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喀什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2月模拟试卷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ROMAN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收藏了就等于学习了”“先码住再说”“放进收藏夹吃灰”……这些有趣说法,反映了社交媒体用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矛盾心理,既想收集尽可能多的有价值信息,但又难以消化过多的数字内容。在信息爆炸时代,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参与内容的筛选、分享和收藏,积累有价值的信息,如抖音中的好物分享、小红书中的学习经验贴、微信公众号中的健康“小妙招”等。然而随着信息持续涌入,用户迅速积累了大量数字内容,甚至到了失去思考和客观判断的程度,严重者还会导致压力和混乱,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数字囤积通常与“错失焦虑”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认为,不确定性和回避不确定性的倾向在焦虑等情绪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个体在面对无法预测的情景时,往往会感到不安,进而选择回避。虽然社交媒体有巨量信息,但是完全对个人有价值的内容却具有不确定性,不仅数量稀少,而且一旦失去,很难再找回,因此用户会采取行动进行“风险规避”。他们选择将有价值的内容存储在个人的“数字仓库”中,以便能随用随取,且大多数情况下不愿删除,旨在减少因信息缺失、信息忽视而产生的潜在损失。然而,随着错失焦虑程度加深,数字囤积物不断增加,用户可能会转向另一种焦虑——信息消耗焦虑,使原本期望通过数字囤积获得的愉悦感受逐渐被压制。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至关重要,人们普遍认为获取更多信息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认为拥有更多的信息会让自己拥有安全感。而低成本的信息获取和存储使个体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数字囤积,积累个人数字资产: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个人可以轻松地存储和分享自己的数字内容,还能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访问,这极大地提高了便捷性,且成本极低,几近于零。用户在社交媒体上也常常感受到他人的数字形象、数字资产,在比较中,个体的虚荣心促使其渴望“把控”更多、更独特的数字资源。基于此,用户会对有价值内容形成“心理占有”,基于“心理所有权”进行数字囤积。心理所有权是指个体将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目标视为“自己的”的一种心理状态。当对目标产生占有感时,个体通常会将目标物看成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为了寻求控制和安全感,人们开始通过数字囤积来建立心理所有权。将数字信息存储到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云空间中,人们会感到自己对这些内容的所有权得到了确认和保护,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欣赏、分享这些内容,不必担心失去或难以找到。此外,用户与数字囤积物之间并非主体与客体的简单关系。数字物的囤积不仅体现着用户数字生命的痕迹,还承载着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情感和回忆,记录着个体在数字空间的经历和变迁。在大数据驱动的社交媒体平台,链接、点赞、分享、跟帖及好友请求等数字痕迹无处不在。数字囤积的过程更是一种显性的数字留痕过程。在囤积者看来,囤积的数字物具有特殊意义,是个体数字身份的一部分,也是“自我”的延伸。用户对这些数字囤积物产生“情感依恋”,实际上是对自身经历和情感联结有依恋,这使得囤积者在面对清理和删除这些数字物时感到困扰。数字囤积过度最直接的体现是信息过载,即受众接受的信息量超出其所需要以及所能消费、承受的信息量,以致无法高效选择或有效利用信息的状况。另一个后果就是信息的混乱,原本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如今却因为囤积内容过多而变得繁琐。这种信息混乱不仅影响了用户对数字内容的有效利用,还可能会让个体产生信息消耗焦虑,对已囤积的数字内容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摘编自张铮、刘晨旭《海量信息下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的心理机制初探》)材料二:从宏观进化的历史来看,人类终究会在与信息过载这一“环境”的互动中成为胜出的“适者”,然而人们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地推动这一进程,以使我们能够化焦虑为坦然。首先,就个体的认知资源状况来说,我们根本无法去完成加工和接收尚在日益增长的所有信息,与其做与海量信息“搏斗”的“堂吉诃德”,不如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在“有用”原则下把获取信息限定在工作与生活所需的限度内。其次,在巨量数字内容的冲击下,我们更需要做个清醒的“聪明人”。一方面,针对来源多样、充斥着毫无根据的推测和想象、尤其是热点事件发生时搅得人们焦躁难安的信息,人们应选择更理性的态度,学会“质疑式的认知方法”,即在接触任何信息的时候,头脑中至少要提出并尝试回答如下的问题:这个信息来自何处?它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吗?如果不完整,它缺失了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它?它展示了什么证据?证据源自何处?存在着与此不同的解释吗……另一方面,在超负荷信息的压迫下,仔细且深入的阅读必然被快速又浮表的浏览替代,信息的接收成了一种忙乱的“快餐”,改变这种状况有赖于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自我,能够运用拥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来加工、同化和评判外在的事物。这个自我既是开放的,又是独立的:既保持着与信息世界的互动,又展示出个人所独具的风格。(摘编自汪新建《超量信息带来的普遍焦虑如何应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户常把存储的数字信息与自我概念相联系,将其视为“自己的”,并以之为个人数字资产,塑造自身的数字形象。B.数字信息对用户而言虽是纯客观的数字痕迹,但其承载的经历和记忆让用户对之怀有特殊情感,难以轻易删除。C.人们存储信息虽进行筛选,但易过度囤积,这不仅会导致信息过载,还可能使人因信息混乱而排斥已囤积内容。D.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搅得人们焦躁不安的信息,有时传递的未必是事件的真相或者全貌,对此,用户尤需警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重视数字信息的潜在价值,一方面与用户自身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如今信息巨量庞杂的现状。B.“堂吉诃德”一词的使用表明,作者认为与海量信息“搏斗”的行为脱离个体的认知资源现状,存在问题。C.数字囤积反映了信息数量无限性与用户消化信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考验着用户的信息管理能力。D.在两则材料的作者看来,当下信息过载容易造成用户的心理焦虑,而他们都在尝试寻找破解该问题的路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受访者所提及现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受访者小华:一方面,我总觉得这些东西在未来可能会有用,看到时就想着赶紧保存下来,以防将来需要用时找不到;另一方面,我在点击收藏的过程中也收获到了心理的满足感,囤资料对我而言意味着仿佛比起别人,自己掌握到了更多的资源。事实上那么多的数字资料,保存后不曾被清理,也未被打开使用过。每每看到满满当当的收藏夹我就焦虑不已,嫌弃自己为什么保存后没有充分利用,对自己充满了失望感。A.小华囤积大量数字信息,是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交媒体平台的存储空间得到明显扩大。B.小华对数字内容的所有权在存储信息过程中得到了确认和保护,故他可随时访问分享信息。C.小华囤积数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体虚荣心有关,但过度囤积使小华出现信息消耗焦虑。D.当今时代快速的浏览必然会替代深入的阅读,所以“小华们”陷入信息过载困境难以避免。4.请结合材料一,完成下图的信息填空,每处不超过5个字。(4分)

数字囤积的三大心理机制示意图5.学校围绕“信息爆炸时代个人的应对之道”这一主题举行研讨活动,作为学生会的发言代表,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简要阐述你的建议。(6分)(二)现代文阅读=2\*ROMAN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的书房天地文猛天地之间我书房。这不是我大气,更不是我格局大。说这种话的人在说这种话的时候一般都没有自己的书房,只有天地之间读书的安静和无奈。一直说着这种大气的话,一直在天地之间读着书,当我把自己和书搬进一间真正属于自己的书房时,五十年的岁月已翻过去啦——乡村岁月,“书房”一词应该分为“书”和“房”来表达。乡村有房,也许有书,但乡村绝对没有能够称为书房的地方。先说房。我家十口人,三间房,父母一间,爷爷奶奶一间,留给我们六个弟兄就一间房,两张床,一张四方桌。小小的四方桌对于读书的六个弟兄来说,分摊下来,总缺少两个位置。大家读书写作业,总会有两个人悄悄去给牛喂水添草,给水缸挑水,没有值日表,四方桌上从来没有红过脸喊过妈。我喜欢下雨的日子,木栏里的牛,屋檐下的羊,木窗上的镰刀,都可以不管,捧着一本书,①雨在瓦片上嘀嘀嗒嗒地读过去读过来,书页上的字也雨点般在心空嘀嘀嗒嗒地飞扬——那是童年最幸福的慢时光。后来我有了自己的书房,我不能在书房上铺上青瓦,特地叫装修工在书房阳台上伸出一片雨篷,铺上青瓦,雨打青瓦,我在书房,心是那样的安静。该说到书啦。家中只有哥哥们各个年级的课本,没有一本别的书,我几乎读完了哥哥们所有的语文、历史、地理、政治,那些书是可以寻着有图的地方读的,后来认识了字就可以顺着文字读。②写作几十年,我一直不敢去写一部长篇小说,总结原因还是读书的童子功,就像今天的网络、微信、电视,呈现给我的总是碎片化的章节。乡村的雨来得快,走得也快,羊在等我,山坡在等我,割草的镰刀在等我,如果可以用古圣贤的气度比喻,放羊割草的山坡应该是我最早的书房。赶着羊走上老鹰岩下的山坡,那是村庄放羊小孩们大家默许中划分的领地。我不知道村里其他放羊的孩子们带着什么宝贝上坡,我带的绝对是字典。随便翻到一页,随便看到一个字,在山坡上开始对这个字云一般想象,以坡为背景,以树木为背景,以山坡上总在忙碌的蚂蚁为背景,以我那些永远微笑的羊们为背景,以头顶那永远在飞却永远没有飞走的老鹰岩为背景。坡上很多坟,向阳的山坡总是祖先们爱躺着的地方,我不敢以他们为背景,突然间想到他们,赶快重翻一下字典,让思绪从坟中那曾经熟悉的名字上走开——天当房,地当床,我没有古代圣贤宏大的心空,我何尝不渴望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很多属于自己的书,现在我只能在我的山坡放羊,捧一本书,握一支笔。在我的山坡,我有很多的书桌,沙地、大青石、松树下、溪水旁……我有很多的书,每一棵树、每一只蚂蚁、每一方石头、每一只羊……都有他们的书名,都有他们的故事,都让我百读不厌。现在的父母,包括我,总把孩子系在自己的视野中,我们总忘记给孩子一方山坡,一方天空,心有多大,天空就有多大。天空是永远要仰望的,只要看得分明,孙悟空、哪吒这些电影中的好汉总是在云端放牧,一伸手,我可以牵住他们送我的马,我们一起在云朵上放牧,在云朵上望着远方——有一天,看着父母种麦子,把饱满的麦粒埋进土地中,春天一过,地里就收获很多的小麦。我把《新华字典》种在我放羊的山坡,种在我的书房,这是一个很朴素很实惠的思想和行动,哪怕日子过得太平淡太无聊,不怕,我有一本书种在山坡上,种在我的书房,秋天,我会收获很多很多的书……1986年8月26日,我师范毕业,分配到一所新办的初中学校任教。学校的教室租借在狮子山包上,山包上四间房子,校长分给我一间小房作我的寝室。上课的日子,读书声填满时间的空格,山包上有着无尽的生气。晚自习后,山包上就留下我一个人,还有山坡上那层层叠叠馒头般的坟茔,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伴着乱草中的魂灵。秋雨打在瓦片上,如同许多人在窃窃私语,风吹过木窗,带来荒草中那些坟茔上招魂纸条的唰唰声……太阳什么时候出来?如果可以称为书房,这应该是我人生第一间接近书房的房子。说是书房,床是主角,煮饭的煤油炉再分天地,放书的地方就一排小小的竹书架,书架上的书是我预支了第一个月的工资,赶到城里书店,给自己买的。摆在竹书架,让我忘却煤油的浊气,让我闻到书的墨香。突然有了一些书,让我开始相信当年山坡上种书的收获,书种在山坡上,收获在书房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该取哪一瓢饮?闭上眼睛,转上几圈,然后手抚书本,听天安排,这是我在山坡上养成的读书思考习惯——守着昏黄的油灯,走进书中的世界,心不在书上,眼呆在窗外,就怕山包上荒草中那些魂灵踏着书香敲门,惊恐万分之时偏偏木门敲响,胆战心惊地开门,居然是村里的乡亲,来给我壮胆的。从那以后,每到晚上村里的乡亲们轮流抱上铺盖卷来到我旁边的小屋,给我壮胆,他们坐在旁边给我讲这山、这水、这屋、这坟的故事,让我的每一个夜晚,都会在乡亲们轻轻敲门之后充实、快乐、幸福。③我突然觉得,在这方远离家乡的山村,太阳会在夜里升起……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给自己盖了一座茅屋,中国读书人总渴望一间房子,思想的翅膀累了,给自己一方屋檐,梳展一下心累的羽毛。我比杜甫幸运,校长给了我一间屋子,山包上风很大,但是卷不走屋顶的瓦片。课堂上我向学生们讲,深夜里我向更远的地方讲。所有心里的文字只能秧苗一般一株株插在方格里,文字之上散发出的煤油味、大蒜味。其实还有一种味道,那就是敲门的味道,那就是黑夜中阳光的味道。2019年8月,我们拥有了那个叫“房子”的词语和证书,更为关键的是“书房”这个梦了多年的词语终于出现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之中,那是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坐在自己的书房,书房外边是阳台,阳台外是滚滚东流的长江,身后是三壁齐顶的书柜。④背靠青青的书山,面向滚滚的长江,遥想当年那些趴在厨房饭桌上卧室木板上写出的文字,那些有一股油烟味、大蒜味的文字,在这阳光明媚的书房,真好。其实,世间万物皆是书,皆可读,天地之间皆书房。如今我有了自己的书房,觉得还是屋顶之下、灯光之中、书架之旁更为舒心,有过曾经天地之间的书和书房,就更有今天坐拥书房的温馨和安静。(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有过种字典的思想和行动,这跟“我”在乡村岁月中只能读课本、读字典有关。B.文章肯定每一阶段的书房,对照今天孩子们的“书房”,有批评现代父母约束孩子之意。C.文中两处写到坟茔,所起作用一样,也看出我在读书时是很容易被外界东西扰乱的。D.本文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两处“嘀嘀嗒嗒”写出了雨的声音,也正是我心境愉悦的体现,表明下雨天读书的幸福。B.②句是现在我的感悟,是家中书少、种类单一给自己写作生涯留下的缺憾,也说明读书的童子功的重要性。C.③句写“太阳在夜里升起”,这一违反自然规律的语句传递了“我”在远离家乡的山村感受到的温暖。D.④句“我”遥想当年写出的带有油烟味、大蒜味的文字,写出了过往书房、读书写作生涯的种种不堪。8.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的形散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4分)9.怎样理解“我在山坡上养成的读书思考的习惯”,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猿,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谏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节选自《后汉书·严光传》)材料二: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节选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材料三: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①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②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节选自《文选·汉武帝求贤诏》)[注]①奔踶,奔驰,踢人,指不驯服。②跅弛,放纵不羁。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除为谏议A大夫B不屈C乃耕于富春D山E后F人名其钓处G为严陵濑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多次,与《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三”意义不同。B.乃,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乃”意思相同。C.泥涂,意动用法,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相同。D.致,到达,与《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中的“致”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严光对光武帝用手放在其腹部的行为有些不满,因此用巢父拒绝唐尧禅让帝位跑去水边洗耳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名利富贵的漠视。B.材料一中,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光武帝思贤若渴,于是派人准备马车、厚重礼物去邀请他出山,帮自己治理天下。C.材料二中,范仲淹文章处处将严光与光武帝并列,写光武帝“以礼下之”,实际上写出了严光鄙视显贵、为人高洁的气节,也表达了对当时不正之风的批评。D.材料三中,汉武帝诏书将放纵不羁的人才比作难于驾驭的马,认为他们并非不可征召,只不过在于人们如何驾驭、如何使用他们罢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4分)(2)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4分)14.严光可以说是材料三提到的“非常之人”,对待这类“非常之人”,光武帝、范仲淹和汉武帝态度各有所不同,请根据三则材料对其不同态度做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①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注】①吟兴,即吟诗的兴致。杜荀鹤曾在《自叙》诗中说“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设问,自问自答,以“残腊”“潇湘”交代时间和地点,照应了题目。B.颔联通过写就船买鱼、踏雪沽酒来展现与友人泛舟潇湘虽艰辛却快乐的感受。C.尾联表达对潇湘美景的钟爱,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全诗无一字直接表述内心,却将内心活动表现得真切、丰满,富有艺术魅力。16.本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一句都有“雁”这一意象,请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莉读杜甫诗“此曲只应天上有”时,联想到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箜篌声传到天上月宫的两句诗:“,。”(2)《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我们可以据此推断,这里点评的句子是“,”。(3)诗人有时会刻意使用古时候的地名,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例如唐诗中的“,”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走进和田地区博物馆,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这里的展览并没有采用博物馆常用的通史陈列方式,而是①,通过文物展示与专家深度解读的方式,借助沉浸式体验空间、微缩景观、全息影像等手段,让文物“把自己的故事”向游客娓娓道来,从而全方位改善展览效果。和田地区出土了众多木器、纺织品、壁画等珍贵文物,这里是玉石之路的起点,也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但比起省馆和大型博物馆,和田地区博物馆无论是出土文物的数量还是体量都不大,珍贵文物也不是太多。策展专家综合考虑之后,摒弃博物馆常规展览思路和做法,设置七个专题,采用高科技多种手段,让和田历史文物“活”起来,从多层面、多角度阐发和田文化。由该博物馆推出的“和田历史文化陈列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精品推介精品奖,这是新疆博物馆系统首次获此奖项。目前,和田地区博物馆准备继续推进数字化工作,提供线上展览便民服务,让大家②就能参观展览;精选100多件文物,制作165个短视频在线上发布,推动馆藏文物“活”起来;建设“智慧解说管理系统”——微课堂、VR真人视频讲解:为广大观众提供③的精神文化产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下列破折号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B.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C.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D.建设“智慧解说管理系统”——微课堂、VR真人视频讲解。(二)语言文字应用I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