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1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2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3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4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一、单选题1、下列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从楼上落下的物体 B.随输送带运动的纸箱C.在环形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玩具汽车 D.进站的火车 2、有一种新型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3、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这是通过下列哪种途径来控制噪声()A.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B.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C.阻断噪声的传播 D.以上三种方法都有 4、下面关于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要求,错误的是()A.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B.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跟容器壁和底接触C.读数时要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读数D.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的量程的温度 5、妈妈用自行车接送小明,骑行途中提醒“坐好,别动”。这里“别动”对应的参照物是()A.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身旁超越的汽车 6、如图塑料草莓是由3D打印机在高温下把塑料复合材料变成液浆,再由喷头喷出固化而成。此过程的物态变化是()A.先液化后凝固 B.先液化后凝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熔化后凝华 7、下面是冬天常见的几种物态变化现象,其中伴有吸热过程的是()A.冰棍上冒出的“白气” B.卫生间里的固体清香剂放置久后变小C.寒冬里,天空飘着鹅毛大雪 D.带着眼镜从室外走入室内镜片会蒙上水珠 8、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下列各例中利用超声波能量大的是()A.医院利用“B超”检查体内情况B.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食物及障碍物的位置C.用超声波探测水库大坝是否有空隙裂缝D.超声波加湿器使药液雾化后让病人吸入治疗咽喉炎症 9、唢呐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B.唢呐吹奏名曲《百鸟朝凤》,一定是乐音C.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D.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10、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判断中是错误的是()A.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B.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及介质的状态有关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D.真空中声速是0m/s 11、2018年7月8日商丘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雕县西陵寺11.7毫米,关于该测量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的 B.该结果中的“7”不是估读的C.是用最小刻度为1cm的刻度尺测量的 D.该结果不存在误差 12、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人们做了如下实验。其中不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是()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了水花B.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随音乐起舞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塑料屑不停地跳动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13、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响度相同的有图甲、图乙与图丙 B.音调相同的只有图甲与图乙C.图甲与图丁可能是同一乐器发出的声音 D.图甲与图丁的音色相同 二、多选题1、目前家庭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A.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汽车发动机中喷出的水汽化形成的B.汽车内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2、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向东行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B.甲车中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行驶C.乙车中的乘客看到甲车一直向后退D.甲、乙两车在

20-30s

内平均速度相等 三、填空题1、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我市各中小学在日常防治工作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______性质工作的,它的示数是______℃。2、“我是歌手”的比赛现场,吉它手弹奏电吉它时,不断改变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在医院里我们还经常看到“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以免影响他人。3、寒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有“冰花”,“冰花”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晶附着在玻璃窗上,“冰花”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四、实验探究题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1)应选用颗粒______(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的熔化特点是______,由图象可知:冰属于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3min时,物质处于______态。______2、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______cm/s(3)由实验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选填“慢”“快”)。(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选填“大”或“小”)(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s______3、如图所示,小华同学利用钢尺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和响度大小的因素时,做了以下实验:(1)在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时,小华把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注意使钢尺前后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______有关。(2)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时,小华又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声音的大小,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注意使钢尺前后两次的振动快慢大致相同)。实验发现拨动钢尺的力度越大,钢尺振动幅度越______,发出声音的响度越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声源的______有关。(3)在实验中小华还发现:同桌的小红在拨动钢尺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另一端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请指出小红的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4、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中的______(选填“A”或“B”);(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2949698999999①第7min这位同学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______℃;②他观察到:沸腾前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中______图(选填“C”或“D”);③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如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4)根据表格中数据,小华实验时,水的沸点是______℃.此时的大气压可能是______(大于/小于/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______。______五、计算题1、某次列车是由达州开往成都的动车,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站名到站时间发车时间里程(km)达州19:450南充20:5821:00160成都22:30376(1)该次列车由南充到成都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分钟;(2)该次列车由南充到成都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中途该次列车以72km/h的速度穿越长度为1500m的一个隧道,列车全部通过隧道所用时间是80s,那么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______2、如图1所示,司机从看到情况到做动作操纵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叫制动距离。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的和称为停车距离。请根据表中某司机行驶数据和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速度(km/h)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40785091360111970268015341001954(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2)若该司机驾驶这辆汽车以70km/h的速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行驶,请估算出这辆汽车与前车安全行驶的距离至少是多少?(3)如图2所示,马路宽12m,小明准备从A点到B点横过马路,正好这辆汽车从距十字路口100m处的C点以72km/h的速度驶过来,小明以1.2m/s的速度能否在汽车到达路口前安全通过?______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选题第1题参考答案:B解:A、从楼上落下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匀速越来越快,是加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由于输送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上面的纸箱随输送带也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C、在环形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玩具汽车,方向时刻在变化,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进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该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每个选项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外力的作用而使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第2题参考答案:C解: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而声纹锁是依据音色来进行判断的,只能按照设定的音色打开。故选:C。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本题主要考查音色,属于基础知识,比较简单。---------------------------------------------------------------------第3题参考答案:A解: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此题结合实例考查控制噪声的方法,要注意其运用,属声学基础题。---------------------------------------------------------------------第4题参考答案:C解:A、测量液体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故A正确;B、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跟容器壁和底接触,故B正确;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离开被测液体,故C错误;D、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故D正确。故选:C。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①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③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第5题参考答案:A解:小明坐在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小明相对于树木、迎面的行人、超越的汽车都有位置的变化,都是运动的,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参照物即事先被选定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别动”的意思是小明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也不同。---------------------------------------------------------------------第6题参考答案:C解:塑料草莓是由3D打印机在高温下把塑料复合材料由固态变成液浆,是熔化过程;再由喷头喷出使液浆由液体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塑料草莓的制成过程是先熔化后凝固的过程。故选:C。(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本题考查熔化和凝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第7题参考答案:B解:A、冰棍上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A错误。B、卫生间里的固体清香剂放置久后变小,是直接升华水蒸气的过程,升华吸收热量。故B正确。C、寒冬里,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错误。D、带着眼镜从室外走入室内时镜片会蒙上水珠,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液化放热。故D错误。故选:B。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掌握各种物态变化定义和吸热放热情况,对照一种现象的前后状态,根据定义进行判断。---------------------------------------------------------------------第8题参考答案:D解:A:医院利用“B超”检查体内情况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错误;B: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食物及障碍物的位置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错误;C:用超声波探测水库大坝是否有空隙裂缝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D:超声波加湿器使药液雾化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选:D。声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还可以清除人体内的结石;声还可以传递信息,医生利用听诊器来听病人的心肺就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本题主要考查超声波的两个作用,关键是能够把传递能量和传递信息区分好。---------------------------------------------------------------------第9题参考答案:C解: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发声体的振幅不同,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B、从环保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可能是噪音,所以对于正在休息或学习的人来讲,唢呐吹奏名曲《百鸟朝凤》,不一定是乐音,故B错误;C、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C正确;D、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为了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使听到声音的响度更大,不是改变音色,故D错误。故选:C。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有规则振动发出的是乐音,无规则振动发出的是噪音;从环保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可能是噪音。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声音特性的辨别以及对乐音、噪音定义的理解等,要注意对概念的理解。---------------------------------------------------------------------第10题参考答案:C解:A、声音在5℃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m/s,声音在15℃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70m/s,故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故A正确;B、由表中数据知,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小于声音在冰中传播速度,故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及介质的状态有关,故B正确;C、声音在15℃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70m/s,而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是500m/s,所以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故C错误;D、真空不能传声,故真空中声速是0m/s,故D正确。故选: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都有关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结合表中信息分析判断。本题考查了声速的影响因素,能从表中提供数据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第11题参考答案:A解:AC、根据测量结果为11.7毫米,最后只能有一位是估计值,所以倒数第2位便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mm,故A正确,C错误;B、在11.7毫米中,11mm是准确值,0.7mm是估读值,即“7”是估读的,故B错误;D、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D错误。故选:A。①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也就是最小刻度;②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最后一位是估读值;③误差不可避免,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第12题参考答案:B解: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B、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故B符合题意;C、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是振动的,所以鼓面上的泡沫塑料屑会不停的运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13题参考答案:B解:A、由图知,甲、乙、丙的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A正确;B、由图知,相同时间内甲、乙、丁振动的次数相同(都有2个波峰和2个波谷),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乙、丁,故B错误;CD、由图知,甲和丁波形的形状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相同,可能是同一乐器发出的声音,故CD正确。故选:B。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二、多选题---------------------------------------------------------------------第1题参考答案:B解:A、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B、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内表面,故B正确;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能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C正确;D、空调制冷时,液态制冷剂在车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气态制冷剂又由压缩机压入车外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即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故D正确。故选:BCD。(1)“白气”不是气,是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2)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附着在内表面;(3)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低;(4)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放热;液化的方法由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过程放热。本题考查液化现象,凝固点,以及空调的制冷,是一道综合题。---------------------------------------------------------------------第2题参考答案:A解:A、由图示可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其速度是一个定值,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其速度不断变化,所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CD、由图示可知,在0~20s内,乙车的路程小于甲车的路程,由平均速度公式v=\dfrac{s}{t}可知,乙车的平均速度比甲车的小,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由平均速度公式v=\dfrac{s}{t}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由平均速度公式v=\dfrac{s}{t}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小;开始一段时间内乙车的速度小于甲车的速度,后来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所以,甲车中的乘客看到乙车先向西行驶后向东行驶,故B错误;乙车中的乘客看到甲车先前进后向后退,故C错误。故选:AD。(1)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速度不断变化,分析图示情景答题;(2)(3)根据甲、乙两车的速度大小关系进行判断;(4)比较甲、乙两车在、在

20-30s

内通过的路程,判断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本题考查了判断车的速度变化、速度大小的比较等知识,掌握基础知识、由图示求出车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三、填空题---------------------------------------------------------------------第1题参考答案:热胀冷缩

36.5

;解: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此温度计一个大格表示1℃,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0.1℃,因此它的读数为36℃+0.5℃=36.5℃。故答案为:热胀冷缩;36.5。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就是指所能测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度值就是每一个小格所代表的数值。体温计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此题考查了体温计的原理和读数,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第2题参考答案:音调

响度

;解: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改变了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了琴弦振动的快慢,也就改变了声音的音调;在医院里的“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响度;故答案为:音调;响度。(1)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本题考查了声现象。要求平时学习时,要多联系生活、多解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题参考答案:凝华

内侧

;解:寒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有“冰花”,“冰花”是室内或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冰花附着在玻璃的内侧。故答案为:凝华;内侧。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四、实验探究题---------------------------------------------------------------------第1题参考答案:较小

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

解:(1)应选用较小颗粒的冰块做实验,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2)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由图象知,图乙中第3min时,冰的温度低于熔点,还没有熔化,因此处于固态。故答案为:(1)较小;(2)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固。(1)较小的冰块比较大的冰块受热均匀;(2)掌握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知道晶体在熔化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完后为液态。此题考查了对冰的熔化图象的分析,要掌握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晶体与非晶体最大的区别就是看是否有一定的熔点,从图象上分辨,最大的不同就是晶体有一段时间只吸热而温度不变,我们应该学会区分。---------------------------------------------------------------------第2题参考答案:v=

25

50

小于

不正确

解:(1)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dfrac{s}{t},(2)小车运动距离s_{AB}=80.0cm-40.0cm,t_{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_{AB}=\dfrac{s_{AB}}{t_{AB}}=\dfrac{40cm}{1.6s}=25cm/s;小车运动距离s_{BC}=40.0cm-00.0cm,t_{BC}=t_{AC}-t_{AB}=2.4s-1.6s=0.8s,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v_{BC}=\dfrac{s_{BC}}{t_{BC}}=\dfrac{40cm}{0.8s}=50cm/s;可以发现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3)通过(2)可知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快,是在做加速直线运动;(4)过了B点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大,根据公式v=\dfrac{s}{t}可知,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大,速度就会偏小;(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程的时间,故不正确,理由是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故答案为:(1)v=\dfrac{s}{t};(2)25;50;小于;(3)快;(4)小;(5)不正确。(1)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dfrac{s}{t},(2)根据图象读出AB段和BC段的距离和时间,运用公式v=\dfrac{s}{t}求出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并进行比较;(3)根据(2)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4)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5)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要用下半程的路程除以下半程用的时间。本题主要考查了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dfrac{s}{t}求出平均速度。---------------------------------------------------------------------第3题参考答案:快

频率

振幅

手没有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

解;(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2)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小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由此可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3)实验时眼睛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耳朵听钢尺振动产生的响度,故这个实验研究对象是钢尺,之所以听到尺子拍打桌子的声音,是由于手没有压紧钢尺与桌子边缘接触的地方造成的。故答案为:(1)快;高;频率;(2)大;大;振幅;(3)手没有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此实验研究钢尺振动时的响度跟钢尺振幅的关系。应该收集钢尺的振动幅度和钢尺响度,其他声音会干扰实验结果。同时结合题目中的研究对象分析,可得出此时的操作错误。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要素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第4题参考答案:B

68

99

D

99

小于

需要吸热

解:(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B的高度;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图中没有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其温度68℃;(3)①从第5分钟开始,水的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9℃,故水在第7分钟仍是仍是99℃;②C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D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图象如下:(4)有表可知,5-8min温度保持不变,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因此水的沸点为99℃;沸点低于100℃,表明水表面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故答案为:(1)B;(2)68;(3)①99;②D;③如上图。(4)99;小于;需要吸热。(1)要掌握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在此实验中,酒精灯及温度计的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所以要从下向上进行调节;(2)要正确的读数一定要先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3)①知道水的沸点的概念,水沸腾时的温度是沸点,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②掌握水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水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水沸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