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二)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O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
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与发展,海量数据几乎可以无成本地在全球范围流转,它使
一切的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都连接在一起。这样一来,大数据便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
源泉,而数据本身也变成了人类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数据,把这个词分开来看,“数”就是“数字”,可以把它比作所有具
有意义的符号,而“据”则是“根据”与“证据”。
把它们放到一起来理解,数据就是对客观事件进行观察或记录的结果,是对客观事物
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组合,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
它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和音频等,是对客
观事物的属性、数量、位置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描述的抽象符号。
从古至今,人类都试图把一切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起来。但是,由于技术限制,古人并
不能完全充分地传承与运用。而今天,随着经济、技术、文化及制度的进步,物理世界被数
据化,整个人类社会将被颠覆,我们对于数据的积累和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用大数据进行城市规划。我们可以通过对城市地理与气象等自然信息,以及经济、社
会、文化和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为城市规划提供更优的决策,更好地帮助城
市发展。
用大数据进行交通管理。我们可以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有效缓解交通拥
试卷第1页,共12页
堵,并且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用大数据监控舆情。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关键词搜索及语义智能分析,提高舆情分析的
及时性和全面性,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应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有效打
击违法犯罪。
用大数据辅助安防。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及恐怖事件,提高
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
大数据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这个时代带来了巨大的
变革。
(节选自信风智库《解码智能时代:刷新未来认知》)
材料二:
一段文字寥寥数语,即可在技术的加持下自动生成逼真视频?日前,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发布了视频生成新模型Sora的多部作品:鲨鱼群在高楼大厦间游弋、猛鸡象在林海
雪原上奔驰……“真假难辨”的影像并非出自摄影棚,普通人输入文字就能一键“混搭”,不仅
视频流畅、运镜丝滑,而且画质逼真、细节精良。有网友感慨,“听说时不相信是真的,播
放后看不出是假的”;还有影视圈的网友直呼“压力山大”,自嘲将被“端掉饭碗
如果说去年爆火的ChatGPT志在“读万卷书”,模拟人类的思维世界,眼下技惊四座的
Sora堪称“行万里路”,尝试对整个物理世界全景式再现。所思即所见,无中能生有,Sora不
需要复杂的3D建模,也没有繁琐的逐帧渲染,输入一句话即可呈现画面,一定程度上印证
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百年前提出的“语言图像论”,即“句子是实在的图像语言”。相较于“粗
糙''的初代图文生成软件,Sora能准确生成画笔与墨迹的对应关系、精确模拟出食物上的咬
痕细节,对物体运动规律的深入理解可见一斑。
一幅图往往胜过千言万语,视频传递的信息量更是呈指数级飞跃。如今Sora横空出世,
大幅降低了编辑摄制的技术门槛,让“人人都是导演”成为可能。有人预测,未来只要算力跟
得上趟儿,导入一本小说就能生成一部大片。更值得希冀的是,Sora惊鸿一瞥,一眼越千
年。相较于诞生仅百余年的视频,人类以文字记事的历史超过了五千年。试想,若翻开浩如
烟海的古籍,把古老的文字输入指令框,历史场景穿越时空再现,人类文明或许有了新的打
开方式。
(节选自戴林峰《Sora让“现实已经不存在了“?》)
材料三: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试卷第2页,共12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
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
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
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
是先进生产力。
丰富的“新”,正引申出深刻的“质”:
“物质”的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今天,新的物质生产力,正在
信息化、智能化等条件下形成。
——“本质”的质:这是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生产力,从本质上,已区别于大量消耗资
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
——“质量”的质:这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劳动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都面对着高质量发展下的更高要求。
——“品质”的质:这是以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的生产力。
(节选自《百度百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已成为人类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它必将催生更多的新发明和新服务。
B.数据不止是数字,而是人类对事物事件进行认识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称。
C.Sora比ChatGPT的功能更强大,不仅能思考问题,还可以再现真实的物理世界。
D.新质生产力仍然是一种物质生产力;是与新发展理念相匹配的一种先进生产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小数据时代,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可以有条件地连接在一起,在大数据时代,这
种连接几乎可以无成本地全球运行。
B.过去不可计量、存储和分析的很多东西在大数据时代都可以被数据化了,人类认识世界
本质的能力突飞猛进。
C.Sora让编辑摄制的技术没有了门槛,让真实与虚拟的边界彻底消解,所以人工智能存在
着被滥用的风险。
D.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刚需,只要科学技术有革命性突破,生产率就会得到大幅提升,就
必然诞生新质生产力。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大数据功能观点的一项是()
试卷第3页,共12页
A.全世界尚未实现空间引力波探测“零的突破”,“太极一号”卫星已于2019年8月底成功发
射,为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了奠基性的第一步。
B.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理查德・亨德森在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里,运用
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原子层面看清生命的本质。
C.科学家发现,通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所有数据可以观测到在地震发生前约两
个小时,断层位移会导致上方的陆地呈水平方向移动。
D.人脸识别首先是对输入的图像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然后依据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
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分析。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信息存储与检索发展史
大规模使用年
信息存储介质存储信息种类及量级信息检索途径
代
龟甲、骨头、树叶、兽
商代后期文字、图案(数十至数百字)人工
皮、石碑、岩壁
春秋时期竹木简文字、图案(数千字)人工
战国时期帛书、绢、丝绸文字、图案(数千字)人工
东汉纸文字、图案(数万字)目录+人工
1725年打孔纸带数据手工
1839年感光胶片(照相机问世)图片手工
1874年感光胶片(摄影机问世)图片、声音手工
1932年磁鼓存储器10K字节手工
1盒90分钟长的磁带能存储
1950年磁带手工
660KB
年硬盘机械脱机
1956目前共储存人类总信息的约
10%
1969年软盘机械联机
试卷第4页,共12页
1978年激光磁盘机械联机
半导体网络搜
2008年闪存/固态硬盘图片、声音、视频、文字
索
2018年云盘大数据云平台搜索
ChatGPT智能
2022年全闪云盘大数据
化搜索
A.人类信息存储的介质从实体化逐渐走向虚拟化。
B.近100年来信息存储量级的发展呈加速度状态。
C.信息存储的种类因越来越数字化而失去了意义。
D.信息检索途径由于存储介质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5.大数据属于新质生产力吗?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坛①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
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
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
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
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
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
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
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圆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
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试卷第5页,共12页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
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
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
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
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
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
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
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
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
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
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
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鸣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
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
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
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
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
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
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
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
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
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样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
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
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试卷第6页,共12页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
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
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
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
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杳,由一根
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
着吗?而且,比日小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署,直
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注】①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其建筑形式寓意着中国传统的“天
圆地方”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
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
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
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D.“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
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用比喻,将一棵斜躺古柏比作了一个武士、一尊雕塑、一尊卧佛、一个老爷爷、
一块日号等,形象地展现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
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这些描写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
章的内容,体现出作者与天坛古柏间的深情。
C.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
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
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口语化特征明显,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
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试卷第7页,共12页
8.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划线处)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
9.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①,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
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
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治。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②江浚。登岸,谒子
陵祠。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
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
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惜。
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
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
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
兹游之伟。"余日:“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
(选自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有删改)
[注]①唐宰相鲁公:借唐宰相颜真卿代指宋宰相文天祥。文中“公”指文天祥。②榜:
浆,代指船。③《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
体例作《季汉(宋)月表》。“季汉”实指“季宋”。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
材料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
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师失信,数吕师
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
试卷第8页,共12页
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
7^°
然兹游A亦良B伟C其为D文词E因以达F意G亦诚H可悲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文中指平民,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布衣”意思相同。
B.卒,最终,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不同。
C.三,文中指多次,与《鸿门宴》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三”意思相同。
D.薄,文中指迫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追述了作者与文天祥的交情,营造了一种“悲歌慷慨”的情绪氛围,既交代了
写作因由,也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B.材料一作者与友人为祭悼文天祥做了筹划与安排,在西台行跪拜礼,放声大哭,共同祭
悼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文辞情浓意切。
C.材料一作者回想少年时拜谒子陵祠的往事,祭拜后又抒情,全文感情达到高潮,表达了
要追随文天祥并以死报国的决心。
D.材料二文天祥写自己在元朝营地的举动和所思所想,他毫不畏惧,据理抗争,震动元朝
统治者,并表达了以死报国的决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2)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盂叔侄为逆。
14.材料一中,作者为何想写《季汉(宋)月表》?请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试卷第9页,共12页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晴”揭示春日乍雨还睛的天气变化,“萧萧”点明山雨的凄清寒冷,体物细腻。
B.颔联写雨后春花、春草的生机勃勃的动人姿态,正是对首联“郊园物物”的具体展开。
C.颈联诗人自伤老病,“病躯却怕酒壶倾”与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日边”一语双关,既指春日暖阳,又暗用典故,喻指国都、京师,含蓄蕴藉。
16.论者评价此诗“波澜起伏,抑扬映衬,用尽其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波澜起伏,
抑扬映衬”之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和“”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
原写作《离骚》的原由。
(2)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这两句话。
(3)“蛟”“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古人常将其引入诗文,或绘其威仪,或
喻其祥瑞,如“”(《李凭箜篌引》),如“"(《蜀道难》)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
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后来知道
这两句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
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所以A)。①只有人们的说话是
从具体情况出发(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情况一变,话也跟着一变。②至于猩猩,西方
学者根据拿黑猩猩做实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
成有声语言。B,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
试卷第10页,共12页
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
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
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
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
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③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④人类的视觉最
发达,而且语言诉之于听觉。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
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
易受阻碍。⑸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⑥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
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⑦论快慢,说话
赶不上打手势,画画儿更不用说。⑧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
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总之,正是由
于采用了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选自吕叔湘《人类的语言》,有删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关联,逻辑严密,表意完整。要求:所填句子
至少包含一个成语,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①〜⑧处画横线的句子中有多处存在语病或标点使用的错误,请任选其中的三处作
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
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
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葬,
片片且晶莹;从山腰仰视,它们似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
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
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
而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峦还只有明暗
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渐渐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初升的太阳透出第一道光芒。从未见
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光影有
试卷第11页,共12页
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毫光四射。忽见琉璃宝灯一盏,
高悬始信峰顶。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飞舞,那喑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
聚起来...
20.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
B.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
C.从山腰仰视,它们似天女,亭亭而玉立。
D.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
21.顿号的使用与否,既与句子停顿有关,往往也与意思表达有关。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
句子中“紫蓝青绿”之间为何不加顿号。
22.文中“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一句,有人认为其重复啰唆,
有人认为两句话的顺序应颠倒过来以与“鲜红”一词对应。对此你怎么看?并请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的郊外,花桃、果桃竞相绽放,游人如织。果桃羡慕地对花桃说:“同是桃花,
你花朵硕繁,娇艳无比,而我的花朵却浅浅淡淡,无人问津,真是惭愧啊!"花桃枝叶低沉:
“可是你能结出甜美的果实,我只会消散在风中……”看花人停下脚步,认真说道:“无论
如何,你们都对得起这个春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人生思考,请以此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2页,共12页
1.C2.B3.C4.C5.①新质生产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大数据是对
客观事件和事物的相关内容的记录和归纳,可以把人与物连接在一起;
②大数据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大数据为依托,可见大数据
属于新质生产力中“物质”的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Sora比ChatGPT的功能更强大”无中生有,原文“如果说去年爆火的ChatGPT志在,读万
卷书',模拟人类的思维世界,眼下技惊四座的Sora堪称,行万里路,,尝试对整个物理世界
全景式再现“,可见只是对比了二者的不同,没有体现谁的功能更强大。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在小数据时代,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可以有条件地连接在一起“无中生有,原文“随
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与发展,海量数据几乎可以无成本地在全球范围流转,它使一切的人
与人、物与物、人与物都连接在一起“,只是说了大数据的特点,由此推不出小数据的特点
是“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可以有条件地连接在一起”;
C.“让编辑摄制的技术没有了门槛”错,原文“大幅降低了编辑摄制的技术门槛、“让真实与
虚拟的边界彻底消解”错,原文“真假难辨”“画质逼真、细节精良”。选项表述夸大其词。
D.“只要……就会……就必然”说法绝对,原文“创新起主导作用”,表明除了“创新”,新质生
产力的诞生还需要其他因素。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大数据功能有“用大数据进行城市规划”“用大数据进行交通管理”“用大数据监控舆
情”“用大数据辅助安防”
A.“太极一号”卫星发射体现的是我国空间探测能力,不属于材料一中的大数据功能。
B.“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原子层面看清生命的本质”与大数据运用无关,不能作论据。
C.能够支持“用大数据辅助安防”;
D.“人脸识别”不属于材料一中的大数据功能。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C.“信息存储的种类因越来越数字化而失去了意义”错,数字化只是改变了存储的方式,并不
答案第I页,共10页
会让存储种类失去意义。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看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原文“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可见新质生产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
再看大数据中的“数据”,原文“数据就是对客观事件进行观察或记录的结果,是对客观事物
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组合,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而大
数据是“海量数据”“它使一切的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都连接在一起“,可见大数据是对客
观事件和事物的相关内容的记录和归纳,可以把人与物连接在一起;
原文“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大数据便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物质’的质:今
天,新的物质生产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条件下形成“,可见大数据能够为新质生产力
的“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大数据为依托,大数据属于新质生产力中“物质”的质。
6.D7.A8.①前面写古柏庄重威仪,富有生命力,深具历史沧桑感,和庄严肃
穆、历史悠久的天坛相配;②结尾写斜立的古柏像日辱,直指天空和时辰,和天坛所传达
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如答“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或“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也可)相配。
9.①选材具有典型性,体现选材严。文章写天坛柏树,重点描写了一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
古柏,突出天坛柏树生命力顽强等特点,体现了“选材要严”。②立意具有深刻性,体现开
掘深。文章以天坛柏树为中心,联想到梵高、史铁生关于柏树的作品,挖掘出柏树在美术和
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升华出柏树契合天坛的精神理念,体现了“开掘要深”。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理解错误,以帝王为例是为了进一
步强调人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摒弃权力,追求真我”不是文章突出的中心。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这些描写性文字的插入”错误,应该是叙述性的文字。
C.“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理解错误,文中写了很多古柏,“一棵斜躺的古柏”只是其中的一
棵,它并非文章线索,文章是以古柏为明线的。
答案第2页,共10页
D.“口语化特征明显”错误,本文语言应是意味隽永,富含哲思的。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文章两次提到古柏与天坛相配,第一次是在第③段,写古柏庄重威仪,富有生命力,深具
历史沧桑感,这才能与庄严肃穆、历史悠久的天坛相配,其他的树木都不合适,如“哪怕是
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圆丘,也是不适合的”。古柏与天坛
相互映衬,表现其历史沧桑感。
第二次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在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时联想到天坛的日号,写斜立的古柏像
日唇,直指天空和时辰,和天坛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相配。古柏与日辱的理念相配,从
而也与天坛所传达的理念相配。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鲁迅先生关于文章选材的论述“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选材要严,
即选材要具有典型性。文章写天坛,能与天坛这样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建筑相提并论的,并
能见证其历史发展历程的,只有古柏。写天坛古柏,重点描写了一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
突出天坛柏树生命力顽强等特点,这与天坛饱经沧桑又屹立不倒的特点相通,选材典型。
二是开掘要深,即立意要具有深刻性。文章以天坛柏树为中心,联想到梵高、史铁生关于柏
树的作品,如梵高的“方尖碑”强调古柏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史铁生强调古柏“故事感和
历史感”等文学的要素,从而挖掘出柏树在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然后进一步升华
出柏树契合天坛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深化文章主题,体现出“开掘要深”。
10.CEG11.D12.C13.(1)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后,真疑心有神灵
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
(2)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
14.宋朝灭亡是大事,作者认为只能通过诗文来记录是可悲的,于是想写《季汉(宋)月表》,
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并希望后人能了解自己的用心。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
“然兹游亦良伟”为主谓句,其后C处断开;
“其为文词”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E处断开;
“达意”是动宾结构,“亦诚可悲矣”前面省略主语“这",“达意”后G处断开。
答案第3页,共10页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以平民的身份投军在他麾下。/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
B.正确。最终;完成,引申为报答。句意: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
/自问没有什么错,一心尽孝报大恩。
C,正确。句意:又大哭好几声。/多次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王示意。
D.错误。都是“迫近”。句意:云气迫近树林。/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要追随文天祥并以死报国的决心”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原文只是表现了对文
天祥的追怀与敬仰,表示要写《季汉月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寄托自己的情感。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济”,渡河;“阴”,暗中;“著”,显示。
(2)“度”,揣度;“诟”,诟骂;“数”,列举。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
可知,宋朝灭亡是大事,作者认为只能通过诗文来记录是可悲的,于是想写《季汉(宋)月
表》,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并希望后人能了解自己的用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平民的身份投军在他麾下。
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别。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曾往来处,
慷慨悲歌,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
以为证。
我遗憾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见鲁郡公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
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
分别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过了五年即
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
答案第4页,共10页
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儿,雨
停,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好
几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又对着
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云气迫近树林,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
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
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
“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
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我们)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
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别,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
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之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说:“这天船鼓风快速行驶,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
过河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这事是否有神灵相
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
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
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
材料二:
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
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
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
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
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
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
15.A16.①诗歌前两联写清明雨后放晴的明媚春光,这是“扬”;颈联自伤老病,一变
之前的明丽欢愉而为寂寞愁郁,由“扬"而“抑";
②尾联在“苦忆旧交友”之时,想象友人此时在京师倾听莺啼、陶醉于美好春光,由“抑”而“扬”;
③诗人先以明媚春景烘托其忧郁愁闷和相思之苦,后以自己愁郁寂寥的心境再反衬想象中
友人阳光下的明丽形象,虽为短篇,却多见曲折,多方映衬,妙不可言。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第5页,共10页
AJ"萧萧,点明山雨的凄清寒冷”错,“萧萧”为拟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
木摇落声、乐器声等,此处摹绘山雨之声。
故选Ao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时值清明,雨后放晴,不仅写出了春天气候的倏忽
多变,而且从春天轻柔的雨声中,写出了盎然春意。次联上承首联,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出
来了。诗人采用拟人法,既写出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这是
“扬”;这只是为下文作一反衬。“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诗歌到此出现一大转
折。尽管春天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管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游
兴阑珊,所以说“晚节渐于春事懒”。文人墨客,总是好赏花,喜饮酒。赏花既已无意,饮酒
又为病体所禁。“却怕”二字,既是对病体的客观描述,又带无心饮酒的主观情感。心情的抑
郁、颓唐,已得到具体说明。所以前面对春事越夸张、越强调,在这里就越突出心情的落寞、
消沉,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诗歌前两联写清明雨后放晴的明媚春光,这是“扬”;颈联自伤老
病,一变之前的明丽欢愉而为寂寞愁郁,由“扬”而“抑”。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百事不乐,只思念友人,不是“长忆”而是“苦忆”,用
字分量极重,表现了友情之深。“日边”,是个常用典故,指天子近旁或国都,表明所苦忆的
友人秦髯是在京都。但此语与晓莺安排在一起,除了原来的含义外,又使人联想到日丽莺歌,
既切合诗题“春日”,又构成明丽形象,意境大为丰富。一扫颈联的抑郁,给全诗带来了一抹
亮色。在“苦忆旧交友”之时,想象友人此时在京师倾听莺啼、陶醉于美好春光,由“抑”而
“扬,
诗人极写春色的美好,用来反衬自己心情之苦闷,又以心情之苦闷来反衬想象中友人阳光下
的明丽形象。两次反衬,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虽为短篇,却多见曲折,多方映衬,妙不
可言。
17.盖自怨生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
困于所溺老鱼跳波瘦蛟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盖”“怨”“幽”“作”“瘦
18.A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B人类的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千变万化)
19.第①句:括号应放在“具体情况”后面;
第②句:“西方学者”和“根据”互换;
答案第6页,共10页
第④句:“而且”改为“然而”之类表转折的关联词;
第⑦句:“说话”和“打手势”互换。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及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是对鹦鹉学人说话“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特点的另一种阐释,据此可
想到“人云亦云”,再联系前面鹦鹉学人说话——“鹦鹉学舌”,可填“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
叫鹦鹉学舌”。
B处,结合后文的阐述“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
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可知,这是对人类语言变化多端的解释,可想到“随
机应变,,“千变万化”,又由下文“一句话,人类语言……,,可知,此处应是引入本段话题“人类
语言”,提出其善变的原因,可填“人类的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千变万化)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句:解释的内容应该在相关词句的后面,所以括号应放在“具体情况”后面。
第②句:“西方学者根据拿黑猩猩做实验的结果”话没有说完,主语是“西方学者”,后一句换
了主语,中途易辙,可以把“西方学者”“根据”互换,作句子的状语。
第④句:“而且”不合逻辑,前后句子为转折关系,改为“然而”之类表转折的关联词。
第⑦句:“说话赶不上打手势”语序不当或者不合逻辑,应是说话更快,“说话”和“打手势”互
换。
20.B21.①“紫”“蓝”“青”“绿”四个单字并列,一气贯通,可以不用停顿,因此不加顿
号。②霞光中的这些颜色并非界线分明,不加顿号更有利于表现黎明霞光的色彩斑斓和变
幻莫测。22.①并非重复啰嗦。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且同中有变,强烈地表达了
对初升太阳的喜爱之情。②语序不能颠倒。“如此之红”是对阳光颜色的初步感官认知;“如
此之鲜,,有“鲜艳,,,,新鲜,,之意,含有对阳光更深层的美感认知,并带有对新生事物的喜爱与
赞美之意。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A.比喻,把“一幅幅画面”比作“古山水”。
B.拟人,“坚贞”二字把松树的根拟人化,赋予松树人的品质。
C.比喻,把“松树”比作“天女”。
D.比喻,把“太阳”比作“琉璃宝灯”。
答案第7页,共10页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从停顿角度看,“紫”“蓝”“青”“绿”都是表示颜色的词,四个单字并列,后面均未加“色”字,
使得句子一气贯通,读来更有气势,因此不用停顿,不加顿号。
从表意角度看,由语境“黎明的霞光”可知,“紫”“蓝”“青”“绿”是黎明的霞光的颜色,霞光中
的这些颜色是杂糅在一起的,如果分开了就显得界线分明,因此不加顿号更符合实际情况,
更有利于表现黎明霞光的特点。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并非重复啰嗦。“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句子运用了反复的
修辞,“从未见过”和“如此”反复出现,并且将“黎明的霞光”“如此之鲜”放在句末,有强调突
出的作用。而且两句话同中有异,前一句强调初升太阳之“红”,后一句强调初升太阳之
“鲜”,反复叙说,强烈地表达了对初升太阳的喜爱之情。
语序不能颠倒。“如此之红”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作者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动取料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热感应式打印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策略解析
- 25年公司安全管理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汇编
- 店铺装修简单几招
- 25年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解析答案可打印
- 课题开题报告:资源稀缺视角下重大工程供应链韧性情景演化与适应性策略研究
- 25年公司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能力提升)
- 25年公司项目部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培优B卷】
- 血脂水平及NLR、PLR、LMR、HRR与胃息肉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研究开题报告7100字(论文)》
- LY/T 2974-2018旱冬瓜培育技术规程
- GB/T 3745.1-1983卡套式三通管接头
- 数字电路设计及verilog-hdl实现康磊课后答案
- 仪器仪表维保方案
- 【中考作文指导】乡情类作文精讲 课件(共62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 区域经理工作手册课件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教学)课件
- 临时用电工程验收记录表
- 小学三年级诗词大会初赛比赛题目课件
- 带螺纹圆桶注射模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