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轼的“仁统”是效韩愈的“道统”提出来的。韩愈的“道统”是老话题,但少有人说苏轼的“仁统”。“仁统”与“道统”。韩愈的“道统”之“道”,内涵是儒学的仁义,即其《原道》说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随之将这与佛、老之“道”严格地区分开来:“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从尧、舜到孔、孟,构成儒学道统的源流,传至荀子、扬雄不再完美。韩愈在中唐续孔孟之道,终生游于三代两汉之书,存圣人之志,行仁义之途,且以古文传道,他的执着在《原道》与《论佛骨表》里有充分的表现,故后世认为他是儒学道统的继承者。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做了类似的梳理,说扬雄死后,继承儒学道统的是韩愈。苏轼有《韩愈论》,批评韩愈好圣人之道的名,未乐其实,不当混言孔子说的一视同仁,认为仁义礼乐出于情而非性;又在《扬雄论》里批评韩愈的性三品论,说他流入佛、老而不自知。但他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盛赞韩愈,称其“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以及“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成为关于韩愈的经典评价,其“文道说”将扬雄之后“道”的传播与韩愈相接。苏轼没直说自己的道统,他解《虞书·大禹谟》的“皋陶迈种德”时说:“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出于礼,而仁不可胜用矣。舜、禹、皋陶之微言,其传于孔子者盖如此。”(《三苏经解集校》)这说明礼、仁相与为一,礼表仁里;仁的传播从舜、禹、皋陶至孔子,由此构成苏轼的“仁统”。这里没有韩愈提及的尧,但苏轼解《夏书·五子之歌》“今失厥道,乱其纪纲”时说:“大曰纲,小曰纪,舜、禹皆守尧之纲纪。”据此可知舜之仁得于尧;没有提及孟子,但苏轼《孟子论》说,孔子死后,得其思想的唯有孟子,据此可以说孟子得孔子之道。而在《子思论》里,苏轼对荀子和扬雄“务为相攻之说”有批评,可见苏轼“仁统”与韩愈“道统”的轨迹从尧至孟子几乎呈叠合状态,虽说他还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其儒学不及韩愈纯粹。自视成就为经学。苏轼自我人生的总结最值得关注的有三:一是关乎命运的性格。苏轼晚年居儋时说:“吾平生遭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书谤》)这“遭口语无数”,乃因他“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言为尽性,不顾命运所之,结果和韩愈一样因言遭祸。苏轼性格受母亲程夫人的影响,少欲学东汉范滂,及长刚直不阿,《上神宗皇帝书》批评王安石变法,坦言自己平素讥刺甚众,怨仇实多,难免有性命之危。但为天下之事,耿直进言,死亡亦可不辞。二是功业。苏轼北归途中路过镇江金山寺,写了六言小诗《自题金山画像》。当时他已老迈,朝廷风波未平,仕途无望。论平生功业即事功,他说了三个流贬地:黄州、惠州、儋州。其实他在三州均无自我期望的功业,黄州时说周公瑾而酹酒江月,感叹自己功业未成;惠州时观白水苍山,自吟“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一》);离开海南之际,高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夜渡海》)。因此这“功业说”更像他《洗儿戏作》自道的“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悲愤之际诙谐自嘲。三是成就。苏轼北归时对李端叔说,我65岁了,体力毛发与年龄相称,不知能否与你相见。这且不说,“所喜者,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答李端叔其三》)。这“了得”的《易》《书》《论语传》,合称“经学三书”或“海南三书”,即《易传》《书传》《论语说》。三书在他生前未刊行,最后托付给钱济明,说三十年后当有知道这三书者。他绝口不提使自己名满天下的诗文词赋,只说“经学三书”让他的人生没有虚度,三书的《论语说》散佚,《易传》有其父其弟之功,《书传》最集中表达的是他的仁义思想,劝人志于仁义,积学以成。显然,他自认一生的成就是经学而不是文学。关于仁义的表达。苏轼受庄子和陶渊明的影响很深,苏辙为他写墓志铭,提到少年苏轼读《庄子》甚合己心,居惠、居儋的随缘委命,来自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集释·人间世》)。他在黄州时,自称前生是陶渊明,筑雪堂,躬耕东坡,完成从士大夫苏轼向“东坡居士”的转化。居儋以《陶渊明集》为友,遍和陶诗。苏轼深得庄、陶的人生精神,故能在流贬地化困窘为平淡,化忧伤为快乐。但他思想的主导不是庄子的逍遥,也非陶渊明的静穆,而是儒学的仁义。他又解《虞书·尧典》的“钦明文思安安”,然后说:“夫惟天下之至仁,为能安其安。”把仁提升为“至仁”,强调仁的完善,用之以安天下。苏轼对仁义的表达如此,其用当符合韩愈说的“行而宜之”的法则。至于仁义的修养则在个人,故其《仁说》说君子志仁,求仁不获则反求诸身,进而以仁义兼济天下。苏轼一生遭流贬,始终达观面对生活,在黄州乐于做黄州人,在惠州乐于做惠州人,在海南干脆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寄海南黎民表》),无论怎样颠沛,始终不违仁义。他的“仁统”表现了自己的基本理念和对社会治理的深切关怀,与韩愈的“道统”相似,只是未冠以“道”。(摘编自阮忠《苏轼的“仁统”与韩愈的“道统”》)1.下列关于韩愈“道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在《原道》中明确阐述“道”的内涵,并将其与佛、老之“道”区分开来,且以古文传道,致力于续孔孟之道。B.从尧、舜到孔、孟是儒学道统的源流,传至荀子、扬雄时道统不再完美,韩愈终生践行仁义,为传承道统做出了不懈努力。C.后世认为韩愈继承了儒学道统,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对儒学道统的传承做了梳理,也肯定了韩愈对儒学道统的继承。D.苏洵认为韩愈是儒学道统的唯一继承者,韩愈在《原道》与《论佛骨表》等著作中充分体现了对道统的执着追求。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高度赞誉与其他文章中的批评并不矛盾,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评价。B.苏轼“仁统”与韩愈“道统”的轨迹从尧至孟子呈叠合状态,但苏轼的儒学因受老庄等影响而不如韩愈。C.苏轼在北归时对李端叔表示,自己一生的成就不在于“经学三书”,而是使自己名满天下的诗文词赋。D.苏轼深受庄子和陶渊明的影响,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经历也可以体现庄、陶对他思想的主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虽然批评韩愈好圣人之道的名而未乐其实,以及其性三品论流入佛、老而不自知,却完全认同韩愈的道统。B.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都实现了自己期望的功业,因此他说这三个地方是他的功业所在,实则是一种被贬的自嘲。C.苏轼的《易传》《书传》《论语说》在他生前未刊行,苏轼最后托付给钱济明,并相信它们在未来会得到认可。D.苏轼一生遭流贬,但始终达观面对生活,不违儒家之仁义,他的“仁统”就是由于受儒学仁义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4.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成就在于经学,请结合文本分析他这样认为的原因。5.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韩愈的“道统”和苏轼的“仁统”思想的异同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屋场农忙①周缶工从七岁开始,最初是大人带到田里好玩,再到当帮工,后来做主劳动力,直至十七岁在城里参加工作,十来年间,农忙时节我都活跃在田间地头,对农忙可谓深恶痛绝,如今仍心有余悸。偶尔还会梦到自己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劳作,不知何处是尽头。那时,对于小孩来讲,农忙首先从春插开始。插禾时弯腰驼背,动作简单,将禾苗用手插在方格的十字架处,要求深浅刚好,多少合适,横竖成线。人在水田里,头上太阳照耀,脚下水面反射,容易腰酸背痛、头昏眼花。插田时,有人一径往前插,有人则倒退插禾。寻思过,往前插总觉得离尽头遥遥无期;倒退插禾时偶尔抬头,看到水田一层层绿了,会有种成就感。插田时偶尔能捉到黄鳝泥鳅细鱼小虾,算作对孩童的额外奖赏。农忙最辛苦难耐的活计是拌禾(收稻)。那时天还没亮,父亲就会将我和弟弟叫醒,和母亲拿镰刀到田里。天刚微亮,四个人赤脚下田,一字排开。稻田里立即簌簌直响,水稻割下被摆放成一手手大小相若的“禾瓜”。露水深重,禾叶锋利,我们手穿袖筒,头戴草帽,很快衣服被打湿,手和脸被禾叶割出血印子。一页禾割完,到对面田埂边,又掉转头另起一页。上午杀禾(割稻),下午拌禾,禾上露水也可尽快被晒干。杀禾其实也有一些乐子。小孩眼疾手快,能抓到土青色的蛙类,在稻田里做窝的小鸟,毛色光滑的田鼠。杀挨着田埂的那页禾最好,上面常有不知名的小花小草,或长着肥硕的丝茅根,扯下来含着,满嘴生甜。偶尔直起身伸个懒腰。就在这当口,大人远远杀到前面去了,见小孩在后面发愣,会大声训斥。没法,只得埋头赶上。下午拌禾,大人将打谷机抬到田里,顺杀禾的方向摆好。打谷机木头结构,上面有铁制配件,重量不轻。我试抬过一次,和父亲一起,抬较轻的尾部。父亲让我先起肩,他再将有滚筒较重的那头抬起。刚起身,我就觉得肩膀生疼,扛受不住,想要放下。父亲则不由分说地往前走,我在后边只得踉踉跄跄咬牙忍痛跟过去。到了地头,将打谷机放下,父亲对我说,其实也不重,霸蛮就过来了。大人将打谷机踩响,滚筒咕噜噜直转,我和弟弟负责将“禾瓜”搂起来送到大人手里,由他们在滚筒上将稻谷打下。每隔一段,需要将打谷机往前拖行以就近拌禾,大人在前面拉,小孩在后面推,田里留下长长的两道轨迹。拌禾时太阳正当昼,阳光直射,人们都汗流浃背,不停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每到日头落水,暮色垂下,大家都精疲力竭,走在田埂上脚都放软。如此,每日反复。在农忙季节,总会有许多意外的场景和情节上演。最常见的是忽然变天,下大雨。人们在田头劳作,看到天色突变,乌云密布,雷声来袭,就会彼此招呼,临时分工,收稻谷的收稻谷,垒稻草的垒稻草。或者未几,天气又晴好起来,白做无用功;或者雨落下来,大家都难得休息半天。有时人还在田里,硕大的雨点就劈头盖脸落下来,大人小孩都赶忙往屋场就近的房子里跑,前去避雨。我们索性在雨中慢行,身上衣物都打湿了。大人看到分外着急,会对着喊,快回去!小孩们依然故我,几个人在雨中嬉闹。早稻收好晚稻插完,田埂上临时垒起的稻草要设法运回;坪里的稻谷还要反复翻晒,用竹扫把扫,用木风车吹,去掉禾芒瘪壳,再干净入仓。这些活计和插田拌禾比,强度下降许多,小孩还能自得其乐。那时最喜欢推板车去运稻草,可以垒得老高,上面用绳子绑住,叫上一众伙伴在后面推。晒谷时,禾芒堆里还残存许多谷粒,拿火柴点燃,炸开粒粒雪白的米花后,赶紧捡起送到嘴里,吃来分外香脆,直弄得满脸烟灰。给稻田放水是农忙时节另外的要务。我陪母亲午夜去田野里放过水,当时月明星稀,鸟雀无影,虫儿鸣叫得厉害。母亲去水渠上游看水,嘱我待在田埂上。水来了,用锄头挖开放水的缺口,看月光水淋淋地蹚进稻田,心里会有一种畅快的满足。现在想来,农忙时小孩叫累,其实大人的活计要多得多。除了招呼牛耕田、拖楼梯②平田这些技术活,前头的下谷种,育秧苗,我们压根不懂;后期的扯稗草,打农药,也插不上手。如今,屋场的小孩都未经历过春插和秋收、杀禾和拌禾。那些农具,包括犁耙、水车、风车、轮子都被废弃。大人小孩都不必像当年那样辛劳。一些偏僻、不适合耕作的田土,被直接种上苗木。不似那时,再小的地块都恨不得开垦出来插上几兜禾,盼望着收成,因而就有所谓“斗笠丘”“扁担丘”的说法。没有耕牛的村庄,不用农忙的屋场,这是活生生的现实。想着小儿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思忖要不要拿来门前的那丘水田,用最传统的方式耕种收割,让他知道生活的不易,获取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生态体验。但又想起自己对农忙真是无比厌倦,不禁哑然。细细回想,农忙时节其实妙趣颇多,大人们有播种和丰收的欢喜,我独爱犁田时泥土翻转出的清新气味,还有油菜花开季节天地间那明晃晃的亮色。早前,和留守老家的弟弟谈起农忙,提出想自己耕种一亩田试试,他笑我没事找事。(有删改)[注]①屋场:南方地区对于“自然村”的称谓。②楼梯:这里指一种平整田地的工具。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觉得离尽头遥遥无期”与“看到水田一层层绿了”,说明插禾的方向不同,带来的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也不同。B.抬打谷机才刚起身时,“我”就扛受不住,想要放下,而父亲“不由分说地往前走”,主要是为了让“我”能够切实体会到农忙辛劳。C.“索性在雨中慢行”“推板车去运稻草”“拿火柴点燃(谷粒)”等,都是“我”在农忙之余的欢乐所在,也体现出了小孩的活泼与童趣。D.文中补充写道,大人的活计要比小孩多得多,有些“我们”压根不懂,有些则插不上手,这也是对作者“现在想来”所做出的说明。7.关于文中描写“如今”情况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具被废弃,没有耕牛,不用农忙,作者对这些“活生生的现实”充满了感慨。B.本段中“不必”“不似”点明了农忙不再的情况,也照应了下文的“没事找事”。C.作者想让小儿也体验一下农忙的乐趣,但又怕他感到厌倦,就打消了这个念头。D.这一段落将当下与前文所写的往昔进行对比,在其中掺入了作者对农忙的思考。8.结尾段,作者从上一段对当下的感受拉回到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样写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9.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对农忙“可谓深恶痛绝”“真是无比厌倦”,你认为这是否能够代表作者的真实感受?请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高安郡本豫章①之属邑,居溪山之间,四方舟车之所不由。水有蛟蜃,野有虎豹。其人稼穑渔猎,其利②稻、竹、楠、茶,民富而无事。然以其险且远也,士之行乎当时者,不至于其间。元丰三年,余以罪迁焉。既至,幸其风气之和,饮食之良,饱食而安居,忽焉不知险远之为患。然以有罪故,法不得释官而游间独取郡之图书考其风俗人物之旧然后信其宜为余之居也。昔东晋太宁之间,道士许逊与其徒十有二人,散居山中,能以术救民疾苦,民尊而化之。至今道士比他州为多,至于妇人孺子,亦喜为道士服。唐仪凤中,六祖以佛法化岭南,再传而马祖兴于江西。高安虽小邦,而五道场在焉。则诸方游谈之僧接迹于其地,至于以禅名精舍者二十有四。此二者,皆他方之所无,予乃以罪故,得兼而有之。余既少而多病,壮而多难,行年四十有二,而视听衰耗。夫多病则与学道者宜,多难则与学禅者宜。既与其徒出入相从,于是吐故纳新,引挽屈伸,而病以少安。而忧以自去,洒然不知网罟之在前与桎梏之在身,孰知夫险远之不为予安,而流徙之不为予幸也哉?然郡之诸山,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皆非余所得往。独圣寿者近在城东南隅,每事之间,辄往游焉。其僧省聪,本绵竹人,少治讲说,晚得法于浙西本禅师。听其言,亹亹不倦③。郡人有吴智讷者,治生有余,辄尽之于佛。既为僧堂之后室,又为聪治其法堂,皆极壮丽。凡材甓金漆皆具于智讷。堂成,聪以余游之亟也,求余为记。余亦喜聪之能以其法助余也,遂为记其略。(选自苏辙《筠州圣寿院法堂记》,有删改)材料二:公讳轼,姓苏,字子瞻。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有删改)[注]①高安:县名,属江西省,宋代为筠州州治。豫章:郡名。②其利:当地出产。③亹亹不倦:不让人感到困倦。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法不得A释官而游B间独取C郡之图书D考其风俗E人物之旧F然后信G其宜H为余之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隶属,与《赤壁赋》“举酒属客”中的“属”意思不同。B.既,已经,……之后,与《赤壁赋》“肴核既尽”中的“既”本义相同。C.少,稍微,与《登泰山记》“道少半,越中岭”中的“少”意思相同。D.及,赶得上,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及”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安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但物产丰富,百姓安居乐业;因为地理因素,官运好的官员不会到那里去,作者却因事被贬到此地。B.早在东晋就有道士在高安居住,道士们救治百姓,得到百姓的尊重,高安崇道之风盛行;唐代佛教传入高安,各地僧人不断来到高安。C.作者体弱多病,又遭遇不幸,而高安道佛盛行,正好适合作者的这种状况;作者于是希望更多远方不得志的官员能到高安来。D.圣寿院僧人省聪讲话引人入胜;郡里的吴智讷捐钱给寺院修建法堂,法堂修好后,省聪请苏辙为法堂写一篇文章,是为《筠州圣寿院法堂记》。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皆他方之所无,予乃以罪故,得兼而有之。(2)独圣寿者近在城东南隅,每事之间,辄往游焉。14.材料二中,苏轼谪居黄州前后人生态度有什么变化?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慈乌夜啼白居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注】。【注】曾参:孔子的弟子,以孝著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慈乌失去母亲后的哀鸣开篇,给全诗奠定了极其悲伤的感情基调。B.“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表现了慈乌的孤独无助,反映其生存的艰难。C.“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通过慈乌的哀啼,展现慈乌对未能尽孝的愧疚。D.“不任”有“不能承受”之意,“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写出了慈乌特别哀怨的原因。16.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最后四句“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男子找不到女子时焦急神态,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3)《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相爱的两人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孤独终老,抒发了无尽的忧伤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年轻人开始用脚步丈量城市,放慢脚步考察城市的CityWalk兴起。而散步,背后有着厚重的哲学传统。散步这种貌似①的日常活动,对哲学家们来说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梭罗、约翰逊、尼采这些贤哲的生活中,散步占有②。尼采和罗素喜欢一边散步一边思考,而康德每天③地在柯尼斯堡踱步。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每天强迫性的散步,是“躲避自己被思考追逐”的一种方法。我们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就算没有日常的散步,也许就没有哲学史上这些熠熠生辉的巨著和巨作。法国哲学史学者费德里克·格罗斯的《漫步的哲学》,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散步的含义。书中说,漫步或者徒步是人类躲避社会组织活动中被完全规范化、规律化和程式化的一种手段。漫步式的徒步,避开争强好胜式的比赛,不分输赢,只求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培养自己的耐心。对普通人来说,散步可以是逃离日常生活规律、解放压抑内心的途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散步对人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杭州之美,①。但不论山水还是人文,都离不开古树名木的装点。杭州的古树名木种类繁多,气质各异。保护这些古树名木,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策。保护古树名木,首先②。自2020年起,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每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城区在册古树名木资源开展调查,量身定制“一树一档”,为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杭州将古树名木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持续推进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建设。如何融入和应用新技术,从而让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更加智能化、便捷、高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开发建设了杭州智慧园林综合管理平台,让这些古树名木“尽在掌握”中。此外,杭州还引进物联网保护技术对古树试点构建白蚁自动化监测预警控制系统,利用物联监测技术,在古树名木③,提醒养护人员及时前往蚁害具体地点进行处理。为了让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有据可循,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从土壤检测与改良、排水设施、树洞保护、地表处理、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出发,制定了《杭州市古树名木日常管理技术导则》。杭州还积极开展古树名木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爱绿护绿氛围。21.请简要概括杭州市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举措。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袁枚的《续诗品·尚识》中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诸葛亮谆谆告诫后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先贤们的话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轼的“仁统”是效韩愈的“道统”提出来的。韩愈的“道统”是老话题,但少有人说苏轼的“仁统”。“仁统”与“道统”。韩愈的“道统”之“道”,内涵是儒学的仁义,即其《原道》说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随之将这与佛、老之“道”严格地区分开来:“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从尧、舜到孔、孟,构成儒学道统的源流,传至荀子、扬雄不再完美。韩愈在中唐续孔孟之道,终生游于三代两汉之书,存圣人之志,行仁义之途,且以古文传道,他的执着在《原道》与《论佛骨表》里有充分的表现,故后世认为他是儒学道统的继承者。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做了类似的梳理,说扬雄死后,继承儒学道统的是韩愈。苏轼有《韩愈论》,批评韩愈好圣人之道的名,未乐其实,不当混言孔子说的一视同仁,认为仁义礼乐出于情而非性;又在《扬雄论》里批评韩愈的性三品论,说他流入佛、老而不自知。但他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盛赞韩愈,称其“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以及“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成为关于韩愈的经典评价,其“文道说”将扬雄之后“道”的传播与韩愈相接。苏轼没直说自己的道统,他解《虞书·大禹谟》的“皋陶迈种德”时说:“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出于礼,而仁不可胜用矣。舜、禹、皋陶之微言,其传于孔子者盖如此。”(《三苏经解集校》)这说明礼、仁相与为一,礼表仁里;仁的传播从舜、禹、皋陶至孔子,由此构成苏轼的“仁统”。这里没有韩愈提及的尧,但苏轼解《夏书·五子之歌》“今失厥道,乱其纪纲”时说:“大曰纲,小曰纪,舜、禹皆守尧之纲纪。”据此可知舜之仁得于尧;没有提及孟子,但苏轼《孟子论》说,孔子死后,得其思想的唯有孟子,据此可以说孟子得孔子之道。而在《子思论》里,苏轼对荀子和扬雄“务为相攻之说”有批评,可见苏轼“仁统”与韩愈“道统”的轨迹从尧至孟子几乎呈叠合状态,虽说他还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其儒学不及韩愈纯粹。自视成就为经学。苏轼自我人生的总结最值得关注的有三:一是关乎命运的性格。苏轼晚年居儋时说:“吾平生遭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书谤》)这“遭口语无数”,乃因他“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言为尽性,不顾命运所之,结果和韩愈一样因言遭祸。苏轼性格受母亲程夫人的影响,少欲学东汉范滂,及长刚直不阿,《上神宗皇帝书》批评王安石变法,坦言自己平素讥刺甚众,怨仇实多,难免有性命之危。但为天下之事,耿直进言,死亡亦可不辞。二是功业。苏轼北归途中路过镇江金山寺,写了六言小诗《自题金山画像》。当时他已老迈,朝廷风波未平,仕途无望。论平生功业即事功,他说了三个流贬地:黄州、惠州、儋州。其实他在三州均无自我期望的功业,黄州时说周公瑾而酹酒江月,感叹自己功业未成;惠州时观白水苍山,自吟“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一》);离开海南之际,高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夜渡海》)。因此这“功业说”更像他《洗儿戏作》自道的“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悲愤之际诙谐自嘲。三是成就。苏轼北归时对李端叔说,我65岁了,体力毛发与年龄相称,不知能否与你相见。这且不说,“所喜者,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答李端叔其三》)。这“了得”的《易》《书》《论语传》,合称“经学三书”或“海南三书”,即《易传》《书传》《论语说》。三书在他生前未刊行,最后托付给钱济明,说三十年后当有知道这三书者。他绝口不提使自己名满天下的诗文词赋,只说“经学三书”让他的人生没有虚度,三书的《论语说》散佚,《易传》有其父其弟之功,《书传》最集中表达的是他的仁义思想,劝人志于仁义,积学以成。显然,他自认一生的成就是经学而不是文学。关于仁义的表达。苏轼受庄子和陶渊明的影响很深,苏辙为他写墓志铭,提到少年苏轼读《庄子》甚合己心,居惠、居儋的随缘委命,来自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集释·人间世》)。他在黄州时,自称前生是陶渊明,筑雪堂,躬耕东坡,完成从士大夫苏轼向“东坡居士”的转化。居儋以《陶渊明集》为友,遍和陶诗。苏轼深得庄、陶的人生精神,故能在流贬地化困窘为平淡,化忧伤为快乐。但他思想的主导不是庄子的逍遥,也非陶渊明的静穆,而是儒学的仁义。他又解《虞书·尧典》的“钦明文思安安”,然后说:“夫惟天下之至仁,为能安其安。”把仁提升为“至仁”,强调仁的完善,用之以安天下。苏轼对仁义的表达如此,其用当符合韩愈说的“行而宜之”的法则。至于仁义的修养则在个人,故其《仁说》说君子志仁,求仁不获则反求诸身,进而以仁义兼济天下。苏轼一生遭流贬,始终达观面对生活,在黄州乐于做黄州人,在惠州乐于做惠州人,在海南干脆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寄海南黎民表》),无论怎样颠沛,始终不违仁义。他的“仁统”表现了自己的基本理念和对社会治理的深切关怀,与韩愈的“道统”相似,只是未冠以“道”。(摘编自阮忠《苏轼的“仁统”与韩愈的“道统”》)1.下列关于韩愈“道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在《原道》中明确阐述“道”的内涵,并将其与佛、老之“道”区分开来,且以古文传道,致力于续孔孟之道。B.从尧、舜到孔、孟是儒学道统的源流,传至荀子、扬雄时道统不再完美,韩愈终生践行仁义,为传承道统做出了不懈努力。C.后世认为韩愈继承了儒学道统,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对儒学道统传承做了梳理,也肯定了韩愈对儒学道统的继承。D.苏洵认为韩愈是儒学道统的唯一继承者,韩愈在《原道》与《论佛骨表》等著作中充分体现了对道统的执着追求。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高度赞誉与其他文章中的批评并不矛盾,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评价。B.苏轼“仁统”与韩愈“道统”的轨迹从尧至孟子呈叠合状态,但苏轼的儒学因受老庄等影响而不如韩愈。C.苏轼在北归时对李端叔表示,自己一生的成就不在于“经学三书”,而是使自己名满天下的诗文词赋。D.苏轼深受庄子和陶渊明的影响,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经历也可以体现庄、陶对他思想的主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虽然批评韩愈好圣人之道的名而未乐其实,以及其性三品论流入佛、老而不自知,却完全认同韩愈的道统。B.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都实现了自己期望的功业,因此他说这三个地方是他的功业所在,实则是一种被贬的自嘲。C.苏轼的《易传》《书传》《论语说》在他生前未刊行,苏轼最后托付给钱济明,并相信它们在未来会得到认可。D.苏轼一生遭流贬,但始终达观面对生活,不违儒家之仁义,他的“仁统”就是由于受儒学仁义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4.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成就在于经学,请结合文本分析他这样认为的原因。5.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韩愈的“道统”和苏轼的“仁统”思想的异同点。【答案】1.D2.A3.D4.①他认为经学能够给后人提供有益的智慧和学术资源,反映他对仁义思想的深刻理解与传承。②经学让苏轼一生都致力于儒家思想的践行,渡过人生的关口,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经学三书的创作让他认为人生未虚度。5.同:韩愈的“道统”和苏轼的“仁统”都源于儒家思想,都以孔孟之道为基础,对儒学的仁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异:韩愈“道统”主张以孔孟之道续儒学的纯正传统,批判佛、老思想的影响;而苏轼的“仁统”则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加入了个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没有韩愈那样的纯粹。【解析】【导语】文章以苏轼的“仁统”与韩愈的“道统”为主题,探讨了二者在儒学思想传承中的差异与联系。它通过比较苏轼与韩愈在思想核心、对儒学的贡献及各自流贬经历中的态度,展现了二人对儒学的不同理解和实践。苏轼受老庄和佛禅的影响,他的“仁统”重在强调仁义的实践,而非纯粹道统。文章还剖析了苏轼自认为一生成就在经学而非文学的原因,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交流背景。【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苏洵认为韩愈是儒学道统的唯一继承者”表述错误,原文为“扬雄死后,继承儒学道统的是韩愈”,苏洵只是肯定了扬雄之后韩愈对道统的继承,而未说是唯一继承者。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呈叠合状态,但苏轼的儒学因受老庄等影响而不如韩愈”错误,原文为“几乎呈叠合状态,虽说他还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其儒学不及韩愈纯粹”,是“几乎呈叠合状态”,选项表述绝对;强调的是“其儒学不及韩愈纯粹”,而不是“不如韩愈”,此处曲解文意。C.“自己一生的成就不在于‘经学三书’,而是使自己名满天下的诗文词赋”错误,文中为“显然,他自认一生的成就是经学而不是文学”。D.“可以体现庄、陶对他思想的主导”错误,原文为“他思想的主导不是庄子的逍遥,也非陶渊明的静穆,而是儒学的仁义”,可知他思想的主导是儒学的仁义。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却完全认同韩愈的道统”错误,文中苏轼只说韩愈“道济天下之溺”,没有提到完全认同韩愈的道统,选项于文无据。B.“都实现了自己期望的功业”错误,原文为“其实他在三州均无自我期望的功业”。C.“并相信它们在未来会得到认可”错误,原文为“说三十年后当有知道这三书者”,不是“认可”,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①文中有“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说三十年后当有知道这三书者”,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成就在于经学,是因为他认为经学能够给后人提供有益的智慧和学术资源,反映他对仁义思想的深刻理解与传承。②文中有“《书传》最集中表达的是他的仁义思想,劝人志于仁义,积学以成”“他思想的主导……是儒学的仁义”“苏轼一生遭流贬,始终达观面对生活……他的‘仁统’表现了自己的基本理念和对社会治理的深切关怀”,经学让苏轼一生都致力于儒家思想的践行,渡过人生的关口,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经学三书的创作让他认为人生未虚度。【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同:文中有“苏轼的‘仁统’是效韩愈的‘道统’提出来的”“苏轼‘仁统’与韩愈‘道统’的轨迹从尧至孟子几乎呈叠合状态”“吾平生遭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可知韩愈的“道统”和苏轼的“仁统”都源于儒家思想,都以孔孟之道为基础,对儒学的仁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异:“韩愈的‘道统’之‘道’,内涵是儒学的仁义”“他随之将这与佛、老之‘道’严格地区分开来:‘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韩愈“道统”主张以孔孟之道续儒学的纯正传统,批判佛、老思想的影响;“苏轼‘仁统’与韩愈‘道统’的轨迹从尧至孟子几乎呈叠合状态,虽说他还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其儒学不及韩愈纯粹”,苏轼的“仁统”则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加入了个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没有韩愈那样的纯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屋场农忙①周缶工从七岁开始,最初是大人带到田里好玩,再到当帮工,后来做主劳动力,直至十七岁在城里参加工作,十来年间,农忙时节我都活跃在田间地头,对农忙可谓深恶痛绝,如今仍心有余悸。偶尔还会梦到自己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劳作,不知何处是尽头。那时,对于小孩来讲,农忙首先从春插开始。插禾时弯腰驼背,动作简单,将禾苗用手插在方格的十字架处,要求深浅刚好,多少合适,横竖成线。人在水田里,头上太阳照耀,脚下水面反射,容易腰酸背痛、头昏眼花。插田时,有人一径往前插,有人则倒退插禾。寻思过,往前插总觉得离尽头遥遥无期;倒退插禾时偶尔抬头,看到水田一层层绿了,会有种成就感。插田时偶尔能捉到黄鳝泥鳅细鱼小虾,算作对孩童的额外奖赏。农忙最辛苦难耐的活计是拌禾(收稻)。那时天还没亮,父亲就会将我和弟弟叫醒,和母亲拿镰刀到田里。天刚微亮,四个人赤脚下田,一字排开。稻田里立即簌簌直响,水稻割下被摆放成一手手大小相若的“禾瓜”。露水深重,禾叶锋利,我们手穿袖筒,头戴草帽,很快衣服被打湿,手和脸被禾叶割出血印子。一页禾割完,到对面田埂边,又掉转头另起一页。上午杀禾(割稻),下午拌禾,禾上露水也可尽快被晒干。杀禾其实也有一些乐子。小孩眼疾手快,能抓到土青色的蛙类,在稻田里做窝的小鸟,毛色光滑的田鼠。杀挨着田埂的那页禾最好,上面常有不知名的小花小草,或长着肥硕的丝茅根,扯下来含着,满嘴生甜。偶尔直起身伸个懒腰。就在这当口,大人远远杀到前面去了,见小孩在后面发愣,会大声训斥。没法,只得埋头赶上。下午拌禾,大人将打谷机抬到田里,顺杀禾的方向摆好。打谷机木头结构,上面有铁制配件,重量不轻。我试抬过一次,和父亲一起,抬较轻的尾部。父亲让我先起肩,他再将有滚筒较重的那头抬起。刚起身,我就觉得肩膀生疼,扛受不住,想要放下。父亲则不由分说地往前走,我在后边只得踉踉跄跄咬牙忍痛跟过去。到了地头,将打谷机放下,父亲对我说,其实也不重,霸蛮就过来了。大人将打谷机踩响,滚筒咕噜噜直转,我和弟弟负责将“禾瓜”搂起来送到大人手里,由他们在滚筒上将稻谷打下。每隔一段,需要将打谷机往前拖行以就近拌禾,大人在前面拉,小孩在后面推,田里留下长长的两道轨迹。拌禾时太阳正当昼,阳光直射,人们都汗流浃背,不停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每到日头落水,暮色垂下,大家都精疲力竭,走在田埂上脚都放软。如此,每日反复。在农忙季节,总会有许多意外的场景和情节上演。最常见的是忽然变天,下大雨。人们在田头劳作,看到天色突变,乌云密布,雷声来袭,就会彼此招呼,临时分工,收稻谷的收稻谷,垒稻草的垒稻草。或者未几,天气又晴好起来,白做无用功;或者雨落下来,大家都难得休息半天。有时人还在田里,硕大的雨点就劈头盖脸落下来,大人小孩都赶忙往屋场就近的房子里跑,前去避雨。我们索性在雨中慢行,身上衣物都打湿了。大人看到分外着急,会对着喊,快回去!小孩们依然故我,几个人在雨中嬉闹。早稻收好晚稻插完,田埂上临时垒起的稻草要设法运回;坪里的稻谷还要反复翻晒,用竹扫把扫,用木风车吹,去掉禾芒瘪壳,再干净入仓。这些活计和插田拌禾比,强度下降许多,小孩还能自得其乐。那时最喜欢推板车去运稻草,可以垒得老高,上面用绳子绑住,叫上一众伙伴在后面推。晒谷时,禾芒堆里还残存许多谷粒,拿火柴点燃,炸开粒粒雪白的米花后,赶紧捡起送到嘴里,吃来分外香脆,直弄得满脸烟灰。给稻田放水是农忙时节另外的要务。我陪母亲午夜去田野里放过水,当时月明星稀,鸟雀无影,虫儿鸣叫得厉害。母亲去水渠上游看水,嘱我待在田埂上。水来了,用锄头挖开放水的缺口,看月光水淋淋地蹚进稻田,心里会有一种畅快的满足。现在想来,农忙时小孩叫累,其实大人的活计要多得多。除了招呼牛耕田、拖楼梯②平田这些技术活,前头的下谷种,育秧苗,我们压根不懂;后期的扯稗草,打农药,也插不上手。如今,屋场的小孩都未经历过春插和秋收、杀禾和拌禾。那些农具,包括犁耙、水车、风车、轮子都被废弃。大人小孩都不必像当年那样辛劳。一些偏僻、不适合耕作的田土,被直接种上苗木。不似那时,再小的地块都恨不得开垦出来插上几兜禾,盼望着收成,因而就有所谓“斗笠丘”“扁担丘”的说法。没有耕牛的村庄,不用农忙的屋场,这是活生生的现实。想着小儿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思忖要不要拿来门前的那丘水田,用最传统的方式耕种收割,让他知道生活的不易,获取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生态体验。但又想起自己对农忙真是无比厌倦,不禁哑然。细细回想,农忙时节其实妙趣颇多,大人们有播种和丰收的欢喜,我独爱犁田时泥土翻转出的清新气味,还有油菜花开季节天地间那明晃晃的亮色。早前,和留守老家的弟弟谈起农忙,提出想自己耕种一亩田试试,他笑我没事找事。(有删改)[注]①屋场:南方地区对于“自然村”的称谓。②楼梯:这里指一种平整田地的工具。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觉得离尽头遥遥无期”与“看到水田一层层绿了”,说明插禾的方向不同,带来的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也不同。B.抬打谷机才刚起身时,“我”就扛受不住,想要放下,而父亲“不由分说地往前走”,主要是为了让“我”能够切实体会到农忙的辛劳。C.“索性在雨中慢行”“推板车去运稻草”“拿火柴点燃(谷粒)”等,都是“我”在农忙之余的欢乐所在,也体现出了小孩的活泼与童趣。D.文中补充写道,大人的活计要比小孩多得多,有些“我们”压根不懂,有些则插不上手,这也是对作者“现在想来”所做出的说明。7.关于文中描写“如今”情况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具被废弃,没有耕牛,不用农忙,作者对这些“活生生的现实”充满了感慨。B.本段中“不必”“不似”点明了农忙不再的情况,也照应了下文的“没事找事”。C.作者想让小儿也体验一下农忙的乐趣,但又怕他感到厌倦,就打消了这个念头。D.这一段落将当下与前文所写的往昔进行对比,在其中掺入了作者对农忙的思考。8.结尾段,作者从上一段对当下的感受拉回到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样写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9.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对农忙“可谓深恶痛绝”“真是无比厌倦”,你认为这是否能够代表作者的真实感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B7.C8.①丰富情感:结尾段从对当下农忙变化的感慨,回到对往昔农忙美好回忆,使作者对农忙的情感不再只是厌恶,还包含怀念与眷恋,丰富了情感层次。②深化主题:这种回忆与前文对农忙辛劳的描述相呼应,展现出农忙在作者心中复杂的意义,既有辛苦劳作的记忆,也有独特的美好体验,深化了对农忙及乡村生活变迁的思考主题。③引发共鸣: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时代变迁下对曾经农忙生活复杂情感,引发读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感慨,增强文章感染力。9.示例一:不能代表作者的真实感受。①作者详细回忆了农忙时的诸多趣事,这些描述充满童趣与欢乐,说明作者对农忙生活并非只有厌恶。②文章结尾回忆起犁田时泥土的清新气味、油菜花开时的亮色,表达出作者对往昔农忙的怀念。示例二:能代表作者的真实感受。①文中多次描写农忙劳作的辛苦,体现出农忙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身体负担,让其对农忙充满厌恶。②文中的心理描写直接表明作者对农忙的厌恶,即使现在回忆起来,那种恐惧和厌恶依然存在。【解析】【导语】《屋场农忙》通过细腻的回忆,展现了农忙时节的辛劳与童趣。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插秧、割稻、拌禾等农活描述得生动具体,既传递出对旧时艰辛劳作的厌倦,也融入了对童年琐事的怀念,同时表达出对当代农村生活变化的感慨与对自然田园的眷恋。语言朴实富有画面感,情感真实,内涵深刻,将农忙的困苦与生命的趣味交织,令人回味无穷。【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主要是为了让‘我’能够切实体会到农忙的辛劳”错误。这段文字父亲的不由分说表现的是一种逼迫孩子成长的方式,而不是刻意让孩子体会辛劳。父亲的意图并非只是让“我”体会辛苦,结合“父亲对我说,其实也不重,霸蛮就过来了”可知是在潜移默化中教导“我”坚持和承担责任。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C.“又怕他感到厌倦,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错误,原文是“想起自己对农忙真是无比厌倦,不禁哑然”,作者打消念头是因为想起自己对农忙厌倦,而非怕小儿厌倦。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丰富情感:前文作者多描述农忙的辛苦,如插禾的劳累、拌禾的艰辛等,给人以对农忙厌恶之感。但结尾段回忆“独爱犁田时泥土翻转出的清新气味,还有油菜花开季节天地间那明晃晃的亮色”,这些美好的回忆展现出作者对农忙生活的眷恋,使作者对农忙的情感不再单一,从单纯的厌恶转变为包含厌恶、怀念、眷恋等多种情感,丰富了情感层次,让读者能更全面地感受到作者对那段生活的复杂情感。②深化主题:前文着重刻画农忙的辛劳,结尾段的回忆与之呼应,展现出农忙不仅有辛苦劳作,还蕴含着独特的美好。例如,泥土的清新气味、油菜花的亮色等都是农忙生活的一部分,这深化了文章对农忙及乡村生活变迁的思考主题,使读者明白农忙生活在作者心中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意义,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是一种生活经历与情感寄托。③引发共鸣:结尾段对往事的回忆,描绘出乡村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和感受,泥土气息、油菜花亮色,这些场景容易勾起读者对自己过往生活经历的回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时代变迁下对曾经农忙生活的复杂情感,使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深入地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与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一:不能代表作者的真实感受。①从回忆内容看:文中有诸多关于农忙趣事的详细回忆,如“插田时偶尔能捉到黄鳝泥鳅细鱼小虾”“小孩眼疾手快,能抓到土青色的蛙类,在稻田里做窝的小鸟,毛色光滑的田鼠”“拿火柴点燃,炸开粒粒雪白的米花后,赶紧捡起送到嘴里,吃来分外香脆”等,这些描述充满了童趣与欢乐,说明作者在农忙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体验和回忆,并非单纯地对农忙深恶痛绝。②从情感变化看:文章开头作者表达对农忙“深恶痛绝”“心有余悸”,但结尾作者回忆起犁田时泥土的清新气味、油菜花开时的亮色,“妙趣颇多”“播种和丰收的欢喜”表达作者对往昔农忙的怀念,说明随着时间推移,作者更多的是对那段生活的眷恋,“深恶痛绝”“无比厌倦”只是当时劳作辛苦时的感受,并非全部真实情感。示例二:能代表作者的真实感受。①从劳作描述看:文中多次描写农忙劳作的辛苦,如插禾时“腰酸背痛、头昏眼花”,拌禾时“露水深重,禾叶锋利”,打谷机很重难以搬运等,这些描写体现出农忙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身体负担,让其对农忙充满厌恶。②从心理描写看:作者提到“对农忙可谓深恶痛绝,如今仍心有余悸。偶尔还会梦到自己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劳作,不知何处是尽头”,这些心理描写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农忙的厌恶,即使在事过境迁之后,回忆起农忙仍会产生恐惧和厌恶的情绪,说明这种厌恶感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非轻易能够改变,所以能够代表作者的真实感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高安郡本豫章①之属邑,居溪山之间,四方舟车之所不由。水有蛟蜃,野有虎豹。其人稼穑渔猎,其利②稻、竹、楠、茶,民富而无事。然以其险且远也,士之行乎当时者,不至于其间。元丰三年,余以罪迁焉。既至,幸其风气之和,饮食之良,饱食而安居,忽焉不知险远之为患。然以有罪故,法不得释官而游间独取郡之图书考其风俗人物之旧然后信其宜为余之居也。昔东晋太宁之间,道士许逊与其徒十有二人,散居山中,能以术救民疾苦,民尊而化之。至今道士比他州为多,至于妇人孺子,亦喜为道士服。唐仪凤中,六祖以佛法化岭南,再传而马祖兴于江西。高安虽小邦,而五道场在焉。则诸方游谈之僧接迹于其地,至于以禅名精舍者二十有四。此二者,皆他方之所无,予乃以罪故,得兼而有之。余既少而多病,壮而多难,行年四十有二,而视听衰耗。夫多病则与学道者宜,多难则与学禅者宜。既与其徒出入相从,于是吐故纳新,引挽屈伸,而病以少安。而忧以自去,洒然不知网罟之在前与桎梏之在身,孰知夫险远之不为予安,而流徙之不为予幸也哉?然郡之诸山,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皆非余所得往。独圣寿者近在城东南隅,每事之间,辄往游焉。其僧省聪,本绵竹人,少治讲说,晚得法于浙西本禅师。听其言,亹亹不倦③。郡人有吴智讷者,治生有余,辄尽之于佛。既为僧堂之后室,又为聪治其法堂,皆极壮丽。凡材甓金漆皆具于智讷。堂成,聪以余游之亟也,求余为记。余亦喜聪之能以其法助余也,遂为记其略。(选自苏辙《筠州圣寿院法堂记》,有删改)材料二:公讳轼,姓苏,字子瞻。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有删改)[注]①高安:县名,属江西省,宋代为筠州州治。豫章:郡名。②其利:当地出产。③亹亹不倦:不让人感到困倦。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法不得A释官而游B间独取C郡之图书D考其风俗E人物之旧F然后信G其宜H为余之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隶属,与《赤壁赋》“举酒属客”中的“属”意思不同。B.既,已经,……之后,与《赤壁赋》“肴核既尽”中的“既”本义相同。C.少,稍微,与《登泰山记》“道少半,越中岭”中的“少”意思相同。D.及,赶得上,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及”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安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但物产丰富,百姓安居乐业;因为地理因素,官运好的官员不会到那里去,作者却因事被贬到此地。B.早在东晋就有道士在高安居住,道士们救治百姓,得到百姓的尊重,高安崇道之风盛行;唐代佛教传入高安,各地僧人不断来到高安。C.作者体弱多病,又遭遇不幸,而高安道佛盛行,正好适合作者的这种状况;作者于是希望更多远方不得志的官员能到高安来。D.圣寿院僧人省聪讲话引人入胜;郡里的吴智讷捐钱给寺院修建法堂,法堂修好后,省聪请苏辙为法堂写一篇文章,是为《筠州圣寿院法堂记》。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皆他方之所无,予乃以罪故,得兼而有之。(2)独圣寿者近在城东南隅,每事之间,辄往游焉。14.材料二中,苏轼谪居黄州前后人生态度有什么变化?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C12.C13.(1)这些都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而我竟然因为获罪,能同时拥有它们。(2)只有一座叫作圣寿院的佛寺位于郡城的东南角,(我)经常在办公的闲暇,就到那里游玩。14.①谪居黄州前,积极进取,才高而自负;②谪居黄州后,淡然豁达,潜心钻研。【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均出自苏辙的作品,展现了他与兄长苏轼在逆境中如何面对人生的思考。材料一描绘了高安这个偏僻之地的风土人情及苏辙因贬谪而获得心灵安宁的经历。材料二则概述了苏轼在被贬至黄州后的思想变化,从儒家思想拓展到对佛法的深刻领悟,两兄弟在困境中的独特心灵成长与对学术的坚持可见一斑。【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依法规不能辞官而游,在这期间,只找到一本当地的图书,考察当地的风俗人物的历史状况,这样做了以后,我相信这里是适合我定居的地方。“法不得释官而游”,主谓结构,“余”为主语,承前省略;“释官而游”为谓语,“法不得”为状语,表意完整,故应该在B处断开;“间独取郡之图书”,动宾结构,句意完整,“间独”为状语修饰谓语“取”,宾语“郡之图书”,故在D处断开;“考其风俗人物之旧”,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宾语“其风俗人物之旧”,表意完整,故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隶属;/劝请。句意:高安郡本来是隶属豫章的一个小县城。/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B.正确。句意:来了以后。/菜肴果品都已吃完。C.错误。稍微;/不够。句意:病情稍微稳定下来。/走了不到一半,越过中岭。D.正确。句意:我只能惊叹却赶不上。/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作者于是希望更多远方不得志的官员能到高安来”错,作者认为,偏远险阻的地方是作者的安身之地,流放贬谪的遭遇是作者的一种幸运。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竟然;“以”,因为;“得兼”,能同时。(2)“独”,只有;“每”,经常;“焉”,代词,那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结合“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可知,苏轼谪居黄州前,积极进取,才高而自负;②结合“杜门深居,驰骋翰墨”“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可知,苏轼谪居黄州后,淡然豁达,潜心钻研。参考译文:材料一:高安郡本来是隶属豫章的一个小县城,处在山峦和溪水之间,各地的船只和马车都不经过这里。河水中有鳄鱼,山中有虎豹。当地人以耕种、打鱼、狩猎为生,出产的作物是稻谷、竹子、楠树、茶叶,百姓生活富足,社会秩序良好。但是因为这里地势险要而又偏僻,官运当头的士大夫们,不会到这个地方来。元丰三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这里。来了以后,很喜欢这里祥和的风气,可口的食物,于是安心快乐地在这里居住下来,忽然忘记了偏僻的危险。然而我因为有罪,依法规不能辞官而游,在这期间,只找到一本当地的图书,考察当地的风俗人物的历史状况,这样做了以后,我相信这里是适合我定居的地方。从前,东晋太宁年间,有一个叫许逊的道士,带着他的十二个徒弟散居在这里的大山当中,他们用医术救治百姓,百姓也敬重他们,进而受到了他们的感化。现在这里的道士比别的地方多,甚至连妇女、小孩也喜欢穿道士的服装。唐朝仪凤年间,佛教的六代祖师在岭南地区讲禅传法,他的弟子(在江西传投佛法),佛教在江西兴起。高安虽然是个小地方,但是有五位禅师的道场。各地的僧人接连不断地来到这里,以至于专门供僧人诵经居住的房屋就达二十四处。这些都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而我竟然因为获罪,能同时拥有它们。我年幼的时候体弱多病,长大之后又屡次遭遇患难,现在只有四十二岁,但是视力和听力都已经衰退。体弱多病的人适合学习道教,多灾多难的人适合学习佛教。我与道教徒来往后,于是我对那些吐故纳新的修炼方法,不断地加以练习,病情稍微稳定下来。心中的烦恼也就消失了,根本不去想将来会不会有罗网牵绊,身上会不会有脚镣束缚,谁又能说偏远险阻的地方不是我的安身之地,而流放贬谪的遭遇不是我的一种幸运呢?然而郡城周围的群山,近处的有几十里,远处的有数百里,都不是我能去的。只有一座叫作圣寿院的佛寺位于郡城的东南角,(我)经常在办公的闲暇,就到那里游玩。寺院里有个叫省聪的僧人,本是四川绵竹人,年轻时钻研讲解经文的书,晚年向浙江西路的本禅学习。听他讲话,不会让人感到困倦。郡城中有一位叫吴智讷的人,经营产业有余钱,就全部捐给寺院。他出钱为佛堂盖了后室之后,又为省聪禅师修建法堂,都修建得非常华美。建筑用的木料、砖瓦、金饰、油漆等全是吴智讷备办的。法堂建成之后,省聪禅师因为我经常到佛寺中游玩,求我为他写一篇记文。我也欢喜省聪禅师能用佛法给我帮助,于是写了这篇文章以记下修建佛寺的大概。材料二: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写成《中庸论》,语词精妙,都是古人不知道的。他曾经对我说:“我看当今做学问的人,只有你可与我不相上下。”后来他被贬谪到黄州,关门隐居,挥洒文墨,他的文风完全变了,(文章气势就)如同江河之水刚刚汇涌而来,我只能惊叹却赶不上。后来他读佛书,深刻地感悟到宇宙人生,融合儒道,广博雄辩没有阻碍,学识渊博,无边无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慈乌夜啼白居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注】。【注】曾参:孔子的弟子,以孝著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慈乌失去母亲后的哀鸣开篇,给全诗奠定了极其悲伤的感情基调。B.“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表现了慈乌的孤独无助,反映其生存的艰难。C.“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通过慈乌的哀啼,展现慈乌对未能尽孝的愧疚。D.“不任”有“不能承受”之意,“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写出了慈乌特别哀怨的原因。16.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最后四句“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答案】15.B16.①这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母亲去世而不去奔丧的不孝之徒与因无法报答亲恩而悲伤的飞禽对比,褒贬分明,情感强烈。②最后四句卒章显志,以物喻人,将丧母夜啼的慈乌比喻为孝顺的曾参,表达了诗人对孝道的推崇和对不孝行为的批判。【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慈乌失去母亲后的哀鸣,展现了深沉的孝道情感。诗中,“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表现了慈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忠诚。结尾处,诗人以吴起不孝的典故对比,突显慈乌的孝心,将其比作“鸟中之曾参”,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情感真挚,寓意深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慈乌的孤独无助,反映其生存的艰难”错误。“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这句诗的重点在于表现慈乌对母亲的眷恋和不舍,它日夜守在曾经与母亲栖息的故林,是出于对母亲的深厚情感,体现它的“孝”,而不是为了体现它的孤独无助以及生存艰难。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①“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这里的“斯徒辈”指的是像前面提到的“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中吴起这样母亲去世却不去奔丧的不孝之人。将这些不孝之徒与慈乌进行对比,慈乌因为母亲去世而悲伤哀啼,日夜守林,表现出了深厚的情感和“孝”;而那些人却在母亲去世时无动于衷,没有尽到应有的孝道。通过这种对比,褒扬了慈乌的“孝”,贬斥了不孝之人的行为,使得褒贬分明,情感表达非常强烈。②“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这是诗歌的结尾部分,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诗人将慈乌比喻为“鸟中之曾参”,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名。这里把慈乌比作曾参,是用慈乌来象征那些孝顺的人,以物喻人,高度赞扬了慈乌的“孝”。同时,也从侧面批判了那些不孝之人,表达了诗人对孝道的推崇,认为人们应该像慈乌一样,重视孝道。(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男子找不到女子时的焦急神态,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3)《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相爱的两人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孤独终老,抒发了无尽的忧伤之情。【答案】①.纵一苇之所如②.凌万顷之茫然③.爱而不见④.搔首踟蹰⑤.同心而离居⑥.忧伤以终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苇、凌、搔、踟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年轻人开始用脚步丈量城市,放慢脚步考察城市的CityWalk兴起。而散步,背后有着厚重的哲学传统。散步这种貌似①的日常活动,对哲学家们来说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梭罗、约翰逊、尼采这些贤哲的生活中,散步占有②。尼采和罗素喜欢一边散步一边思考,而康德每天③地在柯尼斯堡踱步。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每天强迫性的散步,是“躲避自己被思考追逐”的一种方法。我们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就算没有日常的散步,也许就没有哲学史上这些熠熠生辉的巨著和巨作。法国哲学史学者费德里克·格罗斯的《漫步的哲学》,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散步的含义。书中说,漫步或者徒步是人类躲避社会组织活动中被完全规范化、规律化和程式化的一种手段。漫步式的徒步,避开争强好胜式的比赛,不分输赢,只求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培养自己的耐心。对普通人来说,散步可以是逃离日常生活规律、解放压抑内心的途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散步对人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答案】18.①无足轻重②一席之地③按部就班19.我们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日常的散步,也许就没有哲学史上这些熠熠生辉的巨著。20.①对哲学家们来说,散步能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收获,使他们获得艺术灵感,有利于创作,还能满足好奇心和培养耐心。②对普通人来说,散步能使他们暂时逃离日常的生活规律和解放压抑的内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由后文“日常活动”和后文“对哲学家们来说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知,此处形容散步的活动平常而不受普通人重视,故可填“无足轻重”。无足轻重:用来形容某件事情、某个事物或某个人的重要性非常低,不值得重视,对整体情况没有显著影响。②处后文举尼采、罗素和康德在散步中思考的例子,表示散步在哲学家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再考虑“占有……”与“一席之地”固定搭配,故可填“一席之地”。一席之地:用来形容一个很小的空间或位置,也常用来比喻在某个领域或环境中能够占据一个立足之地。它既可以指实际的空间位置,也可以指抽象的生存空间或地位。③处描述康德规律性散步,故可填“按部就班”。按部就班:原指做文章安排得当,合乎规范,后指按一定的层次、条理办事。【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就算没有日常的散步,也许就没有哲学史上这些熠熠生辉的巨著和巨作”不合逻辑,“就算”表让步假设,与“也许”的推测语气矛盾,改为“如果”更合理。“巨著和巨作”重复赘余,保留“巨著”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由“漫步或者徒步是人类躲避社会组织活动中被完全规范化、规律化和程式化的一种手段。漫步式的徒步,避开争强好胜式的比赛,不分输赢,只求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培养自己的耐心”可概括,散步能给哲学家们带来心灵的收获,使他们获得艺术灵感,有利于创作,还能满足好奇心和培养耐心。①由“对普通人来说,散步可以是逃离日常生活规律、解放压抑内心的途径”可概括,对普通人来说,散步能使他们暂时逃离日常的生活规律和解放压抑的内心。(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7 Be Wise with Money Period 2 Reading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5年广州入小学所需的租房合同办理指南
- 二手房屋买卖合同修订版
- 2025版产品代理合同范本
- 2025挖掘机转让合同样本
- 家居装修工程劳务合同
- 2025年广东省采购合同样本
- 《困境与机遇》课件
- 2025授权建设合同
- 2025年的技术许可合同范本
- 【MOOC】地学景观探秘·审美·文化-重庆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工程款结算合同书
- 中央空调系统维保服务报价清单
- 急性左心衰抢救应急预案
- 孕产妇高危五色管理(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 8.3 法治社会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 豆腐制品购销协议
- 智鼎在线测评28题答案
- 青少年无人机课程:第一课-马上起飞
- 2024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八年级心理健康考核试题
- 3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主题班会《我本是高山》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