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吉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吉林省延吉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吉林省延吉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吉林省延吉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吉林省延吉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延边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

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

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叙述类作品长于情节铺陈,需要大量细节来充实和支撑,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他文体就不需要细节。在

抒情性文体中,细节同样大量存在。不过,这种存在不是将细节融入情节之中,而是把细节作为抒情手

段。比如屈原《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以带有动作意味的细节来表达诗

人的人格追求。议论性作品中也有很多细节描写。比如《过秦论》“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

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中,前两句陈述背景,后两句是其效应,这里就是用

细节性话语来说明。

细节的存在常常会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丰富、更鲜活、更具有典型性与启迪意义,这也是人们对细节

意义的普遍性认知,从而也可能会因为细节经典使作品具有走向经典的可能,人们往往会因一个人物典型

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

并围绕它来展开作品。徐怀中的《牵风记》写的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军旅生活,但书中基本没有直

接描写战争。作品一开始就讲女学生汪可逾参加八路军,带来了一把古琴。这把琴,在叙述中被携带,再

被埋藏,后被丢失,最终失而复得,贯穿了整部小说。而那个被汪可逾弹拨的“空弦音”,就成为一种象

征。空弦,源于无箭之弓,象征箭之迅疾、凌厉。古琴中的空弦只用右手指弹弦,就能形成一种“太古之

声”,类似于“无箭之弓”的效果。这种细节设计正暗合了小说表达的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是对历史必然

趋势的一种更具深刻性的表达。

在很多情况下,好的细节会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积极变化。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

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准确运

用细节的卓越能力。

作家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作家要

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诗篇。而细节正

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作家要有表达的准确度。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

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

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如何平衡时间之流中细节的“停滞”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关系问题?近年来的一些小说创作,特别是长

篇小说创作,一■直在这方面展露出努力和尝试。

林白的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以“口述”“闲聊”的方式呈现了王榨村的“人与事”“风俗与事

物”,几乎完全是原生态的细节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小说中“人物”“情节”与“故事”等

概念,改变着小说的精神与形式。也有一些作家通过巨量的细节让叙事时间和小说情节被延宕甚至搁置。

贾平凹的《古炉》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炀日子”,作者通过层层叠叠的细节书写颠覆了“细节一情

节”叙事模式。这种细节设置与其书写的“泼烦日子”是相得益彰的。这样的细节被称为“细节的洪

流评论家南帆指出,“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

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细节的洪流”?小说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

术效果,如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

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

这种高频次细节除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增强故事性外,更多的是为塑造人物性格、凸显故事

象征意义而设置。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连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

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劳作、永不停息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短篇小说则由于篇幅限制,往往采

用低频次细节描写。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高密度、高频次细节的渴望,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和能力有着根本性联系。

现在摄像机的像素越来越高,物品的细部被拍得越加精细,微观世界越加丰富。以此来看,如果以更加宏

观或微观的视角来观测这个世界,人们对小说细节密度和频次的认知有可能被刷新。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类文体的文学作品都会存在大量的细节描写,只不过,这些细节描写所起的作用可能并不相同。

B.成为文章线索的细节描写,贯穿了文章内容,影响了文章结构,这种细节往往还会突出文章的中心内

涵。

C.优秀的作家在运用细节方面形成了共识,在作品中都重视并长于运用细节,具有准确运用细节的卓越

能力。

D.近年来的一些长篇小说作家在创作时尝试平衡细节的“停滞”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关系,并为之付出努

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情类文体与议论性文体的细节运用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将其作为抒情手段,后者主要是将其作为

说明手段。

B.细节要从生活中来,一个作家只要熟悉并且理解现实生活,就可以写出点石成金的准确细节,让作品

锦上添花。

C.”细节的洪流”是作家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的,也是我们理解此类小说艺术的关

键所在。

D,当下,我们渴望高密度、高频次细节,这源于人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需求,而科技发展也为我们提供

了能力保障。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中,描写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挑掉一茎,他才把

手垂下,没了气。

B.《小二黑结婚》中,描写了二诸葛“请区长恩典恩典就过去了”“不过还得请区长恩典恩典”这些最

滑稽的语言。

C.《边城》中,文章开头描写了“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

云”的场景。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描写别里科夫从又高又陡的楼梯上滚下来,然后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眼

镜碎了没有。

4.下列选项,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经典作品就是凭着细节经典而诞生,这些经典细节也常常让读者记忆犹新。

B.细节会影响作品的艺术境界和品格,适合的细节就一定能使其朝积极方向变化。

C.”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一句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准确性。

D.赵树理常年下乡,他准确的细节使用体现了作家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的道理。

5.语文活动小组正在举行“小说’细节的洪流'之作用”探究活动,语文老师为他们选择了以下研究对

象。请任选一个,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

①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

②“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

坐了。”

“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

方挨王夫人坐了。”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

让。”“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林黛玉进贾府》)

③“她们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

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荷花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不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

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

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

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喷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

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

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

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

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

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

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

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

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

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

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

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

溜出去了。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

们又须羯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鲸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长子

忽又弯了腰,还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窥测,但即刻也就立直,擎起一只手来拼命搔头皮。

秃头不高兴了,因为他先觉得背后有些不太平,接着耳朵边就有唧咕唧咕的声响。他双眉一锁,回头

看时,紧挨他右边,有一只黑手拿着半个大馒头正在塞进一个猫脸的人的嘴里去。他也就不说什么,自去

看白背心的新草帽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踉跄。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

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踉跄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

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

,,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推开他,冲出去了。

“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

己的胸脯时,只见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

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

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

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颗向上一

磕,咬开,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

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

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

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长子比秃头和椭圆

脸走得快,接近了。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睬。周围有五六个人笑

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

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

“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

(有删改)

文本二: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示众》正是一篇“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的小说吧。但这样

说,又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为随着小说写作实践的发展,小说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像《示众》这样的小

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其实《示众》对故事情节的忽略,对人物个

性化性格刻画的放弃,甚至取消姓名而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这都是有意为之的。引起鲁迅创作冲

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与细节,以及他对于这些具体的场景、细节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存

在、人性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这就是说,鲁迅是有自己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思

维(包括艺术思维)方式的,他对人的生存的现象形态(特别是生活细节)有极强的兴趣和高度敏感----

这是一个文学家的素质;但同时,他又具有极强的思考兴趣与思想穿透力,他总能达到从现实向思想,从

现象到精神,从具象向抽象的提升与飞跃——这正是一个思想家的素质;而他又始终保持着极强的形象记

忆的能力,因而总能把具象与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他的创作中,每一个具象的形象(人物、场景、细

节等)都隐含着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特别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发现与理性认识。这样,鲁迅的

小说就具有了某种隐喻性,涂上了鲜明的象征色彩。而《示众》正是以强烈的象征性而成为鲁迅小说的代

表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现的中国象征化的先锋小说,如果要追根溯源,是不能忘记《示

众》的:它可以说是20年代的中国实验小说、先锋小说。

(摘编自钱理群《鲁迅作品细读•读〈示众〉》)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是()

A.小说用白描的方式叙述了一个近乎无事的悲剧,在对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中表达作者“哀其不

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B.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胖孩子,以胖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一众人在示众中的种种表现,折射出群体民众在精

神上的庸俗无聊、冰冷可怕。

C.“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从听觉到味觉,又转到触觉,

写出了死寂环境中的一丝生气。

D.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示众”,大家都不明所以,一个个失望而回。只有车夫为了生计在默默地奔跑,

他们是社会的曙光、希望。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在不同的小说里都塑造过看客形象,如《示众》里当路过的车夫跌倒时同声喝彩的人们,《祝

福》中那些热衷于将祥林嫂失夫丧子的不幸作为谈资的人。

B.秃头、赤膊红鼻子胖大汉、挟洋伞的长子、嘴张得像一条死妒鱼的瘦子、吃馒头的猫脸、弥勒佛似的

圆脸胖大汉等,作者在人物肖像描写中暗含了主观感情。

C.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抨击的“有恶意的闲人”,和《示众》里的看客一样,因空虚、无聊而消费

别人的痛苦,以此满足自己贫瘠的精神世界。

D.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群像”和“共性”展示了看客世界的各个侧面,重在表现看客们精神世界的空

虚、无聊和内心的麻木、愚昧。

8.《示众》首尾使用了“反复”的场景,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请结合文本一与

文本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穷天地

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举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

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

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

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

材料二: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

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

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

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扣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

《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

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

心岂有异邪?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

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

亦不下十数,其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

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

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

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

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子A因之B亦为之C颂D以为E微二子F乱臣G贼子H接迹I于后世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使跟随,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的意思相同。

B.扣,牵住,拉住,与《赤壁赋》“扣舷而歌之"中“扣”字的意思不同。

C.尤,最、甚,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不同。

D.趋,奔赴,与《六国论》“日削月害U,以趋于亡”中“趋”字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愈看来,伯夷反对伐纣和耻食周粟之举,不仅是符合“义”的特立独行,更是深明君臣大义的臣

下对“道”统的崇奉和维护。

B.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

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

C.王安石此文,针对《史记》及韩愈《伯夷颂》有关伯夷的记述和评论展开辩驳,体现了王安石不盲从

权威、不苟顺流俗的理性精神。

D.王安石认为,伯夷是姜太公一类的人物,不满商纣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时期并辅佐他,其

功劳成就将完全不逊于姜太公。

13.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2)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14.下图是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成横线处的空缺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风行

李白

烛龙①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裨勒②。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注】①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

昼,闭眼为夜。②虎文金革卑鞅(bmgcha):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借“烛龙”神话传说起兴,凸显北方极其寒冷。

B.“停歌”三句用一系列动词,塑造出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

C.“别时”两句运用对比,刻画了丈夫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

D.最后两句写出了思妇愁恨深广,以此控诉战争的罪恶。

16.下列诗句中“雪”寄寓情感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B.”砚冰料峭笔呵频,耸立吟肩雪一身。”(郑用锡《忍冻敲诗二首(其二)》)

C.“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

D.“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17.清初诗论家叶燮认为“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请分别从本诗和《将进酒》中任选一句,谈谈

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颜渊》记录,孔子用“,”阐明了自我约

束,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的重要性。

(2)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

格的诗句是“,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两句,把

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了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辨证哲学观点。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老子认为“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对而生,是永恒的真理。不仅“有”与

“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

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挺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

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创造、制作器物

时,()。其崇“有”而贵“无”,两者对立统一于器物之中。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

物之源。

B.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

万物之源。

C.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

物之源。

D.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

物之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

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B.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

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C“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

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D.“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

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但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B.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

C.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但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D.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

不忘读书,常废寝忘食,焚膏继暮,最后长眠于书桌上。毛泽东是一位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

群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的把爱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的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们都令人高山仰止。

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束之高阁;闲暇时翻几篇,工作

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心猿意马,一曝十寒,很难有所收获进益。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

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

叶嘉莹曾说:"(我父母)他们都以为儿童幼年时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和意义的古典诗

书。”童年和少年时读的书至关重要,它会帮助人们打下人生结实的底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一生。即

使他们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

宝藏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例如.初读陶渊明,是无法理解“因值孤生松,致翩遥来归”其中

的哲理的。汪洋大海个人的成长,生活的经验,我们可以体悟到,他以知命的委顺,泯没了悲苦;他以知

止的固执,超越了迷途;他以闪烁着智慧的灯火,照亮了他的四周,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

灵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息之所。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所以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

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为什么原句更好,请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4.根据要求作文。

“你是i人,还是e人?”

这一询问成为了2023年最流行的社交开场白。“i人”(内向内倾)和“e人”(外向外倾)来自一款名

为MBTI的火爆性格测试。有的同学愿意将测试结果作为人生参考,有的同学把该项测试当作交际新工具,

但也有的同学对性格测试持拒绝态度...

同学们对这一性格测试的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把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延边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简要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5题答案】

【答案】1.C2.B

3.C4.B

5.选择刘备“三顾茅庐”。

①“三顾茅庐”属于高频次细节,为“细节的洪流”。

②这里的“三顾茅庐”的情景同中有异,使得故事的叙述曲折跌宕,增强了故事性;

③也用刘备多次邀请诸葛亮的细节刻画,既可看出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持之以恒、谦虚有礼的形象

特征,也衬托出诸葛亮的满腹经纶、智计超群、三思而后行等形象特征。

选择《林黛玉进贾府》。

①这里写林黛玉让坐的动作多次出现,属于高频次细节,为“细节的洪流”。

②林黛玉的让坐虽然是面对不同的对象,但这些对象都是其长辈,且贾府对于林黛玉来说是全然陌生的环

境,因此林黛玉察言观色,注重礼数,怕做错弄错“被人耻笑了去”,表现了她具有良好的教养;

③同时也体现出他“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十分谨慎的形象特点。

选择《荷花淀》。

①这里妇女们“捞”“丢”的动作多次出现,属于高频次细节,为“细节的洪流”。

②两句中的“捞”与“丢”动作相同,但作用不同。第一句的“捞”与“丢”既传神地表现了妇女们没有

找到丈夫的失望、伤心、焦虑心理,又与后面菱角的细节描写相映成趣,体现了她们对家乡草木的热爱。

③第二句的“捞”和“丢”写她们将小包裹给丈夫们,既写出了夫妻之间的牵挂、不舍、思念、担忧等复

杂情感,又将夫妻之情与家国之爱相融于一体。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3小题,17分)

【6〜9题答案】

【答案】6.A7.C

8.①小说首尾都有对马路和狗的描写,从寂静、炎热开始,以重归寂静、炎热结束。小说首尾都有对胖孩

子的叫卖声的描写,故事仿佛又回到原点。小说首尾都有对于车夫的描写,场景描写从人们围观犯人示众

又回到马路上众人围观跌倒的车夫。②这些“反复”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完整。③构成一种一成不

变的生存环境,笼罩全篇,中间的一切不过是一个小插曲,生活很快又恢复常态。④隐喻着人们的生活永

是那样沉闷、慵懒与百无聊赖。

9.①打破规范:《示众》忽略故事情节,放弃对人物个性化性格的刻画,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以群

像刻画表现“看客”形象。小说围绕犯人被“示众”这一事件展开,没有对具体故事情节的描写;人物都

没有名字,只是以年龄、外貌等特征来区分,如“胖孩子”“秃头”“抱着孩子的老妈子”“长子”等;

众多的人物形象有共同的性格特点:无聊、空虚、愚昧、麻木不仁。②创造新范式:《示众》具有强烈的

象征性,隐喻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一看与被看。在《示众》中,开始是大家看犯人,后来是犯人看大

家,再后来是大家互相看。每个人既看别人又被别人看,既想看别人又怕被别人看,就形成了“看”与“被

看”的模式。具象与抽象有机结合,每一个具象的形象(人物、场景、细节等)都隐含着作者对国民劣根

性的思考,对看客及造就看客的社会的批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BDF11.C12.B

13.(1)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君臣之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作了《采薇》这首歌。

(2)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14.①孔孟;②扣马而谏,耻食周粟;③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为君仁义,伯夷不可能反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5〜17题答案】

【答案】15.C16.D

17.理解:这种写法不合客观现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