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工具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C/17/wKhkGWelXdWACepTAAEotnPx4Ic875.jpg)
![古代汉语课件(工具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C/17/wKhkGWelXdWACepTAAEotnPx4Ic8752.jpg)
![古代汉语课件(工具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C/17/wKhkGWelXdWACepTAAEotnPx4Ic8753.jpg)
![古代汉语课件(工具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C/17/wKhkGWelXdWACepTAAEotnPx4Ic8754.jpg)
![古代汉语课件(工具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C/17/wKhkGWelXdWACepTAAEotnPx4Ic87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主讲:黄建荣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及其使用法
古汉语通论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分类
(一)字典和词典1.字典(古代)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附]清代研究《说文》四大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句读》;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简称《说文义证》)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类篇》,(宋)司马光
《龙龛手鉴》,(辽)释行均;《字汇》,(明)梅膺祚
《正字通》,(明)张自烈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等
《经籍纂诂》,(清)阮元
1.字典(现代)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等,中华书局,1915年
《中文大字典》(十册),台湾《中文大字典》编纂委员会,1976年修订
《汉语大字典》(八卷),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和湖北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1986-1992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联合编写,商务印书馆,1979年(1993年修订)
《同源字典》,王力,商务印书馆,1982年(1999年,刘钧杰编撰的《同源字典补》和《同源字典再补》,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语文出版社出版)
《古字通假会典》,高亨纂,董治安整理,齐鲁书社,1989年
《甲骨文合集》(十三册),郭沫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纂组编辑,中华书局,1979-1983年
《金文编》,容庚,科学出版社,1959年(1925年初版,1938年补订重版,1985年由中华书局出增订新版)
2.词典(含虚词、方言、专门性词典等)
古代出版:
《尔雅》,(西汉)作者不详
《方言》,(西汉)扬雄(清代杭世俊撰《续方言》,补《方言》所未备)
《释名》,(东汉)刘熙;《小尔雅》,(汉)孔鲋
《广雅》,(三国·魏)张揖;《埤雅》,(宋)陆佃
《尔雅翼》,(宋)罗愿;《骈雅》,(明)朱谋玮
《通雅》,(明)方以智;《叠雅》,(清)史梦兰
《恒言录》,(清)钱大昕(清代陈鳣撰《恒言广证》,补《恒言录》所未备)
《通俗编》,(清)翟灏;《经传释词》,(清)王引之
《助字辨略》,(清)刘淇
《语助》,(元)卢以伟(我国研究虚字用法最早的专书)
《吴下方言考》(专门性词典),(清)胡文英《古谣谚》(专门性词典),(清)杜文澜2.词典(含虚词、方言、专门性词典等)
现代出版(一):《词诠》,杨树达,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中华书局,1954年《文言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1965年(1981年增补后改名为《古汉语虚词》再版)《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北京出版社,1985年《俗语典》,胡朴安、胡怀琛,上海广益书局,1922年《汉语成语大词典》,朱祖延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万条成语大词典》,颜毓书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诗词曲语词汇释》,张相著,中华书局,1953年(1980年,王瑛在张相一书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出版了《诗词曲语辞例释》)《戏曲词语汇释》,陆澹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小说词语汇释》,陆澹安,中华书局,1964年《金元戏曲方言考》,徐嘉瑞,商务印书馆,1956年《元剧俗语方言例释》,朱居易,商务印书馆,1960年《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中华书局,1962年2.词典(含虚词、方言、专门性词典等)
现代出版(二):
《宋元语言词典》,龙潜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方言》,(近代)章炳麟《中华谚海》,史襄哉,中华书局,1927年《联绵字典》,符定一,商务印书馆,1943年(1954年中华书局再版)《辞通》,朱起凤,开明书店,1934年(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近代汉语词典》,高文达主编,知识出版社,1992年《辞源》,商务印书馆编印,1915年(1979-1983年出修订本四册,1988年出合订本)《辞海》,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等主编),1936年(1979年出修订本三册,1980年出缩印本一册,1999年出新修订本)《汉语大词典》(十二卷),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3年(1988年后改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红楼梦词典》(专书词典),杨伯峻、徐提,1985年,中华书局
…………3.韵书(古代)
《声类》,(三国·魏)李登(我国最早的韵书,已失传)
《切韵》,(隋)陆法言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宋)陈彭年等
《集韵》,(宋)丁度等
《壬子礼部韵略》,(宋)刘渊
《平水新刊礼部韵略》,(金)王文郁
《古今韵会举要》,(元)熊忠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分类
(二)类书和政书
1.类书:是指把各种学科及其条目按类编排的工具书,它不负责作出任何评论说明,只是把原始的资料搜罗在一起。
作用:查找故诗文典故的由来;查寻佚书、佚文;考察某事物的由来等。
2.政书:是一种专门把历代典章制度收集在一起的工具书,对所罗列的材料也不作解释。(典章制度:指历代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制度的沿革。)作用:查找历史某一事物的源起、发展及变化过程。
(二)类书和政书1.类书
《皇览》,(三国·魏)王象、刘邵等(我国最早的类书,已失传)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
《初学记》,(唐)徐坚;《玉海》,(宋)王应麟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版)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
《永乐大典》,(明)解缙等(该书为我国古代的最大一部类书,但已残缺)
《渊鉴类函》,(清)张英等;《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
《骈字类篇》,(清)张廷玉等;《格致镜原》,(清)陈元龙
《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清)陈梦雷原编,蒋廷锡重辑(该书为我国现存的最大一部类书,雍正四年以铜活字排印,光绪十九年上海同文书局加“考证”并据原活字版改成石印,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据同文版缩印,分订为808册)
《子史精华》,(清)张廷玉、蒋廷锡等
(二)类书和政书
2.政书(1)通书类(通代)
《通典》,(唐)杜佑
《通志》,(宋)郑樵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以上三部书合称“三通”。在“三通”基础上,清代修了《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另修了《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再加上清末民初刘锦藻个人编撰的《续清文献通考》一书,就是所谓的政书“十通”。)
(2)会要类(断代)
《春秋会要》、《西汉会要》、《三国会要》、《唐会要》…………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分类
(三)目录和索引
(1)目录《别录》和《七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藏书目),西汉刘向、刘歆《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编纂(删改《别录》和《七略》而成,为我国最早的史志书目。)《郡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私家藏书目录)《汲古阁秘本书目》,(明)毛扆(私家藏书目录)《述古堂书目》,(清)钱曾(私家藏书目录)《读书敏求记》,(清)钱曾(私家藏书目录)《西谛书目》,郑振铎(私家藏书目录)《崇文书目》(宋代官修)《文渊阁书目》(明代官修)
《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清)纪昀、永瑢等(该书也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的书目和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出精装本)《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缙撰,王欣夫辑,中华书局,1964年《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书目答问补正》,(清)张之洞撰,范锡曾补正,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贩书偶记》,孙殿起,中华书局,1959年《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商务印书馆,1958年《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作家出版社,1958年《曲海总目提要》,(清)黄文旸原撰,董康等辑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后又出北婴的《曲海总目提要补编》)《中国丛书综录》(三册),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1962年(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收集各类丛书三万多种
(三)目录和索引
(2)索引
又称“通检”、“引得(INDEX)”《两汉书姓名韵》,(明)傅山撰(我国最早的一部索引)《史记人名索引》,钟华编,中华书局,1977年《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引得编纂处编,中华书局影印,1960年《杜诗引得》,引得编纂处编,哈佛燕京学社,1940年《室名别号索引》,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7年《中国地名索引》,来荷初编,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十三经索引》,叶绍均(叶圣陶)编,开明书店,1934年(1957年中华书局依原纸型重印,1983年中华书局又校改后重新排印)
《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开明书店编印,1935年(1956年中华书局重印)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分类
(四)丛书又名:丛刻、丛编、汇刻、合刻、丛刊、全书等。它一般是指把许多单独的书汇刻(印)在一起刊行出版,并冠以总书名。综合性丛书:
《百川学海》,(宋)左圭编(我国现存最早的丛书)
《皇清经解》,(清)阮元等编
《万有文库》,(民国)商务印书馆编辑并出版
《丛书集成初编》,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20世纪30年代中期陆续出版。
《四库全书》,(清)永瑢、纪昀等主编(我国最大的丛书)地方性丛书:《豫章丛书》专科丛书:《蜀藏》(又名《开宝藏》,属佛经丛书,1983)二、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一般排检法(一)字形法1.部首排列
东汉《说文解字》:540部首(首用)辽《龙龛手鉴》:242部首明《字汇》和《正字通》、清《康熙字典》:214部首●依照十二地支顺序编排部首:有《字汇》、《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等。查找口诀:一二子中寻三画查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中寻
问:《新华字典》部首:?个;
《现代汉语词典》和新版《辞海》部首:?个二、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一般排检法(二)字形法2.笔画检字:《中国古今人名大字典》、《中国人名大字典》3.笔形(顺)检字:常见顺序:丶一丨丿(寒来暑往)原来顺序:一丶丿丨(元亨利贞)或丶丨丿一(江山千古)4.号码法:最常见的是四角号码,可用于检索解放前出版的工具书或新版《辞源》。口诀:横1垂23点捺,叉4串5方框6
角7八89是小,点下有横变0头(横上有点变0头)
四角号码笔形和代号四角号码查字方法
(1)取角顺序
每字按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的次序取四个角的号码。
四角号码查字方法(2)取角方法Ⅰ.一笔可以分角取号。Ⅱ.一笔的上下两段和别笔构成两种笔形的,这一笔画可分开使用,分两角取号。
Ⅲ.下角笔形偏在一角的,而另一角无笔形的,按笔形的实际位置取号,缺角作0。
(2)取角方法Ⅳ.凡外围是‘口门門’的三类字,左右两下角改取里面的笔形。但上下左右有附加笔形的,都不在此例。
Ⅴ.一个笔形,前角已经用过,后角作为0。
二、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一般排检法(二)字音法1.韵部法:主要运用于古代出版的工具书,如《经籍纂诂》、《佩文韵府》等和各类韵书。●古人把音分为206韵,宋元以后并为106韵(平水韵),大致按平(30)、上(29)、去(30)、入(17)四声依次排列。●曲线查找举例:上前喷吼如有意,耳尖卓立节踠奇。先从新版《辞源》或《汉字大字典》查出“意”字属“去声,志韵”,然后再查《佩文韵府》中去声的“志韵”所属的“意”字,即可找出该句诗的出处。(二)字音法2.注音字母法:是汉语拼音方案制定前通行的为汉字和学习普通话的一套音标。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一直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注音字母共40个,其中声母24个,韵母16个。●注音字母举例:声母:ㄅㄆㄇㄈ韵母:ㄚㄛㄜ3.拼音字母法(略)(三)分类法指某工具书按材料的性质编排,主要见于古代类书,其它词典有时出现(如《尔雅》)。1.按事物性质如《尔雅》,按字、词的意义分为19类:释诂、释言、释草、释鱼……等。如《古今图书集成》,分为6汇编、32典,6109部,每一部中又分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子项目。2.按学科系统(主要用于书目和索引等工具书)如《四库全书总目》,先分经(10)、史(15)、子(14)、集(5)四大部类,每一大部类下分为若干小类(共44),每一小类下又分属(共67属)。
●近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增加“丛书”大类。三、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简介(一)《说文解字》
共15卷。其中叙1卷,正文14卷。收字9353个,另加重文(古文、籀文等异体字)1163个(举例),共10516个。共540部首,其排列顺序是“始一终亥”,大致按照“据形系联”的原则:即把形体上相近或相关的部首排在一起。如,《说文》第九包括頁部、、面部、首部、須部等;如果是同一部首的字,则尽量把意义相近的排在一起。如,言部:讪、讥、诬、谤、诽……(均含“对他人进行批评”之意)
贝部:贝、贿、货、资、贤……(均含“财物”之意) (一)《说文解字》●
《说文》释字的方法:先列出小篆形体,然后分析字义(多为本义);如果该字是部首字,就说明凡属这个部首的字都与该部首的意义相关联,格式为“凡○之属皆从○”。每字都是先释字义,然后析形体结构;有时也指出该字的读音,格式为“读若(如)○”或“○声”。举例(板书):昕齒●《说文》的版本:北宋徐铉的校定本(“大徐本”,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1979年再版)徐铉在许慎说解之后附加了反切注音,如:昕——许斤切;齒——昌礼切北宋徐鍇的系传本(“小徐本”)三、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简介(二)《经籍纂诂》
清阮元主编。成书于1798年,刻印出版于1812年。目前易找到的是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出的影印本,书前有目录索引(按繁体字笔画排列)和同字异体表。该书为专收古代字义的字典,是我国古书中注解的总集。清代学者为该书作序,其云:“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原书可识。”本书单字的编排体例与《佩文韵府》相似,按106韵分类(《佩文韵府》所无之字,按《广韵》,《广韵》所无之字,则按《集韵》)。全书共106卷,每卷一韵,只讲字义,不注音切。释义时,是把各种不同意义分条列在下面;各条之间用“○”隔开。其列字义步骤是:先举本义,此列引申义,再列辗转相训、名物数象。(二)《经籍纂诂》●释义举例:上平声之十灰韵[偎]—,爱也。《列子·黄帝》“不偎不—”释文。○
—,亦爱也。《山海经·海内经》“天毒—人爱人”注。○—,仿佛貌,不审也。《列子·黄帝》释文引《字林》。(说明:“—”代表所释字。)(三)《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
(参见教材: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P74-76)三、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简介(四)《尔雅》(作者不详)
题解: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意思是以雅正之言解释方言词语和古词语,使之近于规范。
性质:一部专门解释经传字词的工具书,属分类词典。●全书十九篇(类)。前三篇为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一般的字、词(含复音词)。后十六篇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专门解释各种名物。全书共2091条,收词4300多个,13113字。●查《尔雅》不大容易,需判断所查检的字词属何类。例如:宫商角徵羽(应查《?》篇)阙闱闺阁閤(应查《?》篇)
(四)《尔雅》●
《尔雅》的释词方式:
其一:把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词归纳在一起,然后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来解释之。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释言》:明明、斤斤,察也。
《释训》:穆穆、肃肃,敬也。
其二:把内容相关的词放在一起分别解释。
《释亲》之“母党”: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其三:以通名释别名,以俗释雅,以今释古。
《释天》:穹苍,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四)《尔雅》●历代研究《尔雅》的重要著述晋·郭璞《尔雅注》
宋·邢昺《尔雅疏》
(上述二书合称《尔雅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有《尔雅郝疏刊误》)●后世训诂书,有的补充《尔雅》内容,有的仿其体例,且多以“雅”字命名。
(例略,参见补充资料)(五)《辞源》和《辞海》(参见教材: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p71-74)三、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简介(六)《辞通》
朱起凤撰,1934年开明书店版,1982年长春古籍书店影印出版。是一部专门解释双音词(连语)通假现象的词典。●全书共24卷,收词3万多条,共300多万字。其编排特点,是把同一词的各种不同书写形式排在一起作为一组。每组之中常见词列于前,冷僻词列于后;编排顺序是按106韵。书后附有《辞通检韵》,并另编《四角号码索引》和《笔画索引》。●释义方法:对常见词注明音义,之后的冷僻词则引书说明(含书名、篇名)。在所解释的每个词条后,作者还加上自己的按语。(六)《辞通》●释义举例
其一:[犹豫]有“犹预、犹与、冘豫、由豫、优与、容与、犹予”等各种不同书写形式。按语指出:犹、由二字同音通用;优、犹音近;冘即由之古文;容、犹双声;豫字古作预,亦作与……
其二:[流连]有“留连、游夕、留联、流烂”等不同书写形式。按语指出:流、留同声通用;游夕乃流连之异文;流作留、连作联,并同音通假;连、烂音之转;烂石亦作连石,是其例也。另,作者指出“流连”义项有三:留滞;游燕(游远宴乐);散布(烂漫,失其职业)。三、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简介(七)《小说词语汇释》
陆澹安撰,1964年中华书局版,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作者从64种通俗小说(以清末为下限)中收采方言、俗语、口语、行业语等词语,共8千多条。
●词条的编排,以词条的首字笔画多少为序;所收词语如果是一词多义的,就分条解释。词条后如果加有词缀(如“子”、“儿”、“里”等)但词义又不变的,就作为附词置于正词之后(如“一溜儿”、“一把子”分别附于“一溜”、“一把”之后);如果加词缀后原义有变化的,就另列词条,如孤拐(踝骨)/孤拐儿(孤单的人)。所有词义均举例说明。(七)《小说词语汇释》●凡是意义相同而首字也相同的词语,合并为一条(常见的为主词,其余的为附词);凡是意义相同而首字又不同的字,则按首字笔画分立词条,不作合并。如:“狼亢”(笨拙、笨重)与“榔槺”(体积长大、笨重、不灵便)
这呆子生得狼亢,又不会腾挪。这一去少凶多吉,你还去救他一救。(《西游记》第七十六回)奈我这口刀着实榔槺,不遂我意,奈何?(《西游记》第三回)●释义方法:每一词条先作简释,而后举一、二条例证;如果词条有多义,则每一义均举例说明。
例如,[打短]说坏话。这个说,先生留我,为何要你打短。(《警世通言》第十一回)
又如,[实落]有二义:结实;实在。八戒道:“婆婆,我身子实落,不用补虚。”(《西游记》第五十三回)这班随从的人打扮出路光景,虽然悬弓佩剑,实落是一个也动不得手的。(《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二回)三、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简介(八)《古今图书集成》
现存的我国历史上搜罗最广博、内容最丰富的最大的类书。清康熙、雍正年间陈梦雷、蒋廷锡编。一万卷(当时分为5020册),光绪十九年上海同文书局据原活字版改成石印本(附考证24卷),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据同文版缩印,分订808册。全书1.6亿字。分6汇编、32典、6109部(详见参考资料p.89)。每一部中又分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子项目。该书所引书都一一注明书名、篇名和作者,引录原文往往一字不漏地整部、整篇、整段载入。有目录索引。(八)《古今图书集成》●“汇考”等子项目说明
汇考:把有关事物的种类、性质、特点、形成原因及因革源流、古今名称等摘要叙述。总论:把经书、经书的注疏和子书中有关该事物的论述加以辑录。图表:将该事物用图表说明,无者缺之。列传:记载历史上有名人物的传记资料。艺文:收录涉及该事物的辞藻(诗、文、词、赋等)。选句:摘录有关该事物的对偶句。纪事:即除了“汇考”所记大事之外,把该事物可以留传者,按正史、稗史、子、集的次序收录。杂录:将凡是涉及该事物的论述(除经书外),不论是旁引曲喻,还是真假难分的材料予以收录。外编:凡神仙、佛道异说,以及荒诞无稽的记述,如果与该事物有关,亦并收录。
●运用举例:(略)三、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简介(九)《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纪昀等撰。是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的书目和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出精装本。●关于《四库全书》
我国最大的丛书。乾隆十七年(1772)开始编纂。永瑢为总裁,实际主持人是金简和于敏中,具体编撰总负责是纪昀。
1781年抄出第一部(正本),然后有纪昀写出提要。后又抄出六部(副本)。各本分藏地点如下:文渊阁(正本,皇宫);文源阁(圆明园);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溯阁(沈阳故宫);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扬州);文澜阁(杭州)。(九)《四库全书总目》●总体编排说明共收书目10254种(其中含全书3461种,存目书6793种),以经、史、子、集为纲,分为四大部类,每一大部类下分为若干小类(共44小类),每一小类下又分属(共67属)。每大类和小类之前都有小序,用以说明这类著作的源流以及为什么分出这一类的理由。每部书(含存目)都有提要——这是本书的最大价值,主要说明作者、内容、卷数、版本沿革以及对该书的简要评价。(九)《四库全书总目》●四大部类和所属44小类目录经部(10小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史部(15小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子部(14小类):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集部(5小类):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九)《四库全书总目》●六十七属细目
[说明]以下凡未出现的小类,则该小类下无属。礼类(六属):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小学类(三属):训诂、字书、韵书诏令奏议类(二属):诏令、奏议传记类(五属):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地理类(十属):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