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充高中高2023级第三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1.D(解析:A项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没有报道香港回归后繁荣昌盛的状况。B项“彭定康认为自己还有机会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错误,原文是“这是中国的传统”,代表的是中国香港要回来。C项从原文中“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的表述,可知“充分显示”夸大其辞,不准确。)2.C(解析:“新闻语言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错)3.D(原文的主要观点是香港在祖国的“一国两制”等政策的影响下“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4.①材料一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客观记叙了末代港督离开总督府,英国国旗降下,“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的情况,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视角表现英国经历这一历史时刻的感受,并在报道中特意表明了英国对香港的贡献;②材料二主要采用了议论,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于香港回归20多年后,议论回归后的香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更加繁荣璀璨的道理,直接抒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5.①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升起五星红旗,意味着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②升挂国旗制度化、常态化是对香港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措施。③升挂国旗制度化、常态化是香港中小学对《国旗及国徽(修订)条例》的具体落实。D/B7.A/B8.简爱记忆深处的那个地方就是红房子。作用:①红房子的象征意义:简爱在红房子里遭受不公待遇,她由恐惧、挣扎再到反抗,红房子象征着简爱所遭受的压抑和束缚。②推动情节发展:简爱第一次反抗后被打入红房子,就有了她在红房子里的一系列的恐惧的内心体现,然后才有她在房中开始反思到最后“决心也同样鼓动起来,激发我去采取某种奇怪的手段,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譬如逃跑,要是不能奏效,那就不吃不喝,活活饿死”的反抗的情节,所以红房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人物心理的刻画:红房子中的独处让简爱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她“唯有那双明亮恐惧的眼睛在闪动,看上去真像是一个幽灵”的她由恐惧、孤独和对不公平待遇的愤怒,通过红房子的描写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每点2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9.①人物刻画:都体现了内心的坚韧与成长。大卫对继父的冷酷无情和做童工的悲惨遭遇感到痛苦和不甘心,这促使他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改变处境的念头,并最终逃离伦敦去投奔多佛的贝特西姨婆。这是他反抗命运、积极向上的追求。简爱在红房子里,面对不公平的对待,她的理智呼喊着“不公呵,不公”,她在痛苦中反抗意识的觉醒,想要摆脱压迫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公正的追求。②环境:都运用了环境描写。课文《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中描写大卫的工作环境,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描写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外部环境的偏僻、泥泞和内部环境的污浊、腐臭。既交代了大卫工作环境的恶劣,让人心生同情,又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突出了童年遭遇的刻骨铭心,给大卫带来极大的伤害。简爱被关的红房子同样是一个压抑的环境,这种环境描写衬托出简爱内心的恐惧和压抑,也为她在这种压抑环境中的心理成长变化做了铺垫。③立意:都体现了社会不公与个人抗争。大卫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他受到继父的虐待和抛弃,被迫当了童工,身处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干着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每天打交道的童工伙伴都是社会底层贫困人家的孩子,他遭受着内心世界的孤独痛苦绝望的精神折磨。大卫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孤儿和童工的不公待遇,他的成长过程是对这种不公的抗争。简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和痛苦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对孤儿的忽视,她的反抗和追求是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挑战。(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补充说明:若在立意方面涉及到“都闪耀着真诚善良、积极进取与努力坚强的人性之光,可酌情给分,实现了生命的美丽蜕变”可酌情给分。【解析】选文节选自《简爱》第二章,展现了主人公简爱在盖茨黑德府上的卑微地位和悲惨生活。通过对红房子阴森、豪华而寂静的描写,营造出压抑的气氛,暗示简爱的孤独无依。小说揭示出她在里德家族中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利用内心独白表现简爱内心对自身处境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意识。选文通过儿童视角和细腻心理描绘,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形象。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定简爱诡计多端想要以此逃避惩罚”错误,“里德太太对我疯也似的痛苦嚎叫很不耐烦”句表明里德太太对简爱的痛苦和不耐烦,而不是认定简爱诡计多端。补充说明:因为B项在描述伊丽莎、乔治亚娜的性格时与原文有出入,以原文为主,故也可作为正确选项。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写法是一样的”错误,在第②段中对“红房子”的描写是非常细致且客观的环境描写,介绍了布局“一张红木床赫然立于房间正中”色彩“深红色”“清一色”“红的”“深红色的台布,墙呈柔和的黄褐色,略带粉红”等等,还介绍了陈设“大橱、梳妆台和椅子”“褥垫和枕头”“大安乐椅““一只脚凳”等等,展现出红房子的富丽堂皇以及那种庄严肃穆又凄清的氛围。第二十七章中的“红房子”再次出现主要是作为简爱梦境中承载恐惧情绪的一个意象,更多写的是简爱的主观感受,强调的是简爱内心的恐惧。补充说明:因为B项“第⑥段的画线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简爱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时的恐惧害怕”中的“拟人”不准确,故也可作为正确选项。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形象的作用的分析。“其实也许可以说,从来没有”,是基于对以前的认知,然后是简爱的回忆“除非盖茨黑德府上偶而拥进一大群客人时,才有必要动用全部房间。但府里的卧室,数它最宽敞、最堂皇了。一张红木床赫然立于房间正中……白得眩目”这些对红房子的非常细致且客观的环境描写。“只有女佣每逢星期六上这里来,把一周内静悄悄落在镜子上和家具上的灰尘抹去。还有里德太太本人,隔好久才来一次,查看大橱里某个秘密抽屉里的东西。这里存放着各类羊皮文件,她的首饰盒,以及她已故丈夫的肖像。这间红房子的秘密,给红房子带来了一种神秘感,一种魔力,因而它虽然富丽堂皇,却显得分外凄清”是回忆了里德太太来红房子时做的事情。由以上分析得出简爱记忆深处的那个地方就是红房子。作用:①红房子的象征意义:从文章简爱对于红房子的回忆看,红房子是简爱童年的住所,但是从简爱“为什么我总是受苦,总是遭人白眼,总是让人告状,永远受到责备呢?为什么我永远不能讨人喜欢?为什么我尽力博取欢心,却依然无济于事呢”的一连串的心理描写看,也是她遭受不公平待遇和恐惧的地方。由此可见,红房子象征着简爱所遭受的压抑和束缚,简爱被关在红房子里,就像被关在一个代表着不公和压抑的牢笼中。而“在痛苦的刺激下我的理智变得早熟,化作了一种短暂的力量。决心也同样鼓动起来,激发我去采取某种奇怪的手段,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譬如逃跑,要是不能奏效,那就不吃不喝,活活饿死”在红房子中的反抗的心理,也象征着她开始试图挣脱这种束缚,是她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场景。②推动情节发展:红房子是简爱第一次反抗后被打入的地方,在红房子里的简爱最初是“唯有那双明亮恐惧的眼睛在闪动,看上去真像是一个幽灵”,随着情节的发展,她在房中开始反思“为什么我总是受苦,总是遭人白眼,总是让人告状,永远受到责备呢?为什么我永远不能讨人喜欢?为什么我尽力博取欢心,却依然无济于事呢”,之后有了“在痛苦的刺激下我的理智变得早熟,化作了一种短暂的力量。决心也同样鼓动起来,激发我去采取某种奇怪的手段,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譬如逃跑,要是不能奏效,那就不吃不喝,活活饿死”的反抗的情节,红房子的经历成为简爱性格形成和后续行为的重要转折点。在红房子中的反思和恐惧促使简爱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并最终决定反抗。③人物心理的刻画:红房子中的独处让简爱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她“唯有那双明亮恐惧的眼睛在闪动,看上去真像是一个幽灵”的恐惧、孤独和对不公平待遇的愤怒“为什么我总是受苦,总是遭人白眼,总是让人告状,永远受到责备呢?为什么我永远不能讨人喜欢?为什么我尽力博取欢心,却依然无济于事呢”通过红房子的描写得到了深刻的体现。9.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人物刻画:都体现了内心的坚韧与成长。《大卫·科波菲尔》:在经历了长期的压迫后,大卫逐渐产生反抗意识。他对继父的专横和雇用童工的不合理制度感到痛苦和愤怒,这种愤怒促使他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不甘心和反抗的念头。大卫在困境中保持着乐观和坚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周围人的帮助,逐渐成长为一个善良、有责任感的青年。《简爱》:简爱在红房子里,面对不公平的对待,她的理智呼喊着“不公呵,不公”,她产生了逃跑或者绝食等反抗的想法。她还想到了死去的里德先生的幽灵可能会为她报仇,这体现了她在痛苦中反抗意识的觉醒,想要摆脱压迫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公正的追求。②环境:都使用了环境描写以及对人物成长的衬托。《大卫・科波菲尔》:大卫所处的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外部环境偏僻、泥泞和内部环境污浊、腐臭,每天打交道的童工伙伴都是社会底层贫困人家的孩子,这种环境衬托出大卫所受压迫的沉重,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压抑和痛苦。《简爱》:简爱被关的红房子同样是一个压抑的环境。房子里难得生火,很冷很静,家具陈设庄严肃穆,弥漫着一种阴森森的祭奠氛围。这种环境描写衬托出简爱内心的恐惧和压抑,也为她在这种压抑环境中的心理成长变化做了铺垫。③立意:都体现了社会不公与个人抗争。《大卫・科波菲尔》:大卫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他受到继父的虐待和抛弃。在货行中,他干着繁重、单调、艰辛的工作,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沦落到社会底层,早早出来谋生。这种遭遇让他感到无比的屈辱和痛苦。大卫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孤儿的不公待遇,他的成长过程是对这种不公的抗争。《简爱》:简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在舅妈里德太太家受尽歧视和虐待。她经常被表兄约翰殴打,还被舅妈和仆人冤枉。如文中约翰肆无忌惮地打她,她反抗后却成为众矢之的,被关在红房子里。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和痛苦的遭遇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共同经历。简爱的生活同样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对孤儿的忽视,她的反抗和追求是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挑战。二、10.BDF11.D12.C13.(1)我认为分歧由后代的学生而产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2)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以难得到的事物为贵重(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事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14.①公孟子与墨子讨论“行”“服”的问题;②程子诘问墨子称引孔子言论。【解析】两则材料通过儒墨两家的思想争辩,呈现出墨子的实践主义和孔子的传统礼制思想之间的对话。墨子强调行为胜于仪表,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反驳儒家的服饰重要性。而韩愈则在材料二中指出儒墨二者有相似之处,认为辨争产生于学派末流,主张两者应互补。整体来看,两则材料展现了学派间的思想冲突与融合,强调实践与理念相结合。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两位国君,他们的服饰不同,而行为却是一样的。因此我知道,重要的不在于服饰。①“此二君者”,是主语,主语和下文谓语之间需要断开,即B处断句;②“其服不同”和“其行犹一也”是两个完整的句子,各为一个分句,需要断开,即D处断句;③“翟”作“以是知行之不服也”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即F处断句。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公孟子戴着礼帽。/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B.正确。改变;/容易。句意:我所称引的是那些得当而不可改变的话。/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C.正确。句意:儒家用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认同有鬼神存在等思想讥讽墨家。/游客得到药方,用它来游说吴王。D.错误。都是使动用法,使……端正;/使……亏损。句意:都注重修养自身使心态端正来治理天下国家。/因而使父亲受了损失而使自己获益。故选D。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其根据主要是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错误。由“《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可知孔子只是在《春秋》里讥讽专权的臣子,并没有提及批评,“《春秋》讥专臣”只是原因之一。故选C。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生于末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末学生”(1分);“务”,致力于(1分);“售”,推行(1分);句子大意1分。(2)第一个“欲”“学”是想要,学习,动词;第二个“欲”“学”是名词,想要的东西,学习的知识;贵,意动用法;“复”,弥补,补救。评分: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1分),不以难得到的事物为贵重(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事物)(1分),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1分),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1分)。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材料一中儒家的孟子身穿儒家传统服饰来见墨子,两人讨论有关“行”“服”的问题。墨子列举齐桓公和勾践身穿截然不同的服饰但都有所作为来说明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孟子请求改换装束再来见墨子,墨子认为一定要拿掉笏板、换去礼帽,然后再来相见,这样就是有所作为果然在于服饰了。两人针对“行”“服”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彼此不相认同。②由“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可知,在与程子辩论时,墨子称引了孔子的话,对此程子诘问墨子,认为既然是非难儒家就不应该应用儒家大贤孔子的话,这也说明了儒墨两家彼此不相悦。参考译文:材料一:公孟子戴着礼帽,腰上插着笏板,穿着儒服,来见墨子说:“君子是先讲究服饰之后再有所作为呢,还是先有所作为再讲究服饰?”墨子说:“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公孟子说:“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大的带子,腰悬金剑手持木杖,就这样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从前越王勾践剪掉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就这样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二位君王,他们的服饰不一样,他们的行为却是一样的。我由此知道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啊。”公孟子说:“说得好!请允许我拿掉笏板,换去礼帽,再来见先生,可以吗?”墨子说:“请你就带着这些东西来见我吧。如果一定要拿掉笏板、换去礼帽,然后再来相见,这样就是有所作为果然在于服饰了啊!”墨子与程子辩论,称引了孔子的话。程子说:“非难儒家,为什么又要称引孔子的话呢?”墨子说:“我所称引的是那些得当而不可改变的话。现在鸟儿闻知有炎热干旱的麻烦就会高飞,鱼儿闻知有炎热干旱的麻烦就会沉入水下,对此,即便夏禹、商汤来为它们谋划,也必定无法更改。鸟儿鱼儿可以称得上是愚昧的了,夏禹、商汤犹且要因循它们的办法。现在我就不能称引孔子的话了吗?”告子对墨子说:“我能够治国施政。”墨子说:“所谓施政,口里说了,还得亲自做到。现在你口里说了,但自己却不去做,这是你本身的错乱。你不能管理好你自身,怎么能治理国家的政事呢?你姑且先防备自身的错乱吧!”材料二:儒家讥讽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认同有鬼神存在等思想。但是孔子对地位高的人很敬畏,在哪个国家就不非议所居住国家的官员,(孔子在)《春秋》(里)讽刺专权的臣子,这难道不是“尚同”吗?孔子关爱众人,亲自践行仁义的理念,把广泛的施舍救济百姓的人当作圣贤,这难道不是“兼爱”吗?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孔子主张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当祖先就在面前一样恭敬,讽刺那些虚情假意的祭祀的人,说“我祭祀就会享受到祖先赐予的好处”,这难道不是认为鬼神存在吗?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都注重修养自身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儒家必定会借鉴墨家的思想,墨家也会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各自的思想。B①苏词,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词人想象亡妻在凄冷幽静的明月之夜独守松岗,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情感抒发更加感人。②贺词,运用细节(或动作)描写,写出了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平实的细节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情感抒发得更加细腻。(每点3分)【解析】贺铸的《鹧鸪天》通过重过故地的感慨,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上片借景抒情,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象征孤独与丧偶之痛;下片通过“旧栖新垅”对比,展现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全词情感细腻,哀而不伤。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能力。B.“借景抒情”有误,“梧桐半死清霜后”运用了典故,出自枚乘《七发》,讲述龙门的梧桐树一半生一半死的故事,用以比喻作者丧偶后的孤独与悲凉;“头白鸳鸯失伴飞”则是用鸳鸯失去伴侣的形象来比喻诗人失去妻子的孤独感。故选B。16题、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后两句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意思: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对面落笔,推己至人,作者想象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人世、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想象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使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哀思绵长。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②贺词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意思: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诗人夜间辗转难眠,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却再难重见。这两句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妻间恩爱体贴、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都通过这一平实的细节得以表现出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诗人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读来令人哀惋凄绝。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在止于至善
致知在格物(3)示例一: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示例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示例三: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李白《襄阳曲四首》)(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简析】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三、18.A【解析】根据前句可知,曾点言志的时候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只说沐浴、吹风、歌咏这样的小志向,用“胸无大志”合适,“不学无术”语义过重。19.①在产生之前;②与孔孟是一样的(4分(每点2分,表达不够准确扣1分。)【解析】第①处,根据前面的句子“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分析,此处是说儒道两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现象早就存在。再结合“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和“甚至”一词,可知前后两句间是递进关系,内容上说的是儒道两家思想不仅仅是在学术流派产生之始,更是“在产生之前”就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了。所以,此处可填“在产生之前”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第一段中的“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和第二段内容可知,孔孟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有入世之心,但是其思想中也有道家出世的心理,就像文中说的“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一样,所以,此处可填“与孔孟是一样的”之类的内容。20.假设老庄完全弃尘绝世成立,那么他们就应像接舆、长沮、桀溺等几位隐士一样,不留姓名,不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但事实上老庄与孔孟一样行“入世之事”,这与已知事实矛盾。所以,老庄完全弃尘绝世这个假设不成立。(4分,反证法思路、对第二段内容的准确描述各2分。)【解析】题干已经很清楚地解释了反证法的概念,所以可结合第二段内容具体分析。本段先做出一个假设:老庄完全弃尘绝世。然后论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完全弃尘绝世者会像接與、长沮、桀溺等人一样连姓名都不留,更不会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但是事实上老子说了“治国爱民”这些话,庄子同意儒家“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的说法,这些与前面的假设矛盾。所以,之前的假设是不成立的。据此即可得出答案。21、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五彩缤纷、千变万化)花言巧语(甜言蜜语)自暴自弃(自甘堕落)22、示例一: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示例二:被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玛丝洛娃是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示例三:被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玛丝洛娃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示例四:托尔斯泰将他着力塑造并使之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玛丝洛娃定为全书的枢纽。【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用于形容生活的多姿多彩、五颜六色,可以用成语“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等。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五彩缤纷: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千变万化: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第二处,指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语而上当受骗,可用“花言巧语”“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甜言蜜语:像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好听的话。第三处,此处承接“感到绝望”,于是放弃自己,可用“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自甘堕落:自己甘心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画线句子涉及“托尔斯泰”和“玛丝洛娃”两个人名,两个词语都可以作主语。如果“托尔斯泰”作主语,则可定第一句为主干句,把后两个句子作定语修饰“玛丝洛娃”,即“他着力塑造并使之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玛丝洛娃”。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托尔斯泰把他着力塑造并使之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玛丝洛娃定为全书的枢纽。如果让“玛丝洛娃”作主语,则句子主干可以是“玛丝洛娃是艺术形象”或者“玛丝洛娃这一形象大放异彩”。再把其他内容作修饰成分,“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可以作定语修饰“玛丝洛娃”,也可以修饰“艺术形象”,相应的余下的内容“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修饰其他部分,若修饰“玛丝洛娃”则应变为被动形式。可整合为“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或者“被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玛丝洛娃是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或者“被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玛丝洛娃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四、23.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一幅图和两段文字组成。图片内容为楷体“上、止、正”,这三个字仅差一个笔画,却有迥异的含义。材料在理解上难度不大,因为文字部分很明确地指出了三个字的意义——“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这三个字里面包含有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在审题时,需要把这三个字里面的内涵揭示出来。“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执着追求。“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增广贤文》有云:“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正”者,守正,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从任务要求上来看,“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写作时需要结合青年成长与发展来谈。“可以选其中任两个汉字谈,也可以选择三个汉字谈”是写作任务要求,无论怎么选择,都要找出它们之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有机农产品认证咨询服务协议
- 股份制公司运营方案
- 体育健身行业私教课程运动伤害免责协议
- 劳务安全责任合同
- 高效率会议组织及策划方案
- 心理咨询师个人咨询免责协议书
- 股权出让居间协议书
- 第六单元《生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 第1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12《玩偶之家(节选)》教学设计新统编版选修必修中册 2024-2025学年
- 2025年上半年赣州市于都县招聘城管协管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中考数学总复习第一章第3课时二次根式课件
- 天然气脱硫完整版本
- 2025年中国电子烟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货物学基础 课件 项目一 任务一 货物的基本概念
- 无人机法律法规与安全飞行 第2版空域管理
- 我的小学生活
- 《商务沟通-策略、方法与案例》课件 第三章 书面沟通
- 2024具身大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
- 提高瓦屋面太阳能板安装一次验收合格率
- 2024上海市房屋租赁合同范本下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