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4《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七下4《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七下4《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七下4《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七下4《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下4《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下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思维发展:了解文中的历史人物,分析人物特点。

审美鉴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欣赏文章剪裁之妙。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句,分析人物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有这么一部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故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其命名,伟人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说,他将之反复读了17遍,这部史书,就是《资治通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中的一个故事——孙权劝学。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代表作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定名为《资治通鉴》。

3.文体知识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4.文中人物介绍

①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125),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229年5月23日-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军事统帅。

孙权统治江东五十余年,通过长期的军事行动,将管辖地域由江东扩展到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区,结束了汉末的分裂状态,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初),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东南)人,中国东汉末年孙权的谋士与将领。

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于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有典故“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③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人。东汉末年东吴谋士、部将、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为人方严,生活俭朴,治军有方,又勤于学,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善谈论,能属文辞,深谋远虑,有过人之明,非一般尚武之人可比,对促成周瑜与诸葛亮的合作,维护孙、刘联盟的大局,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初读感知,理解文意

1.听读课文,圈画易读错的字,划分朗读节奏。

卿(qīnɡ)邪(yé)更(gèng)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梳理文章内容。

4.抽查重点词句的翻译。

5.文言词句积累

①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

②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古:推托今:文辞,言辞)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古代王侯的自称;(今)孤单,孤苦。

治:(古)研究;(今)治理。

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学位最高一级。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古)只,只是;(今)转折连词。

往事:(古)指历史;(今)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等到今:以及)

即更刮目相待(古:重新今:更加)

③文言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原句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省略句。应为“肃遂拜蒙母,(与蒙)结友而别)

6.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文后思考探究四。

2.在积累本上积累文言词句。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切换到竖屏全屏退出全屏

雨中的云已关注

分享视频

第2课时0/0

00:00/00:36

切换到横屏模式

继续播放

进度条,百分之0

播放

00:00

/

00:36

00:36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0.75倍1.0倍1.5倍2.0倍

超清流畅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

继续观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观看更多

原创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雨中的云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古代汉语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爱称。朋友间也以“卿"为爱称。在这句话中是君对臣的爱称。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古时王侯的自称。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对同辈朋友的敬称。

其他的如:

自称:愚、臣、仆、寡、下官、小生、晚生、不才、老朽等。

他称:圣上、大王、麾下、令尊、贤侄、尊上、仁兄、爱卿、泰山等。

二、梳理情节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请同学们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以“学”为线索,将课文划分层次。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结合课文内容和背景资料,思考: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他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背景资料: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公元210年,周瑜去世,去世前写了一封信给孙权。一是分析了东吴面临的严峻形势——“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二是推荐接班人鲁肃。

吕蒙16岁即入军营,以胆气著称,战功卓著,但颇为轻狂。赤壁之战后“拜偏将军,领寻阳令”。

公元210年,孙权劝吕蒙学习。

①为什么劝学?

一是当时形势严峻,三国鼎立局面初成,东吴形势不稳,国家急需一批能文能武的将领。吕蒙是周瑜推荐的接班人,为了国家发展,必须劝吕蒙学习。

二是吕蒙年少就战功卓著,颇为轻狂,他长于带兵打仗,但逊于文治,而吕蒙目前又“当涂掌事”,为了更好履行职务,“不可不学”。

②怎样说服吕蒙?

首先,明确了学的必要性——“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其次,指出了学的可能性——“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最后,现身说法,以自身为例劝说吕蒙——“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通过鲁肃的反应来表现吕蒙的进步。(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作用:

①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感人;

②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③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④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三、品读人物

本文的三个人物,性格鲜明,各具风采。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他们的对话,说说你最欣赏他们三个中的哪一个,并说明你的理由。(关注语气词、称谓语和标点符号)

1.孙权(能言善劝,精于驭下,对部属亲近、关心。满含期望之情,又能严格要求,助其成长)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表现了孙权的平易近人、礼贤下士。

“不可不学”写出了孙权态度坚决,一个感叹号,也表明了孙权强硬和坚定的立场,也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与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这一反问句末尾不用问号,却用了一个感叹号,强化语气,更加表明了孙权不可改变的态度,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降低了对吕蒙的学习要求。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文末用句号,语气平和。“耳"意为“罢了”,表明对吕蒙的要求不高,消除吕蒙的顾虑,舒缓先前的强硬语气,即使吕蒙推辞,孙权仍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体现出孙权的胸怀宽广。

④“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耐心劝导,有着高超的劝说技巧。

2.吕蒙(好学上进,能虚心听教,知错就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从最开始的推辞到后来的开始学习,说明吕蒙能够接受建议,虚心听教。

②鲁肃“大惊”,并称赞吕蒙,最后“结友而别”,说明吕蒙学有所成,可以看出吕蒙是一个好学上进之人。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从这几句可以看出吕蒙对自己学习所取得的成就颇为自得,面对鲁肃的赞赏欣然接受,并极为自豪。“大兄"是对同辈朋友的敬称,“乎”表示反问语气,带有调侃意味,表现了二人关系亲近。由此可见,吕蒙有着军人的坦诚、豪爽。

3.鲁肃(敬才爱才,豪爽大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地称赞,“卿"在这表示朋友间的爱称,拉近了二人的关系,说明鲁肃已经将吕蒙视为朋友。句末用感叹号,体现出鲁肃的惊叹。而最后“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更是体现了鲁肃的敬才爱才,豪爽大度。

四、布置作业

1.有些同学不爱读书,请你用本课所学的劝说技巧,劝导他认真学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本文是根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以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改写而成的。课后对比阅读本文和《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以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把握异同,并思考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