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 南诏归附》_第1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 南诏归附》_第2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 南诏归附》_第3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 南诏归附》_第4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 南诏归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一月,吐蕃、云南日益相猜,每云南兵至境上,吐蕃辄亦发兵,声言相应,实为

之备。美画由塞复造后血王书欲与其圭些簧胆之后性之处悉坐蛙餐城堡卷与云南氮大城于

境上置龙相保永同一家。

九年夏五月,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

金、丹砂诣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三分皋所与书为信,皆达成都。异牟寻上表

请弃吐蕃归唐,并遗皋帛书,自称“唐故云南王孙吐蕃赞普义弟日东王”。皋遣其使者诣

长安,并上表贺。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

佐时赍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

十年春正月,崔佐时至云南所都羊苴洋城,吐蕃使者数百人先在其国。云南王异军寻

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时衣骅河服而入。佐时不可,日:“我大唐使者,岂得衣小夷之

服!”异牟寻不得已.在迎之。佐时大宣诏书,异牟寻恐惧,顾左右失色,业已归唐,乃

歙欷流涕,俯伏受诏。郑回【注】密见佐时教之,故佐时尽得其情,因劝异牟寻悉斩吐蕃使

者,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复南诏旧名。异牟寻皆从之,仍刻金契以献。异牟寻帅

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

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遣其弟凑罗栋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给金印,请复号南诏。癸

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滋至其国,异牟

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踢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滋日:

“南诏当深思子子孙孙尽忠于唐。”异牟寻拜日:“敢不该承使者之命。”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有删减)

【注】郑回:南诏国宰相,力劝南诏国王异牟寻叛吐蕃归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辛酉/韦皋复遗云南王书欷与共击吐蕃/驱之云岭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独与云南筑大城/于

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

B.辛酉/韦皋复遗云南王书檄与共击吐蕃/驱之云岭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独与云南筑大城于

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

C.辛酉/韦皋复遗云南王书欷与共击底蕃驱之云岭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独与云南筑大城于

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

D.辛酉/韦皋复遗云南王书微与共击/吐蕃驱之云岭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独与云南筑大城/于

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都,以周太王“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得名,武侯祠、杜甫草堂在此。

B.金印,旧时帝王或帝王赐予高级官员的金质印玺,文中指吐蕃赐予属国南诏的印玺。

C.稽首,古代跪拜礼,与佛教叩头动作一样,左手按右手上,拱手于地,头缓缓至地。

D.祖考,祖考指祖先,也指己故的祖父或父辈;祖妣指男女的祖先,也指已故的祖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和云南之间互相猜忌,有云南兵来边界时,吐蕃就发兵做出防范,还假称是呼应

对方,这为唐让南诏归附提供了机会。

B.云南王先后派出三批使者从不同地方来到成都,使者各自携带着具有象征意义的物

品,韦皋将其使者送至长安,得到朝廷答复。

C.大唐便者崔佐时来到云南,云南王在夜间迎接他,答应了崔佐时杀死吐蕃使者,恢复

南诏旧名等要求,还刻成金契献上。

D.大唐派出的册南诏使带着刻有“贞元册南诏印”的金印来到南诏,南诏王接受册封,并

表示接受册封使世代忠于唐的嘱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

(2)佐时不可,曰:“我大唐使者,岂得衣小夷之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秋九月戊午,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归义之先本哀牢夷,地居

姚州之西,东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蛮语谓王日诏。先有六诏,兵力相埒,莫能相一,

历代因之,以分其势。蒙舍最在南,故谓之南诏。高宗时,蒙舍细奴逻初入朝。细奴逻生

逻盛,逻盛生盛逻皮,盛逻皮生皮逻阁。皮逻阁浸强大,而五诏微弱。会有破湃河蛮之

功,乃赂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为之奏请,期廷许之,仍赐名归义。于是以兵威胁服群

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徒居大和城。其后卒为边患。天宝九截。杨国忠德鲜于仲

通,荐为剑南节度使。仲通性褊急,失蛮夷心。故事,南诏常与妻子俱谒都督,过云南,

云南太守张虚陀多所征求,南诏王阁罗凤不应,虔陀迷人詈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念

怨,是岁,发兵反,攻陷云南,杀虎陀,取夷州三十二。十载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

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分二道出戎、褐州,至曲州、靖州。南

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

南非唐有也停通不许囚共便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风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

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阁罗凤致战尸筑为东观,遂北臣于吐蕃。蛮语

谓弟为“钟”,吐蕃命阁罗凤为赞普钟,号曰东帝,给以金印。阁罗凤刻碑于国门,言己

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

吾之叛非本心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瘁疣,未战士卒死者

十八九,英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

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唐德宗贞

元七年,勿邓酋长苴梦冲潘通吐蕃,扇诱群变,隔绝云南使者。韦皋遣三部落总管苏意将

兵至琵琶川。八年春二月壬寅,执梦冲,数其罪而斩之,云南之路始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描还所俘做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

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B.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

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C.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

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D.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隔还所俘麻城云南而去/且日/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

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字为“沿袭”之意,和《过秦论》中“因遗策,南取汉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德”字为“感激,,之意,和《谏太宗十思疏》中“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德”意思不同。

C.“故事”为“按照旧例”之意,和《六国论》中吓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用法相

同。

D.“京观”,古代战争,胜者为了显示战功,收集敌人的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也叫京

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逻阁先用武力威胁使各个蛮族部落服从他的管理,然后朝廷又准许了其把六诏合而

为一的请求,击破吐蕃后移居到了大和城。

B.南诏王阁罗凤没有答应张虔陀索求过多财物的要求,张虔陀就派人辱骂他,还秘密奏

报他的罪行,结果阁罗凤发动军队反叛了唐朝廷。

C.杨国忠不仅推荐鲜于仲通做了剑南节度使,即使后来鲜于仲通在与南诏的战争中大

败,杨国忠仍然帮他掩盖了失败的情况,还给他按战功评定。

D.玄宗下诏招募大批士兵攻击南诏时并未得到积极响应,杨国忠便采取强硬手段征调,

致使民间哀嚎一片。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闻云南多瘴厉,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莫。

(2)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使者。

9.选文中南诏归附的过程十分曲折。你认为是哪些方面的因素对南诏归附产生了影响?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儿,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进犯内地以云南为前锋,在险要之地设立营堡,并在当地重重加赋征兵助防,云

南因此困苦不堪,试图归附唐朝。

B.在异牟寻上表请求归顺唐朝后,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后又派节度

巡官崔佐时到云南。

C.异牟寻不想让吐蕃知道唐使者已到达云南,后在夜间迎接崔佐时,最终归唐,俯首伏

地接受诏书,并答应佐时的建议。

D.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并告

诫南诏应当子子孙孙效忠于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

(2)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

14.纪事本末是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史书体裁。请简述通

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唐朝的过程。

答案

1、B句意:辛酉(初十日),韦皋再次给云南王写信,想要和他一起攻打吐蕃,把吐蕃驱

逐到云岭以外,全部扫平吐蕃的城池堡垒,单独和云南在边境上修筑一座大城,布置军队

相互防守,双方永远如同一家人一样。

“吐蕃”作“击”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CD。

“于境上”是句子的后置状语,修饰谓语“筑%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

2.C"稽首……与佛教叩头动作一样”说法错误。佛教的叩头动作手心是向上的,意为承接

佛法。

3.B”先后派出三批使者”说法错误。文中“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

州,一出安南”,看不出有“先后”的意思。

4.(1)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并亲自写帛书答复云南王。

(2)崔佐时不答应,说:“我是大唐的使者,怎能穿夷人小国的服装!”

参考译文: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冬十一月,吐蕃、云南之间越来越互相猜疑,每当云南兵来

到边界,吐蕃也就发兵,声称相互呼应,实际上是做防守的准备。辛酉(初十日),韦阜

再次给云南王写信,想要和他一起攻打吐蕃,把吐蕃驱逐到云岭以外,全部扫平吐蕃的城

池堡垒,单独和云南在边境上修筑一座大城,布置军队相互防守,双方永远如同一家人一

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夏五月,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一批从戎州出发,一

批从龄州出发,一批从安南出发,各自携带生金、朱砂来到书阜处,黄金表明其不动摇的

决心,朱砂表明其赤诚的心,把韦皋所写的信分成三部分拿来作为凭信,都到达成都。异

牟寻上奏表请求背离吐蕃归顺唐朝,并写帛书一封给韦阜,自称“唐故云南王孙吐蕃赞普

义弟日东王”。书皋把他的使者送到长安,并上表祝贺。德宗赐给异牟寻诏书,命令由皋

派遣使者安抚南诏。冬十月甲子(十八日),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并亲

自写帛书答复云南王。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春正月,崔佐时到云南都城羊苴畔■城,吐蕃使者数百人原先

就在云南。云南王异军寻还不想让吐蕃知道这件事,命令崔佐时穿群婀■蛮的服装入城。崔

佐时不答应,说:“我是大唐的使者,怎能穿夷人小国的服装!”异牟寻没有办法,在夜间迎

接他。崔佐时大声宣读诏书,异牟寻害怕,看身边跟随的人都变了脸色,已经归附唐朝,

就抽喳流泪,俯首伏地接受诏书。郑回秘密会见崔佐时教过他,所以崔佐时了解云南的全

部情况,于是劝异牵于将吐蕃使者全部桑花,去掉吐蕃所立的称号,献出吐蕃给的金中,

恢复南诏原来的名称。异牟寻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还划成金契献给他。异军寻带领儿子

寻梦凑等人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派他的弟弟凑罗栋献地图、土产贡物

以及吐蕃所给的金印,请求恢复南诏国号。癸丑日,朝廷任命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

赐给异牟寻银案金印,上刻文字“贞元册南诏印”。袁滋到南诏后,异牟寻面向北跪着接受

册封的印信,叩头再拜后,接着宴请使者,异军寻出示玄宗所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给

袁滋看。袁滋说:“南诏应当深切地思念祖先,子子孙孙都要向唐朝竭尽忠诚。”异牟寻行

拜礼说:“岂敢不恭敬地接受使者的指示。”

5、C句意:南诏王阁罗凤派遣使者前来谢罪,请求归还所俘获掠夺的东西,把云南城修缮

好后离开,并且说:“现在吐蕃重兵逼近边境,如不答应我,我就将归顺吐蕃,云南就不

归唐朝所有了。“鲜于仲通没有答应,囚禁了他的使者。

“俘掠”固定词汇,是“请还所俘掠”的宾语,中间不能分开,排除AD;“若”放在句首表假

设,省略了主语“你”,即“若(你)不许我”,应在其前断开,排除儿

6.C

A.两个“因”都意为“沿袭二“因”字含义相同。句意:历代沿袭。/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

取汉中。

B.“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德”意为“道德“德”意思不同。句意:杨国忠为了感激鲜于仲

通。/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意为“旧事、先例”。“故事”用法不同。句意:按照过

去的惯例。/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D.正确

7.A“皮逻阁先用……然后朝廷又准许了其把六诏合而为一的请求”时序颠倒,原文“皮逻

阁浸强大,而五诏微弱。会有破沸河蛮之功,乃赂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为之奏请,朝

廷许之,仍赐名归义。于是以兵威胁服群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徒居大和城”,

先“求合六诏为一”,再“以兵威胁服群蛮乙

8.(1)人们听说云南多流行由瘴气引起的疾病,还未交战士兵就要死掉十分之八、九,

没有人愿意响应招募。

(2)勿邓酋长苴梦冲暗中与吐蕃勾结,煽动引诱蛮族各部,阻隔云南使者与唐往来。

9.①南诏王方面:其实一直并非诚心归附;

②唐玄宗方面:用人不善,如偏信杨国忠等;

③唐朝官员方面:气量狭小,不恤民生,不得民心。

参考译文: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秋九月戊午(二十三日),册封南诏蒙归义

为云南王。蒙依义的祖先本是我军夷人,地处姚州的西边,东南与交趾相接,西北与吐蕃

相接。蛮语言称王为诏。以前有六个诏,他们的军队实力相当,不能统一,历代沿袭,以

此来分散他们的势力。蒙舍在最南部,所以称为南诏。唐高宗(李治)时,蒙舍王细奴逻

开始谒见天子。细奴逻生子逻盛,逻盛生子盛逻皮,盛逻皮生子皮逻阁。皮逻阁时南沼逐

渐强大,而其余五诏力量衰微。恰巧皮逻阁立有击败济河蛮的功劳,于是他贿赂王昱,请

求把六诏合而为一。王昱为他向朝廷奏请,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仍然赠皮逻阁以归义的

名号。自此他用武力威胁来使各个蛮族部落服从,有不服从的就将其消灭,接着又击败了

吐蕃,移居到大和城。以致最终成为唐边境遭到侵犯的祸患。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

杨国忠为了感激鲜于仲通,推荐他为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失去蛮

夷各族的人心。按照过去的惯例,南诏王常常与妻儿一同来观见都督,经过云南时,云南

太守张虔陀大量地勒索财物,南诏王阁罗凤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张虔陀就派人辱骂他,还

秘密奏报他的罪行。阁罗凤很愤恨,这年,他发动军队反叛唐朝廷,攻陷了云南郡,杀掉

张虔陀,强夺原归附于唐的西南夷三十二个州。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夏季四月壬午(三

十日),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被南诏在泸南打得大败。当时鲜于仲通率领八万

军队分两路从戎州、满州出发,到曲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派遣使者前来谢罪,请求归

还所俘获掠夺的东西,把云南城修缮好后离开,并且说:“现在吐蕃重兵逼近边境,如不

答应我,我就将归顺吐蕃,云南就不归唐朝所有了。”鲜于仲通没有答应,囚禁了他的使

者。进军到西洱河,与阁罗凤交战,唐军大败,士兵死了六万人,鲜于仲通仅只身逃脱。

杨国忠掩盖了他失败的情况,仍旧给他按战功评定。阁罗凤收拢聚集战死者的尸体修建成

京观,于是北向吐蕃称臣。蛮语称弟弟为“钟”,吐蕃洽予阁罗凤为“赞普钟”的名号,

号为“东帝”,给他金印。阁罗凤在边境刻石立碑,说明自己不得已背叛唐朝,并且说:

“我们世世代代侍奉唐朝,接受他们的官爵和财物,后代如能允许再返回唐期,应当把此

碑指给唐期使者看,使他们知道我的叛唐不是出自本来的心愿。”玄宗下诏大批招募两京

及河南、河北士兵攻击南诏。人们听说云南多流行由瘁气引起的疾病,不及交战士兵就要

死掉十分之八、九,没有人愿意响应招募。杨国忠派遣御史分别到各道捕捉壮丁,用枷锁

锁至军队所在地。按照旧的制度,百姓中有功者可免除服兵役。当时调兵的量多,杨国忠

上奏皇帝请求先征发功劳大的人。自此应征出发的人忧愁怨恨,父母妻子孩子送别亲人,

民间到处是哭声。唐德宗贞元七年,勿邓酋长苴梦冲暗中与吐蕃勾结,煽动引诱蛮族各

部,阻隔云南使者与唐往来。韦皋派三部落总管苏冠领兵到琵琶川。唐德宗贞元八年(792

年)春二月壬寅(十七日),捉住了苴梦冲,一一列举他的罪状后把他杀死,通往云南的

道路开始畅通。

10、C句意: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一批从戎州出发,一批从黔州出

发,一批从安南出发,各自携带生金、朱砂来到韦皋处,黄金表明其不动摇的决心,朱砂

表明其赤诚的心,都到达成都。

“使者三辈”是定语后置句,应该在后置定语“三辈”后断开,据此排除BD;

“金以示坚”和“丹砂以示赤心”结构一致,断法也应一致,所以“金”后不能断开,排除A。

11.A

A.持有、携带/送给、赋予。两句中的“赍”含义不同。句意: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诏

书到云南。/这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B.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用法相同。句意:让崔佐时穿群舸人的服装入城。/于

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C.解说正确。

D.解说正确。

12.D“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错误,由原文“异牟寻北面跪受

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可知,是异牟寻拿出

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给袁滋看。

13.(1)异牟寻认为是这样,但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一共过了十多年。

(2)异牟寻带领儿子寻梦凑等人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

14.①在吐蕃的盘剥重压下,云南王异牟寻打算归附唐朝;②在韦皋任西川节度使时,异

牟寻派使者携带生金、朱砂到成都表达通好之意;③韦皋先派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接着

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到云南,异牟寻接受了册封,南诏归附唐朝。

参考译文:

云南有民众数十万,吐蕃每次进犯内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