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工气道管理制度一、目的建立健全人工气道管理制度,规范人工气道的护理操作及管理流程,确保患者人工气道的安全与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全院各科室使用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患者。
三、职责
(一)医生职责1.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需要,准确评估并决定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及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类型。2.负责人工气道的建立、调整及拔除等操作,并向护理人员详细交代注意事项。3.指导护理人员正确实施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处理及技术支持。4.密切观察患者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护士职责1.执行人工气道护理操作规范,包括气道的湿化、吸痰、固定、气囊管理等,确保气道通畅。2.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气道情况,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3.协助医生做好人工气道的建立、调整及拔除等工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4.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人工气道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护理能力。5.准确记录人工气道护理的相关内容,包括操作时间、气道情况、痰液性质及量等。
(三)科室护士长职责1.负责本科室人工气道管理制度的落实与监督,定期检查护理人员对人工气道护理操作的执行情况。2.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人工气道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3.协调解决人工气道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4.参与人工气道相关不良事件的分析与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并监督落实。
(四)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职责1.制定人工气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制度及措施,并监督执行。2.定期对全院人工气道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气道分泌物培养、医院感染发生率等,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隐患并指导整改。3.对人工气道相关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防控建议并跟踪落实情况。
(五)设备管理部门职责1.负责人工气道相关设备、器材的采购、维护及管理,确保设备性能良好,满足临床使用需求。2.定期对人工气道设备进行检查、调试和校准,及时维修或更换损坏的设备。3.对护理人员进行人工气道设备操作培训,使其熟悉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四、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流程
(一)人工气道的建立1.适应证评估-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考虑建立人工气道:-各种原因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如喉部水肿、肿瘤、异物等。-呼吸衰竭,经药物治疗无效,需进行机械通气支持。-昏迷患者,为防止误吸及保持气道通畅。-气道分泌物过多且难以咳出,导致呼吸困难。-医生应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意识状态、心肺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类型,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气管插管-准备工作-护士准备合适型号的气管插管、喉镜、牙垫、胶布、注射器等物品,并检查设备性能是否良好。-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头后仰,充分暴露气道。-给予患者适当的镇静、镇痛,以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操作步骤-医生打开喉镜,沿口腔右侧插入,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将气管插管经声门插入气管内,确认插管位置正确后,固定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或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通气,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及呼吸音是否对称。-确认方法-采用胸部听诊、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方法确认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胸部听诊时,双肺呼吸音应清晰对称;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显示有持续的二氧化碳波形;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气管插管是否位于气管内。3.气管切开-适应证-预计需要长期机械通气或人工气道支持的患者。-上呼吸道梗阻无法解除,经气管插管无法有效改善通气的患者。-需反复吸引气道分泌物,气管插管难以满足需求的患者。-准备工作-护士准备气管切开包、无菌手套、局部麻醉药、注射器等物品,并检查设备性能是否良好。-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手术部位。-给予患者适当的局部麻醉。-操作步骤-医生在颈部正中第3-4气管软骨环处做一横行切口,逐层分离组织,暴露气管。-切开气管,插入气管套管,确认套管位置正确后,固定气管套管。-连接呼吸机或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通气,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及呼吸音是否对称。-确认方法-同气管插管的确认方法,同时观察有无气体从气管套管周围漏出,如有漏气应及时调整套管位置。
(二)人工气道的固定1.气管插管固定-采用胶布或专用气管插管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先用一条胶布将牙垫与气管插管缠绕固定,然后将胶布分别固定于患者的两侧面颊及下颌部,注意避免压迫口唇及面部皮肤。-定期检查胶布的固定情况,如有松动或移位应及时更换。2.气管切开套管固定-采用气管切开固定带进行固定,将固定带绕过颈部,在气管切开套管处系紧,以能容纳一指为宜。-定期检查固定带的松紧度,避免过紧导致局部皮肤受压,过松则套管易移位。
(三)人工气道的湿化1.湿化方法-气道内滴注湿化法-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适量的湿化液(如生理盐水),每隔30-60分钟向气道内滴注3-5ml湿化液。-操作时应注意避免湿化液快速大量注入,以免引起呛咳。-持续气道湿化法-将湿化液连接至微量注射泵,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侧孔缓慢持续滴入气道,滴速一般为4-6ml/h。-根据患者痰液的黏稠度及气道湿化情况,调整湿化液的滴速。-雾化吸入湿化法-使用雾化器将湿化液(如生理盐水、化痰药物等)雾化成微小颗粒,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送入气道。-雾化吸入的时间及频率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一般每次15-20分钟,每天2-4次。2.湿化液的选择-常用的湿化液为无菌生理盐水,也可根据医嘱加入适量的化痰药物等。-湿化液应现用现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污染气道。3.湿化效果评估-观察痰液的性状,如痰液稀薄、容易咳出,提示湿化效果良好;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则可能湿化不足。-听诊气道内呼吸音,如呼吸音清晰,无干啰音,说明湿化效果较好;如有干啰音,提示气道干燥或痰液堵塞。
(四)人工气道的吸痰1.吸痰指征-患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听诊有啰音、气道压力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应及时吸痰。-定时吸痰,一般每2小时吸痰1次,如痰液较多可适当增加吸痰次数。2.吸痰准备-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成人一般选用12-14号吸痰管,儿童根据年龄选择合适型号。-连接吸痰管与吸引器,调节吸引压力,成人一般为100-150mmHg,儿童为40-60mmHg。-准备无菌生理盐水,用于冲洗吸痰管。3.吸痰操作-吸痰前,先给予患者纯氧吸入2-3分钟,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防止吸痰过程中出现缺氧。-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插入气道,插入深度一般为15-20cm。-边旋转吸痰管边向上提拉进行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避免长时间吸痰导致患者缺氧。-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吸痰,并给予相应处理。-吸痰完毕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将吸痰管妥善放置。4.注意事项-吸痰时应先吸气管内的痰液,再吸口腔及鼻腔的痰液,避免交叉感染。-避免反复上下提插吸痰管,以免损伤气道黏膜。-如痰液黏稠不易吸出,可先向气道内注入少量湿化液,待痰液稀释后再进行吸痰。
(五)人工气道的气囊管理1.气囊压力监测-采用气囊压力监测仪定期监测气囊压力,一般保持气囊压力在25-30cmH₂O。-每天至少监测气囊压力1-2次,如发现压力异常应及时调整。2.气囊充气与放气-根据患者情况及监测结果进行气囊充气与放气。一般每4-6小时放气1次,每次放气3-5分钟。-放气前先吸净气道内及口腔、鼻腔的分泌物,放气后再重新调整气囊压力。3.注意事项-避免气囊压力过高导致气道黏膜缺血坏死,或压力过低引起漏气及误吸。-放气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如有呼吸困难等异常应立即停止放气,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人工气道的更换1.气管插管更换-一般每周更换气管插管1次,如遇气管插管堵塞、移位、漏气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更换气管插管前,应准备好合适型号的气管插管及相关物品,并给予患者适当的镇静、镇痛。-操作时,先吸净气道内的分泌物,然后在喉镜直视下拔出原气管插管,迅速插入新的气管插管,确认插管位置正确后固定。2.气管切开套管更换-气管切开套管一般每1-2周更换1次,如套管周围有明显感染、套管堵塞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前,应准备好气管切开包及相关物品,并给予患者适当的局部麻醉。-操作时,先吸净气道内的分泌物,然后松开气管切开固定带,拔出原气管切开套管,迅速插入新的气管切开套管,确认套管位置正确后固定。
(七)人工气道的拔除1.拔除指征-患者病情好转,呼吸功能恢复,能够自主呼吸,气道分泌物减少,可考虑拔除人工气道。-医生评估患者拔除人工气道后能够维持气道通畅,无呼吸困难等情况。2.拔除准备-准备好无菌纱布、胶布等物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拔除人工气道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取得配合。-拔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前,先吸净气道内的分泌物。3.拔除操作-气管插管拔除-先将气管插管的气囊放气,然后在患者吸气末迅速拔出气管插管。-立即用无菌纱布压迫气管插管切口处数分钟,防止出血。-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气管切开套管拔除-先松开气管切开固定带,然后拔出气管切开套管。-用无菌纱布覆盖气管切开伤口,观察有无出血及皮下气肿等情况。-嘱咐患者咳嗽、咳痰,以排出气道内残留的分泌物。
五、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气道梗阻1.原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堵塞,如痰液干结、异物进入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移位,导致气道狭窄。-患者气道痉挛。2.预防措施-加强气道湿化,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防止痰液干结。-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避免移位。-遵医嘱使用解痉药物,预防气道痉挛。3.处理方法-立即吸痰,如吸痰管无法插入,应及时更换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检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位置,如有移位应及时调整。-如为气道痉挛,可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
(二)肺部感染1.原因-气道开放,增加了细菌侵入的机会。-吸痰操作不规范,导致交叉感染。-气道湿化不足或过度,影响气道黏膜的正常防御功能。2.预防措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加强气道护理,保持气道清洁。-定期进行气道分泌物培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气道湿化,保持气道湿润,防止痰液干结。-做好病房环境清洁,定期通风换气,减少病房内细菌数量。3.处理方法-根据气道分泌物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调整抗生素的使用。-加强气道护理,增加吸痰次数,严格无菌操作。-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
(三)气道黏膜损伤1.原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材质过硬或型号不合适。-吸痰时动作粗暴,反复提插吸痰管。-气囊压力过高,压迫气道黏膜。2.预防措施-选择合适材质及型号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吸痰时动作轻柔,避免反复提插吸痰管。-定期监测气囊压力,保持气囊压力在正常范围内。3.处理方法-如发现气道黏膜损伤,应及时调整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位置及型号。-给予局部处理,如涂抹抗生素软膏等,防止感染。-密切观察损伤部位的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四)皮下气肿1.原因-气管切开时气体经切口周围组织进入皮下。-气道压力过高,气体经气管套管周围漏出至皮下。2.预防措施-气管切开操作时,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确保切口缝合严密。-保持气道通畅,避免气道压力过高。3.处理方法-一般皮下气肿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如皮下气肿范围较大或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如拆除部分缝线等。
(五)气管食管瘘1.原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期压迫食管,导致食管黏膜缺血坏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位置不当,直接损伤食管。2.预防措施-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避免压迫食管。-定期检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位置,确保位置正确。3.处理方法-一旦发现气管食管瘘,应立即停止经口进食,改为鼻饲或胃肠造瘘。-根据病情,可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手术治疗则根据瘘口的大小及位置等情况进行相应的修复手术。
六、培训与考核1.培训计划-医院定期组织人工气道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医生、护士等。-培训内容包括人工气道的建立、管理、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授课、现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成本控制技巧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审计流程优化策略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微生物新进展题目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自我评估试题及答案
- 矿山配电硐室施工方案
- 项目管理导向与成功率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注会备考的逆向思维与策略分享试题及答案
- 股票市场与经济数据的联动性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认证职业路径试题及答案
- 高效备战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2020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工业控制网络及组态技术》教案
- 07FG04 钢筋混凝土门框墙(含更正说明)
- 流体力学(清华大学张兆顺54讲) PPT课件 76-2-4流体力学(中)(第二章 流体运动学)
- 基于超限学习机的无设备定位方法研究
- 2023年冲刺-医师定期考核-口腔医师定期考核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带答案
- 110kV输变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NY 526-2002水稻苗床调理剂
- GB/T 20124-2006钢铁氮含量的测定惰性气体熔融热导法(常规方法)
- GB 5226.1-2008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 GB 5009.17-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