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西师新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2/3C/wKhkGWekRJWAOqyTAAIA17z95-k400.jpg)
![2025年西师新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2/3C/wKhkGWekRJWAOqyTAAIA17z95-k4002.jpg)
![2025年西师新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2/3C/wKhkGWekRJWAOqyTAAIA17z95-k4003.jpg)
![2025年西师新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2/3C/wKhkGWekRJWAOqyTAAIA17z95-k4004.jpg)
![2025年西师新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2/3C/wKhkGWekRJWAOqyTAAIA17z95-k40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西师新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1921年3月16日,土耳其和苏俄签定了《俄土友好条约》,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此时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是A.加快国家工业化建设B.反对帝国主义的威胁C.发展传统的友好关系D.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2、詹天佑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工程师。他首创中国独立造路的奇迹——主持建成艰巨异常的京张铁路,震动中外,名垂青史。下列有关詹天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清政府为推进洋务事业,派其出国留学B.最初被分到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驾驶C.辛亥革命后,亲自督办川粤汉铁路工程D.在中东铁路修建中运用新技术建造桥墩3、京张铁路被看作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其突出意义在于A.通车运营后能赢得丰厚的利润B.大大方便了沿线居民的出行C.“人”字形设计巧妙无比D.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4、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在工业中,个人仅仅被看作种资本在任何地方,一方面是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穷”。该观点A.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使命C.揭露了产业革命的弊病D.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5、郭沫若在广东访某故居时写道:“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据此推断,“公”应指()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蔡元培6、柏拉图和孔子是古代西方与东方的两大思想家;关于他们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两者的思想对后世的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②他们的思想都存在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两人的思想都涉及到政治学和社会学。
④两人都主张教育平等的思想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3题,共6分)7、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都是由孙中山直接领导的。A.正确B.错误8、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是二十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A.正确B.错误9、“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是马克思的观点。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10、爱因斯坦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牛顿把时间和空间归结为神的意志。康德把神意视为先验,而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又是先验的。一旦躲进了先验的神山,我们物理学家就无能为力了,要把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从先验的神山上拉下来,用我们的经验来检验它们。--—聂运伟《爱因斯坦传》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爱因斯坦与他的妻儿的分离,而且使科学家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遭到了破坏,甚至在各国科学家之间产生了敌对情绪,从而引起爱因斯坦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从1914年10月开始,爱因斯坦在《告欧洲人书》上签名,成为反对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积极支持者;参与创立反对战争的社会团体"新祖国同盟",甚至亲自上街头散发反对战争的宣传品;勇敢地批评现实社会中不合理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谴责社会上的各种暴行。——周德海《论爱因斯坦的科学家思想》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如何把"神的意志"拉下来?
(2)据材料二,指出爱因斯坦关注社会问题的直接缘由及其行动反映的理念。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爱因斯坦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中期以后;倭患日益严重。于是撤销了市舶司,海禁更加严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巨商和海盗便和倭寇相勾结,亦商亦盗,兼行劫掠。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受命任参将,守台州;金华、严州三郡,负责御倭事宜。戚继光到浙江后,请求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夫,组织、训练新军,得到朝廷恩准。1559年秋,他亲自来到义乌,招募了三千人,制定纪律,严格训练。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将盾牌、长枪、叉、钯、棍、刀等长短武器联合使用,各尽所能,密切配合。1561年,戚继光在浙东先后九战九捷,浙东的倭患遂告平息。1562年,戚继光被调入闽,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的倭寇。次年春,福建倭患被平定。1564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抗倭战争也使明王朝消耗很大。通过这场战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重要性。明朝廷也鉴于嘉靖时“倭乱”的教训,到隆庆时开始部分开放海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政治意义。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冯梦龙(1574一约1646年),明末著名文学家。科场的失意、岁月的蹉跎反使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幡然从学究式的死胡同中走向社会。冯梦龙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编成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共收辑改写话本一百二十篇,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颂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有的描述文人雅事。因而“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联翩选出,进而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视,认为它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它更易于被民间接受。——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简析冯梦龙在文学上能够取得成就的社会条件。
(2)概述冯梦龙在文学史上的贡献。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粟裕(1907—1984),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生于极具革命传统的湖南会同,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长征时领导南方游击战争,在作战中学习和应用中外军事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抗战时期,粟裕创建了苏中根据地,改善了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1945年,粟裕组建了苏浙公学并亲任校长,开办了各种短期训练队,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和社会青年。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实现了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1949年渡江战役中,他果断下令炮击阻挠我军渡江的来犯英舰。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先后六次负伤。建国后,粟裕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并负责军事科学院的常务工作,提出了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粟裕(1907—1984),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生于极具革命传统的湖南会同,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长征时领导南方游击战争,在作战中学习和应用中外军事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抗战时期,粟裕创建了苏中根据地,改善了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1945年,粟裕组建了苏浙公学并亲任校长,开办了各种短期训练队,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和社会青年。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实现了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1949年渡江战役中,他果断下令炮击阻挠我军渡江的来犯英舰。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先后六次负伤。建国后,粟裕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并负责军事科学院的常务工作,提出了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粟裕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粟裕取得功绩的原因。——据《栗裕传》等整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李达(李达(18901966—1920)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1922年,李达从日本留学归国,随即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组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筹备和组织中国共产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之后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2年1924月,李达让夫人王会梧出面筹建平民女校,著名作家丁玲就是这个女校的学生。1927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险恶环境下,他仍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1941年至1935年,他先后在武昌中山大学、北平大学、广东中山大学等地任教。1958年,他发表专著《社会学大纲》,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被毛泽东誉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此书。在北平任教期问,他多次受党的委托到冯玉祥处讲学,说服冯玉祥联共抗日,促进冯玉样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年,曾同毛泽东就主观能动性问题发生争论,直言批评“大跃进”中的唯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达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李达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品质。——摘编自周可、汪信砚《李达年谱》15、邓演达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之一,与廖仲恺先生同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在国民大革命中,邓演达特别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民问题解决了,即解决中国问题的80%。1925年到1927年间,邓演达一再指出:农民问题,其焦点就是土地问题。”将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为耕地农有,第二步为土地国有,最后实现社会主义。在农村解决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经济问题的同时,邓演达明确指出要解决农村的政治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只有通过政权的强制力才可以上升为国家意志——张勇《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思想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意义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3题,共18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则是中国土地人口,世界莫及。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各国贤豪皆羡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得。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实为可叹!所以西人知中国不能利用此土地也。于是占旅顺、占大连、占九龙等处。谓中国人怕他。殊不知我们自己能立志恢复。他还是要怕我的。即现在中国与米国(指美国)禁约的风潮起。不独米国人心惶恐。欧西各国亦莫不震惊。此不过我国民小举动耳。各国则震动若是,倘有什么大举动,则各国还了得吗?所以现在中国要由我们四万万国民兴起。今天我们是最先兴起一日,从今后要用尽我们的力量,提起这件改革的事情来。我们放下精神说要中国兴,中国断断乎没有不兴的道理。——《中国决不会沦亡)(孙中山在1905年8月13日出席日本东京华侨和留学生举行的欢迎大会上所作的演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马克思曾预期,随着诸殖民地实现工业化和变得繁荣昌盛,西方的制造业中心将会因此衰落,并造成工人失业。这反过来最终会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起来反抗,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断定: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实际上,他在致其好友恩格斯的一封信(1858年10月8日)中,就表达了这种担心:当欧洲变成社会主义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社会。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看到,所发生的情况与马克思所担心的情况完全相反。革命的爆发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前殖民地,即现在所称的第三世界。这样,历史就把马克思的结论颠倒了过来。为什么会这样呢?马克思曾预期,随着诸殖民地实现工业化和变得繁荣昌盛,西方的制造业中心将会因此衰落,并造成工人失业。这反过来最终会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起来反抗,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断定: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实际上,他在致其好友恩格斯的一封信(1858年10月8日)中,就表达了这种担心:当欧洲变成社会主义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社会。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看到,所发生的情况与马克思所担心的情况完全相反。革命的爆发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前殖民地,即现在所称的第三世界。这样,历史就把马克思的结论颠倒了过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请分析“历史就把马克思的结论颠倒了过来”的原因,就其中一个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具体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对材料中卢梭和马克思的平等观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论题符合题干要求,史实充实,逻辑清晰)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5题,共30分)19、(历史——选修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20、“我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这样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试卷上写下的话。谈谈你读后的感想。21、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2)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标准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标准。2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富有传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经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23、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2)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标准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标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B【分析】由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可知,1921年土耳其正处于凯末尔革命期间,土耳其正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威胁,苏俄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敌视,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不适合土耳其;C与题干要求不符;当时双方不是面临大国霸权主义的威胁,D不正确。2、D【分析】【详解】
在修建滦河大桥中,詹天佑运用了中国传统桥梁打桩法与西方近代先进技术结合,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最后取得成功,D符合题意;A、B、C关于詹天佑的叙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3、D【分析】【分析】
【详解】
京张铁路修筑成功;开创了中国铁路修筑历史的新纪元,给帝国主义以有力回击,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故选D;赢得丰厚的利润;方便出行、设计巧妙并非其突出意义,排除ABC。
【点睛】4、C【分析】【详解】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仅仅被看做种资本,而且处于赤贫的地位,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加大了社会阶级的贫富差距和矛盾,从而揭露了产业革命的弊病,故选C;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排除A;恩格斯仅仅是揭露了社会现实,没有宣告无产阶级的使命和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D。故选C。5、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汪精卫、蒋介石等人叛离革命,而提拔他们的孙中山并未看清他们的真面目,且孙中山为广东人,故居也又在广东的,C项正确;林则徐与汪精卫等人并无交集,排除A项;康有为与汪精卫等人并无交集,排除B项;蔡元培并未提拔这些人,不存在识人不清,排除D项。故选C项。6、B【分析】柏拉图不注重教育的公平性,排除④,其他三项均是柏拉图和孔子思想的共同点,故B正确。二、判断题(共3题,共6分)7、B【分析】【详解】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并不都是由孙中山直接领导的。故题目表述错误。8、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是推动20世纪初政治变革的先驱,故题干说法正确。9、B【分析】【详解】
“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是列宁的观点,故题干表述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10、略
【分析】【详解】
(1)爱因斯坦理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推动了现代物理学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冲击了神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2)缘由∶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爱因斯坦与他的妻儿的分离,而且使科学家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遭到了破坏,甚至在各国科学家之间产生了敌对情绪”可知,战争造成家庭分离,破坏了正常的科学合作交流。理念∶根据材料“成为反对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积极支持者”可知,爱因斯坦反对战争、崇尚和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崇尚社会和谐、公正有序。品质∶根据爱因斯坦理论成就可知,其具有质疑精神、创新精神;爱因斯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体现了社会责任、人文关怀。【解析】(1)提出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推动了现代物理学发展;冲击了神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2)缘由∶战争造成家庭分离;破坏了正常的科学合作交流。
理念∶反对战争;崇尚和平;崇尚社会和谐、公正有序。
品质∶质疑精神、创新精神;社会责任、人文关怀。11、略
【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明朝时期国势衰微,海防松弛,以及“海禁更加严厉”“倭患日益严重”“中国巨商和海盗便和倭寇相勾结,亦商亦盗,兼行劫掠”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分析可以从抗倭正义性、“制定纪律,严格训练”“戚继光到浙江后,请求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夫,组织、训练新军,得到朝廷恩准”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鼓舞斗志、社会稳定、“到隆庆时开始部分开放海禁”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解析】(1)背景:明朝国势衰微;海防松弛;海禁政策的实施,商人;海盗与倭寇相勾结;倭患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2)原因:抗倭的正义性;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政府大力支持,军民有效配合。
意义:鼓舞抗击侵略的信心和斗志;有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稳定;促成政府部分开放海禁。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科场的失意;岁月的蹉跎反使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幡然从学究式的死胡同中走向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李贽思想的影响、科举考试的失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冯梦龙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因而‘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联翩选出,进而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视,认为它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等信息,整理并创作通俗文学、形成新的创作方式、提出新的文学理论、发挥通俗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等方面进行概括。【解析】(1)李贽思想的影响;科举考试的失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2)整理并创作通俗文学;形成新的创作方式;提出新的文学理论;发挥通俗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13、略
【分析】【分析】
(1)
功绩:根据材料“在作战中学习和应用中外军事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可归纳出发展和丰富军事理论;从革命的目标来看,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根据材料“开办了各种短期训练队,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和社会青年”可归纳出培养人才;根据材料“提出了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可归纳出建设现代化国防。
(2)
原因:根据材料“生于极具革命传统的湖南会同;参加南昌起义”“在作战中学习和应用中外军事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1949年渡江战役中,他果断下令炮击阻挠我军渡江的来犯英舰”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家乡革命传统;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勇善战及坚毅果敢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解析】(1)功绩:发展和丰富军事理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培养人才;建设现代化国防。
(2)原因:家乡革命传统;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勇善战;坚毅果敢。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关于李达的历史贡献;学生仔细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即可,可从创建共产党;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人才、抗日等方面作答。
(2)关于李达的精神品质,学生根据材料从李达的重大活动,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阐述即可,如从留学回国和游说冯玉祥抗日可知他热爱国家、心系祖国;从“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一一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可知他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到马克思主义宣传和研究中;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险恶环境下,他仍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可知他不畏艰难,勇于奋斗;从“直言批评“大跃进”中的唯心论”可知他坚持真理,认为真理高于一切。【解析】(1)贡献: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创办女学;出版社;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深化;游说冯玉祥助力抗日;培养了大批的马克思主义者。
(2)精神品质:热爱国家、心系祖国;不畏艰难,勇于奋斗;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到马克思主义宣传和研究中;坚持真理,认为真理高于一切。15、略
【分析】【详解】
(1)根据“在国民大革命中,邓演达特别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可知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思想的提出是在国民大革命期间,结合农民长期被压迫的地位、土地兼并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展、国民大革命的发展、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影响等因素总结概括相关的时代背景。
(2)根据“农民问题,其焦点就是土地问题。第一步为耕地农有,第二步为土地国有,最后实现社会主义。在农村解决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经济问题的同时,邓演达明确指出要解决农村的政治问题”可知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的内容主要是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要分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可从革命立场、坚定远大理想、关注民生、注重民意、依靠农民阶级自己的力量和政治经济兼顾等方面总结概括相关启。【解析】(1)背景:农民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展;国民大革命蓬勃发展: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受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2)主要内容:农民问题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应分步解决土地问题;要建立农民政权;建立农民武装。
启示:革命要站在最广人民的根本立场;要坚定社会主义远大理想;革命应该关注民生、注重民意;革命只能依靠农民阶级自己的力量;政治经济兼顾四、论述题(共3题,共18分)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如根据“现在中国要由我们四万万国民兴起。今天我们是最先兴起一日,从今后要用尽我们的力量,提起这件改革的事情来。我们放下精神说要中国兴,中国断断乎没有不兴的道理”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兴起就会实现国家振兴,对于该观点可以持赞成态度,结合中国近代的各个阶层掀起的救亡图存运动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示例:
赞同材料中国民兴起就会实现国家振兴的观点。
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在历史上显示出无比巨大的力量。五四运动就是一场以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国共合作宣言,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成全民族抗战。从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孙中山作此演说是在1905年,当时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统治腐朽反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孙中山强调此观点,是为了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
结论:国人奋发图强;并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实现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重大意义。
(说明:评析材料其他观点,只要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皆可酌情赋分)17、略
【分析】【详解】
首先;根据材料列出马克思的结论。由材料可知,马克思的结论主要有两处:其一,是西方会衰落,并且首先发生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其二,殖民地会实现工业化,从而变得繁荣昌盛,进而影响西方局势。
其次;根据马克思的结论作颠倒处理得出观点。就马克思的第一个结论可颠倒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改革成果显著,西方并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个结论可颠倒为殖民地即第三世界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第三;就两种观点选择一种,结合史实进行评述分析。如谈论第一个观点时,可结合所学从政治上工人政治地位的提升;经济上福利制度的出现、社会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角度展开评述。
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与观点形成呼应。【解析】例一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改革成果显著。
(1)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不断完善;西方的工人赢得了选举权和组织工会权。
(2)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工人的工资,改善工人生活,组建福利国家;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人们遇到事故;疾病或失业时可以提供救助。
总结:西方的工人比较满足;他们变成了改良者,而不是革命者。
例二殖民地即第三世界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1)西方列强积极阻挠殖民地建立工业。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
(2)殖民地是西方的原料产地与商品倾销市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
等18、略
【分析】【详解】
首先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列出卢梭和马克思两者平等观的差异。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者的平等内涵不一致,卢梭强调的是权利的平等,主张建立社会契约以保障平等,而马克思的平等观强调社会成员普遍平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以实现全人类解放。第二,两者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不一致,18世纪中期法国的国王与贵族为了维持自身的特权地位,采取了打击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措施,为此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以理性来勾画出未来社会的蓝图,提出了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的思想主张;而马克思的观点是在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加大;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充分暴露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特征。第三,两者的影响不一样,卢梭的平等观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而马克思的平等观则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团体与资方斗争的理论依据。
其次;列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归纳出共性,两者都抓住了特定时代的基本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具有鲜明的进步性。
最后,依据同、异点归纳出主题。示例:追求平等是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念,平等观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解析】示例:追求平等是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念;平等观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卢梭强调权利的平等;主张建立社会契约以保障平等。卢梭的观点是18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矛盾的反映,国王与贵族维持自身的特权地位,并打击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以理性来勾画未来社会的蓝图,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卢梭的平等观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平等观强调社会成员普遍平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以实现全人类解放。马克思的观点是在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加大;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充分暴露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也反映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特征。马克思的平等观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团体与资方斗争的理论依据。
卢梭和马克思的平等观虽然不同,但都抓住了特定时代的基本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具有鲜明的进步性。五、简答题(共5题,共30分)19、略
【分析】(1)本题据材料一“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据材料二“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从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沿海诸省安全等方面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本题据材料三“蠲(免除)三年徭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