢讥讽人,

执政大臣害怕他陷害,大多委屈自己顺从他的意思。

16、(6分)

1.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

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

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日:“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日'不敢

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日智伯好

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犯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

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

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日:“何故弗与?”桓

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日:“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

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

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到智氏矣,奈何独以吾

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

地于赵襄子,襄子弟与。智伯怒,师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日:

“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

又毙,死以守之,其诳与我?”从者日:“邯郸之仓庠实。”襄子曰:“浚民

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

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

醪乘。赵襄子使张孟谈港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

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

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

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

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三家分晋》)

(1)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2)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口而遣之。

【答案】:(1)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

选择盟友共同图谋灭掉智氏的大计。

(2)于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约定,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

回城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给予;"骄",使动用法,使……骄傲自大;"择",选择;

"图",图谋;

(2)"阴",暗中;"期",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