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常见的动物》全部教案(共6课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7/1E/wKhkGWeofI2AHu0YAAGwUVe709s851.jpg)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常见的动物》全部教案(共6课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7/1E/wKhkGWeofI2AHu0YAAGwUVe709s8512.jpg)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常见的动物》全部教案(共6课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7/1E/wKhkGWeofI2AHu0YAAGwUVe709s8513.jpg)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常见的动物》全部教案(共6课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7/1E/wKhkGWeofI2AHu0YAAGwUVe709s8514.jpg)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常见的动物》全部教案(共6课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7/1E/wKhkGWeofI2AHu0YAAGwUVe709s85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常见的动物》单元1.我们周围的动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我们周围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认识到动物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科学思维:通过对校园或田野里动物的寻访,初步体会到不同的动物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中。探究实践:在“寻找动物”的体验活动中,能用简图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并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说说动物的特点。教学重点:在周围动物的寻访中用图画进行记录,在观察中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教学难点:在“寻找动物”的体验活动中,感知动物的多样性,并能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描述动物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放大镜、棉签、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谈话引入,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提问:小朋友们,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动物,你见过哪些动物呢?2.谈话:老师这也有一些动物,看看你都认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动物。(板书课题)3.出示校园内多个有代表性地点的图片,提问:这些地方你发现过什么动物?4.追问:这些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讲述:我们校园里有许多常见的动物,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另外还有吗?他们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很多动物,比如麻雀等小鸟、鱼、蝴蝶、蚂蚁、蜗牛、小狗等,本课将探索范围聚集在校园内,一是创设一定的情境,二是将环境与动物相联系。但是校园依然很大,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校园内的动物有所发现和观察,需要教师精选校园内的几个观察点,因此在设计时,教师可以有意出示一些校园里动物多的场所,为后面学生去探索做好铺垫。二、探索:运用工具,观察记录(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放大镜、棉签、记录单1.研讨:你打算到哪些地方寻找动物?师补充:还可以去落叶堆中找,昆虫、潮虫等小虫子会在这里安家;天暖时墙上和路面上也会有跳蛛等小动物活动;石块下也可能生活着动物。2.课件出示图片,提问:找到动物后,我们怎么观察?师补充:我们可以蹲下身来静静地观察一会;如果有落叶,可以翻翻落叶堆里有什么;如果是在草丛边,可以用棉签翻看,还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3.课件出示记录单,讲述:我们还要把观察到的动物用画一画的方式简单记录下来,也可以用文字或拼音辅助。4.提醒:(1)不惊动、不伤害动物,不损坏它们的家;(2)在寻访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不伤害动物的同时,也不要被动物伤害。5.学生户外分组观察、记录。【设计意图】探索部分需要教师引导着学生在行动前清楚去哪里寻找小动物,如何更好地观察到小动物,如何记录等实际问题,学生说出一些,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用棉签翻找为了不伤害到小动物,渗透珍爱动物、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意识。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教室内模拟演示或在户外实际场地演示。三、研讨:讨论交流,分享发现(预设12分钟)1.组织小组交流或同桌交流,说一说:我找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2.投影汇报:交流我们找到了哪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教师板书动物名称。3.交流:找一找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点?4.统计:我们在校园里一共找到了多少种动物。5.小结:我们校园里的动物真多呀,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一些相同点,比如都会吃食物,都会运动。不同的地方还生活着不同的动物,蚂蚁、蚯蚓在泥土下,小鸟在树上,小鱼在水里【设计意图】在小组或同桌交流后再开展全班的分享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进行描述。学生在多样化的表达、交流中认识到动物的特点、动物与环境息息相关。四、拓展:自然界中的动物(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或有代表性的动物图片。课件出示更多自然界中的动物图片,同学们还可以在课后通过书籍、动物世界的视频进行了解。【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研究动物兴趣的同时,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常见的动物》单元2.观察一种动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反应、吃食和运动,知道蜗牛是用腹足运动的,认识到形态结构具有帮助动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分析蜗牛的运动与其形态结构的关系。探究实践:通过观察蜗牛外部特征、应激反应、运动方式,能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学习观察研究动物的方法。态度责任:通过观察探究,养成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增进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细致地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教学难点:通过对蜗牛的观察和描述,认识其形态结构所适应的功能。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1只蜗牛(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寻找蜗牛带来)、1个放大镜、1根木棍、1块玻璃(可以用透明塑料片代替)、1片新鲜菜叶、1根棉签、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谈话引入,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出示蜗牛的剪影(先出示草丛,再出示头,再出示壳),提问:猜猜这是什么动物?你的依据是什么?2.蜗牛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它经常在草丛中活动。蜗牛还有哪些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呈现了自然状态下蜗牛的照片,通过询问小朋友蜗牛的特点,揭示探究的核心问题,后续观察和讨论都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二、探索:运用工具,观察记录(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放大镜、棉签、玻璃、木棍、新鲜菜叶、记录单活动一: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1.研讨:观察蜗牛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提示:安静、仔细观察,轻声交流;观察要有顺序,先用眼睛观察蜗牛的整体,再用放大镜观察局部细节。(使用放大镜时,不碰到观察物体。)2.课件出示记录单,讲述:以简图的形式在记录单上画出蜗牛的外形,画得真实、完整。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活动二:观察蜗牛的反应1.按照要求观察并画完蜗牛的小组,老师奖励一根棉签棒,可以用它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看看蜗牛有什么反应?2.教师提醒:可以用棉签轻轻触碰小蜗牛,不要随意伤害小动物哦!3.教师分发新鲜菜叶,提醒学生将蜗牛放在新鲜菜叶上,安静观察蜗牛对食物的反应。活动三:观察蜗牛的运动1教师提供木棍和玻璃片,进一步研究蜗牛,寻找蜗牛更多的秘密。2.交流:怎样使用这个材料来开展研究?又有哪些新的发现?3.引导学生进行“动态观察”:让蜗牛在不同的物体上爬行,看一看蜗牛有没有在这些物体上爬行的技能,并观察蜗牛的运动。【设计意图】探索部分需要教师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去观察蜗牛,通过三个观察活动,让学生深入探究和观察,全方位认识蜗牛、了解蜗牛。三、研讨:讨论交流,分享发现(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蜗牛的身体有哪些特点?我们会模仿它的特点吗?。2.学生汇报:交流我们找到了哪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教师可以适当板书。3.交流:蜗牛遇到危险时,有什么反应?它有哪些本领?4.小结:蜗牛的壳有保护作用,当棉签触碰蜗牛,蜗牛会缩进壳里;蜗牛的触角(眼睛)在爬行时总是一伸一缩,像是在探路;将蜗牛放在菜叶上时,蜗牛时而会用口啃食菜叶;蜗牛可以在多种物体上爬行,这与它的腹足密切相关。【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在观察中得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此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整合,完善学生对于蜗牛“身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整体认识。四、拓展:观察和蜗牛一样身体很软的动物(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拓展: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视频)2.出示蛞蝓、蛤蜊、螺的图片。提问:这些动物和我们今天观察的蜗牛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3.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与蜗牛相似的小动物,他们的身体各不相同,但都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了这些小动物,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去观察。【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研究动物兴趣的同时,发现动物的相同特点,隐含着分类的思想动物的多样性。五、板书设计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常见的动物》单元3.给蜗牛建个“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给蜗牛设计、建造一个“家”并进行观察,知道蜗牛需要适宜的生活环境,在该生活环境蜗牛能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科学思维:根据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推测蜗牛需要的生存条件,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论证。探究实践:根据蜗牛的习性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讨论制作,能给蜗牛建一个“家”。态度责任: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动物的信息,具有认识和研究动物的兴趣,以及珍爱生命、爱护身边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通过给蜗牛设计、建造一个“家”并进行观察,知道蜗牛需要适宜的生活环境,在该生活环境蜗牛能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教学难点:根据蜗牛的习性,推测蜗牛需要的生存条件,设计蜗牛的生活环境。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相同的材料、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铅笔、橡皮、记录单、2-3个挨饿的蜗牛、菜叶、石英砂、泥土、饲养箱或带气孔的透明塑料盒、水、小碗、毛巾、放大镜。教学过程:一、聚焦:你们的蜗牛需要一个舒适的“家”吗?(一)疑难互答:说一说自己在饲养蜗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提问:(1)长期给它是菜叶,它会不会营养不良?(2)我在养蜗牛的盒子上盖了一本练习簿,它结果把我的练习簿也给吃了,屎还是白色的。(3)蜗牛的便便拉在没吃完的菜叶上了,它吃了有问题吗?(4)蜗牛想要爬盒子,留下了很多黏液,把我的透明盒子都给爬糊了,我都看不清它了。(5)我为了给蜗牛保持潮湿的环境,在它的“地上”洒水,它就不愿意下去了。(6)我家开空调的时候,蜗牛好像会躲起来。说明:以上问题,如果现场学生能互答的可以即时解决。设计意图:学生在饲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后面的建造活动更有价值。发现蜗牛的生存条件得不到一点点满足就会出现小问题,亟待我们仔细设计它的家和后期的照顾。(二)总结学生问题师:同学们刚从蜗牛的食物、运动方式、卫生清洁、环境的湿度和温度等方面展开了咨询,我们把这些方面统称为蜗牛的生活环境。(板书:食物+湿度+温度+有运动的地方+卫生+……=生活环境)过渡:蜗牛的家需要合理建设蜗牛才会住得舒服。(出示课题:给蜗牛建个“家”)【设计意图】根据日常观察,建构“生活环境”的粗浅概念。并明确任务:要给蜗牛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它的“家”才舒适。二、探究:有根据地设计与制作蜗牛的“家”1.根据条件选择材料,再设计根据刚才的讨论,先明确蜗牛的基本生存需求,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遮蔽处以及食物来源。再到材料超市选择材料。材料清单如下:2.设计蜗牛的家(1)根据拿来的材料,想一想它们都能为蜗牛提供什么生存条件。(2)讨论设计蜗牛的“家”的标准。评价标准评价细则温暖、湿润蜗牛停留的时间长,说明湿度、温度适宜;蜗牛停留的时间很短,说明不适宜。通气有明显的通气孔食物选择多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卫生便于主人清理大便(3)在记录单上画一个蜗牛的“家”。【设计意图】领好材料再设计,初浅地意识到工程设计一般在限制性条件设计;并且明确设计的标准,带有目的地画图,是一年级学生需要养的科学习惯。2.制作与测试蜗牛的“家”(1)小组合作制作蜗牛的“家”按照草图,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将选定的材料组装成蜗牛的住所。注意保持土壤的湿润度,确保蜗牛能够舒适地生活。(2)把蜗牛放入“家”中,观察蜗牛的活动。(看看哪些地方适合,哪些地方还需要再改进。)根据观察结果,评估蜗牛对新家的满意度。如果蜗牛频繁躲避在某些区域,可能说明这些区域提供了更好的遮蔽或湿度条件,可以考虑增加类似元素。如果蜗牛在某些区域活动较少,可能意味着这些区域的环境不够适宜,需要调整,如增加湿度、改变食物种类或调整遮蔽物的位置。【设计意图】按照草图设计,这也是一年级小朋友很难办到的,需要教师巡视做指导。观察蜗牛在新家中的活动,实际是自主测试,巡视时指导学生根据标准来观察,带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填写自主评价表。三、研讨:确定合适的生活环境1.全班展示汇报成果,请学生根据设计图和蜗牛的“家”的实物作介绍;并根据《观察测试蜗牛的“家”自评表》针对自己产品作出评价以及汇报产品的改进。2.其他同学根据5个标准,进行质疑与评价【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中的条件与蜗牛的特点相结合,能以“环境的什么能为蜗牛提供什么”这样的句式来介绍或评价,围绕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思想指导学生研讨。拓展1:继续饲养蜗牛,你还需要哪些地方的帮助?四、拓展2:寻找其他小动物的“家”(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自然界的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家”。下课以后,大家可以拿上放大镜,像一名生物学家一样,从环境中找寻蛛丝马迹,找到小动物们(蚂蚁)的“家”,不过不要去打扰它们哦,同时也要注意安全!【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观察蜗牛方法的迁移和应用,自然界的小动物同样具有会活动、需要食物、栖息地等共同特征,观察蚂蚁或者其他小动物同样指向对生物的理解,是学生认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横向迁移过程。五、板书设计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常见的动物》单元4.水中的动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水中生活着很多动物,鱼有鳞片、鳍、鳃等器官,用鳍运动、用鳃呼吸,它的身体适应水生环境。科学思维:观察鱼的形态特征,推测其器官与身体结构的功能,认识到鱼的特殊身体结构与水生环境相适应。探究实践:能用简单的科学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信息,能用简图画出鱼的主要特征。态度责任:通过鱼的观察活动,能对鱼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意分享交流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学会爱护小动物。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知道鱼的身体结构特征并能简单地描述。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鱼的结构特点,推测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教学准备:教师:鱼板贴、课件等。学生:鱼缸(方形)、鱼、棉签等。教学过程:一、聚焦:谈话引入,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课件出示有很多生物的池塘剖面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些什么?2.出示课题:水中生活着很多动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水中的动物。(揭示课题)3.聚焦:鱼是我们非常熟悉一类水中的动物,鱼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在学生提到鱼时,聚焦问题: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里,它的身体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将观察与思考落到鱼这种最具代表性的水生动物上,引导学生观察鱼的身体特点。二、探索:运用工具,观察记录(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鱼缸(方形)、鱼、棉签、记录单(一)探索1:组织学生观察鱼的身体特点,画一画鱼的身体。1.提问:我们用眼睛怎么来观察鱼呢?(引导学生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先观察鱼整体的形状,再观察各个部分。为了能更加全面地记录鱼的身体结构,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正面、侧面、上面、下面全方位进行观察。)2.观察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鱼以简笔画、文字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边观察边演示画法,强调在画的过程中必须安静观察,真实记录。3.交流展示:观察到的鱼身体分了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又有什么?猜一猜,各个部分有什么作用呢?4.再次细致观察鱼的形态特征,提问:鱼有多少个鱼鳍呢?5.小结:通过观察鱼的活动学生知道鱼两头尖,中间宽,身体分了头部、躯干、尾部三部分,头部有嘴、眼、鳃,躯干部有鳍、鳞片,尾部有尾鳍。鱼的鳍一共有7个,2个胸鳍、2个腹鳍、1个臀鳍、1个背鳍和1个尾鳍。【设计意图】学生先从不同的角度,安静地观察鱼,再进行真实的记录,让一年级小朋友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及时、真实记录的习惯。从观察、记录和交流展示中认识鱼有头、眼、嘴、鳞、鳍、鳃等结构和相关结构的数量,让他们猜一猜各个部分的作用,为接下来的鱼的运动探究做好准备。(二)探索2:观察鱼的运动。1.观察鱼的运动:组织学生先在安静的状态下观察,再借助棉签,触碰鱼的身体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2.提问:仔细观察,不同的鱼鳍是怎么摆动的?没有腿,鱼靠什么运动呢?(引导学生和蜗牛、人等的运动进行比较)3.模仿鱼的游动:让学生用手来模仿比划一下鱼在运动时不同部位鳍的摆动情况。4.总结:鱼是靠鱼鳍的摆动来运动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鱼的运动与人或蜗牛的运动进行比较,思考鱼没有足或腿,是怎么运动的呢?观察了解鱼靠鳍运动。还让学生用手来模仿比划一下鱼运动时不同部位鳍的摆动情况增加课堂趣味性,为了让学生更有代入感,为最后一课《动物联欢会》的表演做铺垫。(三)探索3:观察鱼的呼吸。1.组织学生观察鱼在水中的呼吸情况,提问:你发现了什么?2.提问:鱼嘴巴和鳃盖一开一合在干什么?3.感受自己的呼吸:指导学生用鼻子一呼一吸,指出这是肺呼吸。提问:鱼在水里是不是也是用鼻子一呼一吸呢?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这是鱼在喝水,教师可以顺势解释如果是鱼在不停地喝水的话,那鱼的肚子就会撑破,但实际上鱼肚子并没有破,说明鱼不是在喝水。4.播放鱼呼吸的演示动画。5.总结:鱼用鳃呼吸,和人的呼吸不一样。【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鱼的头部,聚焦到鱼鳃,让学生知道鱼用鳃呼吸。三、研讨:讨论交流,分享发现(预设7分钟)组织小组交流或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1.我们观察的鱼有什么特点?这些结构特点分别有什么作用呢?2.鱼在水中靠什么运动?靠什么呼吸?【设计意图】学生对课堂观察进行回顾梳理,总结鱼的身体特点和功能,强化对鱼的认识的同时,体会到鱼的身体结构与水生环境相适应。四、拓展:它们也是鱼类。(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水中动物的图片先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鱼,了解学生对鱼的认识,再以图片等形式出示带鱼、鲨鱼、飞鱼等常见的鱼,丰富学生对鱼类的认识,可以适当引导提炼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征。【设计意图】认识各种大小、形态各不相同的鱼,知道它们都属于鱼类,丰富学生对鱼类的认识,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研究水中的动物兴趣的同时,感受水中的动物的多样性。五、板书设计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常见的动物》单元5.它们吃什么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蜗牛、小鱼和蚂蚁的吃食,知道动物需要食物;通过观察蚂蚁的吃食,了解动物使用感觉器官感知环境。科学思维:观察并推理蚂蚁为什么用触角触碰食物和搬运食物。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蚂蚁寻找食物、搬运食物等行为,并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对事物的反应。态度责任:在观察活动中,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发现,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增进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细致地观察蚂蚁的对食物的反应,蚂蚁如何搬运食物。教学难点:通过对蚂蚁吃食的观察和描述,认识到动物需要食物,动物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观察组号牌学生:放大镜、面包碎屑、饼干碎屑、白糖粒、白纸、笔教学过程:一、聚焦:谈话引入,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出示图片)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白鹭吗?在哪儿见到的?(预设)生:①见过,在湿地公园;②见过,在稻田里……2.白鹭常聚集生活在湖泊、浅水、河滩等水域附近,那它们平时吃什么呢?(预设)生:①鱼;②虾;③水草……出示白鹭捕食图片。(板书课题)讲述:动物和我们一样,都要吃食物。它们是怎样吃的呢?【设计意图】白鹭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等地,栖息于低海拔地区的湖泊、水塘、河口等水域。由常见的白鹭导入,通过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它生活在水边,并以水中的鱼为食。引导学生关注鸟也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食物,初步建立动物与周围环境密不可分的意识。二、探索:运用工具,观察记录(预设2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放大镜、面包碎屑、饼干碎屑、白糖粒、观察组号牌白纸、笔1.回顾蜗牛和小鱼的进食(1)(出示蜗牛进食图片)说一说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你会用动作模仿吗?学生交流播放蜗牛正在进食的视频,回顾蜗牛进食的过程。 (2)(出示小鱼进食图片)提问:小鱼喜欢吃什么食物呢?学生回答播放视频讲解小鱼的食性,拓宽和加深学生对鱼的食性的了解。2.观察蚂蚁对食物的反应、蚂蚁怎样搬运食物(1)出示校园中蚂蚁窝的图片,蚂蚁是我们生活中的邻居,校园中也随处可见。提问:蚂蚁吃什么食物呢?(预设)生:①糖;②饼干;③面包;④死掉的昆虫……蚂蚁爱吃的食物可真多啊!那你知道蚂蚁是怎样搬运食物的吗?遇到比自己重很多的食物时又会怎么搬运呢?学生预测。老师提前在校园的一些角落里放置了它们爱吃的食物,让我们带上放大镜,一起去观察他们吧!(2)思考:①蚂蚁是用眼睛发现食物的吗?②蚂蚁遇到食物会有怎样的反应?③蚂蚁是怎样搬运食物的?④蚂蚁还有哪些有趣的行为?温馨提示:不惊动、不伤害蚂蚁;不损坏它们的家;不要被蚂蚁伤到;将观察到的蚂蚁的行为简单画下来。(3)学生户外分组观察、记录【设计意图】选择熟悉的蜗牛、小鱼导入研究主题,有利于学生维持兴趣,再通过视频等资料进一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对“动物怎么吃、吃什么”两个问题的深入理解。在观察前,将研讨的问题前置,为学生实地观察蚂蚁做好铺垫,有利于发现更多的细节,为后期的交流汇报做好准备。三、研讨:讨论交流,分享发现(预设10分钟)1.组织小组交流或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观察发现。2.投影学生记录单,围绕“①蚂蚁是用眼睛发现食物的吗?②蚂蚁遇到食物会有怎样的反应?③蚂蚁是怎样搬运食物的?④蚂蚁还有哪些有趣的行为?”这四个问题进行汇报交流,还可以请学生进行表演模仿蚂蚁的行为。3.(出示图片)小结:蚂蚁的视力并不好,主要是依靠头部的触角发现食物的。蚂蚁搬运食物的方式有三种,用口器搬运、群体搬运和体内搬运。当食物为固体且体积较小时,蚂蚁会使用口器直接搬运食物;当食物体积较大,单只蚂蚁无法完成工作,会由蚁群共同拖拽;当食物为液体,蚂蚁会将其储存在体内运回巢中。蚂蚁会用触角与同伴进行交流信息;蚂蚁的力气很大,可以搬起比自己重很多的食物;蚂蚁们搬运食物时,排得很整齐,很有秩序,井井有条【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活动开始前,先出示问题,带着问题去观察,效率更高。开展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和表达能力。学生的绘画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小结环节出示清晰的图片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增强观察效果。四、拓展:观察其他动物吃什么(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课件出示更多自然界中的动物进食图片,补充相关资料。【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研究动物的兴趣,有助于丰富动物生存需要食物的认识,加深动物与环境的联系。五、板书设计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常见的动物》单元6.动物联欢会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形态、行为等特征;在比较植物、动物和人的相同点中,发展生物的概念。科学思维:在科普剧创演中,体会动物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发展归纳、比较等思维力。探究实践:能围绕动物的特征创作科普剧或游戏,并以动作、语言等形式加以演绎。态度责任:在交流、制作、表演等活动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产生进一步探究动物的兴趣。教学重点:能依据动物的特征,创作科普剧或游戏,并多种方式描述常见动物的特点。教学难点:依据动物的特征,创作节目和游戏并表演。教学准备:教师: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塑料蔬菜水果道具等。学生:卡纸、勾线笔、固体胶。教学过程:一、动物联欢会(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播放动物儿歌:今天我们要来开展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在这之前,让我们一起听一首欢快的音乐,感受一下快乐的节奏吧!2.场景描述:刚才的音乐真让人兴奋!动物们正在准备一场特别的联欢会。在这场联欢会上,每个动物都要展示自己的独特才艺。你们想不想参加这样的联欢会呢?3.明确任务:那么,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参加这场动物联欢会,并表演一个特别的节目。每个同学都会扮演一种动物,展示你们最精彩的一面。4.分发动物图片:现在,请你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角色,我们要熟悉这些动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扮演它们。【设计意图】通过音乐营造愉悦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情绪准备。运用讲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对动物特性和联欢会的兴趣。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了解活动目标,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年级语文桥听评课记录
-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平行线的性质》听评课记录1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模式3:整式的加减》听评课记录
-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1课第3站《关爱他人生命》听课评课记录
-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听课评课记录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口算竞赛题
-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听课评课记录1
-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第七八单元解放战争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复习听课评课记录
-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2《扛起你的责任》听课评课记录
- 水泥搅拌桩施工分包合同范本
- 浙江省杭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副本
- 电力通信光缆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 种植二期手种植义齿II期手术护理配合流程
- 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制度
- 2024-2025学年深圳市南山区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指南
- T-CACM 1560.6-2023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
- 2024年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新课标Ⅱ卷数学试题(真题+答案)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4单元教材分析
- JTS-215-2018码头结构施工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