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单元复习课件高一上学期 地理 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1页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单元复习课件高一上学期 地理 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2页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单元复习课件高一上学期 地理 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3页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单元复习课件高一上学期 地理 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4页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单元复习课件高一上学期 地理 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第二节土壤第一节植被(一)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

。(二)类型:天然植被:如

。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

。(三)与环境的关系——影响因素(宏观)1.热量: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

在不同纬度带形成不同的植被带,在一定的

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

。2.降水:一般情况下由

减少。整体森林草原荒漠经济林花园农作物绿化带递减正相关沿海内陆根:根系发达,耐

、耐贫瘠和抵抗

、汲取深层地下水水分。茎:多汁的肉质茎、粗壮→储水

;倾斜、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风力

;叶:叶子退化为刺或细小→

水分蒸腾;叶面有蜡质(或革质叶片)→

;叶面有小茸毛→

;滴水叶尖→当地降水

;花:颜色鲜艳、香、花蜜→

;思考:猴面包树和骆驼刺的形态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四)与环境的关系——影响因素(微观)中小尺度的影响因素(在地带性植被基础上的变化)(光照、风、地形、土壤等)光照: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而且往往是植物生长节律的

。(1)植物对光的要求喜光植物: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

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干旱大风多强减少反光,防止晒伤防晒伤、保温丰富吸引传粉昆虫信号阴凉猴面包树茎粗大中空,湿季储水以备干季使用(热带草原气候)骆驼刺根发达,为了吸收地下深层水,叶子退化成刺状,减少水分散失。(2)光照条件影响植物的分布——垂直分层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争夺阳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大的地方,植被高度越

,植物种类越

,垂直结构越

。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层最复杂。(五)植被的动态发展:演替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我们现在所见只是变化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少数植被能够在

生长,并改造其生长的

等条件,从而促进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

的植被。

在植物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能够在严重缺乏土壤和水分的地区生长。

演替: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

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山喷发后。

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基础比较好,因此速度比原生演替

。如:

耕地。演替的结果:演替的最后阶段与环境平衡,如果环境不变,它将不再发生演替。大多复杂热带雨林乔木灌木草本层裸地上土壤水分稳定先锋植物原生次生快撂荒先锋植物裸岩顶级群落草甸(六)植被类型与特点热带雨林热带季风高温丰富全年丰富复杂亚热带季风高温多雨低温少雨常绿春末夏初简单温带季风温带海洋4-63-4适宜宽阔春秋冬亚欧北美温凉寒冷松柏杉抗旱抗寒热带雨林干湿葱绿枯黄寒冷低矮少旱生短生命温带荒漠带90°80°70°60°50°40°30°20°10°0°大气环流大洋东侧大陆西部大陆中部大陆东部大洋西侧大气环流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西风带季风环流副热带高压带信风带赤道低压带90°70°

50°35°25°10°0°90°70°60°40°30°20°10°0°暖流寒流寒流暖流赤道低压带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90°80°70°60°50°40°30°20°10°0°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被与自然带森林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草原自然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干旱地区森林的三大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1)经济效益也称直接效益。即主要提供下列物质和能源的效益:木材、能源、食物、化工原料、医药资源、物种基因资源、旅游资源。2)生态环境效益由于森林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的调节作用而产生的有利于人类和生物种群生息、繁衍的效益。主要包括调节气候、涵蓄水源、保持水土(见森林水文作用)、防风固沙、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改良土壤。(水气物美净尘沙)3)社会效益表现为森林对人类生存、生育、居住、活动以及在人的心理、情绪、感觉、教育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如休憩、科研等价值第二节土壤一、观察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

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

表层。肥力: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

的能力。2.物质组成:土壤的结构决定其

,也就是

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养分的

。主要集中在

土壤的物质

,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水分:影响因素是土壤的

。空气:植物根部呼吸必需,与水分

。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百分比表层肥力

植物

疏松

功能

肥力

有机质

银行

土壤表层

矿物质基础孔隙度此消彼长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四者的协调程度注意: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3.观察内容——土壤的性质(1)土壤颜色:对肥力有直观的指示作用。如黑土

含量多,土壤

;红壤:含

元素较多,质地

,土壤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

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

:通气、透水性

,保肥性能

耕作。②

:蓄水、保肥性能

,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通气、透水性

,保肥性能

,但质地

,不易耕作。有机质

肥沃

黏重

贫瘠,偏酸性

矿物质砂土好差易于壤土好黏土差好黏重

(3)土壤剖面构造定义: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

;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层发育程度

。①自然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土壤的风化程度

,质地越来越

。好差有机腐殖质淋溶淀积母质母岩降低粗黑灰浅②耕作土壤: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了耕作土壤。耕作犁底自然土黑土:棕黄壤:黄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砖红壤:典型土壤的特征与分布有机质含量高,肥沃,多分布于东北平原多分布于华北平原(有盐碱土)疏松,直立性强,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属人工土,肥沃,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矿物养分含量高,较肥沃,多分布于四川盆地较粘重,保水性强,透气性差,呈酸性,肥力低,多分布于东南丘陵特征与红壤类似,多分布于海南省、华南地区二、成土因素土壤的形成,本质上就是岩石风化为碎屑物,

积累的过程。1.成土

:是土壤发育的

,决定了土壤的

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

。例子:四川盆地的

色土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外力作用低等植物着生(苔藓地衣)提供少量有机质、提高含水量与孔隙度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着生(禾本、木本植物)提供有机质、进一步提高含水量与孔隙度。成熟土壤有机质母质物质基础矿物质物理和化学性质紫不同植被提供有机质的含量:

>荒漠。原因:(选填“草原、森林”)草原森林(落叶>常绿)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地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殖化的有机质;森林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并不很大;荒漠植被少。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

也是最

的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对营养元素

的吸收,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

,增加肥力。基本活跃选择性富集3.气候:影响岩石风化的类型、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的特点①湿热气候,例如

,有机质分解

,土壤淋溶作用

,土壤颜色呈色,

,偏

性。②湿冷气候,例如

,有机质分解

,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壤

,颜色

。③寒冷气候,例如

,土壤发育程度

,土层

,土壤贫瘠,

广布。 ④干旱气候,例如

,土壤水分

,土壤发育程度

,土壤贫瘠,偏

性。 热带雨林快强红质地黏重酸我国南方地区我国东北慢肥沃黑寒带(两极)差薄冻土热带沙漠少差碱拓展: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要丰富。这种说法有道理吗?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但少雨干旱的热带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另外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这将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海拔: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坡向:改变

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阳坡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坡土壤发育更好。坡度和地形部位:从山顶到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

的变化和规律。①山顶主要以

风化为主,土壤发育程度

,土层

、质地

、肥力

。②山麓温度高,降水较充足,植被覆盖好,以

风化为主,且有山上风化碎屑的

,土壤发育

,土层

,质地较

,肥力比较

。③坡度陡的地方土层

,肥力差,质地粗;④坡度缓的地方土层较

,发育更好。水热阳坡迎风粗细物理差薄粗差化学搬运堆积好厚细好薄厚拓展:比较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和江南丘陵红壤,说明哪一类土壤的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好于江南丘陵红壤和青藏高原寒漠土。理由: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是黄河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黄河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发育程度较好。江南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流水作用强烈,地表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形成时间短,地势高,气温低,形成发育程度较差的寒漠土。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

,土层分化越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至1000年。(任何自然地理过程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厚明显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生物植物:枯枝落叶与根系是土壤的肥力来源动物:残体、排泄物是土壤有机肥力来源;

土生动物搅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分解有机质,降低土壤肥力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森林土壤的有机质来源土壤形成过程最活跃因素地形坡度:坡度越大,物质迁移速度越快,土层越薄坡向:阳坡太阳辐射充足,温度状况好;阴坡蒸发小,湿度状况好通过对物质、能量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成土母质粒度:影响土壤质地(沙土、壤土、黏土)种类化学成分:影响土壤矿物养分(氮元素除外)残积母质:残积物运积母质坡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冲积物和洪积物上的土壤有明显的质地分层气候温度越高,微生物分解作用越强水热状况越好,土层越厚降水越多,淋溶作用越强,土壤越贫瘠,ph值越小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②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耕作土壤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功能(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四大圈层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2)为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提供场所和营养来源,为植物扎根立足提供条件。(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2.土壤利用与保护(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具体措施:(通过改变土壤的结构,进而改善土壤功能)对于盐碱土壤:;对于酸性土壤:掺

中和酸性。对于黏土:掺

。对于贫瘠土壤: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

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具体措施:种植

,采取

等措施。减少施用

,多施

。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覆盖(地膜)④生物措施(耐盐碱作物)熟石灰草木灰砂种养绿肥休耕轮作免耕化肥有机肥多施有机肥和适量施用磷肥拓展1.

为什么红壤肥力贫瘠且“瘦”拓展2:红壤的形成原因。拓展3:红壤的改良拓展4:为什么东北地区黑土肥力高?瘦:红壤所在区域气候湿热,降水多且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和淋溶作用强烈,故而土层较薄,较瘦瘠:红壤所在区域气候湿热,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黏重,土壤肥力较低红壤发育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高温多雨,土壤中的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土壤呈红色。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掺砂:增加土壤粗糙程度,降低粘重;撒熟石灰或者草木灰,中和土壤酸性。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该地区植被多为落叶林或者草地,植被残体积累比较多,长时间堆积形成比较厚的腐殖质有机质来源多;拓展5:燥红土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西南部位于夏季风背风坡,夏季盛行下沉气流,致使该地具有热量高,降水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在高温干燥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植被为稀树草原,形成燥红土。拓展6:海南岛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发育有亚热带的土壤?海南岛中部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山地对夏季风有抬升作用,多云雾天气,降水较多,发育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第二节土壤第一节植被(一)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

。(二)类型:天然植被:如

。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

。(三)与环境的关系——影响因素(宏观)1.热量: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

在不同纬度带形成不同的植被带,在一定的

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

。2.降水:一般情况下由

减少。整体森林草原荒漠经济林花园农作物绿化带递减正相关沿海内陆根:根系发达,耐

、耐贫瘠和抵抗

、汲取深层地下水水分。茎:多汁的肉质茎、粗壮→储水

;倾斜、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风力

;叶:叶子退化为刺或细小→

水分蒸腾;叶面有蜡质(或革质叶片)→

;叶面有小茸毛→

;滴水叶尖→当地降水

;花:颜色鲜艳、香、花蜜→

;思考:猴面包树和骆驼刺的形态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四)与环境的关系——影响因素(微观)中小尺度的影响因素(在地带性植被基础上的变化)(光照、风、地形、土壤等)光照: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而且往往是植物生长节律的

。(1)植物对光的要求喜光植物: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

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干旱大风多强减少反光,防止晒伤防晒伤、保温丰富吸引传粉昆虫信号阴凉猴面包树茎粗大中空,湿季储水以备干季使用(热带草原气候)骆驼刺根发达,为了吸收地下深层水,叶子退化成刺状,减少水分散失。(2)光照条件影响植物的分布——垂直分层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争夺阳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大的地方,植被高度越

,植物种类越

,垂直结构越

。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层最复杂。(五)植被的动态发展:演替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我们现在所见只是变化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少数植被能够在

生长,并改造其生长的

等条件,从而促进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

的植被。

在植物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能够在严重缺乏土壤和水分的地区生长。

演替: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

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山喷发后。

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基础比较好,因此速度比原生演替

。如:

耕地。演替的结果:演替的最后阶段与环境平衡,如果环境不变,它将不再发生演替。大多复杂热带雨林乔木灌木草本层裸地上土壤水分稳定先锋植物原生次生快撂荒先锋植物裸岩顶级群落草甸(六)植被类型与特点热带雨林热带季风高温丰富全年丰富复杂亚热带季风高温多雨低温少雨常绿春末夏初简单温带季风温带海洋4-63-4适宜宽阔春秋冬亚欧北美温凉寒冷松柏杉抗旱抗寒热带雨林干湿葱绿枯黄寒冷低矮少旱生短生命温带荒漠带90°80°70°60°50°40°30°20°10°0°大气环流大洋东侧大陆西部大陆中部大陆东部大洋西侧大气环流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西风带季风环流副热带高压带信风带赤道低压带90°70°

50°35°25°10°0°90°70°60°40°30°20°10°0°暖流寒流寒流暖流赤道低压带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90°80°70°60°50°40°30°20°10°0°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被与自然带森林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草原自然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干旱地区森林的三大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1)经济效益也称直接效益。即主要提供下列物质和能源的效益:木材、能源、食物、化工原料、医药资源、物种基因资源、旅游资源。2)生态环境效益由于森林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的调节作用而产生的有利于人类和生物种群生息、繁衍的效益。主要包括调节气候、涵蓄水源、保持水土(见森林水文作用)、防风固沙、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改良土壤。(水气物美净尘沙)3)社会效益表现为森林对人类生存、生育、居住、活动以及在人的心理、情绪、感觉、教育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如休憩、科研等价值第二节土壤一、观察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

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

表层。肥力: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

的能力。2.物质组成:土壤的结构决定其

,也就是

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养分的

。主要集中在

土壤的物质

,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水分:影响因素是土壤的

。空气:植物根部呼吸必需,与水分

。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百分比表层肥力

植物

疏松

功能

肥力

有机质

银行

土壤表层

矿物质基础孔隙度此消彼长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四者的协调程度注意: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3.观察内容——土壤的性质(1)土壤颜色:对肥力有直观的指示作用。如黑土

含量多,土壤

;红壤:含

元素较多,质地

,土壤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

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

:通气、透水性

,保肥性能

耕作。②

:蓄水、保肥性能

,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通气、透水性

,保肥性能

,但质地

,不易耕作。有机质

肥沃

黏重

贫瘠,偏酸性

矿物质砂土好差易于壤土好黏土差好黏重

(3)土壤剖面构造定义: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

;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层发育程度

。①自然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土壤的风化程度

,质地越来越

。好差有机腐殖质淋溶淀积母质母岩降低粗黑灰浅②耕作土壤: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了耕作土壤。耕作犁底自然土黑土:棕黄壤:黄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砖红壤:典型土壤的特征与分布有机质含量高,肥沃,多分布于东北平原多分布于华北平原(有盐碱土)疏松,直立性强,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属人工土,肥沃,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矿物养分含量高,较肥沃,多分布于四川盆地较粘重,保水性强,透气性差,呈酸性,肥力低,多分布于东南丘陵特征与红壤类似,多分布于海南省、华南地区二、成土因素土壤的形成,本质上就是岩石风化为碎屑物,

积累的过程。1.成土

:是土壤发育的

,决定了土壤的

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

。例子:四川盆地的

色土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外力作用低等植物着生(苔藓地衣)提供少量有机质、提高含水量与孔隙度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着生(禾本、木本植物)提供有机质、进一步提高含水量与孔隙度。成熟土壤有机质母质物质基础矿物质物理和化学性质紫不同植被提供有机质的含量:

>荒漠。原因:(选填“草原、森林”)草原森林(落叶>常绿)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地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殖化的有机质;森林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并不很大;荒漠植被少。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

也是最

的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对营养元素

的吸收,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

,增加肥力。基本活跃选择性富集3.气候:影响岩石风化的类型、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的特点①湿热气候,例如

,有机质分解

,土壤淋溶作用

,土壤颜色呈色,

,偏

性。②湿冷气候,例如

,有机质分解

,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壤

,颜色

。③寒冷气候,例如

,土壤发育程度

,土层

,土壤贫瘠,

广布。 ④干旱气候,例如

,土壤水分

,土壤发育程度

,土壤贫瘠,偏

性。 热带雨林快强红质地黏重酸我国南方地区我国东北慢肥沃黑寒带(两极)差薄冻土热带沙漠少差碱拓展: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要丰富。这种说法有道理吗?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但少雨干旱的热带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另外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这将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海拔: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坡向:改变

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阳坡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坡土壤发育更好。坡度和地形部位:从山顶到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

的变化和规律。①山顶主要以

风化为主,土壤发育程度

,土层

、质地

、肥力

。②山麓温度高,降水较充足,植被覆盖好,以

风化为主,且有山上风化碎屑的

,土壤发育

,土层

,质地较

,肥力比较

。③坡度陡的地方土层

,肥力差,质地粗;④坡度缓的地方土层较

,发育更好。水热阳坡迎风粗细物理差薄粗差化学搬运堆积好厚细好薄厚拓展:比较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和江南丘陵红壤,说明哪一类土壤的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好于江南丘陵红壤和青藏高原寒漠土。理由: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是黄河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黄河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发育程度较好。江南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流水作用强烈,地表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形成时间短,地势高,气温低,形成发育程度较差的寒漠土。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

,土层分化越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至1000年。(任何自然地理过程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厚明显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生物植物:枯枝落叶与根系是土壤的肥力来源动物:残体、排泄物是土壤有机肥力来源;

土生动物搅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分解有机质,降低土壤肥力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森林土壤的有机质来源土壤形成过程最活跃因素地形坡度:坡度越大,物质迁移速度越快,土层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