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_第1页
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_第2页
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_第3页
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_第4页
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一、总则1.目的为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因器械消毒、灭菌不严格导致的交叉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口腔诊疗科室所使用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3.基本原则遵循先清洗、后消毒、再灭菌的程序,根据器械的危险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确保消毒、灭菌效果可靠,防止疾病传播。

二、口腔诊疗器械的分类1.高度危险性口腔诊疗器械进入口腔内部,穿破黏膜或接触破损皮肤、血液的器械,如拔牙钳、牙挺、根管治疗器械、牙周刮治器、黏膜活检钳、种植牙种植器械等。此类器械使用后必须进行灭菌处理。2.中度危险性口腔诊疗器械仅接触口腔黏膜的器械,如口腔检查器械(口镜、探针、镊子等)、各类用于口腔治疗的开口器、印模托盘、各类牙科手机等。中度危险性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进行高水平消毒。3.低度危险性口腔诊疗器械仅接触患者皮肤的器械,如口腔正畸用的各类矫治器、橡皮障夹等。低度危险性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进行清洁或低水平消毒。

三、消毒与灭菌方法1.清洗所有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去除器械表面的污垢、血迹、组织碎片等污染物。清洗应遵循以下步骤:冲洗:将器械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去除器械表面的大部分污染物。初步浸泡:将冲洗后的器械浸泡于含有酶清洁剂的溶液中,浸泡时间根据污染程度而定,一般为510分钟,以分解蛋白质等有机污染物。刷洗:使用软毛刷彻底刷洗器械的各个部位,包括关节、缝隙、螺纹等,确保无残留污染物。终末漂洗:将刷洗后的器械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去除残留的酶清洁剂。2.消毒高水平消毒对于中度危险性口腔诊疗器械,可采用以下高水平消毒方法:含氯消毒剂:使用浓度为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浸泡时应确保器械完全浸没于消毒液中,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干燥备用。过氧乙酸:使用浓度为1000mg/L2000mg/L的过氧乙酸浸泡1030分钟。使用时应注意过氧乙酸的腐蚀性,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干燥备用。2%戊二醛:使用2%戊二醛浸泡2045分钟。戊二醛对人体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应注意防护。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干燥备用。低水平消毒对于低度危险性口腔诊疗器械,可采用以下低水平消毒方法:季铵盐类消毒剂:使用浓度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浸泡或擦拭消毒1030分钟。醇类消毒剂:使用浓度为75%的乙醇浸泡或擦拭消毒13分钟。乙醇易燃,使用时应远离火源。3.灭菌高度危险性口腔诊疗器械必须进行灭菌处理,可采用以下灭菌方法:压力蒸汽灭菌: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口腔诊疗器械,如拔牙钳、牙挺、根管治疗器械等。采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时,温度132℃134℃,维持46分钟;采用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时,温度121℃,维持2030分钟。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的口腔诊疗器械,如电子牙科设备、光学仪器等。环氧乙烷是一种有毒气体,灭菌过程应在专业的环氧乙烷灭菌器中进行,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适用于对湿热敏感的口腔诊疗器械,如一次性口腔器械盒中的部分器械等。灭菌过程快速、高效,但成本较高。

四、消毒与灭菌设备及材料管理1.消毒设备配备足够数量的合格的消毒设备,如压力蒸汽灭菌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超声清洗机、干燥设备等,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校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消毒设备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每日对设备进行清洁和检查,记录设备运行参数和使用情况。2.消毒材料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灭菌剂和消毒器械,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季铵盐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等,并妥善保存,防止变质、过期。消毒材料的采购应选择具有资质的供应商,建立进货验收制度,查验产品的卫生许可批件、质量检验报告等相关证明文件,确保采购的消毒材料质量合格。

五、消毒与灭菌操作流程1.压力蒸汽灭菌操作流程物品准备:将清洗后的口腔诊疗器械分类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要求,包装大小应适宜,便于蒸汽穿透。装载:将包装好的器械均匀装载于压力蒸汽灭菌器内,注意物品之间应留有一定间隙,避免影响蒸汽流通。灭菌:根据灭菌器的类型和器械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灭菌程序,启动灭菌器进行灭菌。卸载:灭菌完成后,待温度和压力降至室温后,方可打开灭菌器门。卸载时应使用专用的灭菌器械卸载车,避免在卸载过程中造成器械污染。监测:对每批次灭菌进行物理监测(记录灭菌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化学监测(使用化学指示卡或化学指示胶带)和生物监测(使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孢菌片),确保灭菌效果可靠。2.环氧乙烷灭菌操作流程物品准备:将清洗后的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干燥处理,放入特制的环氧乙烷灭菌袋或灭菌容器中,密封包装。装载:将包装好的器械放入环氧乙烷灭菌器内,注意装载密度不宜过大,避免影响气体扩散。灭菌:按照环氧乙烷灭菌器的操作规程,设定灭菌参数,充入环氧乙烷气体进行灭菌。灭菌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灭菌器的运行情况,确保灭菌效果。通风换气:灭菌完成后,必须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排除残留的环氧乙烷气体。通风时间应根据灭菌器的型号和装载量而定,一般不少于812小时。解析:通风换气后,将器械取出,置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解析12天,确保器械表面无环氧乙烷残留。监测:对每批次灭菌进行物理监测(记录环氧乙烷浓度、温度、压力等参数)、化学监测(使用化学指示卡或化学指示胶带)和生物监测(使用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确保灭菌效果可靠。3.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操作流程物品准备:将清洗后的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干燥处理,去除器械表面的水分。装载:将器械放入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专用灭菌舱内,注意器械的摆放应有利于等离子体的均匀作用。灭菌:按照灭菌器的操作规程,设定灭菌参数,启动灭菌程序。灭菌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灭菌器的运行情况,确保灭菌效果。通风:灭菌完成后,打开灭菌舱门,通风510分钟,排除舱内残留的过氧化氢气体。监测:对每批次灭菌进行物理监测(记录灭菌时间、温度、压力等参数)、化学监测(使用化学指示卡或化学指示胶带)和生物监测(使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孢菌片),确保灭菌效果可靠。

六、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1.监测频率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记录灭菌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使用化学指示卡或化学指示胶带,观察其颜色变化,判断灭菌过程是否合格。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一次,采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孢菌片进行监测。新安装、移位、大修后的灭菌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生物监测。2.结果判断物理监测结果应符合灭菌器的操作规程要求。化学监测结果显示灭菌过程合格的化学指示卡或化学指示胶带变色应符合规定。生物监测结果阴性为灭菌合格;阳性为灭菌不合格,应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并重新进行生物监测,直至合格。3.监测记录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监测日期、监测项目、监测结果、操作人员等信息。监测记录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至少为两年。

七、口腔诊疗器械的使用与储存1.使用要求遵循"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的原则,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的口腔诊疗器械应及时放入封闭的容器中,避免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防止再次污染。取用消毒、灭菌后的口腔诊疗器械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或镊子,避免污染器械。2.储存要求消毒、灭菌后的口腔诊疗器械应存放于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的无菌物品存放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应保持温度低于24℃,湿度低于70%。无菌物品应分类存放,并有明显的标识,标识应注明物品名称、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信息。无菌物品应按照有效期先后顺序摆放,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八、人员培训与职业防护1.人员培训对所有从事口腔诊疗工作的人员进行消毒与灭菌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方法、操作流程、效果监测等。新上岗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定期对在职人员进行复训,确保其掌握最新的消毒与灭菌知识和技能。2.职业防护为从事口腔诊疗工作的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等。工作人员在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防护用品,避免发生职业暴露。如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进行后续的检查、诊断和治疗。

九、监督与检查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口腔诊疗科室进行抽查。检查内容包括消毒与灭菌制度的执行情况、消毒与灭菌设备的运行及维护情况、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情况、口腔诊疗器械的使用与储存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并跟踪整改效果。2.科室自查各口腔诊疗科室应建立本科室的消毒与灭菌自查制度,每日对本科室的消毒与灭菌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科室负责人应定期对本科室的消毒与灭菌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持续改进本科室的消毒与灭菌质量。

十、奖惩制度1.奖励对在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方式包括通报表扬、奖金奖励、晋升优先等。2.处罚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