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卡号、姓名、试场号、座位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狭隘(ài)

藩(fān)篱

哈(hā)达

掎(jǐ)角之势B.稗(bài)草

勾(gòu)当

炽(chì)热

身陷囹圄(wǔ)C.鞭笞(chī)

木讷(nè)

解剖(pōu)

相(xiàng)机行事D.谥(shì)号

倭(wō)寇

筵(yàn)席

同仇敌忾(kài)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那里的神殿没有神秘的帷幕和森严的宫墙,没有权倾天下生杀与夺的主宰,神殿之下也没有曲膝弯腰的人。B.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含,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C.对时尚一族而言,只要手机具有张显个性的外观设计和名目繁多的辅助功能就备受青睐。D.王羲之书法中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最怕就怕媚俗的流入,这样往往把生机盎然的王书摆弄得蔫头蔫脑或俗不可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涉猎广泛、著作等身,几年前坚决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所谓三项桂冠的行为,更是让那些沽名钓誉的“伪学者”有登高自卑的感觉。B.只有痛下决心,人才会有大无畏的勇气。为了抵达成功的彼岸,有的人敢于剖腹藏珠,也有人屡败屡战,决不放弃。C.在截止去年12月份的九个月中,阿里巴巴的营业额大幅增长57%。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马云的身价也达到212.12亿美元,超过王健林,成为中国新首富。D.在仁川亚运会女子10米气手枪团体比赛中,由郭文珺、张梦圆、周庆媛组成的中国队以1146环的总成绩获得冠军,斩获本届亚运会同时也是中国代表团首金。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000亿分钟。B.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C.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D.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5.将下面6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②展出的作品大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A.⑤④②①⑥③B.②⑤④①⑥③C.②④⑤③①⑥D.④⑤②①⑥③6.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中介绍过近代一些有趣的美学实验。如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关于颜色的重量实验:把两个面积、角度均相等的三角形甲和乙从中腰平分,然后着两种深浅不同的颜色。他让接受实验的人比较甲、乙两个形状,然后询问他们喜欢哪一个,并说出理由。参加实验的50人,绝大多数喜欢甲而不喜欢乙;他们的理由是:甲比较稳定;乙上半太沉重,下半太轻浮,令人产生轻重倒置的感觉。请从上述实验事实中写出两条结论,答案要简明,每条限18字以内做答(不含标点)。(4分)(1)(2)7.《红楼梦》第七回有焦大醉后骂人的情节,焦大有句话,存在两个不同版本:A版本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B版本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从语言生动性角度看,你认为哪一个版本更精彩?简述理由。(5分)答:我认为()版本更精彩。理由:二、现代文阅读(2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现代诗的“有”与“无”吕进《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庄子说:“大辩不言。”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的。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3分)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者,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B.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诗人要能从“有”到“无”,这给诗人带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D.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和天然境界。9.下列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D.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说不出”的意代替“不说出”的象,以意尽象。10.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写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诗作?(3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1-15题。(20分)脚印王鼎钧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花市灯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捡起脚印,一如我们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集鹅卵石。在那个供人歌舞跳跃的广场上,你的脚印并不完整,大半只有脚尖或只有脚跟。在你家门外、窗外、后院的墙外,你的灯影所及,你家梧桐的阴影所及,我的脚印是一层铺上一层,春夏秋冬千层万层,一旦全部涌出,恐怕高过你家的房顶。有时候,我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激动;有时候,我也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怀疑。我固然不必担心我的一肩一背能负载多少脚印,一如无须追问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可是这个传说跟别的传说怎样调和呢?末日大限将到的时候,牛头马面不是拿着令牌和锁链在旁等候出窍的灵魂吗?以后是审判,是刑罚,他哪有时间去捡脚印?以后是喝孟婆汤,是投胎转世,他哪有能力去捡脚印?鬼魂怎能如此潇洒、如此淡泊、如此个人主义?好,古圣先贤创设神话,今圣后贤修正神话,我们只有拆开那个森严的故事结构,容纳新的传奇。我想,拾脚印的情节恐怕很复杂,超出众所周知。像我,如果可能,我要连你的脚印一并收拾妥当。如果捡脚印只是一个人最末一次余兴,或有许多人自动放弃;如果事属必要,或将出现一种行业,一家代捡脚印的公司。至于我,我要捡回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都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是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捡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20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15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顶感动我,我只有6岁。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事实在海关人员的眼中,在护照上。事实是访旧半为鬼,笑问客从何处。但是人有时追求感觉,忘记事实,感觉误我,衣带渐宽终不悔。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学家又放回去。我觉得紧身马甲扯成碎片,舒服,也冷。我觉得香肠切到最后一刀,希望是一盘好菜。我有脚印留下吗?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还乡”也是。40岁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你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的家乡有座高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你已经遗忘了太多的东西,忘了故事,忘了歌,忘了许多人名地名。怎么可能呢?那些故事,那些歌,那些人命地名,应该与我们的灵魂同在,与我们的人格同在。你究竟是怎样使用你的记忆呢?……那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的高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我想躺在地上打个滚儿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11.文章开篇“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3分)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学家又放回去。(2)我想在地上打个滚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13.文章在人称使用上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处?(4分)14.文章详细介绍了“两个乡间父老夸耀自己家乡的高楼”的故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15.有人建议把题目“脚印”改为“乡愁”,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三、古诗文阅读(3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16-20题。(19分)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注]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将吊而更以贺也吊:慰问B.于是有水火之孽孽:灾祸C.非特负足下也特:只,仅仅D.宥而彰之宥:珍藏17.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吾所以尤贺者也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B.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教以慎于接物C.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D.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若入前为寿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参元家遭遇了火灾,家里的一切被烧得干干净净,连烹调用的油脂、淀粉之类的东西都没了。B.作者对王参元家遭遇火灾的态度,先是大惊,然后又觉得疑惑,最后大喜,因为这一场大火将给王参元带好的名誉。C.作者对王参元的赞赏话积在心中五六年,在适当的机会对别人称道王参元的时候,却遭到了他人的嘲笑。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对当时官员选举任用中,贿赂盛行和清廉官员受诬陷的现实进行了讽刺。1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20.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4分)(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3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感旧歌者(元)戴表元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注】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2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2分)22.简析这两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5分)(三)阅读材料,完成23-24题。(5分)作古体诗,极迟不过两日,可得佳构;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因古体诗地位宽馀,可使才气卷轴;而近体诗之妙,须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天籁不,人力也无如何。今人动轻近体,而重古风,盖于此道,未得甘苦者也。叶庶子书山曰:“子言固然。然人功未极,则天籁亦无因而至,虽云天籁,亦须从人功求之。”知言哉!(选自袁枚《随园诗话》卷五)23.作者认为近体诗的妙处体现在哪里?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24.袁枚所主张的“此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不超过30字)(3分)(四)古诗文默写。(6分)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书》曰:“满招损,。”忧劳可以兴国,,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2),弃脂水也;烟斜雾横,。(杜牧《阿房宫赋》)(3)想当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背负青天,,。(《庄子·逍遥游》)(5)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王勃《滕王阁序》)四.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曾有许多人向一个从偏远大山走出的青年才俊讨教成功的经验,这位年轻人总是会说起自己的母亲。尽管生活贫困,他的母亲也总是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不允许孩子乱扔乱放自己的东西。母亲经常对他说:“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这位年轻人说,母亲的话让他受益匪浅。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1.C(A项,“哈达”“哈”,应读hǎ;B项,“身陷囹圄”的“圄”应读yǔ;D“筵席”的“筵”应读yán。所以选C。)2.答案:D(A生杀与夺----生杀予夺

B内含----内涵C张显----彰显)3.D原指战争中斩首与俘获,现指竞赛中在奖牌、进球等方面的收获。(A.登高自卑: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此处望文生义。B.剖腹藏珠:剖开肚子藏珍珠,比喻为物伤身,轻重倒置。C.应改为“截至”)4.C(A项,语序不当,“评价,浏览,分享”——先浏览,再评价,最后分享;B中“服务”后面应该加“目标”;D中“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与“是……结果”不搭配。)5.D6.示例:(1)颜色能让人产生重量感;人们对上浅下深习以为常,反之则感觉不快;(2)美的形体含有一个原则:平衡或匀称。(答对任意两条均可,每条2分)7.B版本更佳。理由:两句话都是威胁的语言(指持刀行凶),但B版本的颠倒更能显示醉人的酒态。(可以单论,也可以比较着分析;大意对即可)8.A(“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9.D(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的象代替“说不出”的意,以象尽意。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10.(3分)首先是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灵感爆发,“有”了心上的诗。其次,诗人要从“忘言”走向“寻言”,要对诗反复推敲、苦苦锤炼,使作品达到无语言、无痕迹的天然境界。(意思对即可)(抓住第2段“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与第4段“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这两个关键句理解融合即可。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筛选、整合重要信息。)11.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文章主要从“浪漫”和“颓废”两方面展开。③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展示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12.(1)①批判家是尊重事实的,事实是残酷的,我像字一样被“删掉”,巧用比喻,表明远离故乡的我被故乡抛弃,被现实阻隔,不可能再会故乡。②修辞学家是浪漫的,是感性的,是满怀着热情和憧憬的,于是在美妙的梦幻中,我又能回到故乡,心灵得到慰藉。修辞学家的“放”体现了乡愁的“浪漫性”。(2)①生命之旅太匆匆,没有留下多少人生印记可供追忆。②“落地”寓意“回乡”,想打个滚都不可以,寓意“回乡不得”的苦涩无奈。“空气会把我浮起”寓意终生漂泊的命运。13.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某些段落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②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小说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③采用第二人称“你”,会让读者无法控制地融入文章中去,有一种无法回避的直面感,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也很容易激发写作者的倾诉欲。14.①以“高楼”隐喻故乡,当年初闻故事时向往故事中的高楼,年迈的“我”意识到高楼不在远方,就是故乡。②通过“夸耀高楼”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浓重爱意。③以“从高楼坠落”的过程比喻“短促的人生”,引发作者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反思,进而深化文章主旨。15.这是开放性的题目,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一:题目为“脚印”好。①文章从“拾脚印”的传说引入对乡愁种种思考,这是行文的出发点。②“拾脚印”具有象征意蕴,寄寓着思乡的强烈情感。③“乡愁”太直露,且普通,“脚印”比“乡愁”更含蓄,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示例二:题目为“乡愁”好。①“乡愁”能够概括文章的中心,体现文章的主旨,清晰明了。②全文并不是单围绕“脚印”展开的,以“脚印”为题有失偏颇,容易误导读者对文章整体的把握理解。③“乡愁”能更快地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16.D(宽恕)17.C(A项,是、正是/只、仅仅;B项,因为/把;C项,都是助词,表原因;D项,如/你)18.A(错在“连烹调用的油脂、淀粉之类的东西都没了”A项,“家里被烧得干干净净,连油和面都没得吃了”是作者的猜测,原文中有“果”“或”的表述。所以选A。)19.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可断可不断。)20.(1)您殷勤奉养父母,从早到晚都很快乐,只希望过恬静舒适、平安无事的日子。(2)但我有时在同事中称赞您几句,还是有相视而暗暗讥笑我的人。(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奉养”、“望”、宾语前置;“称道”“行列”“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1歌者或李龟年不胜今昔或昔盛今衰,世境离乱(每空1分)22杜诗:(1)对比,本诗以开元鼎盛时期“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美好回忆,与“落花时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眼前的凋零与衰颓,寄寓了诗人对世运衰颓、社会动乱和自己衰病漂泊的无限感慨。(2)反衬,“江南好风景”又成了重逢的老歌者与老诗人颠沛流离、身世沉沦和乱离时世的反衬,更突出了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境遇的不幸。戴诗:(1)衬托(乐景衬哀情),本诗选取“牡丹”“红豆”和“檀板”“朱丝”“锦色笺”几个艳丽的意象,重彩点染出一幅鲜活艳丽之景,与嵌在其中的“头白”的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衬出歌者身世之可悲,境遇之可哀;诗人哀人自哀,对故国沦亡之无限悲慨也便和盘托出了。(2)借代,用“李龟年”代指李龟年那样名震天下的歌者。(评分标准:答出一种表现手法得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再得1分;两首诗中能各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得当的即得满分)23.不着一字,自得风流24.主张天工自然,需要天赋(天籁);(1分)但也要有人工修饰,需要坚实的功底(“人力”),两者并重。(1分)25.(1)谦得益逸豫可以亡身(2)渭流涨腻焚椒兰也(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4)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